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

◎天亲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点击出现大图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做。如是次第。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第二心所有。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色。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法。


五位百法简表

(一) 心法八 (有主动支配能力)

1. 眼识(能观)

2. 耳识(能听)

3. 鼻识(能嗅)

4. 舌识(能尝)

5. 身识(能触)

6. 意识(能知诸法)

7. 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

8. 阿赖耶识 (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

(二) 心所有法五十一 (受心王指挥)

1. 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

1. 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

2. 触(由境生心)

3. 受(由触生受)

4. 想(由受生想)

5. 思(想生思,筹谋支配着心)

2. 别境五(个别境界)

1. 欲(欲望)

2. 胜解(审解后之决定)

3. 念(铭记不忘)

4. 定(专注)

5. 慧(拣择性)

3. 善法十一(助于修行)

1. 信(信心)

2. 精进(勇猛心)

3. 惭(惭于过错)

4. 愧(愧不如人)

5. 无贪(不贪)

6. 无嗔(不恨)

7. 无痴(不昏暗)

8. 轻安(身心自在)

9. 不放逸(守规矩)

10. 行舍(舍行蕴中与道不相应之念)

11. 不害(克己不损于人)

4. 根本烦恼六(五钝使和五利使)

1. 贪

2. 嗔

3. 痴

4. 慢

5. 疑

6. 不正见

a. 身见(执身是我)

b. 边见(不合中道)

c. 见取见(非果计果)

d. 戒禁取见(守牛狗戒、非因计因)

e. 邪见(染污法、邪知邪见)

5. 随烦恼二十

小随十种

1. 忿(嗔心遽发)

2. 恨(嗔藏心内)

3. 恼(恨之极点,恼怒形于外)

4. 覆(忿恨藏于心,待时暗害人)

5. 诳(假仁假义)

6. 谄(谄媚)

7. 憍(自负)

8. 害(损害于人)

9. 嫉(妬忌)

10. 悭(悭吝)

中随

11. 无惭(不知惭,自视太高)

12. 无愧(不知愧不如人)

大随八种

13. 不信(无信心)

14. 懈怠(懒惰)

15. 放逸(不守规矩)

16. 昏沉(常睡懵懂)

17. 掉举(烦燥不安)

18. 失念(失正念,存邪念)

19. 不正知(所知皆邪见)

20. 散乱(心不在焉)

6. 不定四

1. 睡眠(闇昧、无智慧)

2. 恶作(后悔)

3. 寻(粗思惑)

4. 伺(微细思惑)

(三) 色法十一

1. 眼

2. 耳

3. 鼻

4. 舌

5. 身

6. 色

7. 声

8. 香

9. 味

10. 触

11. 法处所摄色(五尘落于意识之影子)

(四) 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

1. 得(由贪心起)

2. 命根(生命)

3. 众同分(同类)

4. 异生性(类同报异)

5. 无想定(外道外执未破)

6. 灭尽定(外道法执未破)

7. 无想报(生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处天)

8. 名身(名显用)

9. 句身(句显法)

10. 文身(字显体)

11. 生(成)

12. 住(住)

13. 老(坏)

14. 无常(空)

15. 流转(轮回)

16. 定异(因果定理与报之差别)

17. 相应(相应于定异之间)

18. 势速(迁变不停)

19. 次第(法之次第)

20. 时(时间性)

21. 方(方位性)

22. 数(数目性)

23. 和合性(二乘执着于因缘和合)

24. 不和合性(外道执着于自然)

(五) 无为法六

1. 虚空无为(空于四相)

2. 择灭无为(权教菩萨所证涅槃境界)

3. 非择灭无为(有为缘缺,实教菩萨所说)

4. 不动无为(定不动,生有色界天)

5. 想受灭无为(苦乐不动心,生无色界天)

6. 真如无为(如来藏,圆成实性)


编者的话

这本《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乃是在一九七○年时,宣化上人对一班美国青年弟子讲述的。这些弟子,虽然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可是对中文和佛学的了解却一窍不通。所以,上人用最简单的字句来表达最难解难明的百法。其中反复解说,更加入训勉之词,上人用心良苦,为度初机,斯可见矣。

此书是由讲述现场记录的录音带重新笔记下来,所以尽量保持口语,使我们看书如身在讲堂,俨然灵山会上。

中文数度用鸽子作因果与报应的譬喻,乃是因为当时的讲堂就在美国加州旧金山中国城,屋檐上住的是鸽子。上人以现实境界来引喻,多方诱导,难怪美国青年从此种下深因。美国佛教由此兴起,是厚望焉。

为使有缘看到此论的人,不要单执着于百法的名相,而是要明白「一切法无我」去彻底修行,所以更将这百法列为简表,使曾看过此书的人,只要翻阅此表,在数分钟内就清晰地记忆每种不同的法,而对每种法脚踏实地去实諓修行。例如我们能明白「心法」,明白了眼根的机能使我们看到色尘的鸽子,眼识使我们能分辨这东西的形状,再加上末那根本意识从第八识储藏的数据显示,告诉我们这件东西就是一只鸽子。这一切法都是虚假的,要我们能认识清楚,离一切法,绝一切相,久而久之,自能断惑证真。

又如所有的烦恼、随烦恼、不定法等,我们若认识这每一种法,加以调治,所谓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由小悟而大悟,直至成就无上菩提。愿与读此论者共勉之!

前言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旧金山佛教讲堂

一九七○年五月十七日至六月七日

佛所说的法,谓之经学;所订的戒律,称为律学;祖师们所作的文章,汇集而成论学。经所显现的是定学;律所显现的是戒学;论所显的是慧学,是培养智慧的。

自本堂开办以来到现在,正式讲《百法明门论》,可说是第一次,以前虽然有人讲过这个论,但只是很简单地讲述,现在却是很慎重地详加解释。这样的讲解,在西方国家来说是非常稀有,因为少有人讲这个论,所以你想研究的话,就没有机会去研究明白;你不明白这个论,你就不会修行;你不会修行,就不会成佛;不会成佛,就永远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的时候很胡涂,不知道怎样就生出来,等到死的时候,想要明白,但是时间又不能等待你,又是糊胡涂涂地死去了。为什么你始终弄不明白呢?就是你没有想到这个《百法明门论》啊!没有得到这个《百法明门论》的意旨,所以你就胡涂生、胡涂死,就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地在六道里打圈子啦!

现在我们开始讲这个《百法明门论》。什么叫《百法明门论》呢?也许你会说:「我以前不但没有见过这个论,我连听都没听过呀!」不错,你说的是很老实的话,很坦白的话,你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样的人还可以教,只怕的是你不知道说知道,待会儿人家问你知道什么,你就说:「哟,我忘了咧!」那就糟糕了。你不知道而说知道,这就是自己骗自己─不是骗别人,而是骗自己。不知以为知,不能以为能,这种人,我告诉你,是最愚痴的人,最笨的人!例如自己根本没有听见过这《百法明门论》,可是当有人问你:「你知不知道《百法明门论》这本书呢?」你却说:「唔,我知道啊!」人家再问:「那么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你看,头一句你说你知道,再详细一问内容,你却说忘了,这就叫不知以为知,不能以为能,不懂以为懂,不明以为明,这是最愚痴的。为什么会投胎做猪呢?就是因为前生尽是冒充,说甚么都说知道,结果就做猪去了,所以我见到猪,我就觉得牠们太可怜了!一点也不听教,一点也不依法修行,所以就堕落猪身。

这个法,不只是百法,本来是六百六十法,也不只是六百六十法,算起来最初是八万四千法这么多。佛陀最初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成佛的通路,后来因为众生的根性太愚痴,八万四千法门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弥勒菩萨就慈悲地造成了《瑜伽师地论》,把这八万四千法门编为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还是很多,单说名相也要费几年功夫才能把它记下来,后来天亲菩萨一观察,未来的大乘根性众生欢喜简略,于是乎把《瑜伽论》六百六十法中最重要的提纲挈领(纲就是一个网中主要的绳,提纲是拿着这条纲就可以把网提起来;挈领就是拿着衣服的领子,整件衣服也就整齐了)。也就是把六百六十法中的重点编成一百法,以一百个法门来造成一部《百法明门论》,好令所有世界的大乘根性众生容易记忆,容易明白,不用单记名相便要发几年长的时间。这部论,要是一个钟头才能把它背出来的话,那就是最笨的人;要是聪明的人呢?十分钟就可以把这一百种法都明白了,你说快不快?我们要明白这一百种法,由这一百种法的门径来入佛法之门。

在未讲《百法明门论》之前,我有一些意见。在西方有一些讲佛法的人,是我所看见的,听到的,你要是问他甚么是《百法明门论》,他会怎样答你呢?并不是像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居士什么是第一义谛,维摩居士什么话也不说,这不说就是第一义谛,说出来就把第一义谛赶跑了,这就是真的第一义谛。可是这个百法呢,与第一义谛不同,一定要说的,要是不说,闭上口、闭上眼睛,装模作样,说我学第一义谛,这就错啦,为什么呢?这一百种法一定要说的,不说就没办法再讲百法了。那么,为甚么他不说呢?那就是他心里头不明白,不要说一百法,连一法也不懂,因为他一法不懂,所以就无法可说。你要问他说些甚么,他只有瞪瞪眼睛,做一个鬼脸,在不,就张张口。唉!这样子,你说可怜不可怜!但是他一法不懂,一法不说,还是在百法之外去说法,左说右说、横说竖说、前说后说、上说下说,不明白佛法的人就说:「咦!这个人会说法。」明白佛法的人一听便说:「嘿!胡说八道,在讲些甚么呢?」就好像一个做伪币的人携着伪钞票到乡村去使用,没有人能分辨这些钞票是真是假,等到造币厂拿来比对的时候,才证明出真伪。听法也是一样,我们要有择法眼。甚么是择法眼呢?就是知道是法、非法、染法、净法、善法、恶法、邪法、正法。你明白了这些,那你就有择法眼了。择法的意义并不是说你见到一个说法的人,声音大,会唱歌,并且唱得不错,你就给迷住了,连晚上睡觉也睡不着,总想他柔扬的歌声在你耳边叫唤,你说这多可怜!我现在呢?不会唱歌,只会说几句话给你们大家听听。

 

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旧金山佛教讲堂

一九七○年五月十七日至六月七日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全篇分四部份来讲:一、总释名题,二、造论者,三、译者,四、别解文义。

壹、总释名题

百法就是「一而十,十而百」之百,由一到十,十到百这么多法。百法可分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及无为法五种。现在先讲题目,要解释这个论题,就要先解释这个百法。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合起来就是百法。其中的内容,讲论文时会详细解释,现在只听听名词就好了。

「明门」的「明」字就是明白的意思,也就是不胡涂了,不愚痴了,明了。明了甚么呢?明了这个百法了。明了百法的门路,就可以修行了!

「论」字就是议论、论说、语论、讨论、辩论的论。论是甚么呢?可以说是讨论。讨论就是我们大家来研究,我说了出来,要是你觉得这个法不对,你可以提出你的理由来和我讨论。议论就是你说你的道理,我说我的道理,我们大家把见地拿来分析。论也可以说谈论,我们大家来研究这个法,不是我的法,是佛法。我所讲出来的佛法,你们无论那一个人认为我讲得不对,只管提出理由来发问,来研究,无论从四面八方任何地方来的人,若提出理由来,我都愿意回答。这包括全世界的人,例如美国人,中国人或是日本人,无论那一个国家的人,甚至十方来的人,我都愿意作答。怎么说从十方来呢?因为现在有飞机和直升机,可以从天上降落到地上;又可以坐轮船从海里来,这就等于从地里来,所以我说从十方来的人,我都可以答复他。只要有问题来问,我们大家就可以开一个高度的辩论会来讨论佛法。无论你是佛教徒,是外教徒或是任何宗教教徒,我都是有问必答。如果有甚么难题,我一定用智慧剑一剑把它斩断,再把这个人愚痴的舌头割下来,换上一个智慧的。我会改造人的舌头,也会改造人的脑袋。脑筋胡涂的可以换一个清醒的,谁的脑筋不清醒就得要来,但是我这种手术不是布施的,是要收费的,一万块钱就可以给你改造脑袋。

现在继续讲「论」字,为什么我刚才说这《百法明门论》一定要说呢?没法子不说,因为有个论字,论就是要说,说甚么呢?甚么是「是」,甚么是「非」,这就是论的第一个意义。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能以是为非,也不能以非为是,所以就要论,论清楚它。例如修行就是是,不修行就是非,这是对出家人而言。

论的第二个意义是讨论邪正。邪一定是邪,正一定是正,你不能以邪为正,以正为邪,所以必须要讨论。

第三个意义是讨论善恶。善一定是善,恶一定是恶,你不能以善为恶,也不能以恶为善。

第四个意义讲的是因果。因一定是因,果一定是果,你能说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果要分明。

第五是论染净。你不能以染为净,以净为染,不能颠倒是非,论就是把一切分别清楚。

论也可以变是为非,变非为是,把非去了就是「是」,把是去了就是「非」。也可以说是不离非,非不离是;即是即非,即非即是;即善即恶,即恶即善;即邪即正,即正即邪;即因即果,即果即因;即染即净,即净即染。你看这个论怎样都可以论,所以最怕你没有论,你若有论就来论一论,你说是是非,非是是,怎么都可以。论就是研究是非的问题。你说:「这是怎么一回事?」你不知道就要学,学了就知道,妙就是在这个地方。

你知道佛法少就不能认为是多,你知道多也不可以说少。以上就是《百法明门论》的题目略释。

贰、造论者

天亲菩萨造

现在讲造论的人,这个造论的人是天亲,又叫世亲。为什么叫天亲呢?因为有的人说他是天主的兄弟,天主是他的哥哥。究竟是不是,这没有多大重要性值得来考证,这只是一般人的说法。那究竟天亲有几位兄弟呢?他们共是兄弟三人,都叫婆薮盘豆,这是通名,也是梵语。那么,别名呢?老大叫无着,老二就是天亲,最小的弟弟叫比邻持跋婆,比邻持是母亲的名字,跋婆翻译华言就是儿子的意思,也就是说比邻持的儿子。他们三兄弟是在佛灭度后九百年出生的。他们生来非常聪明,可是聪明是聪明,但各有各的偏见。不过这是以前的事,后来明白了就没有了。因为老大无着愿意无着─无所执着,偏爱大乘佛法,不喜欢小乘佛法;而天亲菩萨刚巧相反,他是执着小乘法,他认为小乘法是最真的佛法,所以他就学小乘佛教。不但学小乘佛教,而且还帮着小乘骂大乘佛教,专门破坏大乘佛教。他不相信《法华经》、《楞严经》和《华严经》。你们看,哥哥学大乘法而不毁谤小乘法,二弟呢?他学小乘佛法,却专门批评大乘佛教,甚至想把大乘佛教消灭了。现在先谈两位哥哥斗法,不是互相斗争,是单方面来斗争。学小乘的天亲菩萨就专门说哥哥的大乘佛教不对,而他哥哥始终没有说小乘法是对还是不对。大乘佛法是要把「不对」也包容在内,所以他对弟弟的所作所为,只有怜惜,而没有怨恨。他要想办法来度弟弟,于是他就写了一封信给弟弟说:「我俩原是亲兄弟,虽然我们各人所学的教义是不同,但是我们是兄弟却是真的,你是我的亲弟弟,我是你的亲哥哥,这绝对不是假的,你也相信是真的,我也相信是真的。现在,我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我想见你一面,并且有一点事情想请你帮忙,我相信你无论如何都会满我的愿,如果你不满我的愿,我就是死了,也不瞑目。」天亲菩萨虽然不喜欢大乘佛法,但是一看哥哥的信,写的那么恳切,哥哥快要死了,要求见弟弟一面,你说弟弟又怎么可以不去见哥哥呢?虽然大家信奉的教理不同,哥哥学大乘,弟弟学小乘,可是看完了这封信后,弟弟非常感动,就决定去见哥哥最后一面。天亲菩萨看见了哥哥,便立即问道:「哥哥,你信上说叫我替你办点事情,如果我不帮你做嘛,你死也不瞑目,究竟你想叫我做甚么事情呢?」

「我想请你留在这儿替我念《法华经》、《楞严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每一部念一遍。」

哥哥知道弟弟非常聪明,甚么书念一遍都记在脑海,永远不会忘记。

天亲菩萨心里想着:「这次为了满哥哥的愿,不愿意也做一次吧!」于是他就答应了。

他把《法华经》、《楞严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三部大乘经典念过后,豁然明白,知道自己以前多么不对:讪骂大乘佛教,毁谤大乘经典,说大乘经典是假的。这回可知错了,他非常后悔。怎么办呢?心里懊丧地自责:「我以前尽骂大乘佛教,我造了这么多的罪业,一定要下地狱啦!我这舌头真是坏透了。」想着就拿刀要把自己的舌头割下来。

今天中午我为什么说要割人的舌头呢?割人的笨舌头,割人的钝舌头,愚痴的舌头呢?就是因为天亲祖师这位菩萨忏悔要把自己的笨舌头,愚痴的舌头割掉。他说要割舌头,你看多危险啊!你们大家想一想,自己拿着刀要把伸出来的舌头割去,这不是好玩的,这不是开玩笑的,他真要割自己的舌头哟!

无着菩萨在一旁看见这情景就吃惊地说:「二弟,你在做什么呀?快告诉我吧!」

天亲菩萨悲哀地回答:「我真是罪无可赦,以前我尽骂大乘佛教,现在我看过这三部经典,才知道大乘的教理实在是太妙了!过去我尽是毁谤大乘,岂不是一定要堕拔舌地狱吗?我趁现在还活着,就把舌头割下来弥补我的罪过。」

无着菩萨劝道:「二弟,你不要这么笨,这么愚痴,你可以换一个舌头啊!」

「怎么换法?」

「你以前那个舌头是用来毁谤大乘经典,现在你改变你的说法,用你的舌头来赞叹大乘经典,不就可以了吗?你又何必要割了它。」

「对啊!我如果把舌头割去,对大乘经典也没有帮助,要是我不割我的舌头,我便可以用这个以前毁谤大乘经典的舌头来赞叹大乘佛教,不是更好吗?」他才这样想,本然的智慧也就现前了,于是他一气呵成地造了这本《百法明门论》。

天亲菩萨的勇气很大,他真的完全改变了,所以自此以后他所造的论都是赞叹大乘的。他从前写了很多骂大乘佛教的书,他都通通烧毁了。现在,只遗留下来他赞叹大乘佛教的论文。

以上所讲的是天亲祖师的公案,还有「菩萨」两个字的解释。菩萨,也即是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略,所以就称为菩萨。菩提萨埵是梵语,翻译华言叫「觉有情」,又叫「有情觉」。甚么叫「觉有情」呢?这个觉就是觉悟,觉悟谁呢?觉悟一切的有情,这是一个解释。以自己的觉悟,自己开的智慧,来觉悟其他的有情众生。甚么是「有情觉」呢?菩萨也是一个有情,也是一个众生,不过他觉悟了,他是众生之中一个觉悟的众生。「觉有情」就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去觉悟其他的众生;「有情觉」就是众生之中的一个觉悟者,也就是菩萨。

菩萨的名称很不错吧!很多人都愿意做菩萨,也愿意给自己挂上一个菩萨的招牌,叫人家称自己做菩萨,所以中国的出家人互相赞叹说:「哦,老菩萨你来了!」

「是的,老菩萨你也来了。」就这样他们互相打招呼。菩萨的称呼是属于旁人尊称你的,不是要对人说:「你应该叫我做菩萨啊!」

太虚大师曾经说过:「大家应该称我为菩萨,为甚么呢?比丘已过佛未成。」就是说我比丘戒已经受过了,又受了菩萨戒,所以你们不应该称我做比丘,应该称我做菩萨,但是不可以称我为佛,因为我还没有成佛。他这样说也不是一定要叫人家称他做菩萨,不过他是这么样和大家开玩笑吧!因为太虚大师是过来人,也真是菩萨,你叫他菩萨,他也是菩萨;你不叫他菩萨,他仍然是菩萨。你叫他,他也没多一点;你不叫他,他也没少一点,他故意和一些愚痴众生开玩笑罢了。金山活佛也是一样的说:「你们应该称我做活佛啊!」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意思。

那么天亲菩萨是不是自己写上「天亲菩萨造」这几个字在论文里呢?不是的。他当时造这篇《百法明门论》,只是写上「天亲造」罢了。后学们愿意尊重他,就给他加上「菩提萨埵」这么一个名衔,我相信天亲祖师绝对不会自己给自己加上菩提萨埵的名义。我们就将这一点来研究,应该知道不要好名。古语说:「上士无名,下士好名。」愿意做上士也可以,下士也可以,全凭你自己。

至于「造」就是造作的意思,也就是著作。天亲菩萨着这部论。《百法明门论》很短,我希望在暑期班还未开课前就能把它讲完。

叁、译者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现在讲翻译的人,这一部论是天亲菩萨所造,但他是以梵文写的,也就是古时候的印度文,必须翻译才能使印度以外国家的人明白,所以又要有人来翻译。今天我们因为这一部论能明白一切佛法,依法修行,这都是翻译人帮助我们,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翻译这部论的人是谁,在佛教里有甚么贡献。

「唐」就是唐朝。在唐朝时代,有一位出家人,这个人在佛教里的贡献最伟大,自古至今可以说没有人能比得上这位法师。这位法师俗家姓陈,父亲是做官的,做的是穷官,不是有钱的官。为甚么呢?因为他不贪污,不要老百姓的钱,甚至于政府的钱,他都不要。不是像现在做官的,总以为待遇太少,还要多方的左右图谋,从商贾或百姓身上找便宜。这一位清官,因为不贪钱,所以一生就是个穷官,虽然是个穷官,但是就积下福德,因此,生了几个儿子,就有两个出家修道。

玄奘法师的哥哥是个出家人,也是位在当时很有修行的讲经法师,玄奘法师呢?他在十三岁时就出家了。出家之后就学习佛法,除非没有法师讲经,要不然不论那一位法师讲经,也无论多远,他一定要听经去。有讲经的,他就去听经;有讲律的,他就去听律;有讲论的,他就去听论。经、律、论三藏他都去听,风雨不改,甚至为了听经,连肚子饿也忘了。他是常以法为食──以佛法来作饮食。

像这样经过了五年,他也受了具足戒。在这五年期间,他就是到各处听经学佛法,可是学了五年后,总觉得每一位法师所讲的道理都不相同。同样的经典,这位法师就这样讲,那位法师就那样讲,有智慧的法师和没有智慧的法师所讲的义理,就有冲突。不是玄奘法师没有开悟,没有择法眼,不知道那个是对,那个是不对,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也就好像昨天我说:「如果你懂佛法,就知道谁讲得对或不对,如果还没有懂佛法的时候,也就不知道啦!」所以我说唱歌唱得声音大一点,不懂佛法的人就认为这就是佛法,懂佛法的人就说:「啊!原来是在唱歌。」

当时玄奘法师听了这么多经典,发觉道理不相同,他也不知道那个是对,那个是不对,怎么办呢?究竟是依照那位法师的讲法才可以呢?于是乎他就发愿,发甚么愿呀?他知道佛法是从印度传来,他相信印度必然有真正的佛法存在,于是乎他就写了一道奏章,向唐朝天子申请出国,到印度去求法。但是皇帝不许可,没有批准他。玄奘法师为要了他的志愿,心里想道:「皇帝不许可,我也要去,宁可违背天子的命令,甚至于把我的头割去,我也要去求法。」

于是乎他就在寺里练习爬山路的方法,怎么练习呢?在寺里,他把桌子、櫈子摆成像一座山,他从这个櫈子往上一跳,跳到桌子上,再由桌子又往高处跳,一天到晚他就跳来跳去,练习爬山。大概是他住的地方附近没有高山,所以在自己庙上来练习。一般小沙弥、大沙弥、老沙弥不明白他在干甚么,还以为他在玩游戏。这些人都在骂:「这个人一天到晚也不念经,也不修行,尽跳桌子,不知道他在弄甚么玄虚?」玄奘法师也从不告诉别人:「我要练习爬喜马拉雅山啊!」一般人还以为他调皮、淘气。

这样子经过一个时期,他的腿和身体都锻炼得很健壮,于是乎他就从长安西行,开始他长途的旅程。那时没有飞机、轮船、汽车和火车,有的只是木船。于是他决定走陆路,经过很多国家,从中亚细亚那儿过去,几经艰险才到了印度,一去就去了十多年。在他未去印度之前,唐太宗皇帝曾经问他说:「我不让你去,你也一定要去,那么法师甚么时候回来呢?」

玄奘法师就对唐太宗说:「现在你看这棵松树的树枝是向西歪斜的,等到这松枝甚么时候向东弯,那就是我回来的时候了」

玄奘法师到了印度,也不懂那里的语言,经过慢慢地学习,会了印度话和梵文,又跟从了很多印度法师学佛法,在那里受了很多困苦艰难,学有所成便回到中国。回到中国的时候,果然那棵松树的枝子、树梢都向东弯。所以唐太宗看到这棵松树向东弯便说:「啊!今天玄奘法师会回来了,我们快迎接去。」于是乎就派一些官员到西门外去迎接,果然把玄奘法师接回来了。

玄奘法师回国后就专门从事翻译经典,他把印度的梵文经典都翻译成中国文字。当他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在那一年中桃开六度,那就是说寺里的桃花花开花落一共六次,这就是《大般若经》的祥瑞,不但人天共庆,连草木都欢喜。由此可见,《大般若经》对我们的重要。

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很多,他在印度时又礼拜佛的舍利,佛的牙齿和佛骨,又看到佛陀过去千生之中舍眼睛的地方,舍头目脑髓的地方,又看见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忍辱行的古迹。他参观过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舍身喂虎的地方,又看到佛坐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菩提场,所有佛教胜迹,他都去参观礼拜,表示他的诚心。他看到印度的出家人,不论是有没有修行,他都不轻慢,恭恭敬敬地礼敬所有的法师,一点也不生骄傲和贡高我慢之心。玄奘法师学成之后,曾经有很多小乘法 师来和他辩论,他们都不能胜过他,都被他给降伏了。很多外道也来和他辩论,也被降伏了。

我们称玄奘法师为唐朝的三藏法师,甚么是三藏法师呢?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这位法师能通达三藏,会讲经、讲律、讲论,经律论三藏他都通达无碍,所以就叫三藏法师。「法师」就是以法施人,或者是以法为师。这位三藏法师名玄奘,「玄」就是玄妙,没有人明白;「奘」就是很伟大的,强壮的「壮」加个「大」字。玄奘法师所做的事情是非常壮大的,他的所作所为是一般人都做不到的,可以说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这部《百法明门论》就是这位法师翻译的,他既聪明,又有智慧,通中文又通梵文,所以他翻译的经典是不会错的,他翻译的这部论更是可信的,以上是翻译者的简介。

在当时,玄奘法师和八百多位比丘,共同在一起翻译佛所说的经典,其中人才济济,最有名的就是窥基法师,又叫「三车祖师」。为甚么叫三车祖师呢?因为他在未出家以前,曾经要求皇帝给他三辆车跟随在他后面。无论他走到那里,都要有三车跟着他,这是他未出家以前的事。这三车就是一车酒,本来和尚不可以喝酒的,他说他是例外,因为皇帝叫他出家,他便说:「若要我出家,必须有一车酒跟着我,和尚戒酒嘛,我一定要喝酒。」还要有一车肉跟着他,因为他欢喜吃肉;还要有一车美女,所以他的外号就叫三车祖师。三车祖师不是一位平常人,要是平常人,就没有这个胆量来要三车才出家,因为他是特殊的。他的前身就是当玄奘法师去取经时,在半路上遇到的一位老修行,那时这位老修行在一处打坐,衣服上的尘土大约有一、二寸厚,头发上面就有鸟儿在那里筑窝,还生下鸟卵,孵出小鸟。他在那儿入定,不知入了多久?你想想看,他身上的尘土有一、二寸厚,脸上的尘土也不知有多厚,鸟雀也不怕他,在他头发上生蛋孵鸟不知多少次,多少年了。玄奘法师就用引磬给他开静。这位老修行不知入了定多久,出定后不能动弹,像木头似的。他就问:「你干么把我叫醒?」

玄奘法师说:「老修行,你在这儿入定多久了?为甚么你总也不出定?」

「我在这儿等释迦牟尼佛出世,好帮他弘扬佛法。」

「喔!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了,你怎么还不知道,在这儿入定?」

「现在是甚么年代?」

「我是唐朝人,现在是贞观元年。」

「不要紧,我再在这儿等弥勒佛下生好了。」

于是乎他又想再入定。玄奘法师称呼他说:「老菩萨!(或者老同修,或者叫他老修行,总而言之就是这几句。)你不要入定了,你不如和我一同弘扬佛法吧!虽然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可是佛法还在世间,你可以帮我弘扬佛法呀!」

「那么怎样办呢?」

「你到长安去,看见有一座黄瓦的房子,你就去托生啦!」因为他身体已经不能用,要再换一个,像房子坏了,要换新的。「请你先到那里去,等我回来,帮我弘扬佛法好吗?」

「可以,可以。」这老修行立即答应了,就到长安去托生做人。

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就向唐太宗贺喜:「我走了之后,陛下得了一位新储君,真是一件喜事啊!」

「没有呀!」唐太宗答道。

于是玄奘法师一观想:「哦!原来老修行跑错了路,到尉迟恭的家里去了。」

尉迟恭是国公,是唐太宗的一名大将,他生来黑脸,但不是黑人,因为他脸上黑,身体不黑。他很有本领,帮助唐太宗打天下,立了很多汗马功劳。这个老修行大约做甚么事情都是马马虎虎的,本来玄奘法师叫他找黄瓦的房子,可是他找错了,找了绿瓦的。绿瓦的是国公府,黄瓦的才是皇宫,他走错了路,便跑到尉迟恭那儿,托生做他哥哥的儿子。他长大后就欢喜喝酒、吃肉、玩女人。可能因为他不知多少劫在那里打坐没有出定,在打坐时打这些妄想:「这个肉是不错,酒也很好喝,女人也过得去。」所以再托生做人就放不下这三种东西。

玄奘法师找到他后,便对尉迟恭说:「你这个侄儿是我叫来帮我弘扬佛法的。」

尉迟恭说:「你叫他来,你就叫他去嘛!」

但是玄奘法师叫他出家,他不去,还说:「谁要出家?出家有甚么好处呀?我才不出家!」

玄奘法师就对唐太宗说了这段因缘,唐太宗说:「那我下圣旨叫他出家。」

「他如果出家,一定会要求条件,无论甚么条件,请皇上都答应他,只要他肯出家就可以了。」

唐太宗说:「好,就这么办!」于是乎把尉迟恭的侄儿叫到金銮殿上,叫他出家。中国那时不是讲民主和自由,不是愿意出家就出家,不愿意出家就不出家。皇帝叫你出家,你不出家就要死的,会被杀头的。他也怕杀头,于是乎就要求条件,要一车酒、一车肉、一车女人,唐太宗都答应了 。

这位侄儿没办法,就被安排了到大兴善寺出家去。他一到大兴善寺时,寺里就打鼓撞钟来欢迎他。他一听钟鼓响,就豁然开悟了。明白自己原来是在某某山修道的老修行。于是向后摆手说:「你们都回去吧!」把三车都不要了,虽然他不要三车,但一般人还叫他三车祖师。

肆、别解文义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如」当「正如」讲,就是正如世尊所说的。世尊是佛的十号之一,佛是世出世之尊,所以叫世尊。这是世尊所说的。他所说的甚么呢?就是「一切法」,这一切法是要无我,为甚么要无我呢?这个「我」是真真实实的在这个地方,怎么又说无我呢?就算你那个「我」在这儿,等你死了,还是你的身体,那么你那个「我」到甚么地方去了?你若说有「我」,这个「我」死的时候没有了,那么活的时候怎么会有个「我」呢?这就是疑问。佛就是讲这一切法无我的法。不要像有些不明白的人,自己连法还不懂,但是却说:「这就是我讲的法,这是我讲的经。」总把这个「我」放在前面。一对鸽子为甚么做了鸽子(佛教讲堂的屋檐上常有鸽子飞来飞去)? 就因为牠们都有「我」,没有行佛所说的法,牠们不能够无我。有了「我」就变成飞禽,变成畜生。

这个「我」就是一个我见,是不应该有的。《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无我见。说深一层,不单是「我」不应该有,「法」也不应该有。一切法都没有了,所以「我」更不应该存在了。一般修道人,必须要达到「无我」这两个字,才能法法皆圆。你要是能够无我,一切法都圆融无碍。随拈一法,无非法界,这就是法界性,就是一切法现前。虽然一切法现前,而又要没有一切法,妙就是妙在这个地方,不容易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一切法现前,却不执着一切法,空诸法相,一切法相都没有了,到这个时候,真是圆融无碍,得大自在。你若能没有我,才能得自在;你若不能没有我呢?就不能得到自在。但是,怎么可以没有我呢?不容易。我现在在这儿讲经,你怎么可以说没有我呢?你在这儿听经,你就要不知道你在这儿,把我空了,无人无我,也没有人,也没有我,也没有法,人空法空。

但是你所以不能没有「你」的原因,就是因为你有执着。执着甚么呢?执着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色身的假我,以为是我了。其实我方才没说吗?你死了,还是这个身体,却没有知觉了。这个「我」跑到甚么地方去呢?你那个「我」像须弥山那么大,到死的时候,跑到甚么地方也不知道,你说这可怜不可怜?外道呢?他们就执着有一个大我,又有个小我,神我,他们这个「我」就多着啦!他们说:「没有甚么比我这个『大我』大了,没有甚么比我这个『小我』更小了,最有用的还是大小我中间的『神我』。」这是外道执着的「神我」,亦即是外道的「我」。

还有小乘执着的涅槃偏见,这个偏见他说是「我」。菩萨呢?也有所执着,执着有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求,在所证的真如境界上,未能达到无证亦无得。他们还有所证、有所得,也知道证得这个真如,所以没有忘了我,还是有一个「我」。有「我」就是有妄,所以佛所说的法,就是要把一切法,都用无我来修行到大乘境界上。

以下的论文都是天亲菩萨所造。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甚么是一切法?怎么是无我呢?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这是说一切法大略有五种,只能大慨讲,不能详细讲,详细讲就太多了。

「一者心法」。第一种是心法,也就是心王,一切法之王,因为一切法都是从心法建立起来,若没有心王,就没有一切法,所以说:「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法就是心王之法,共有八种,在下面将会详细解释。

「二者心所有法」。亦即是心所法,又叫心使,使就是一个使唤人,也就是心的工人。心是王,心所就好像是大臣或工人似的,替国王去做事。做事的时候,必须用这个心所。心所又叫「心数」,有五十一个,这些法都是依照心而起的,是心家所有,心家就是心王,所以叫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凡是有形质、有实体的都叫色法,不是单单有颜色才叫色法,有障碍的都是色法,有十一种,后面再讲。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这种法和其余的四法都不合作。相应就是合作,它是不合作者,是自己单独不相应地从心生出来的。这种法是属于一切行,有所表现的。

「五者无为法」。前面四种都是有为法,后面这种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修出世大乘的一种法,所以,要修出世法才能证得这种境界。以上所说五种法,讲到正文时,我们会详细分析。

在这一切法中,前四种是有为法,最后一种是无为法。如果单是认识前面四种,就是凡夫外道,若单认识无为法,就是小乘偏空,没有达到大乘境界。大乘的境界是甚么呢?即有为而无为,就是在有为法上,体会到无为法;不是离开有为法,再另外找一个无为法。有为无为只是一念心的转变,在有为法上,你就能了解无为法,即世间而出世间,在世界上你一切一切都明白了。无争、无贪、无罣无碍,自在圆融,这种境界你说多快乐!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就是大乘菩萨,如果再能在「无我」上用功夫,勇猛精进,就能达到究竟妙觉的果位了。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一切最胜故」说的就是第一种心法。因为在一切法中,它是心王,也是在一切法中最胜的。

「与此相应故」就是指第二种心所有法。心所有法与心王是相应的,它是听心王的指挥

「二所现影故」说的是第三种色法。色法是心法和心所有法显现出来的一种影子,是八识中的一个相分。本来是没有自体,因为我们看见的一切形相,根本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八识中的「见分」生起妄执分别,认取由八识中的「相分」变现出来的影像以为实境

「三位差别故」说的是第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也是由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所分别出来的。

「四所显示故」指的是特别深奥的第五种无为法。是很难明白的,因为没法子明白,所以要藉「有为法」来显示「无为法」。

「如是次第」,这就是法的次序;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现在讲的是第一心法。心法略有八种:

(一)眼识。眼能见,不是眼能见,而是识能见。

你说眼睛能看,把眼睛割出来放在一边,你看它能看不能看?你说我不去看电影,我把我的眼睛挖出来,你带它去看电影吧!你说它会不会看?当然不会看,所以眼睛是不能看,是甚么能看呢?是那个识。这个识是从甚么地方来的?从心识那里来的。

(二)耳识。耳能听,不是耳能听,因为如果你把耳朵割下来放在一边,它就不能听。

(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都是和上述同一道理。

刚才所讲的六识,是由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的,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这十八界在《心经》上说过,要详细研究,可以参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第六识意识并不是意识的本体,真正意识的体是第七识。第六识只是意的用。

(七)末那识。心法的第七种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是梵文,翻译华言为「染污」,所以又称为「染污识」。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所以也叫「传送识」。

第六识是依第七识而有的。第七识是根本意识,根本意识是意识之根,第六识是意识之用。第七识也叫「染净依」─染就是第六意识的染依;第八识是净,也是依第七识,所以第七识叫染净依。

(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转变过来,就是如来藏性,所谓转八识(八种识),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阿赖耶是梵语,翻译华言为「含藏」。含藏就好像埋在地下的种子,还没有长出来的时候,就藏在泥土里。我们常说心田,也就是将心譬喻做田地,所以说:「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境界,无论是善是恶,是染是净,都放在第八识里,所以叫含藏识。含藏识通过修行,就变为如来藏性,只要会用它,就是大圆镜智现前了。如果不会用它,尽打妄想,每一个妄想,都是由第八识生出来的,这种微细的念,你觉察不到,所以说:「一念不觉生三细。」这时就把如来藏性变成第八识了。从第八识变回如来藏性,就是返本还原。

含藏有三个意思:一、能藏。能藏甚么呢?能藏善恶的种子。二、所藏。所藏的种子都在八识里面,一切善恶业都含藏在内。三、执藏。有所执着,都执藏在这第八识里面。我们一切所行所作,一念善或是一念恶,都藏在第八识内。所有一切法都是由八识变现出来的,我们所见的是八识的相。看见的东西是八识的相分,我们能见就是识的见分,所以说万法唯识,一切都是由识生出来的。净的时候是真如,染的时候叫识,这个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性,也就是善恶的本源,也就是一切凡夫和圣人都有的一座房子,也就是本有的家乡。

阿赖耶又翻译为「无没」,甚么是无没呢?就是真如随着生死而不会没失,不会脱掉,不会没落。以上是第八识大慨的意思。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是属于心法,不过这是心所,不是心法。心王就是第八识,如果心法在现量时(现量就是真性现前,周遍法界的体量) ,就没有尘劳,那便可以停止一切的业报。可是因为有心所,心所就帮着心王做出很多善事、恶事,以致造成善业、恶业。好像皇帝没做甚么事,做事的只是文武百官,全都是大臣们来帮他办事。心王好比皇帝,心所好比宰官大臣,一共有五十一个大臣,这就好比五十一种「心使」,心使的意思就是供人使唤的。又叫「心数」,因为心里头的思想不知多少,没有数量那么多。重要的心数大略可分为五十一种,也就是论文说的「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

又说「分为六位」,这是说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可划分为六个单位,如下:

「一遍行有五」:它是遍一切处,无不周徧的,遍行心所有法是五种。

「二别境有五」:别境是不周徧的、个别的、单独的和特别的境界,共有五种。

「三善有十一」:属于善法的有十一种。

「四根本烦恼有六」:我们人没有一时一刻无烦恼啊!你现在有的是那一种烦恼呢?这烦恼从甚么地方来的呢?这六种烦恼就可以给你一个答案。六种烦恼就是六种毒药。

「五随烦恼有二十」:除了六种根本烦恼外,又有随烦恼。随烦恼是枝末,末梢的二十种烦恼,分列为小烦恼、中烦恼、大烦恼。

「六不定有四」:第六单位是不定的心所有法,共有四种。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现在详述遍行五。

(一)作意。作意取境,为甚么要作意呢?作意就是要找境界,本来心王不会作意的,可是,因为历劫的习气和善业恶业的种子,熏进八识里面,好像烟熏一般,因为这种缘故,心被鼓动了,不知不觉间有了作意,这就是心生境的开始。菩萨的境界无所不知,不必作意就知道一切善恶因果;罗汉呢?就要作意,作意就是想一想,他对于甚么事情作意观察,就知道因果本末。譬如为甚么檐前的三十二只鸽子都跑了呢?原来牠们是前生种下的业,做人的时候不修行用功,应出家也不出家,应修行也不修行,应吃斋也不吃斋,应念佛也不念佛,总是不认真去做。不要说鸽子,就拿现在到这里来的人来说,有的来到了佛教讲堂,就不走了;有的一进门就跑了;有的连门口也不能进的。不要以为这是很平常的因缘,这其中就有特殊的因果。凡是到佛教讲堂来的人,要是没有善根,就没有办法入此门来;要是没有善根,也没有办法来这儿听经。凡来听经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不过善根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想要发菩提心,一定要多听佛法,明白佛法了,就自然会发菩提心了。

(二)触。作意是周徧的,触也是周徧的。触是受、想、思这三种心所依,先有触,然后才有受、有想、有思,所以触是受、想、思所依止。有一种触境,就有一种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前面说作意是由心生境的开始;触则是由境生心的开始。

(三)受。妄想心一生,就对于所对的境界有一种领受的心,生出受心所法来。

(四)想。想要领受就有想相。你想这个境界的时候,也就跟随着这个境界跑了!

(五)思。由境就生妄想心,由想相就有「思」了。甚么叫思呢?思可以支配这个心,令这个心去筹量、盘算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境界,也就是想办法。

前面所说的就是遍行五,遍行就是遍于三性,何谓三性?就是善性、恶性、无记性。这五种遍行是通于善性、恶性和无记性的。善性和恶性的意义很明显,无记性的解释就是没有记取,是善是恶都不知道。大约和I don’t know差不多。无记又通三时,又叫一切时,即是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时也称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世。例如今天是现在世,昨天就是过去世,明天就是未来世。过去的时刻是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时刻又不能停顿,未来的时刻还没有来。所以是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虽然说是通三世,也了不可得。如果你能随时把这五种遍行停止,那就不会造成恶业,你要是不停止,它们又有了,所以叫遍行五。遍行五还没有做出善恶业来,到了别境五就不能停止造业了。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别境」。别就是特别,也是分别、个别。别境五和遍行五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遍行五的境界中,如果具有任何其中之一,就连带着五种关系。别境五是个别而不遍行,和遍行五正是相反,每一种境界都是个别独立生出来的,和其他四种境界并没有连带关系。别境五的产生是以攀缘心为缘造成每种境界,而遍行五是由善恶念生出来的。当遍行心所法刚要生出来的时候,还可以把它制止,叫它不要生,那就是用功修行,就可以停止这个善恶念的产生。善恶念不生,所造的善恶业行也就没有了。要是「别境」五种心所法生出来的话,善恶念就不能停止了,所以别境五就是为善为恶的一个开始。

(一)欲。欲就是希望,有希望就想占有,所以就叫希望欲取。欲取甚么呢?欲取这种快乐的境界,想得到这种境界。

(二)胜解。甚么是胜解呢?胜解就是当境界来了,便去审决。审就是审察,看一看这事情该怎么办,作出决定,这就是审决。当这个心还在审决的时候,任何其他因缘都不能牵动这审决的心,那就是「胜解」。

(三)念。念就是明记,明白的明,不忘记的记。明记甚么呢?明记你以前曾经学习的境界。例如你是学生,现在学校里的情形你都记得,这就是念,念就是明记不忘。

(四)定。这个定不是戒定慧那个定,这个定就是专注于彼,心不散乱。「注」是注意,「彼」是另外一个方向。譬如你心里注意某一件事情,不想其他的事,这叫专一,专一就是当一般人希望成功地做成某件事,就集中精神,这就是「定」,有时这种定也会生出智能、知识来。

(五)慧。这不是出世智慧的慧,这是一般普通人所有的世间智慧,不是修道人修出来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含有一种拣择心的,拣是拣选,择是思量,即是去拣选可以或不可以,这就是譬如你已经做了一件事,然后你又思量这件事情做得好与不好,对或不对,这就是世间的智慧。要是出世法的智慧呢?出世法的定与慧是互相帮助的,定帮助慧,慧也帮助定;世间法的定慧,是单独成立的,不能同时有定就有慧,有慧就有定。世间法的定和慧,是不能同时现前的,有定就没有慧,有慧就没有定,所以定和慧是分开的个别境界,而不是有一种境就具有五种的遍行境界,也不是有一种心就附带着五种心。别境是单独的,每种境界都不同,因为不同,所以就于所乐的境界上生出一种「欲」;在决定的境界上,又生出一种「胜解」来;遇到以前熟习的境界,就生出一种「念」;在一心观想的境界上,就会生出「定」来,生出「慧」来。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五十一种心所分成六位,第三位是「善十一」。善都是好的,所以谓之善。善是帮助我们的,帮助我们修行,帮助我们成功。那么,这十一种善心所,是甚么呢?

(一)信。无论做甚么事情,必须要有信心。第一要信自己,信自己甚么呢?要信自己决定可以成佛,要信自己和佛是没有甚么分别的。没有分别是在佛性上说没有分别,但是还要修行,修行就可以成佛,我们一定要信这个道理。不单信自己可以成佛,也要信其他的人都可以成佛;不单信其他的人可以成佛,也要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有了这种信心,自己就要守规矩,守规矩就是守戒律,守戒律才能成佛。自己这样,也教其他人这样,也教一切众生这样。这个信心要坚固,像石头那么坚固,那么硬,不要像灰堆那样的信心,用手一碰就没有了。

(二)精进。有了信心,就要去做去,这就是精进。精进甚么呢?精进修行,念佛、念法、念僧都要精进。不要往后退,要往前进,精进又精进。

(三)惭。是对自己说的,自己应该生一种惭心:「唉!我自己做的事情很不对,应该改过自新。」

(四)愧。是指对人而说,对人要生一种愧心,觉得自己总不如人,不要总觉自己比人好,心里想:「啊!这个人真比我好,他总是这么和颜悦色,不忧愁烦恼,为甚么我会这么多忧愁?」要有这种愧不如人的心。

(五)无贪。不要生出一种贪心,这个贪,没有得到的时候想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掉,这就是贪心。希望人人都不要有贪心,不要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我叫你们不要有贪心,但是我自己要有贪心,我这贪心是替你们生出来的,是为美国一切人生出来的。贪甚么呢?贪想要造一个庙,建立一个道场,好给美国地区的人去修行。大家共同有一个道场才可以修行,连道场都没有,修道就难了。要有道也要有场,所以要贪一个道场,这个道场就要现出来了,为甚么要现出来了呢?就因为我生出这个贪心,就把它贪出来。本来我不想生这个贪心,但是,如果我不生这个贪心,你们成佛的机会也就会很慢,所以我生出这个贪心,贪你们大家快点成佛,你们大家都要帮忙我生这个贪心。为甚么说不要贪,现在又要贪呢?这是为人贪,为众生贪,不是为自己贪,所以这个贪心不妨大一点。

贪嗔痴就是三毒,无贪、无嗔、无痴即是三善根。上星期我说叫人不要贪而我要贪,这个贪不是为「我」就不算贪,要是为自己而贪那就是贪,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他的众生,这不是贪。可是这样就容易出毛病,容易令人认识不清楚,也很容易令人假借这个题目来贪,说不是为自己贪而是为他人贪,但实际上还是为自己。为自己就是贪,要怎样才不是为自己呢?不为自己的名,不为自己的利,那就是不为自己。为甚么贪是不好呢?因为它是一种染污法,染着就是不干净,有贪就不干净,有所染污,有所执着。这个贪能招苦果,我们受苦报受苦果,就是因为有贪而造成的。

(六)无嗔。嗔是嗔恚,心里有一种恨。我们也不要有嗔心。

(七)无痴。痴就是昏暗,以暗为相,昏暗便是无明。如果能够无贪、无嗔、无痴,那就是三善根成就了。

(八)轻安。轻安就是禅定的一种前方便。在禅定未得到以前,有一种轻安的境界。这种轻安境界从甚么地方来的呢?它是从精进而来的。精进于善法,而止住一切的恶法,再加上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 所得的功德,就会产生一种轻安的感觉─觉得身心舒畅,身自在,心也自在。到了那种境界就会感觉非常快乐,这就是参禅时有的无上快乐境界。

(九)不放逸。不放逸就是守规矩,不守规矩就是放逸。不放逸就是守规矩,依法修行,时时刻刻都不随随便便。甚么叫放逸,好像有人初来在暑期班的时候,有时把腿伸直搁在前面的櫈子上,就是放逸的表现;现在呢?他就没有这种情形了,所以就叫不放逸。

(十)行舍。行舍就是将五蕴中行蕴里面所有一切染污法都舍去。舍甚么呢?舍去不合乎规矩的恶法。行蕴中的舍和受蕴中的舍是不同的,受蕴的舍是随觉随舍,而行蕴的舍在行蕴内念念迁流,不停熏化不合规则的念,而令它舍掉。舍一点就与道相应一点,所以念念舍就念念入,入就是入道。

(十一)不害。不恼害一切众生。不害和嗔不同。嗔是由于他人不顺着我的心意去做,而生嗔恨;不害是克制自己,不去损害他人。嗔是人违背我的意思时,我就生嗔恨心;不害就是我不去害人。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

「烦恼六者」应加上根本二字。烦恼就是无明,无明也就是痴,应该排在六烦恼中第三,所以用「根本」二字作为分别。根本烦恼就是十使。十使即五钝使和五利使。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五利使: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这就是五种不正见。为甚么叫钝呢?因为它于事情上无所明了而不能决定,来的非常缓慢,所以叫钝使。利呢?利是很快的,遇到事情很快就决定了,所以就叫五利使。

(一)贪。贪就是贪而无厌,所以一切的财、色、名、食、睡都贪;色、声、香、味、触也贪。

(二)嗔。因为贪,得不到就生出一种嗔恨心,嗔恨之后就变成无明了。

(三)痴。就是无明,有无明就胡作非为,甚么都敢去做。

(四)慢。是骄慢,轻人傲物,对他人看不起,很骄傲的。

(五)疑。疑就是遇到事情不能决定,有所疑惑。

(六)不正见:

1. 身见。执着身是我的,执着我所有是我的,由身见就生出边见来。

2. 边见。偏于一边,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是太过就是不及,不合乎中道,与中道不相合。

3. 见取见。就是执着有所取,就是想占有,亦即十二因缘中的「取」,见取见是非果计果,未能得到的果,却妄认为能得到。

4. 戒禁取见。「戒」就是守戒的戒,「禁取」就是不应该守的戒却去守,就好像印度持牛、狗戒的那一派,非因计因。本来这个因不正当的,他以为正当。

5. 邪见。即邪知邪见。具有邪见的人,你叫他讲正法,他不会讲,只会讲染污法。甚么是染污法,讲男女的这一套,讲男的怎样,女的如何,这就是邪见。他会对人说:「不要守戒啊!守戒律是没用的,愚痴人才守戒律,有智慧的人何必守戒律呢!」他就是讲这些染污法扰乱人家的道心,本来这个人心里很清净的,没有欲念,也没有染污心,正修行到快要得到禅定的境界,将把客尘都赶跑,正在这时,听了染污法,又给客尘黏着,生出很多欲念。所以在说法的时候,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男人女人,都不应该讲任何染污法,应该要讲清净法,教人清净六根,不要引诱人生出淫欲心,否则将来一定会受到恶报。以上就是「根本烦恼六」。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以下我们谈的是二十种随烦恼,随烦恼就是跟随根本烦恼生出来的,可以分为三类:

一、自类俱起。大随烦恼和大随烦恼是一类,中随烦恼和中随烦恼是一类,小随烦脑也如是。这是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例如学佛法的人只和学佛法的人在一起;学魔法的人也都跑到学魔法的地方去;学世间法的人就跑到世间法的地方去,这就是「人以类聚」。再说到「物以群分」,生物是有说不完的这么多种类,同类的集合在一起。自类俱起就是中烦恼和中烦恼一同生起来,大烦恼和大烦恼一同生起来。

二、徧不善性。徧就是普徧,这种不善性是互通的,譬如你有「惭」,「愧」就生出来;你有「不信」,「懈怠」,「放逸」也都生出来了。

三、徧染心。徧染心有二:就是有覆和无记。

「有覆」就是有所覆藏,掩饰遮盖,不叫人知道。

「无记」就是也不记善,也不记恶,也不知道是善、是恶。

如果这三类都具足,就列为大随烦恼;只有二类,就列为中随烦恼;单具一类就是小随烦恼。

小随烦恼有十:

(一) 忿。忿就是分下面加个心,也即是分心,一种违情的境界,不顺心意,于是嗔心遽发,这种嗔恨心突然而发,就是忿。

(二) 恨。嗔心没有发出来,藏在心里深处,永远都不能遗忘,好像用绳子打成死结缚牢似的。这个埋在心的深处的心,就叫恨。

(三) 恼。烦恼也。恼含有忿和恨,忿恨到极点,忍也忍不住,就生出烦恼来。忿和恨都没有这么厉害,「恼」在忍无可忍而发作的时候,就厉害无比了。

(四) 覆。覆就是覆藏,盖藏着。本来心里有烦恼,忿、恨、恼都具足了,可是一想,还是不发作出来的好,于是把烦恼藏在心里,这就是覆。这种人有的念头是:「我不欢喜你。我不告诉你。我不愿意和你坦白的说。」他不发你的脾气,甚么都隐藏起来,藏起来做甚么,想叫你不知道的时候,来一个暗箭,偷偷地给你一刀,因为他知道明的打不过你,所以在背后一刀把你暗杀了,你也不知道是谁打死你的。

(五) 诳。就是假仁假义,表面好像对你好,但不是真的。譬如有人对你说:「要不要吃药呀?我这儿有,不要钱的,你拿去吃吧!」等你上了毒瘾后,就非买他的药不可,他就是贩毒的,这叫假仁假义,也就是「诳。」

(六) 谄。就是谄媚,俗语叫「拍马屁」,又叫「溜虚」,又叫「捧」。当这种人见到你时便说:「嗨!你现在想到那里去?我现在正想找你,我有一个朋友,他非常赏识你啊!」大约这人想和对方合股做生意,所以尽给人戴高帽子。谄就是给人戴高帽子,尽向人家说好话。又譬如自己穷,没有钱,所以见到有钱人便称呼对方甚么「大爷爷」、「大奶奶」、「老太爷」,把这人捧得高高在上地说:「你是最好的啊!」好像老百姓见到总统,慌慌张张,不知说甚么话才好,这样的情形,就是谄媚。

(七) 憍。自己没智识,但却不佩服人。自己没有读过书,却骄傲地说:「哼!你们读书的懂得甚么啊!我不读书也一样活着,有衣有食,也一样有这么多钱。」憍的人很自负,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高贵。

(八) 害。害是损害人,前面善法十一说的是「不害」,现在说的是相反的害人恶法。

(九) 嫉。嫉就是嫉妒,嫉妒他人胜过自己。譬如有一个人记忆力很好,怀着嫉心的人就生了妒忌,自忖地说:「如果他不在,我不就是第一吗?有他在,我就得不到第一!」有的人学问很高深,他也要妒忌,心里想:「要是没有这个人在,我的学问就是最高,我就是第一啦!」总而言之,总是妒忌任何胜过自己的人。

(十) 悭。就是悭吝,不肯舍,不肯布施。虽然他有钱,如果你叫他布施出来,他绝对是不肯的。他要把钱拿稳,就算钱化成水,从手指缝流了出来,全部消失,他仍是懊丧地找:「我的钱那里去了?怎么变成水了?」这类人就是这么悭贪。对于财的方面不能舍便是「悭」。鸽子都是因悭贪才做鸽子,过去生中牠们不但不舍,还吃人家的。

以上是十种小随烦恼。

中随烦恼有二:

(十一)无惭。不知道惭,也不知道愧,自己觉得自己高于一切,自命不凡,自视太高,以为自己是高尚的人。

(十二)无愧。这种人不觉得自己甚么事都不如人,也不怕人讥笑,也不怕人讽刺。

大随烦恼有八:

(十三)不信。前面善法第一谈的是「信」,现在说的是相反的「不信」。甚么都不信,师父也不信,徒弟也不信。师父不信徒弟,徒弟也不信师父;父亲不信儿子,儿子也不信父亲;师兄弟之间,更不用提了。这种人会这样说:「我为甚么要相信你,你相信我才对啊!」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好,对他讲甚么都不信。你对他讲法,他却说:「这都是假话。讲法?讲甚么法啊?都是骗人的吧!」不错,我所说的法,一句真法也没有,如果你们不要听,那就赶快跑。好像那个在门口的人,他自己已经先说明白:「我愿意在门口外边。」如果你叫他进门来,他就会跑了。

(十四)懈怠。这和精进正好相反。懈怠也就是懒惰的一个别名,就是不精进。

(十五)放逸。上面善心所法第九说的是「不放逸」,这儿说的是相反的「放逸」。放逸就是不守规矩,愿意干甚么就干甚么,和美国提倡的自由是一样。你们误解的自由就是放逸的别名,也就是教人不用守规矩,不要听别人的劝导,自己喜欢怎样就怎样,所以我对于教化美国人真的很头痛。你在笑,这是真的。

(十六)昏沉。就是坐着听听经,就睡着了。无论干甚么,都想打瞌睡,看经也想要睡觉,拜佛也想要睡觉,翻译经典也想要睡觉,听经时更想要睡觉。昏沉就是睡觉的别名。昏沉和「痴」是不同,痴是暗昧,无明─无所明了是痴的相;昏沉是懵懂,以懵懂为相。懵懂就是甚么都不知道,坐了一会儿,甚么都忘了,听经也忘了,说话也忘了,像做梦又不是做梦。不像是做梦,可是心里却不明白,这就是懵懂,所谓「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十七)掉举。甚么叫掉呢?你看见那天来的魔王没有?他的行为就是掉举。他不能静下来,不能安处清净的境界,他的身体不停乱动,刚坐下来又站起来,站起来又要坐下去。他胡乱地跑来跑去,南走走,北走走,东跑跑,西跑跑,身乱行;口乱言,口里胡说八道,乱说一通;心里也胡思乱想,尽是想入非非,一会儿想起这个,一会儿又想起那个,甚么都想起来:「我到天上去,那个天人对我说,说我过了三天就可以生天。」也许又想:「我不知道到了甚么地方去打坐,像是坐在虚空里,虚空里甚么都没有的,是不是这样子的呀?」他总想个不停,想入非非,这就是掉举,你看可怜不可怜?

(十八)失念。把正念失去了,就是邪念。邪念就是尽想入非非,到了「非非想处天」。甚么是不好的他就想甚么,甚么是不和乎规矩的他就想甚么,甚么是合乎规矩的他就不想了。

(十九)不正知。这种人知道的都是邪的,正的他不知道。

(二十)散乱。这个散乱的心,纷纷扰扰的乱七八糟,这和掉举不同。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五十一个心所法分为六位,前五位已经讲完,现在只剩下第六位的最后四种心所。为甚么叫不定呢?就是没有一定,所以叫不定;若有一定,就叫「定」了。不定是善法,譬如发菩提心;不定也是染法,譬如生爱欲心。有四种不定:

(一)睡眠。睡眠就是一种暗昧。甚么是暗昧呢?暗就是黑暗,昧就是不明。总而言之,暗昧就是不明白,不是心里不明白,而是根本所行所作都是黑暗的。这样就把外缘减少,没有人缘。外面没有人缘,内在也没有智慧了,这就叫暗昧,亦即睡眠。

(二)恶作。也就是「悔」,后悔的悔,后悔甚么呢?譬如你后悔地想:「以前为甚么我对那人不这样做?我要是这样做,不就把他制服了吗?」这是为了没有这样做而后悔。但是如果真做了,这种人也会后悔地想:「唉!为甚么我要这样做呢?」做也后悔,不做也后悔。譬如心里也许这样想:「为甚么我不砍他一刀,要是我一刀砍断他的胳臂,他就不能打我了。为甚么我不先砍他的胳臂反而被他打了一拳呢?」事情过去了总是后悔,自己对自己过不去,自己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都不对,没有如自己的意。

在听法的时候,各位要注意留心听讲,不要像风从耳边刮过去就算了。我给你们讲了这么多法,讲完了你们还不懂,甚么事情惹你生气的时候,还一样生气;惹你发脾气的时候,还一样发脾气,这些法对你们一点都没用处,听过了就烟消云散,那就是白费了。纵然听一百个大劫,那么样听经是没用的。你们一定要告诉自己:「哦,这个经典教我不要有烦恼,我一个也不要有,六种根本烦恼,我根本就不要叫它生,这才是发菩提心的人应要学习的。不要因为烦恼的名词你知道多了,你的烦恼就更多,发的脾气就更厉害。有的时候你会说:「我知道现在该是『忿』了。」或者说:「我今天发脾气是因为『恨』。」以前你未有明白的,还不知道是那一种境界,现在明白了。你知道你要「恼」了,你或者要用「覆」的方法在背后对付人家,那就错啦!那你就白听经了。

(三)寻。就是寻求,是粗意推度。

(四)伺。就是伺察,是细意推度。

寻伺是一粗一细,在善恶将作的时候,自己就先来算一算,用意识自己和自己开会议:「这件事情你说这样做好不好,是不要这样做吧!」粗的思惟是「寻」,微细的推度是「伺」,这两种不定的心所,都是以思惑为本体。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前面所讲的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一共是五十九种,现在要讲的是第三位色法十一种。甚么是色法呢?就是有色质可见,有障碍可寻的。以下是十一种色法:

(一)眼色法。眼能观种种色。眼的本身也是色,它有形质的,有眼睛的形像,你可以看得见。

(二)耳色法。能听种种音声。耳有耳法,当眼睛愿意看某种东西,常看也不厌倦;不愿意看的东西,一看就讨厌了,这都是由色法生出来。耳朵也是这样,愿意听的,天天听也不厌倦;不愿意听的声音,一听就厌了,不愿意听了。

(三)鼻色法。香的就欢喜,一点也不讨厌;臭的一嗅就讨厌了,不愿意嗅了。

(四)舌色法。舌尝味,欢喜尝的总要尝,不欢喜尝的便说:「唉,太苦了!我不要吃。」

(五)身色法。身体也属色法,欢喜接触,就想要接近,不欢喜的就想远离。

这是内五根的色法,为甚么不说意根呢?因为意根属于第七识(第七识不属色法)。

(六)色法。就是有形色。

(七)声法。有声音。

(八)香法。有香气。

(九)味法。有味道。

(十一) 触法。有感觉。

(十一)法处所摄色。也就是法尘,法尘就是外五尘─色、声、香、味、触留下来在意识处的影子,所以也属于色法。以上十一种色法,都是有形色可寻的。

我们找一找这些色法的来源,它们是从甚么地方生出来呢?原来色法的来源是从如来藏性,地、水、火、风四大而成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由四大和合而成;色、声、香、味、触、法也是从这四大产生的。地水火风充满于法界,所以在法界里面,它们是互相帮助的。《楞严经》云:四大乃如来藏性,故地水火风,各各皆周徧法界,互不障碍。在我们看来,水火是不兼容,可是在法界内,水也周徧法界,火也周徧法界,风也周徧法界,地也周徧法界。它们在法界中,互相帮助,互相不障碍。为甚么呢?因为它们都是如来藏性。由于四大形成我们的身体,所以才有这么多法。你会惊诧我们的身体怎么会由四大所形成,不明白这道理的人,听到这样说,绝对不会相信;听过佛法的人,才会知道这是真的。你身体上,有汗液,这是湿气,湿性属于水,大小便也属于水。身上有温暖,暖气就属火。我们有呼吸气,这就属于风。我们的皮肉筋骨,就属于地大。四大和合,就生出以上十一种色法。这只是简单地说色法的来源,若真想知道,就要等开悟后,才能彻底了解了。

明晚就会讲完这《百法明门论》,你们明不明,是你们自己的事;我讲得明不明,是我的事。总而言之,你要是明了,就明白这个百法;要是没有明,就是不明白这个百法。这百法要是懂了,所有佛教的重要道理就会明白了。我们明不明,就在明天晚上。明白了这百法,那就可以说是开悟,要是不明白呢?还是慢慢学。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这二十四种叫心不相应行法。甚么是不相应呢?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就是不合作。你不和我合作,我也不和你合作。我说我们向东走吧!你却偏想向西方行,这就叫不合作,不相应了。要相应就要合作,我说往东走,你就往东走;我说往西走,你就往西走。好像手里拿着米,鸽子就来吃,这就是相应;牠们若不吃,那就不相应了。

这二十四种不相应,是和谁不合作呢?和你的心不合作,和心所有法、色法、和无为法都不合作。为甚么这样说呢?因为心和心所都以能缘外境为功能;而二十四种不相应法就没有这种能力,不能缘境,所以与心和心所法不相应。那么为甚么和色法不相应呢?因为这些不相应法没有形质,没有障碍,没有自相和本体,完全是虚假的。就因为是假的,所以和各方面都不相应。法有真有假,现在就给你们讲假的法,知道假的法,才能现出真性来;若假的法不知道,又怎么会得到真性?认假为真,这叫假中之假,虚妄中之虚妄。一切法本来就是虚妄,你又加上一个虚妄像阿难尊者想得到真的,却怕丢了假的。舍不了这个假的,那个真的就不会现前,所以说:「舍不了假,成不了真;舍不了死,换不了生。」

二十四种假法虽然没有形相,但却有生灭。因为有生灭,所以和无为法又不相应。无为法没有生灭,二十四种假法都有生灭在里面,它是由心法,心所法和色法三种法交互显现出来的影子,所以是假,没有一个真的。有人说:「我今天来是想听真法,这位法师偏讲假法,我若知道讲假法,就不来听了。」你不听假法,也没有真法;你要先听假法,然后才能认识真法。所以还是为真说假,去假就现真。

现在我们来谈谈二十四种不相应法:

(一)得。甚么叫「得」呢?「得」是从甚么地方生出来的?就是从贪心生出来的。想要在没有希望的境界中希望得到。例如有人想象中得到一块金子,是不是他真的得到金子?这金子并没有得到,这个「得」只是虚名,是假的,所以这个法也是假的。

(二)命根。我们生命之根。当八识种子来投生,就有了生命。生命具有寿、暖、识三个条件。寿是年龄;暖是身上的暖气;识就是神识。八识在身上就有命在,八识去了,命也就没有了。所以命根也是假的,不是真实的。不要认为我们的生命是真的,无论如何都在为我们这个报身打算,谁碰我们一下也不行,谁说我们一句不好也不愿意听。这就是因为放不下这个 命根啊!所以才不能开悟,才不能成佛。这个命根把我们害了,我们还拿它当宝贝,心里想:「我这生命可真宝贵啊!」这是执着,认假为真。自性才是真的,命根是假的。

(三)众同分。就是大众都有相同的一分。例如你有个身体,是你的一分;我有个身体,是我的一分,大家相同地有个身体,这就叫众同分。凡夫和凡夫是众同分,二乘与二乘是众同分,菩萨与菩萨是众同分。众同分中也有不同处,比方说狂人和狷人,狂狷都是「犬」字旁。《论语》内有云:「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狂人积极地不顾一切往前进取,狷人消极地甚么事都不愿意做。狂人批评狷人说:「你看他有甚么用?一天到晚甚么都不干,只会吃饭睡觉,这种人不如把他杀了。」狷人却说:「你看这个人,甚么都干,这个世界就被他弄坏了,这样的人该早消灭他。」这两个人互相要消灭对方,互相嫉妒、障碍和毁谤。又像做铠甲和做剑的人一样。做铠甲的人,怕铠甲不坚固,会被刀枪剑戟刺透;做刀枪剑戟的人,怕自己制造出来的武器刺不透铠甲。这两类物品都是武术中人用的,所以叫众同分,但是一类是用来保护人,一类却用来杀人,这就是众同分中的不同处。

还有禅、教互不兼容为例,昨天一位听众,问我是甚么宗,我说我没有宗,为甚么没有宗呢?因为没有宗,别人就无法攻击。若是有个宗,禅宗就说教宗不好,教宗就说禅宗不对,互相毁谤,这也是众同分中的不同。在其次,自古以来,一些闲人,互相排斥,那个说孔子根本没有知识,这个又批评孟子不懂甚么,我比他们都有智慧。你看,大家都是人,却互相毁谤,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不好,这也是众同分中的不同。

(四)异生性。在相同之中有异,异中又有同,这叫异生性。例如同是人,但是各有个的所好和习惯。

(五)无想定。这是外道所修的,他们厌倦生死,为求出离,就用一种强制的力量来令心和心所不工作,停止思想,但是这种做法是很勉强的,好像用石头压草似的,把草压得不长了,但是根还在。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生俱来的执着)和第八识「命根」尚存在,这时候就叫无想定,修无想定则生到无想天去。

(六)灭尽定。也是外道所修的,也是用勉强的方法来修。同样第六识和心所都停止了,不打妄想了,勉强不打妄想,像是妄想灭尽了。这时第七识的俱生法执(这种法执也是与生俱来了,比我执细一点。) 和第八识混在一起,不能分离,这种定不是真定,只可以称之为灭尽定。

(七)无想报。无想定和无想报不同,无想定是因,无想报是果。无想定是未舍身之前的境界,无想报是已经舍身而受的果报。舍身后就生到第四禅天,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可以说是无想了,但仍然以第八识微细色执作为生命。这种微细色执,就是最微细的识里面出来的第八识相分,所以仍有生命的存在,这就是无想报。这种生命仍是有尽的时候,那还会堕落的。以前我曾讲过有一个人想修非想非非想处定,却被一些鱼儿来搅扰他,于是他就生一种嗔恨心:「我要变一只鱼鹰把你们都吃了。」所以他生到天上之后,天福享尽,就堕落为鱼鹰。所以我说这房子前面两只鸽子,是从前两个不守规矩,不守戒律的出家人,现在他们便要受鸽子的果报,这是一样的道理。

暑期班就快开始了,今年的暑期和往年又稍有不同。前两年的暑期班都是讲经、坐禅、练习讲演,很辛苦的,今年把这个「很」改成「更」,比以前辛苦。一开始便要打观音七,然后才开始暑期的讲修班,十个星期之后,又要打一个禅七。两个七就是十四天,再多一天就是十五,十五月光就圆了,我们人的性光也应该圆了。参加这个暑期班究竟有甚么好处?你要想找好处,就不要来,这里没有好处。没有好处,这里有甚么呢?有苦处,天天很辛苦的,从早到晚都很辛苦,没有休息的时间。虽然这儿没有好处,只有苦处,但是却有个「道」处,修道的「道」就在这个暑期班里。这个道字,又可以换一个「到」字而念成到处。到甚么处?到佛处、法处、僧处,这个暑期班就是到三处地方。我再给你们说清楚一点,你们根本就不应该有一个想得到好处的心。为甚么呢?你若有这个心,就变成百法里的「贪」心了。要想对自己有好处是不合法,不合道的。那么,怎样才合道呢?那就要无人无我,为修行而受苦,为求法而忘躯,好像二祖为求法而把自己的手臂斩断一只,那才是真正为法啊!我们这些人又有谁会为求佛法而肯把自己的手臂断掉,那除非是喝醉酒了。

(八)名身。名就是名称,例如我们都叫「人」,这就是通名。东西也有名,好像炉有「炉」的名字,瓶有「瓶」的名字,各有各的名字。名身呢?却具有两个字,例如香炉、花瓶等,这是烧香的炉,那是插花的瓶,这些东西都有个名身了。

(九)句身。名和句都是显法的。甚么叫句呢?那就是一句句子的句,例如说:「诸法无常,是生灭法。」就是句身了。总而言之,以一句显出法来,就叫句身。

(十)文身。就是文字。单单是一个字,称为字,当字连起来,有了意义,就叫文身。一切的经典是文身,一切的书籍是文身,凡是文章都叫文身。

(十一)生。凡物都有生,有生就有老,无论是人是畜生或是物质,都有生有老。「生」就是以前没有,现在有了才叫生。

(十二)住。住是停在本位而不动,住过后便成为老。

(十三)老。凡物经过生住后,便渐渐衰老。老是变坏,变异,这就是生住异灭。

(十四)无常。就是灭,生住异灭,也就是成住坏空。生的时候就是成,住的时候就是停留,老时就是坏,无常就是空。

(十五)流转。就是说我们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在六道轮回中流转生死,万劫不息。

(十六)定异。定就是肯定、固定。异就是变异。例如因果轮回的道理是肯定的,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在因上是同样的因,在果上有不同的变异。

(十七)相应。二十四种不相应中,为甚么会有个相应呢?这真令人不解。不错,这是令人真不明白。这二十四种分明是不相应,却又说出一个相应来,岂不是自相矛盾?但这二十四种「不相应」是和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无为法不相应,而现在说的「相应」是和这二十四种「不相应法」相应。怎样相应呢?就是相应于因果轮回。因是开始,果是终点,中间就是业相。「相应」就是和因果相应,种甚么因,就结甚么果,中间的业相就与开始的因相应,与终点的果也相应。所以流转定异,中间也决定相应的,如影随形地一点也没差错。

(十八)势速。就是变迁不停的趋势非常迅速,像电光那么快,像风那么速,也像鸟飞和兔子跑般迅速,这就是势速的表现。

(十九)次第。这是有上下、前后、一切层次的法,绝对不会混乱。

(二十)时。时是有时间性的,例如年、月、日、时,再短的就叫剎那,长的就是无量劫。劫的梵文整体是「劫波」,也属于时。

(二十一)方。就是方向。前后、左右、上下都各有其方向。

(二十二)数。就是数目。

(二十三)和合性。「和」是调和,譬如把水混在牛奶中,就分不清水和牛奶,这叫和。「合」是盖合,茶杯有个盖子,一盖上正好相合,这就是合。

(二十四)不和合。和「和合」刚好是相反。和合就是因缘,不和合就是自然。外道执着于自然不和合这是偏见;二乘执着于因缘和合。如来藏性是非因非缘,非和合非不和合,非自然的。

这二十四种不相应,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不属于心所和无为法,所以另成为二十四种不相应。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第五位无为法可分为六种:

(一)虚空无为。所谓虚空无为并不是说虚空是无所为的。虚空根本就是无所为,要想叫它有为也没有办法,因为虚空是空的,那么虚空无为是怎样解释呢?是你能观空,也即是照见五蕴皆空,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假如你有一种想法:「我真心修行,我有一点功夫了,我长坐不卧,我又一天吃一餐。」你要是知道你长坐不卧,每天只吃一餐,还用功修行,那你就还没有到虚空无为的境界。要是能达到自性如虚空,身体如虚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就是虚空无为。有人打了你一拳,好像打在虚空似的。你想想看,若是有人一拳打到虚空,虚空也不会反击的,人如果修到这种境界,甚么烦恼也没有了。虚空无为真是妙极,你能达到这个地步,也就能做到我常对你们说的:「Everything’s O.K.!」。要是能「Everything’s O.K.!」,那就如虚空了。虚空是包罗万象,甚么也包含在虚空中,但是虚空不会讨厌你,也不会埋怨别人:「呀!你把我弄得这么肮脏,你怎么在这儿大小便呢?这虚空都被你染污了。」虚空没有这种思想。鸽子常常在虚空飞来飞去,虚空一点也不障碍牠们,说起来,例子太多了。简单来说,就是常常观空。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与万物合一,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天有多大德行,我就有多大德行;地有多大德行,我也有多大德行。太阳光明,我和太阳的光明是一样的;月光光明,我和月光的光明也是一样的。春夏秋冬有四时的时间性,春天万物发芽,夏天万物成长,秋天收割,冬天收藏。修行要是能达到虚空的境界,也就会与春夏秋冬四季顺序而生存。再其次,鬼神所知道的事情,你也知道了,你看妙不妙?这是说能到虚空无为的境界时,就与大自然合成一体。

(二)择灭无为。择就是拣择,拣择这个灭的无为。说有所拣择,这好像有为似的。这个择是有为,等到灭的时候,也即是没有身体的时候,就是无为了,所以这个法不算在前面所说的九十四种法内。

(三)非择灭无为。前面所说的择灭无为,是权教菩萨所证的涅槃境界。二乘分析色相来观空,明白了空理,即是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则是本能的,而不用法性的拣择力,由本来清净自性所显现,是实教菩萨所证的境界。权教菩萨所证的择灭无为,是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实教菩萨所证的非择灭无为也叫「有为缘缺」,那就是有为法中缺乏一种因缘,亦即有为的缘不具足,凡夫和二乘人有的时候也有这种境界。

(四)不动灭无为。这不动就是修的不动定,这不动定是本来不动的,不像修无想定那一种不动。

(五)想受灭无为。前面说的不动灭无为是生到色界天去,到想受灭无为就生到无色界天去了。这时,苦乐都不动于心,对苦的境界、乐的境界都无所摇动。不像我们这些人,遇到一个苦的境界,就觉得受不了;遇到一个乐的境界,就想跟着它跑,「怎么回事?哦,快去看看,试一试!」或者听到有人说:「这是一件新奇的东西,这国家没有的,真是可口啊!」

「是吗?我也想尝一尝。」于是跟着这个「味」跑了。这是苦乐都动心,到想受灭的境界,苦乐就不动心了。享福也可以,受苦也可以,一点也不加造作,一点也不用强忍,根本就无动于衷,也就是本来怎样都可以,Everything’s O.K.了,这就叫苦乐不动。想和受,苦受和乐受都灭掉,这就叫想受灭无为。修到这种境界,就可到色界天了,也就是五不还天的所在,三果圣人所住的地方。

佛在世时,有一次舍利弗的舅舅说他甚么法都不受,苦乐都不受来表示自己有定力,于是佛陀问他:「还受不受这个『见?』」实时他就无话可说。因为他这不受,根本就是「见」要是他说受,那么他先前所说的甚么都不受就不成立了,所以他还没有到Everything’s O.K.的境界,因为他还有个「不受」,所以他就失败了。若有不受,就有受了。其实没有「受」,没有「不受」,那就无胜无败了,无为就是这样解释。

(六)真如无为。甚么叫真如无为呢?有人说:「我听过了,真如就是本来的佛性,又叫涅槃,又叫如来藏,有很多名称,不就是这个真如吗?」虽然是这个,但是你也没认识清楚,不是这个,你更不认识了。这个是甚么呢?这个就是不妄不倒,不妄就是不打妄语,不倒就是不颠倒,不妄不倒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这叫真如。你想明白这个真如,就先要知道我们有的徧计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这是我们人人都有的颠倒。真如就是圆成实性。

1.徧计执性。徧是普徧,计是计划,执是执着。譬如有一天晚上你正在走路时,看见一条绳子在地上,还以为是蛇,害怕得叫了起来:「哇!这条蛇这么长,有几丈长啊,不得了啊!」黑暗中看见在远处这么长的东西,在路上好像移动,以为一定是蛇,这就是「徧计执性」。一看见这条蛇就怕起来,徧计执性自然地说:「哇!这么大一条蛇,不得了,快跑。」

忽然碰见一个人问道:「喂,你跑甚么?」

「我看见一条蛇,你从那边来,没看见吗?」

「那里有蛇?我和你去看看,我们俩可以一同去把牠打死。」

于是他俩一同去,一看,那条所谓蛇原来是一条绳子,不是蛇。

2.依他起性。黑暗中看见东西就以为是蛇,这是徧计执性;误认绳子是蛇,这是依他起性,也就是从徧计执性转为依他起性。徧计执性是妄,依他起性是倒。

3.圆成实性。这一条绳子,本来是麻,可以变成一条绳,又可以变成一条蛇,你说是谁叫他变的,是依他起性和徧计执性。圆成实性是不妄不倒,亦即是真如。修行人能达到诸妄已净,颠倒以穷,就是真如的境界。现在我们谈的这个真如,还不是一个真的真如,它是个假的真如,是你知道它叫真如。要说真的真如,根本是没有甚么真如,没有甚么叫甚么,没有一,也没有异;没有法,也没有不是法。真的真如是一切诸法的本体,好像水有波浪,水是波浪的本体,麻是绳子的本体。没有真如,「法」也没有本体了。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前面所说的一切法,就是百法,都已经讲完。现在再讲的是「无我」。「言无我者」所说的无我是甚么呢?「我」不是在这儿吗?真实地在这儿,为甚么又说无我?岂不是自己骗自己吗?要这样就没有明白「法」,如果明白了法,你就知道应该无我了。

无我略有二种:

(一)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是梵语,华译为「数取趣」。甚么是数取趣呢?就是说众生数数在六趣(六道)轮回,跑来跑去。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罗三善道及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凡夫和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这叫六凡法界。又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四圣合起来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从那里出来的,是由你我这现前一念心生出来的。你心想修行成佛,将来就可以成佛;你心想修行成菩萨;将来就可以成菩萨;你心想做二乘人─声闻、缘觉、就可以做声闻缘觉;以上是四圣的法界。你心要是想生天,将来就会生天,你只要实行五戒十善,就会生天;如果你要做人,那你就得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若想做修罗,那你一天到晚就发脾气,想要杀人,想杀人和发脾气就属于修罗法界,将来就会做阿修罗。天、人、阿修罗是三善道。

三恶道呢?你要是贪心重,贪得无厌,将来就会堕地狱;你要是嗔心重,一天到晚尽发脾气,就会变饿鬼;你要是痴心重,胡作非为,就会变畜生。贪嗔痴会令人堕三恶道,修戒定慧就会生三善道,进一步就可以成菩萨、成佛。六道轮回是很危险的,古人说得很明白:「脱马腹,入牛胎,阎王殿前几度回,始从帝释殿前过,又到阎君锅里来。」从马肚里面刚出来做马,死后又入牛胎去变牛。在阎罗王的殿前不晓得跑了多少次,那条路是太熟了,闭着眼睛也可以走。刚从玉皇大帝的殿前走过,现在又到阎罗王的油锅里。所以做人、做畜生都是由心造的。若做畜生事,将来就做畜生;做人事,将来就做人;做鬼事,将来就做鬼。有人说他不信鬼,他为甚么不信鬼呢?就因为他自己就是鬼,他怕人家认识他这个鬼,所以他就提倡不信鬼的法,也就是叫人不要相信他是鬼。我常常这样说:「鬼和佛根本没有甚么分别。恶到极点就是鬼,善到极点就是佛。修道到开悟就是佛,不开悟而尽做愚痴的事就是鬼,所以根本没有甚么分别。」

有人信有佛便说:「佛是有的,我却不相信有鬼,鬼是没有的。」

「为甚么没有呢?」

他说他没看见鬼,他就不相信鬼,于是我问他:「那你看见佛了吗?(不问而知,这人既然没有看见鬼,当然也没有看见佛。)你没有看见鬼,就不信鬼,没有看见佛,为甚么你信佛呢?看不见的,你不应该信呀!」

「佛有佛像,我们可以看见。」

「那么,鬼也有鬼像呀!为甚么你看见佛像就信有佛,看见鬼像你就不相信有鬼呢?」

这真是太愚痴了,比畜生还要愚痴,没有圆融无碍的智慧。若不信鬼,就不要信佛,为甚么呢?因为是鬼、是佛,大家都没看过,既然没看见,可以说甚么都没有。不错啊!本来是甚么都没有,本来就是无人无我,无佛无鬼,一切都没有,这就是无我的境界。但可不是在演讲的时候说无我,吃饭的时候比谁都吃得多,那就有「我」了。工作的时候你也说:「法师告诉我们要无我,那我不要工作啦!」到吃饭的时候,这个我就出现了:「我一定要吃饭呀!」你看,要真正无我才算。真正无我就一切都不执着了。不执着就是无我,执着有个我,就是我执,是障道的因缘。我执空了,也就是无我了。如果你有「我」,就有烦恼,要是你没有「我」,所有的烦恼都无从而生,所以无我能破烦恼障。

(二)法无我。不单是无我,还要无法。法是因我而显的,没有了我,还要法干甚么呢?法也不用了。你要是无我,就破了我执、我障;你若无法了,就破法执,也即是破「所知障」。虽然我执空了,但是如果法执不空,就有所知障。甚么是所知障呢?譬如你这样想:「我懂,所有的佛法,我现在都明白了,《般若》六百卷,我读了不知多少遍,《法华经》我也会讲,《楞严经》我也会说。」这就是所知障。你知道的很多,这就给你带来障碍,心里会这样想:「我知道,你不知道;我会讲经,你不会讲经;我会修行,你不会修行;我有道德,你没有道德;我有智慧,你没有智慧。」这一切都是所知障。换句话说,所知障就是法执未空。如果你能够没有法执,虽然你明白一切法,还和未明白一样。也许你会问:「那我学法有甚么用呢?」你能知而不知,那就是真知了,所知障也破了。不要没有了烦恼障,就觉得自己没有甚么烦恼了,一切都过得去。这样你就还有个执着,执着自己懂得「法」,应该把明白「法」的思想也放下。

人人都执着有个「我」,对「我」不执着了,又执着「法」。佛知道众生的心理,所以就要破除人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佛说一切的法,就是破「障」。真的无我见是很不容易的,你没有「我」了,可是还说:「你看,我没有『我』了!」你没有我了,那你又是谁?譬如像说法,说来说去,还是说:「我比谁都说得好,这不是我说的,是菩萨说的。」无形中把自己奠定一个菩萨位。无我不是口头上说:「我『无我』了。」你「无我」,还有一个无我的见存在。说法一定要彻底,不可以含糊,如果只是一知半解,认识佛法的人一听,就知道你似懂非懂了。如果你尽欢喜戴高帽了,那就是我见未空。

我们现在再来研究这个「我」。我们的头有头的名字,头发有头发的名字,眼睛、耳朵、鼻子、手、脚、手指头、指甲都各有各的名字。我们身上八万四千毛孔有毛孔的名字,每块骨头有骨头的名字。但是,从头到足,那一个地方有「我」的名字?找一找看,那一块骨头叫「我」?那一块肉是「我」?那一滴血叫「我」?找遍全身,没有一个地方叫「我」,所以何必再执着「我」?

有人说:「我知道我在甚么地方。」你真的知道才行,不要有染污法。你要知道你那清净的我,本来自性在甚么地方吗?找一找看,看谁能找得到。现在我在这儿讲经也有个「我」,你在这儿听经也有个「你」。我讲经有讲经的「我」,你听经有听经的「你」,那么,你不听经就没有你吗?还是有个「你」,只不过没有你在这儿听经吧!如果你能在这儿听经,也好像不在这儿,那就是得到一点功夫了。也许有人说:「我真的有这种功夫啊!刚才我在这儿听经,就打妄想在酒吧喝酒,那种酒的酒味不错。」那是你这个我跑了,并不是没有「我」。另外一个人又说:「我曾经参加一个法会,那里很多人,有一个荷兰的沙弥,他会瑜伽术,又会跳舞,非常好看,可惜那晚我不在场错过机会。」

很多人都打妄想,把这个「我」都拧跑了,不是没有我,是「我」跑了。要是「我」能不跑也没有在这儿,那就是差不多了,这才是真的无我。现在我讲完了这本论,也算我没有讲,你们也没有听,大家都无我了,这才是妙,就是真的无我了。你说:「这个法师尽打妄语。」我这是跟你们学的,你们要跟谁学,我就不知道了。


以下转自佛教网络

●百法:

宇宙间之森罗万象,其数无量无边,佛典名之曰万法,或曰诸法,亦曰一切法。法者,总该一切事务之称,梵语达摩之义译也。所谓万法,即万有万事万物之意。达摩之本义为轨持。持者任持自性。轨者,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者,任载摄持自家之特性。轨生物解者,能为轨范,令他生解智。宇宙间所有万事万物,无论为小为大,为有形为无形,为真为伪,为事为理,无不各自任载摄持自家一定之特性,常不改变。以任载摄持自家之故,能为轨范,令他生某事某物等解;故概名为达摩,义译云法。

关于法界诸法即宇宙万有之分类,有种种施设;俱舍论立七十五法,百法明门论立百法。

百法论,又分百法为五位,谓一切法略有五种。一者心法,略有八种。二者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三者色法,略有十一种。四者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五者无为法,略有六种。是为五位百法。俱舍论亦分七十五法为五位。一者色法,此有十一。二者心法,唯一。三者心所有法,有四十六。四者心不相应行法,此有十四。五者无为法,此有三种是为五位七十五法。

●色法:

色法者,有质碍之诸法,即通常所谓物质。所谓色,有质碍变坏示现等义。质碍者,有体质,彼此相拒相碍。变坏者,有质碍故,遇余手足刀杖等触对,即便转变破坏。示现者,有方所形相,表示显现。此色法乃心王心所二所现之影相,先能后所,故次明之。此有十一种。即五根五境及法处所摄色。

五根者,一眼根,谓照瞩青黄等色,长短等形;令内界之心作用即眼识生起之官能。二耳根,谓能闻音乐等声,令耳识生起之官能。三鼻根,谓接触涩滑等境,令身识生起之官能。根者,能生义,增上义。此五法有胜用增上力,能发起眼等五识,令缘取色等五境,故名为根。

五境(旧译作五尘)者,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五识所游履攀缘之境界也。一色者,眼根及眼识之对境,谓显色形色及表色对。显色,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空一显色等。形色,谓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等。表色,谓取舍屈伸行往坐卧等。二声者,耳根及耳识之对境,谓内声外声内外声,即有情声非情俱声等。内声,谓手相击语言等声。外声,谓风林驶水等声。内外声,谓以手叩弦等声。三香者,鼻根及鼻识之对境,谓芬馨恶臭等。四味者,舌根及舌识之对境,谓苦酸甘辛咸淡等。五触者身根及身识之对境,谓能造大种及所造假触。能造大种者,谓地水风四大。坚劲义,是地义。流湿义,是水义。温热义,是火义。轻动义,是风义。此四为依,方有造色。色香味等,必依此四生故,故此名能造大种,余名造色。言大种者,周边一切色法,故名大。能生一切色法,故名种。即以体宽广,别相增盛,起大事用,故名为大。与彼余色为所依性而能生成,故名为种。言造色者,一切色香味等,依前四大之所生起故,事彼所造,名所造色。大种者,触境之实体也。于此四触境之分位,有所造假触,谓涩滑轻重等身体外部之感觉,冷饱力劣等体内部之感觉等。

法处所摄色者,非前五识之对境,但第六意识所缘。意识所缘境,总名法处。此中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定所生色,遍计所起色,五种者;意识所对,摄属法处之色法;故名法处所摄色。就中极略极迥,皆极微。极微者,以假想渐次分析土石竹木等粗色,至不可析,假说极微,非别有实体。小乘有部宗所谓极微,三世实有,常恒不变。经部成实,现在实有过未无体。大乘法相唯识宗,一切物质,大自日月星辰山河国土,小至微尘之细,随其量之大小,从阿赖耶识之种子顿现,非别变作众多极微,合成粗色。一极略色者,十五种色法之极微。十五种色法者,五色根,除迥色等余五色境,四大种,法处实色。法处实色者,次定果实色。次弟分析此十五种色法,至极小处,即极微,名极略色。二极迥色者,空界色之极微。空界色者,明暗光影迥色及空一显色。空界色上下见别,分成迥色及空一显。此六种总称迥色。离碍方显,立以迥名。分析此迥色至极微,名极迥色。三受所引色,谓无表色,由领受诸戒品(五戒十善等)所引发,故名受所引色。四遍计所起色者,无实事之诸色相,谓不明暸意识独缘根境,虚妄构画所变;如龟毛兔角空华之类。五定所生色,一名定自在所生色,谓由定力所变现之色声等色法。胜定力故,于一切色皆得自在,如入火光定,则有火光发现等。此色通假实,八地以上菩萨,能变现实法,是曰定果实色。

俱舍色法,共有十一,五根五境及无表色。法处所摄,独立无表。

●佛教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佛教能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提供对治方法。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足见佛教心理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佛教对心的看法

“心理学”一词,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将人的心识分为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称为“心法”。

佛教讲心含八识,表示心并非单一元素,而是各种因的聚集,这些因来自眼、耳、鼻、舌、身、意人体六根的作为,又以末那识紧持“我”的意识,须臾不断,因此收集各种心识种子的阿赖耶识,便伴随着众生生死轮回不已。所以佛教说此刻的“我”是从过去累积至今而成的,而“我”未来的发展,就决定于此刻的所作所为了,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在我们的心里不过是八识所变现的假相而已。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分别、执着外在环境的色、声、香、味、触、法,依个人的判断力差别,而有真假认识,并逐渐建构出自我理解的宇宙人生。其实,万物成、住、坏、空不断异动,心念生、住、异、灭刹那生死,那有常住不变的宇宙人生呢?世界都在我们的心里呀!这个聚集我们多生累劫善恶种子的阿赖耶识,如同大仓库,收藏今生已不复记忆的爱恨恩怨种种,不时左右我们现世一切行为的抉择,佛教称之为“无明烦恼”。由于无明烦恼的业力因缘,我们投胎转世;当过去所种的恶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烦意乱,六神无主,更造恶业,又成恶因种子;当过去所种的善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明智朗,良心不昧,多做善业,善因种子回熏阿赖耶识。这是佛教唯识学理论的“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藉以阐释人类一切行为的心理动机。

由于过去无明烦恼的影响,造成我们情绪与判断力的偏差,更因为贪、瞋念头的兴起,使我们生出妄识妄心,错看世间的一切。如同植物种子的生长,没有阳光、雨水的因缘,也不会开花结果。因此,人类心灵深处虽然存在着各种爱恨恩怨的潜意识,在遇到外在环境的人事物而欲起现行时,还可以靠现前的真心智能来防范恶缘,增加善缘。

真心与智能的强大,要靠我们勤修戒、定、慧来达成,如此真心与妄识的心理交战过程,佛教称为“转识成智”。“识”是过去经验的心理包袱,真心智能则是人类超越今生苦厄,解决内心冲突,避免来世轮回的针砭。

唯识学又将人的心理反应分析成五十一种,称为“心所有法”,其内容如下:

五种随时存在的心理行为(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五种特别营造的心理行为(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十一种良善的心理状态: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六种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

二十种烦恼心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四种未定善恶的心理:悔、眠、寻、伺。

佛法广博精深,将人的心理反应分析得如此周密微细,研究心理学的人如果再来研究佛学,必然会有大开眼界的收获。

心的譬喻

佛教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因此主张开发人们心中无量的宝藏,将恶心改为善心,教导众生如何用心、安心、找心。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无论是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种种法门,都离开不了心。因为心主宰人的一切行为,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所行所言所思必定是清净的;若心杂染,所见所闻必然是污秽的。所以经上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

世间上种种的痛苦烦恼,皆由心造,我们的心在五趣六道里流浪,多生多劫以来不听从指挥,贪求五花八门的外境,对名利、金钱、权势、爱情,汲汲营营追求、计较、分别。其实我们的心原本也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如太阳、月亮,可以照破黑暗;如田地,可以滋长善根,种植福德;如明镜,可以洞察万物,映现一切;如大海,蕴藏无限能源宝藏。在佛经里,佛陀以种种法譬喻心,今列举十种譬喻来说明心:

心如猿猴难控制:古人以“心猿意马”形容心,说心就像猿猴,生性好动,活蹦乱跳于林木之间,片刻无法静止。

心如电光刹那间:心如电光石火,迅速无比,动念之间,驰骋宇宙,毫无障碍。譬如动念想去欧美游览,心中马上浮现欧美的景致,仿佛身历其境一般。其速度之快,就是电光也赶不上。

心如野鹿逐声色: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便四处追逐,寻找草原。我们的心就像野鹿一样,难以抵抗五欲六尘的诱惑,终日汲汲营营于声色犬马。

心如盗贼劫功德: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而心是这个村庄的盗贼,窃取我们辛辛苦苦积聚的善事功德,使我们身败名裂。王阳明先生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我们如果能驯服心中的盗贼,使其归化柔顺,就能做心的主人,长养无上的功德。

心如冤家身受苦:心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专门替我们制造烦恼,使我们受种种的痛苦煎熬。经上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我们的心本具佛性,清净自在,却因种种妄念,使我们的躯体受苦受难。如果能够泯除我们的妄心杂念,这个冤家便能与我们化敌为友。

心如僮仆诸恼使:心像僮仆,受到客尘的驱使,向外攀缘,产生种种的烦恼。经上说我们的心有三毒、五盖、十结、八十八使,乃至八万四千烦恼,这些覆、盖、结、使,都能蒙蔽我们的智能,束缚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不得自在。如何转心的仆役为主人,就看我们如何对心下功夫了。

心如国王能行令:心是身体的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统帅行权,指挥一切,指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产生感官、认知的种种作用。

心如泉水流不尽:我们的心就像活水,汨汨地流淌着,具有无限的潜能,蕴藏无尽的宝藏,如果能有效地运用我们的智能泉源,将可免除匮乏的忧惧。

心如画师描彩画:《华严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能够描画出种种的图画来。心中希圣求贤,自然能浮现圣贤的风貌;心如凶神恶煞,面容便如魔鬼罗刹一般的狰狞,所谓“相随心转”,就是此意。

心如虚空大无边:心的本体犹如虚空一般广大无边,能够涵容天地万物。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虚空至大至广,无有涯岸,虚空成就万物而毫无执取。我们要了解诸佛的境界,便应该将心扩充如虚空那幺无边无际,无牵无挂,才能包容宇宙万有,覆荫一切众生。

心灵净化之道

现代的医药发达,各式各样的药品无奇不有,表示现代人所患的毛病之多,已经到了史无前例的状况。我们生理上有所谓的癌症,心理上何尝没有不治的绝症呢?贪、瞋、痴、慢、疑就是不可等闲视之的病患。身体上有了疾病,不仅要打针吃药加以治疗,还要吃补药滋养。中国有一句老话说:“药石医假病,真病无药医。”所谓的真病,指的就是心病。事实上许多的疾病是导因于心理作用,最浅显如肠胃病,百分之八十以上和情绪脱离不了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常常保持心平气和,许多的疾病自然能够不药而愈。

心理上有了毛病,要用什么心药来医治呢?佛陀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为了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种顽强的心病,譬如贪病若不持戒律以去除,心必定随着贪欲四处纷飞奔逐;瞋病若不修禅定以根治,心则生活在焚烈的火焰之中,很难做到“如如不动”的境界;痴病也唯有智能才能治疗,因为智能能够照破痴暗的无明,让我们的心恢复光风霁月的本来面目。

我们的心除了贪瞋痴三毒的重病之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疾病需要去净化、改造、征服。佛法告诉我们治心的方法有:

以静心对治动心:现代生活紧张快速,大多数的人都患有浮躁不安的通病。因此,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至少必须有几分钟的静心时间,来做涤清尘虑,自我宁静的训练工夫,让心湖的污垢沉淀,生定发慧。

以好心对治坏心:我们的心时而圣贤,时而恶魔,浮浮沉沉,好好坏坏。好心一起,万事一切如意,恶念一生,百万障门就开启,因此我们要摒除坏心,护持正念,培养慈悲仁爱的心。

以信心对治疑心:世间上有不少悲剧是导因于猜疑,怀疑朋友不义、伴侣不忠、亲人不睦。疑念一起,如绳缚身,寸步难行。《大智度论》云:“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建立信心不仅让我们与佛法真理相应,也让我们更能包容、接纳世间的一切,坚定我们的信仰。

以真心对治妄心:众生因为人我计较分别,个人喜恶差异,而生出种种虚情妄心。我们必须以泯除差别、平等一如的真心,诚恳踏实地生活,才能创造真善美的人生。

以包容心对治狭隘心:我们的心要如同大海,汇集百川而不改原味;要如虚空,荣誉毁辱都不随境转。唯有尊重与包容的宽大心胸才能救度我们忌妒、狭隘的心。

以无心对治有心:人的生命中如果只有金钱,一旦没有了钱,生活就会痛苦不堪;如果以爱情为生活的重心,一旦爱情变质了,就会很苦恼。有所执着,就有所对待、牵系,如何自在?不如以无心对治世间假有、虚有的妄执,这样一来,便能享受随缘放旷,任运不系舟的逍遥。

以永恒心对治无常心:佛教说诸行无常,世间固然无常多变,心念纵使生灭不已,只要我们发心立愿,自利利人,则虚空有尽,愿力无穷。《华严经》云:“初发心便成正觉。”初发心菩萨的心等同佛心一般清净,但要更进一步发恒常心,保持初心不退,才能圆满菩提。

以平常心对治好奇心:现代人喜欢标新立异,事事好奇,更有不肖份子以光怪陆离的招术迷惑人心,污染社会。禅宗说:“平常心是道。”用平常心来生活,必能体会到“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除了以上八点,我们还要培养耐心、虚心、细心、孝心、直心、诚心、赤子心、清净心、慈悲心、宽恕心、欢喜心、布施心、供养心、平等心、忍辱心、惭愧心、忏悔心、感恩心、般若心、菩萨心、佛心,发挥心的不可思议妙用。

●佛教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

西方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西方学术史上首位重视人类潜意识作用的思想家,他以此发明,媲美牛顿与哥白尼在科学上的成就。其实早他一千多年的东方佛教徒已造出《八识规矩颂》,以第八阿赖耶识为名,对潜意识作了详细的分析、说明。

佛洛依德的著名弟子荣格,继续阐扬潜意识理论,他对东方的佛教、禅、瑜伽等,有相当精深的研究。荣格吸收东方佛教思想,进一步将人的精神领域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就像一座记忆仓库,储存着个人被压抑的心理情结;集体无意识则储藏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潜在原始意象;这些理论与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十分相近。这是佛教对现代心理学产生影响的实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术界崛起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为代表,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他引用佛教“正受”、“开悟”的概念,诠释自我实现者的理想境界,认为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生命体验,神秘神圣,令人心醉神迷,几乎达到超越时空,相对忘我的地步。马斯洛经常用佛教的“涅槃”境界来描述这种生命体验,并主张佛教“无我”与佛性“真我”的哲理能引导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利益社会大众。

另一位人本心理学家弗洛姆,对佛教禅学有浓厚的兴趣与精深的研究,极力推崇佛教“慈悲为怀”、“令诸众生毕竟大乐”的宗教情操,他认为勇于为他人牺牲奉献的生命理念,有助于医治西方人的社会病态。

晚近由人本心理学派分化出来的“超越自我心理学”,融和佛教教义与西方心理学,扩大传统心理学的范围,被誉为“充满现代智能气息的心理学派”。该学派研究的内容包含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意义、临终关怀、个人与全人类的关系、个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主张透过冥思以超越心境,并用现代科学原理论证说明佛教心理学中过去很难解释的某些精神现象。上述范围几乎接近佛教所主张的“同体共生”的内涵。

超越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傅兰克,十分重视生命意义与死亡归处的探索,他认为人类可以透过自身的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展现生命的意义。又进一步提到人类在面临痛苦或死亡时,若能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外在环境,将会体验到生活更深刻的意义,活出毅力与尊严来,傅兰克因此创立“意义治疗法”。

意义治疗法可以说是从佛教“万法唯心”的教义引伸发展出来的。《维摩诘经》云:“心净则国土净。”佛教一向重视日常生活的体验与实践,特别是如何超越生死的问题。当前超越自我心理学派的学者已经开始重视生死智能与现代人心理解脱的关系,未来必定也走向融汇西方精神治疗与东方佛教解脱的趋势。

人们生活在社会经济成长迅速,科技文明发达,物质富裕的现代,精神食粮却相对的匮乏。当身心受到外在环境种种的压力,或挫折伤害,无法调适克服时,心理则易生病,产生苦闷、燥郁。

佛教心理学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源,昭示生命的意义价值,引导众生认识心中的秘密,抛弃内心的贪、瞋、痴,防范心理疾病的产生,帮助人类建立健全的身心,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十世纪五○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思潮,广泛吸取东方文化智能,并多方展现佛教的思想特色,足见佛教心理学是最究竟、最完整的心理健康学。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佛教心理学必然更能因应时代的需求,为现代人类解决更多心理的问题,造福社会。


元音老人开示(在线阅读)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广超法师讲述(PDF下载)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