佛说有三十三种不净的布施

佛告诉毗耶娑,有人虽做了好事,但挟带了功利性的不清净心理,不算真布施。他列举了三十三种不清净、不纯净的布施:

第一种,是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所施的财物,这不是真正的布施。

第二种,有人昨天请我吃过一块蛋糕,今天我要还礼;或者他十几年前帮助过我,现在他有困难我要接济他。这都属于人情上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不算布施。

第三种,有人施舍财物,不是出于真正的慈悲、怜悯和同情心,而是为了耍阔气,或纯粹是打发人家了事,这不算布施。

第四种,因为自己有所欲求,比如看到这束花特别喜欢,多付上一毛钱;或上舞厅感到那位小姐很漂亮,多给两个小费,这都不算布施。

第五和第六种,把财物丢到火中或投进水里,都不能算布施。因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财物白白扔掉了,却不能使别人受益。

第七种,有人送礼给大人物,指望以后可以有所提拔照顾;或者看在某个大老板甚至总统的面子上,在慈善救济事上凑上一份,藉以拉个关系,这都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八种,怕强有力的黑道中人来抢你,赶快送钱消灾,这不是布施。

第九种,送人家鸦片、海洛因、麻醉剂等毒品,这不是布施。但医生见病人太痛苦,打麻醉针以止痛,这是布施。这里有很多道理,要研究。

第十种,送人家武器,不是布施。我儿子前天买了一把防身刀给我,他在刀下面放了一毛钱。我打电话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美国人的规矩,送刀给人,不是让人自杀,放上一毛钱,表示吉利的意思。这个我不懂,他还算是真布施哦!

第十一种,送肉与人,那是杀生而施舍给人家,这不算布施。

第十二种,你收养了许多孤儿,保护他们,把他们养育成人。但你指望以后可以使唤他们,做你的帮手,这就带上先决条件了,就不能说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三种,为了出名而施舍,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四种,为了捧歌星戏子而出钱,比如一个歌星开赈灾歌唱会,一天收到几千万捐款,这个歌星做了好事,可出钱者未必是净布施。歌星不唱的时侯,你为什么不布施?有些人是为捧歌星的场,这个里头有差别。

第十五种,有些人破产了,财物转到别人手里,这并非出自自愿,所以不是布施。

第十六种,比如说,这个屋子因闹鬼,不敢住下去了,送给你出家人做庙子;或者因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烦,干脆送给社会慈善机构,这都不算净布施。

第十七种,有人因学佛或受了教育,知道帮助人家是好事,但自己没有钱,就拿人家的财物做人情,这也不算布施。

第十八种,谷麦在田地仓屋中被鼠鸟等所食,并非有意送与它们吃,不能说是布施。讲到这里,想起前两天报上揭露一批送往大陆灾区的大米,在码头搬运中发现是发霉的。这就不是布施,相反,人吃了霉米会中毒,送的人反在造恶业了。

第十九种,假使我电脑坏了,我请这方面的行家来修理,请他吃饭,送他钱。这是你想学东西,是应该付的酬劳,而不是布施,布施是没有条件的。

第二十种,比如病人怕自己要死,送医师一个大红包,以为医生就会对他尽心了。这是有求于人而给钱,不是布施。

第二十一种,打了人家,骂了人家,自己觉得难为情,然后送东西给他谢罪,这个不算布施

第二十二种,有人布施了之后,心中疑虑人家是否在骗他,或在想人家以后是否会报答他。这都不算布施。

第二十三种,有人施舍了之后心痛懊悔,这就不是布施。我年轻时在四川学佛,人家有困难,我站出来说要帮助他,大家比较买我的面子。后来有个老前辈劝我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缘了,为什么呢,他说四川人有句老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人家虽然给了你面子,但那个人心里难过啊!他还给我讲了个笑话:有个大魔王在地方上作怪,连孙悟空都降服不了。后来从西天佛祖那里派了个小和尚,魔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小和尚说此行不是来收服他的,只是给他看个东西。说着,从背上黄布包袱上拿出一本缘簿,"居士,请你多少写一笔吧!"那魔王一看,"哇!"就跑掉了。所以,平时在人家谈布施时,我就不轻易谈。有些人把钱送出去以后,越想越后悔,越后悔越睡不着,"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第二十四,还有的人,送了东西给人家,好像这个人从此就卖给他了,今后定要人家报答他。这个就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五,有些阿公阿婆,念咒布施都有账可查,你看他们念什么《心经》、《白衣咒》,念一段经,在黄裱纸上戳一个印,我念了多少卷,死后带到阴间去,也不知一卷是二十八块还是三十五块。这等于在投资,将来连本带利得多少好报。"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第二十六,人到衰老、重病临死之时,感到痛苦了,晓得时间不长了,不把财产传给子女,布施出去。这也不算净布施,因为你已晓得财产把握不住了,你不布施也不属于你了。没有清净心,还是不行。

第二十七种,为了名誉而施舍,希望在电视上露面,希望在报纸上广而告之,希望一切人都感激我,这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八种,好比说看到黄医师都出了十块,我就出十五块,蔡老板不服气,出二十块,把我们两个都盖了。出于攀比心、嫉妒心而送财物的,不是布施。

第二十九种,为贪女色而摆阔气,送种种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贵重东西,那是你为了追求漂亮女人,不是布施。

第三十种,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儿女,所以才愿意拿出家产送人,这是做好事,固然不错,但从佛法的布施学来看,还不算是纯净布施。

第三十一种,以有无福德来挑选布施对象,这样的布施不是净布施。

第三十二种,布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济穷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光做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净布施。

第三十三种,就是为了鲜花果品而舍物与人,这也不是布施。这是很轻的一条了。

佛告诉毗耶娑,这些不净布施,不会得到真正佛道的果报,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报而已。佛用种子作比喻,布施作为一种业力行为,等于播种,挟带不纯动机的"垢染布施",就像种子下到盐碱地里,不会有好的收成。而且,这种子本身的功能("种子界"),不但与土地的品质("地界")处在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中,还须有阳光、空气和雨水,才能使种子发芽。种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会发芽,但下在贫瘠的土地上,或得不到天雨的滋润,也是不能开花结果的。

怎样才是真正的布施?

 

《地藏菩萨本愿经》节选

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何以故。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节选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我解说。不饮酒不食肉者得几所福。

佛告迦叶。假使有人象马牛羊琉璃珍宝璎珞国城妻子持用布施。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复置是事。假使有人百千两金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复置是事。假使有能铸金为人数百持用布施。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复置是事。假使有人造作幡华宝盖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复置是事。假使有人造大浮图宝塔檐檐相次如稻麻竹[竺-二+韋]上至梵天。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善男子。不食肉者现世菩萨则非凡夫。

佛说五大施经 宋西天三藏沙门施护等 译

佛世尊一时,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苾刍众俱。

佛告诸苾刍言:「有五种大施,今为汝说。何等为五?所谓一、不杀生,是为大施;二、不偷盗;三、不邪染;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是为大施。以何义故,持不杀行而名大施?谓不杀故,能与无量有情施其无畏;以无畏故,无怨、无憎、无害;由彼无量有情得无畏,已无怨憎害,已乃于天上、人间得安隐乐,是故不杀名为大施。不偷盗、不邪染、不妄语、不饮酒,亦复如是。」

佛说五大施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节选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以下摘自《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一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不得名为檀波罗蜜。云何布施而得名之檀波罗蜜。乃至般若云何不得名为般若波罗蜜。云何得名为般若波罗蜜。云何名涅槃。云何名大涅槃。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方等大般涅槃。不闻布施不见布施。不闻檀波罗蜜不见檀波罗蜜。乃至不闻般若不见般若。不闻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不闻涅槃不见涅槃。不闻大涅槃不见大涅槃。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知见法界解了实相空无所有。无有和合觉知之相。得无漏相无所作相如幻化相。热时炎相乾闼婆城虚空之相。菩萨尔时得如是相。无贪恚痴不闻不见。是名菩萨摩诃萨真实之相安住实相。菩萨摩诃萨自知此是檀此是檀波罗蜜。乃至此是般若此是般若波罗蜜。此是涅槃此是大涅槃。

善男子。云何是施非波罗蜜。见有乞者然后乃与。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若无乞者开心自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时时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若修常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施他已还生悔心是名为施非波罗蜜。施已不悔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于财物中生四怖心。王贼水火。欢喜施与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望报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施不望报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为恐怖名闻利养家法相续天上五欲。为憍慢故为胜他故为知识故为来报故。如市易法。善男子。如人种树。为得荫凉为得花果及以材木。若人修行如是等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者。不见施者受者财物。不见时节不见福田及非福田。不见因不见缘不见果报。不见作者不见受者。不见多不见少。不见净不见不净。不轻受者。己身财物。不见见者不见不见者不计己他。唯为方等大般涅槃常住法故修行布施。为利一切诸众生故而行布施。为断一切众生烦恼故行于施。为诸众生不见受者施者财物故故行于施。

善男子。譬如有人堕大海水抱持死尸则得度脱。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布施时。亦复如是如彼死尸。善男子。譬如有人闭在深狱门户坚牢。唯有厕孔便从中出到无碍处。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布施时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贵人恐怖急厄更无恃怙依旃陀罗。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病人为除病苦得安乐故服食不净。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婆罗门值榖勇贵为寿命故食啖狗肉。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善男子。大涅槃中如是之事。从无量劫来不闻而闻。尸罗尸罗波罗蜜。乃至般若般若波罗蜜。如佛杂花经中广说

以下摘自《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不得见贫穷众生无缘生慈。若不生慈则不能起惠施之心。以施因缘令诸众生得安隐乐。所谓食饭车乘衣服花香床卧舍宅灯明。如是施时心无系缚不生贪着。必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心尔时无所依止。妄想永断不为怖畏名称利养。不求人天所受快乐。不生憍慢不望返报不为诳他。故行布施不求富贵。凡行施时不见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识此非知识。施时不见是器非器。不择日时是处非处。亦复不计饥馑丰乐。不见因果此是众生此非众生是福非福。虽复不见施者受者及以财物。乃至不见断及果报。而常行施无有断绝。

以下摘自《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四

云何菩萨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云何福田。外道持戒上至诸佛是名福田。若有念言。如是等辈是真福田。当知是心则为狭劣。菩萨摩诃萨悉观一切无量众生无非福田。何以故。以善修习异念处故有异念处。善修习者观诸众生无有持戒及以毁戒。常观诸佛世尊所说。施虽四种俱得清净报。何等为四。一者施主清净受者不净。二者施主不净受者清净。三者俱净。四者施受二俱不净

云何施净受者不净。施主具有戒闻智慧。知有慧施及以果报。受者破戒专著邪见无施果报。是名施净受者不净

云何名为受者清净施主不净。施主破戒专著邪见言无慧施及以果报。受者持戒多闻智慧知有惠施及施果报。是名施主不净受者清净

云何名为施受俱净。施者受者俱有持戒多闻智慧。知有惠施及施果报。是名施受二俱清净

云何名为二俱不净。施者受者破戒邪见言无有施及施果报。

若如是者云何复言得净果报。以无施无报故名为净。善男子。若有不见施及施报。当知是人不名破戒。专著邪见若依声闻。言不见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破戒邪见。若依如是大涅槃经不见惠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持戒正见。菩萨摩诃萨有异念处以修习故。不见众生持戒破戒施者受者及施果报。是故得名持戒正见。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不观福田及非福田

以下摘自《大般涅槃经》卷第六

迦叶。若声闻僧中有假名僧有真实僧。有和合僧若持戒破戒。于是众中等应供养恭敬礼拜。是优婆塞以肉眼故不能分别。……谁是持戒谁是破戒谁是真僧谁是假僧。有天眼者乃能分别。迦叶。若优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应给施礼拜供养。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复不应给施所须礼拜供养。若于僧中有破戒者。不应以被袈裟因缘恭敬礼拜


以下摘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以下摘自《妙法莲花经》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又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犁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节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丈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

《四十二章经》〖后汉 迦叶摩腾共法兰译〗节录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亲。教千亿。不如饭一佛学愿求佛欲济众生也。饭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

以下摘自《觉悟之路》

一次,佛陀以布施为题,告知给孤独供养佛陀和僧伽的巨大功德,但是建造寺庙,供给僧团的功德远大于此,而皈依佛法僧要比建造寺庙更具功德,与皈依三宝相比,守持五戒具更大的功德,同守持五戒相比,片刻修习慈悲禅定的功德更大,而一切功德之最乃是能悟诸事无常之本性。

从本经可以明显看出,布施是佛教徒生活的第一步,比布施更重要的是守持五戒,规范言语和行为。比此更为重要,更为有益的是培养导引自发的慈悲等高尚品德。

……

一次,佛陀行化在摩揭陀国的一个婆罗门村庄。当时,婆罗门婆罗豆婆遮准备好五百张犁耕田。这天上午,佛陀束衣托钵,来到耕种田间,顺路走到婆罗门跟前,当时婆罗门正在分发食物,佛陀默默地站在一旁。婆罗门知道佛陀是在等待供养,便开口说道:“我有得吃,是因为我耕种了田地,你也应耕种。只有劳动后,才有饭吃。”

“我也耕田种地,只有劳动后,我才享受饭食。”佛陀回答道。

“你说你是一个耕种者,但是,我们并没有看见尊者你的犁具、牛轭、耕牛及牛鞭。”婆罗门迷惑不解地说道,“请告诉我们,你到底怎样耕田种地?”

佛陀回答道: “信(saddha)为种子,戒(tapo)为雨水,慧(panna)为牛轭,中道(hiri)为犁具,意志(mano)为缰绳,静念(sati)为牛鞭。言行谨慎,饭食适量,以真诚去除杂草,以禅定达到圆满的解脱。精进(viriya)为载物大白牛车,载至苦尽乐生的涅槃之境。如此耕种好了的田地,定会结出不死之果,获得彻底的自在。”

听佛陀如此一说,婆罗门马上盛了满满一钵奶油水饭,恭恭敬敬地送到佛陀跟前,说道:“请佛陀食用我的奶油米饭。佛陀是耕农,您的耕种可以结出不死之果。”

但是,佛陀拒绝接受,说: “如来不受因诵经而供养的食物。此乃圣人之道。圣者不接受这样的饭食。这是生活原则。当你心悦诚服地相信,圣者确实已从烦恼中解脱,获证寂静,再行供养。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认识到圣者是收获功德的福田。此供养才是真供养。”

……

有一次,一个人邀请佛陀到家里应供,但他却以当时流行的肮脏话语辱骂佛陀,叫他猪、屠夫、骡等。但是,佛陀没有为此而生气,也没有反驳。他平静地问那位房主人,当客人应邀到家时,主人应该怎样做,他回答说他将准备佳肴招待他们。

“那么,如果他们没有食用这些佳肴。你将怎么处理这些饭菜?”佛陀问道。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自己将享用佳肴。”

“既如此,好兄弟,你请我到你家应供,以这些肮脏之语招待了我。但是我不接受,你还是收回去吧。”佛陀心平气和地说。
冒犯者的性格至此被彻底的改造。

“无报复,被他人伤害时,你应静默如破锣。若如此,虽然你还未证涅槃,但是我认为你已在涅槃之中。”这就是佛陀的教导。
当今这一无法无天的世界应该多多聆听这些金玉良言。

有一次,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前,说道:“世尊,在此舍卫城中,有一富翁去世了,他没有儿子。所以,我收缴了他的所有财产,运回皇宫。世尊,不说银子了,单黄金就成千上万。但是,这一富翁生前吃的是剩下的饭食和腐烂的稀饭。那他又是怎样打扮自己的呢?他穿的是粗糙的布衣。至于他的坐骑,他乘坐的是破破烂烂,支撑着帆布的单马两轮车。”

佛陀当即说道: “如此,大王。在前世中,大王,此富翁曾供养一名为突揭罗尸克的辟支佛。但是后来,他又后悔不已,私下说:“如果把这些饭食给我的家仆和长工吃了,那不是更好?”除此之外,他为了谋取财产,弄死了他兄弟的独生儿子。因为此富翁曾以饭食供养辟支佛,作为此善业的果报,他七次往生快乐无比的天界。此同一善业所剩余的功德,使他作为富翁在此舍卫城再生七次。”

“因为此富翁对他做的供养之举深感懊悔,‘如果把这些饭食给我的家仆和长工吃了,那不是更好?’由于此业的果报,他不晓得穿好衣服,坐华丽的马车,不知享受五欲之乐。”

“因为此富翁为了财产杀死了其兄的独生子,为此他不得不在恶道中经受许多年,上千年,乃至上万年的痛苦。又是由于此同一业的剩余之力,他七生中没有儿子。因此,他只好把财产交给皇宫。

由于他在过去世中所作善业之果报,他获取了巨大的功德。但是因为他对所作善业后悔莫及,他又无法尽情地享受业报给他带来的财富。

为了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杂志上,有些人乐意花费任何代价。为了获取名誉,有些人甘心行贿,或捐赠丰厚的钱财给当政者。为了出风头,有些人通过供养数百名僧人,乃至更多,以显示他们的慷慨,但是却对贫困潦倒,需要帮助的痛苦乡邻熟视无睹。有人或许会控告和惩罚一个因饥饿难忍、到花园偷吃椰子之人,但为了得到一个好名声,他会毫不犹豫地捐赠一百个椰子。

这些是人类的缺憾。大多数人做好事甚至带有不可告人的动机。在这个世界,行为公正,无私之人很少了。即使行善之人的动机不怎么纯洁,但是他们的善行有益之事也应得到祝贺。大多数世俗之人都有一些秘密。不过,有谁能百分之百的完美呢?有多少人行善的动机是绝对的纯洁?又有多少人是彻底的利他主义者?


以下净空法师讲述

《了凡四训》有一个很贫穷的女孩子,到寺庙里面,那个时候恭恭敬敬的布施两文钱。这两文钱现在人没有这观念,大概现在人还有一块、一角、一分还有这观念,我这年龄这观念就有了。我小时候六、七岁的时候,我们乡下还用铜钱,清朝时候的铜钱,就是当中有个方洞,那个铜钱叫一文。一分钱可以换几文?大概是三文。因为一毛钱换三十个铜板,一毛钱换三十个铜板,一毛是十分,一分就换三文,就是带洞的那个铜钱三文。换句话说,她这两文钱去布施供养不到一分钱。一分钱是三文,她得的那个福报以后做了皇妃。她布施的时候,这寺庙里面住持老和尚亲自来给她祝福,给她回向,祝福她。她到以后做了王妃了,又经过这寺庙了,她想起来从前她在这寺庙里面曾经修过布施供养。这次看到了,这王妃发达了,送上黄金千两来供养这道场,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给她回向。她就觉得非常奇怪,我从前两文钱老和尚亲自给我回向,今天我供养黄金千两怎么派个徒弟来给我回向?就找老和尚理论。老和尚就说:你以前那个两文钱,你的心真诚;今天你虽然供养黄金千两,你的心傲慢,你恭敬心不如从前了。她就明白了。所以供养的福不在乎量多少,在乎心。

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供养,一分钱的功德都是遍虚空法界。所以不能够轻慢穷人,往往穷人他供养东西一点点,他的心真诚,他的福很大很大。这富贵人来供养的时候,他有富贵人的习气、傲慢的习气,供养的很多,自己以为了不起,要受寺院的一切恭敬礼遇接待,他的福在这里就折掉了,所以得福不多。穷人他来布施供养,寺院里面上上下下也没瞧得起他,也没有对他什么礼遇,他的福报是完完整整保存着,所以叫阴德。阴德,诸位都知道,天报之厚,这是讲上天对他有很厚的报答。骄慢,需要排场,需要别人恭敬,这福当时就报掉了,余下来的不多了,是这么个道理。这是天道的确很公平,绝对不是说我们穷人、我们地位很低的人就不能种福,往往没有想到这些人是真正种到福,而且种大福。反而大富大贵的人种福难,那就是他的习气很重,自以为是,轻慢别人。实在讲,他们想种福是更容易,就是不会,是决定折损;对于贫穷下贱的是决定增长。


以下摘自宣化上人讲述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阿难因为知道,以前世尊,亦曾诃责过须菩提和大迦叶,为小阿罗汉。因为须菩提,专化有钱的人,认为有钱的人应该多种福,来生才能得到福报,所以他就舍贫乞富。大迦叶思想和他相反,认为穷人太苦,应该多代他们种福,做善事,使他们来生能得到富贵,如果不帮他们种福,那么,来生岂不是更加贫苦?所以他就舍富乞贫。

我想大迦叶是专修头陀行,食人所不能食,受人所不能受,忍人所不能忍,让人所不能让,对食物方面,不大注意,故专化穷人。须菩提可能注重饮食,有钱人食剩的东西,都比穷人好呢!

世尊知道这二位弟子,心里存有穷富的分别,不能普遍行平等慈悲,所以责他们为小乘阿罗汉。阿难非常佩服如来所说,不应该有选择分别的心,而应行平等乞食的方法,世尊是大开方便门,一点都无遮障,还可以消除众人的疑谤,度即度脱,亦即消除之意,使众生没有怀疑和诽谤,大家都生欢喜心来布施。

以下摘自宣化上人讲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财施:财施不容易做得到。俗话说:『舍财如割肉』。更何况要舍国城妻子、头目脑髓。具备这种精神,才是真行菩萨道。

法施:把佛法布施给一切众生,和众生结法缘。所谓『财施如割肉,法施如丢命』。法施能救人的慧命,但是布施出来,自己就费气力,气力就是生命。讲经要用气力,说法要用气力,把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都送到听法人的脑海里,等于把生命布施一样。

无畏施:就是当众生遇到飞灾横祸,水火盗贼,吓得魂飞魄散的时候,就要安慰这个人……

我们做什么事情,就有什么事情的执着。布施人一杯水,或布施一碗饭,便认为自己做了好事,有益于众生——这就是执着相。所以要有三轮体空的思想:1、布施者空,这样可以去我执,就是我空。2、所施物者空,这样可以去悭贪,就是法空。3、受施者空,不分亲疏恩怨,平等布施,就是人空。有这三空才是真布施。否则,若是为名为利,这就变成了有企图的布施,是假布施,不是真布施。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