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五集)  2010/4/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1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十四面倒数第三行,我们从前面最后一句看起。

「是故《弥陀要解》云,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蕅益大师《要解》里面这几句话意思很深。凡夫之所以很难成佛,关键就在此地,总是放不下分别执着,这里头讲的是分别执着。无论修哪一个法门,这是我们无量劫来的习气,很容易犯过失。这个法门,祖师讲得好,「全在了他即自」,了是明了,知道自他不二,他是阿弥陀佛,自是自己,阿弥陀佛跟自己本来就是一体,是自性弥陀。阿弥陀佛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的。我从哪里来的?也是自性变的,我跟阿弥陀佛同一个自性。这个道理很深,真正契入这个境界,肯定这桩事情是真的,那你叫证得,你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佛跟自佛是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这个自性变的,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也是这个自性变的。这桩事情,贤首国师在《妄尽还源观》里面讲透了,讲得太清楚了。你就晓得诸佛如来跟芸芸众生跟我是什么关系,就搞清楚了,从关系上来讲,就是伦理。所以在中国,伦理很重视,自古以来讲求伦理,这个伦理是讲人与人的关系。佛法的伦理讲得最圆满,不但把人与人的关系讲出来,人与所有一切动物的关系,跟所有一切树木花草的关系,跟山河大地的关系,跟虚空法界不同维次空间那些生物的关系,全都说出来了,可以说伦理讲到究竟圆满是大乘佛法。特别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看到「世界成就」「华藏世界」,那都讲伦理。如何将这些关系处理得很好,那是德行,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德相,处理都不离自性,性德的流露。性德的核心,我们中国老祖宗真的发掘出来,核心就是「孝」。所以中华文化,讲中国特色,用一个字来讲就是孝,佛法里头也是这个孝。所以佛法到中国,跟中国文化很快的就融成一体,它的根本是一不是二。净宗《观无量寿佛经》,你看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以这个为基础,孝亲尊师。其它的宗教文化里有没有?有,实在讲核心就是一个。所以世间宗教可以团结,一个核心,没有不讲孝道的。它没有佛跟儒讲得这么清楚,它讲爱,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它讲仁慈,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一个核心。

能够真正觉悟不容易,觉悟之后,这些知见就没有了,不会再说他佛、自佛,不会再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不就是对立吗?有自、有他。所以蕅益大师说,如果忌讳他佛,他见没忘;若偏重自佛,那是我见颠倒,我见未忘。自他对立,那就变成二法,就不是佛法。像惠能大师在光孝寺,现在的光孝寺,第一次跟印宗法师见面,印宗法师向他请教,你在黄梅的时候,五祖讲禅定、解脱,他老人家怎么讲法?惠能大师给他解释,讲禅定、解脱,解脱是涅槃的意思,惠能大师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能大师这句话怎么解释,我们能体会到吗?印宗法师还是二法,也就是还有分别执着,惠能大师二融成一体了。不但禅定、解脱是一不是二,一切法都是一,世间法跟佛法也是一,觉悟叫出世法,叫佛法,不觉悟就叫世间法。真的是一不是二。觉悟之后,找不到二,所以入不二门,为什么?分别、执着,连起心动念都没有,哪来的二法!这几句是讲不二法门,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佛经里面的高等哲学,我们能听懂,听懂就是古大德讲会了;没听懂,不会。会了很好,不会也不要紧,老实念佛就行。听话,真的老实听话,你真干,肯定能成就,这是秘诀。这一段我们就学到此地。

我们看底下一段,第四段,「丁,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这是讲持名念佛这个法门,它与明心见性相应,虽然还没到这个程度,但是是一个方向、是一个目标,肯定不错,就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无生是见性,真正看到一切法没有生灭,生灭不二。这个法门是善巧方便,让我们也能契入。请看经文第十五面第一行,「夫无念与无生远非凡夫之所能」。无念就无生,这里头的意思,我们要是能体会到,有生,有生就有念头。我们不是这个境界,也没入这个境界,可是学过《还源观》的人他懂得,宇宙怎么来的?万物怎么来的?就是念头来的,念头一起就现前,念头没有了,马上就没有。弥勒菩萨讲那个念头,念头的生灭非常快,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有这么多念头。他说念念相续,所以好像是有生,如果这个念头有一个念头断了,无生的境界就现前。无生是什么?无生是常寂光,这里头没有生灭的现象,不生不灭。惠能大师见到了,你看他那个报告五句话里头,第二句说「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他见到了,他证得,五祖衣钵才传给他,没传给神秀,神秀有生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有生有灭,人家是真的见到无生,所以境界不相同。

这个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什么人的境界?大乘教里常讲的「圆教八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无生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什么?忍是认可,你见到,你一点怀疑也没有,你证明了。所以忍有认可的意思,有肯定的意思。佛讲无生法,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他接受,他肯定。我们听了这句话,一定会说:释迦牟尼佛,我看到人生老病死,我看到花开花谢,怎么会没有生灭?我们不懂,真的,真的没有生灭。这个常识要是稍稍能够明白一点,去读《还源观》,那里面讲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不能证实,八地菩萨见到。我们在《华严》上读到,圆教初住,破无明,证法身,他就见到无念无生,脱离十法界。给诸位说,十法界就是有生有灭。十法界从哪里来的?阿赖耶变现的。阿赖耶的三细相,现在科学家讲得很像,科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之间只有三样东西,除这三样,什么都没有。这三样是什么?第一个是能量,第二个是物质,第三个是信息。佛给我们讲阿赖耶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转相、境界相,业相就是能量,转相就是信息,境界相就是物质。科学家我们也不能不佩服,他也发现了,但是没有佛讲得那么清楚。佛说这三个现象从哪来的,他不知道;这三个现象如何变现出宇宙、变现出万物、变现出我们这个人,科学家说不出来。不容易,能发现这三个东西,这近代科学。

初住菩萨他是把起心动念放下了,不起心不动念,分别执着当然没有,分别是从起心动念以后才有分别,分别之后才有执着。这个东西统统放下,生实报庄严土,没有到常寂光,可以说证常寂光,没有契入。为什么?他还有无明习气没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无明习气厚薄不一样,习气全断掉了,实报庄严土也没有了,他到哪里去?他到常寂光去了。常寂光里头,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这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你没有办法想象,你也说不出,它真的存在,永恒存在,不生不灭。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众生有感它就有应,这个感应道交也很难想象。我们年轻学佛法,老师也没有把这桩事情讲清楚,我们对这个事情总是有怀疑,这个怀疑不是怀疑它有问题,在佛法讲疑情,总是有疑不能断。经过大乘经教长时期的熏习,慢慢领悟了,这个领悟,是悟,是叫解悟,不是证悟;解悟,不怀疑了,有道理,道理也懂了。有理当然有事,有事当然有理,从事上明白了理,从理上也了解了事。为什么不能证得?起心动念没放下。分别执着比一般人轻了,一般人为什么连解悟都有那么困难?那是分别执着太重,这是障碍你的悟门,不是证悟,解悟,你看解悟都被障碍,何况证悟。

佛法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放下,彻底放下。布袋和尚表法表到位了,这宋朝时候,跟岳飞同时代,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我们中国人称他叫欢喜佛。这是个传奇人物,但是《高僧传》上有他的传记,传记里不知道他的姓名,没人知道,哪里人也不知道,出现在浙江奉化。他居住的地方是雪窦寺,这个寺庙现在是弥勒菩萨的道场,他在那边住过。胖乎乎的、笑眯眯的,每天到外面去化缘,不管人家给什么东西,都往布袋上放在里面。有一次在路上,遇到几个人向他老人家请教,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两个手垂下来,做出这么一个姿势,一句话也不说。人家看了一看,这是放下,放下之后怎么办?他把布袋背上就走了,理也不理人。他真的答复了,真的讲清楚了,什么是佛法?放下是佛法。你看看,我们在大乘教里,放下执着就证阿罗汉,放下分别就是菩萨,放下起心动念你就成佛,自始至终就是教你放下,放到什么都没有了,连放下也放下,你成佛了。

成佛之后怎么样?提得起,放得下,提得起。提起来什么?提起来是普度众生。这个「度」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帮助,帮忙、协助,众生有苦难,你得帮他,众生在迷惑没有觉悟,你得帮助他觉悟。用什么方法?讲经教学。你看释迦牟尼佛用的方法,我们都看到了,身行、言教,他所说的他真做到。身行言教,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一生就干这么一桩事情。三十岁开悟,开悟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他所说的他全做到了,没有一样不做到。他教我们的,像启蒙,《十善业道》,他做到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真做到了,做得干干净净;三皈,放下迷邪染,依靠觉正净,这是三皈,他做到了;五戒他做到了;经教里面教我们放下执着,他做到了,放下分别他也做到,放下起心动念他做到了。然后告诉你,只要你真正肯放下,无量的智慧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无量的功德、无量的相好都是自性本来具足。《华严经》上世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真的不是假的,惠能大师开悟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这个意思,《华严经》上所讲的。

你放下的时候,自性性德都现前,无论你学还是不学,其实六根一接触就彻底明了,这是本能。我们中国老祖宗懂得,说得太简单,所以后人多半都曲解、误解。老祖宗只说一句话,本性本善,《三字经》上放在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看到这个字,马上就望文生义,善是什么?善恶的善。不是的,这不是善恶的善,我们把它搞错了。我们怎么晓得不是善恶的善?用佛经里面讲的道理来看老祖宗的话。所以汤恩比说得好,中国人心量很大,容纳了印度的文化,这是外来的文化,容纳,而印度的佛教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我们说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就丰富我们本土文化。这个善是自性,不是善恶的善,有善有恶就不善,为什么?它有分别执着。这个善是什么?这个善就是佛经上讲的自性,不二法门才叫善,二就不善,善恶是二法,对立了,那不善,真正的善没有对立。佛家讲,性相、理事、因果是一不是二,这才叫善,这个意思就很深,跟大乘佛法就圆融了。是不是这个意思?是的,因为自性圆融一切法,绝对没有会错意思。

中国老祖宗不简单,你看五伦里头第一个「父子有亲」,那个亲是亲爱。孝,孝怎样表现出来?就是亲爱,父子亲爱那就是孝。孝是个会意,你看文字创造,所以中国文字不能改,一改,意思就没有了,它是叫你看到这个符号,你就会想到意思。你看孝,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这两个合在一起,你去看这个意思,上一代跟现前这一代是一体,这叫孝,这是孝的本意。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体。这个意思在外国没有,外国文字里更没有法子看出来,中国文字多妙、多美、多善,尽善尽美。中国文字你看了,虽然你不认识,你不会念,可是你能看出它的意思,这是智能的符号。

我们看八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八地菩萨心意识早就没有了,为什么?圆教初住菩萨,脱离十法界生到实报土,就已经转识成智,怎么还有心意识分别?这句话怎么讲?这一句是讲无始无明习气里头有,这个习气非常淡薄,十法界里面的这些有情众生,包括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声闻、缘觉,完全不知道,何况我们凡夫,我们以为他们完全断尽了,习气看不见。很薄的习气,他自己知不知道?他自己不知道,比他位置高的人知道,比他位置低的人不知道。也就是说,七地不知道八地,八地知道七地;八地不知道九地,九地知道八地。这个地方讲「离一切心意识分别」,这是讲习气,这个习气断得差不多,到八地。他往上面去,九地、十地、等觉,再妙觉就完全断掉,习气完全没有了,四十一品习气他断得差不多了,这才叫真的无生法忍。广义的无生法忍,什么位置就得到?初住菩萨就得到。为什么?他起心动念放下了,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无明断掉,无明断掉他就证法身,他就脱离十法界。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晓得,你要不晓得你会怀疑,初住菩萨起心动念都没有了,怎么还没有真的证得无生法忍?对我们来讲,初住菩萨真的证得无生法忍,可是对上面来讲他还没有,必须到八地菩萨的时候,人家才承认他真的得无生忍。九地、十地、十一地、妙觉,十一地是等觉,上面那四个位次肯定得,因为习气断了。

「可见此乃圣者之所难,安能期之于具缚凡夫」,我们怎么能做得到!这是讲无念无生做不到,无念无生初住才证得,到八地才算圆满,习气没有了。「是以善导大师《四帖疏》曰」《四帖疏》是善导大师批注的《观无量寿佛经》,批注的名称叫《四帖疏》,也叫《观无量寿佛经疏》,善导大师的。它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今此观门等」,因为《观无量寿佛经》里一共讲十六种观法,所以「观门等」就是十六种观法,都是「指方立相」,指定西方极乐世界,方位给你指出来,而且教你怎么观法。你看第一观教你观西方,太阳下山那个样子,「落日悬鼓」。太阳接近下山的时候,红的太阳像个鼓一样,叫你看这个。要怎样才观成?睁开眼睛看到,闭了眼睛它还在那里,还看到,这一观才叫观成。这十六种观法,无论哪一种,你要是观成,求生西方就有分;不是十六观都观成,任何一观,观成之后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比念佛难!我们看那个红太阳印象很深,我们在这个房间里看看红太阳在不在?在,那就是真的;如果不在,这一观没观成。所以观想也不容易,你精神不能专注,这境界不会现前。为什么会现前?理上,大乘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真有,它就真现相。

《十六观经》里面有观佛像的,「观像念佛」「观想念佛」,想是你心里面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只要一想,境界就现前,你不想的时候境界就没有了,什么时候想,什么时候境界现前,这往生还有问题吗?临终的时候,心想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现前,西方三圣来接引你,平常要把这个功夫练成。观像念佛就是造一尊阿弥陀佛的像,天天看它,也是像落日悬鼓一样,看到什么?睁开眼睛佛像在面前,闭着眼睛佛像也在现前,无论在什么地方,你念头一想,佛像就在面前,叫观像念佛。最后第十六,十六就是叫你持名,所以「持名念佛」也在十六观里面,十六观最后的一观,最后就是最重要的。印度有很多习俗跟中国相同,最好的东西放在最后,压轴。也就是说,用这个观观不成怎么办?观不成就念佛,念佛能往生,这是比什么都容易。所以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观,这个法门度尽一切有缘众生。这要加个有缘,有缘是你相信,你有信、有愿、真念佛,这就叫有缘众生,善导大师讲的「万修万人去」。所以是「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不是无念无生,住心,叫你心住在境界上而取境界,「总不能无相离念也」《十六观经》不是叫你离相,不是叫你离念。我们持名这个方法是在第十六观里头,当然我们也是有念,也是有生,不是无相离念。

「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这个地方的如来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推广就是一切诸佛如来。诸佛如来在不同的世界示现作佛,教化众生,用什么法门?都用这个法门。为什么?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凡圣同收。除这个法门之外,上上根人有分,中下根人就没分。愈是苦难众生,迷惑、罪障、习气重的,如来对他们特别的怜悯,度他们只有这种法门。《无量寿经》这个法门就非常方便,专讲持名念佛,信愿持名就行了,就能得度。但这个法门真的是难信之法,只要你坚定信心,决定不怀疑,你这一生就得度。如果怀疑怎么办?怀疑就去研究经教。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对象是什么?对象就是有疑问的,特别是对念佛法门有疑惑的。你的信心不坚定,你的愿心不恳切,怎么办?听经,佛细心给你讲,你听清楚、听明白了,相信了。所以讲经的用意,帮助众生断疑生信。真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了,要不要听经?不要了,你取净土是决定成就,不要再搞听经这个麻烦事情,一句佛号念到底。所以念佛堂,念佛堂里可以不听经吗?可以。但现在念佛堂,我们为什么要叫他听经?他信愿不足,不听经不行。你们去看《印光大师文钞》,印祖那个时代距离我们不远,大概是七、八十年以前,印光大师在世。那个时代念佛堂里面不准讲经,只讲开示,不讲经。为什么?人心淳厚,进念佛堂的人都有信心,他不怀疑,老实念佛;现在念佛的人不老实,你有疑惑,疑不断不行;疑不断,它障碍你。你看大乘教里面佛讲得多好,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障碍他什么?障碍他精进。尚且障碍菩萨们精进,那我们凡夫障碍可就大了,障碍你什么?障碍你觉悟。你有疑,你听经听不懂,读经不了解意思,这个障碍是什么?障碍是你怀疑,因为你怀疑,你对经教不恭敬,佛想加持你加不上。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没有恭敬心,因为你有怀疑;你没有恭敬心,你得不到利益,听也听不懂,听几十年还是听不懂。听不懂再听,佛非常慈悲,不厌其烦,听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听懂了,听懂你不怀疑了;到不怀疑的时候你进步就快了,你会感觉到年年不一样。到你什么时候能觉察到月月都不一样,境界都不相同,你往生就有把握。年年不一样,是好境界,往生不见得有把握;月月不一样,往生有把握。底下这句是比喻,「似无术通人,居空安立舍也」。这就是凡夫要想无念无生,契入这个境界,就好比没有神通的人,他想在空中造个房子,行吗?有神通的人行,没有神通的人做不到。这就是说,我们凡夫要想契入无念无生,就跟没神通想在空中盖房子一样。这是《四帖疏》里面的一段话。

下面这是黄念老说的,「盖以众生妄心,念念相续,如急流水,从未暂息」。这个比喻好,确确实实,我们的妄心,妄心是什么?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非常微细,心一动,妄心就出现。妄心就是阿赖耶,阿赖耶也离不开自性,从真起妄。实在讲真妄不二,因为真妄不二,所以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真妄不二。阿赖耶没离开自性,只是偏离性德,背离性德产生这个幻相。不像四圣法界,四圣法界也用阿赖耶,但是他们老实、听话,听诸佛如来的话,依教奉行,所以他们学得很好,学得很像佛;不是真佛,叫相似即佛,天台大师讲的,他很像佛。为什么他不是真佛?他用阿赖耶,还是用妄心,妄心学得很像。几时把妄心放下,真心现前,他就是真佛,那叫转识成智,那就是真佛,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什么?大圆镜智就是常寂光,常寂光迷了就变成阿赖耶,觉了就是常寂光。常寂光里面的智慧就是阿赖耶里头的转相,阿赖耶里面的见分;常寂光里面的德相就是阿赖耶的境界相,相分,它变质了,没有形相它能变成形相。自性里面的见闻觉知不生不灭,在阿赖耶识里头,见闻觉知就变成受想行识。所以,受想行识是从见闻觉知变来的,受想行识有生有灭,见闻觉知不生不灭。

这个世界之所以好像存在,那是什么原因?念念相续,妄心就是起心动念。在我们六道里面,不但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着,如果你没有执着,六道就没有了。有起心动念、有分别,就有四圣法界,在净土里面讲是方便有余土;有执着,有执着就是凡圣同居土,六道轮回。所以你说执着对我们的伤害多大,给我们带来多大的痛苦,六道太苦了。佛说得这么清楚,我们现在也知道,我们能不能把执着放下?还是不行,还是要执着。这什么原因?习染太重,时间太久,养成了习惯,有意无意它就起现行。修行怎么个修法?时时刻刻能警觉到,宗门大德说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为什么不怕念起?念念相续,它怎么会不起来?它成习惯,它会起来。起来不怕,问题是你要觉悟,你要清楚,你不能被它迷了。觉怎么样?觉的现象就是不执着,觉悟了,阿罗汉的层次;不分别,菩萨的层次;不起心不动念,初住以上,佛的层次,那叫觉。我们今天没有觉,连阿罗汉那个层次都到不了。我们在学习,还要辩论、还在探讨,这是什么?这是在执着。不执着有没有辩论?不执着没有辩论了。你看到别人在辩论的时候你会笑一笑,笑一笑是什么?笑一笑动了分别,虽然没有执着,比他高一点,还不行。到高一级阶层,高一级阶层是如如不动,没表情,境界就更高;笑一笑还不错,你比他高一层。从未暂息,这句话是给我们很重的一个警惕。

「今若勉强按捺,粗念虽得稍息,细念从未暂止。」我们现前同学们读这个文都能够理解,都能够肯定,所以这个事情勉强不得,愈勉强愈麻烦。所以佛很有耐心,一点都不着急,慢慢来。他是长劫染污,养成这烦恼习气,菩萨也能长劫的把它化解。我们如果在这一生把机会抓到,什么都放下,一心念佛,真的往生净土,是不是这一生才开始的?不是的,往生到极乐世界你就看到,过去生生世世都在学佛,学了多少世,这一生成功了,脱离六道轮回。你就感到非常幸运,你会很感恩阿弥陀佛,为什么?如果不是这个法门,你要搞其它的八万四千法门里任何一个法门,你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为什么?任何一个法门都要放下烦恼,你才能上升,这个法门不必,烦恼习气不必放下,这就容易。死心塌地跟阿弥陀佛跟定了,一步也不肯舍,就到极乐世界去了。你看这是执着。所以净宗不怕执着,执持名号,这是执着,持是保持,不能失掉,坚固的执着,执着阿弥陀佛,其它的都不要。这种人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好!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跟实报庄严土没差别,它在一起,当中没有空间维次的障碍。我们这个世界有,那边的世界没有,为什么没有?空间维次的障碍是从分别执着来的,你分别执着没有了,这个障碍就没有。

我们分别执着没断,这个习气不就带到极乐世界?没关系,极乐世界的人统统没有分别执着,你到那个地方去,很快,几天就习惯了,你那个分别执着习气也会放下了。为什么?分别执着是因为你想得的东西、你的欲望得不到,你才执着,如果一切你所需要的,你念头一想就来,不要就没有了,你看这个多自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你,你到极乐世界,你想什么都有,统统能得到。古德常讲「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需要人工的,衣服不要去买衣料,也不要裁缝,一想就穿在身上了。想吃的时候百味饮食,经上常讲「百味饮食」,它有典故的,吃饭的时候是一百道菜,这是从前皇帝的,皇上的饮食是一百道菜,不管他吃不吃,他每餐是一百道菜,百味饮食。你的物质生活跟帝王一样。也不需要人工,你这一想,东西就在面前,吃了,不要了,不要就没有了,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真的吗?真的。为什么是真的?科学家告诉我们,能量可以变成物质,物质可以变成能量。现在在我们这个世界,能把物质变成能量,核子弹就是从这里发明的,可是能量变成物质现在做不到,知道有这个可能,做不到。极乐世界做到了,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他不需要用仪器,他用意念,念头,他心想要什么东西,能量就自然变成物质,他受用;受用不要了,物质化成能量,乌有了,不需要储藏。他们居住的宫殿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要什么有什么,没有储藏室,你说多自在。在这个环境,你住下去之后,你的妄想慢慢就没有了。你还想要钱吗?钱要多少有多少。你要黄金,人家黄金是铺地的、铺马路的,你有没有把马路柏油放一堆摆在家里?我相信你不会。为什么?我们这里黄金太少,稀有金属,他那里太多了。你要七宝,一颗小小金钢钻做个戒指戴着很美,人家那个是干什么的?人家大块金钢钻是建筑材料,是盖房子用的材料。所以到那个世界,对物质享受的贪心马上就没有了。

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资源是多么丰富,太丰富了,这资源从哪来的?自性里头的。我们这个世界也有,跟它一样的丰富,我们这个世界七宝变成什么东西?变成沙子、变成泥土,学科学的都懂,变成这个东西。为什么变成这些东西?念头不善,起了贪瞋痴,所以自性里面的珍宝都变成染污。大乘教里有一句话是大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极乐世界那个地方「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上善,我们念佛要修善,不修善,还有贪瞋痴慢,念佛不能往生。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还得要修菩萨六波罗蜜,以这个功德回向净土才能得生。我们看到有很多贫穷人,他没有修六波罗蜜,怎么也往生?你细心去观察,他虽然没有修,他六波罗蜜圆满了。布施目的是断贪心,他虽然贫穷,从来没有布施过,他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布施波罗蜜圆满;持戒是破恶业的,他念这句佛号,不再作恶,他持戒波罗蜜圆满;忍辱是对瞋恚的,他心里对一切人、对一切事没有瞋恚心,再也不会埋怨人;精进,念佛不懈怠;禅定,一心一意;智慧,选择这个法门,一点不怀疑。你想想看,老太婆一个字也不认识,统统具足,跟经上讲的相应,你细心去观察,经上所讲的条件她统统都具足。

「行人倘若错认,便云相应」,那就大错了。行人就是念佛人,在这里指念佛的、修净土的。粗念稍稍息了一点,细念根本就没停止,细念要是一断,好了,常寂光净土现前,就明心见性,细念断了。自己知不知道?知道,清清楚楚,真放下,彻底放下。六根在六尘境界,不但人间天上,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放下,那是细念断了,只要一见性,永远不会退转。惠能大师见性了,释迦牟尼佛见性了,身体还留在世间,这在佛经上叫有余依涅槃。涅槃是说他自己证得的境界,见性了,见性就是证涅槃,入大般涅槃,见性了,见道了。见道,他身体还在,现象还都存在,那是什么?习气没断。习气没断不要紧,为什么?他在境界里已经不会起心动念,永远保持这个境界,这叫不退。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初住菩萨证三不退,他有习气。

所以净宗,阿弥陀佛本愿里面说的,第十九愿,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句话了不起!阿惟越致是什么?阿惟越致是圆证三不退,证三不退上加个「圆」字,初住菩萨证三不退了,不能说圆。圆是什么?习气也断了,大乘教里佛告诉我们,七地以上,八地证无生法忍,七地是圆证三不退,跟八地菩萨差一个阶级。净宗称为难信之法,就难在此地,谁肯相信!你是个凡夫,念阿弥陀佛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得到这样殊胜的果德,谁相信?我们现在搞清楚了,不是往生真的就提升到这个品位,不是的,他还是凡夫,他烦恼习气没断,只是伏住,那个地方没有缘,虽有种子没有缘,它不会起现行,环境太好了,道理在此地。智慧、德能,到极乐世界就有能力跟十法界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他就有能力像佛菩萨一样应化度众生。能力从哪里来的?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给他的,不是他自己的。他要慢慢修,修到圆初住菩萨,到那个时候就是自己的,没有到那个程度,那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的。佛力不可思议!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所以不是相应,是佛加持,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于是大悲慈父」,这是讲的阿弥陀佛,「兴无缘之慈,垂兹奇妙方便法门,指方立相,摄心专注,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念得纯熟,乃忘能所,心无所住,佛号分明,暗合道妙,便契《金刚般若经》无住生心之妙谛」。念老这段话讲得好,这是阿弥陀佛无缘大慈,传给我们这样一个方便法门,比起任何法门都方便,再找不到更方便的,就四个字,阿弥陀佛。你心里真有这句阿弥陀佛,念念不忘,一切时一切处心里头真有,你就成功了。念多久才能往生?果报才能现前?《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我们去看看,一半以上大概都是三年。

早年我讲经的时候,那时候大概我四十多岁,我三十三岁出来讲经的,有法师来问我,他有怀疑。他说是不是《往生传》《净土圣贤录》讲的这些人,他们开始念佛到往生,他寿命刚刚就是三年,寿命到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去了?拿这个问题问我。我说你这个想法不合逻辑,一、二个人,三、四个人,可能是的,那太多了,太多这讲不通了。他为什么三年去了?只要他功夫成片,他有寿命他不要,他提前走了,念到功夫成片就生死自在。这才讲得通,才讲得圆满。有人念到这个程度,他还不走,那是什么?他跟这个世间众生有缘,既然有缘,他就得多带几个人去,带的人愈多愈好,他就留下来。他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他真有这个能力。这样的人你细心去观察他,他绝对没有自私自利,他决定没有名闻利养,决定没有贪瞋痴慢,你细心观察。但是办事的时候他有表演,他也发脾气,那像唱戏一样,不这样事情办不通,心里头确实没有。我们中国谚语形容这个人「刀子口,豆腐心」,心地很软,那是属于办事的,那叫善巧方便,不是真的,细心观察你能够看到。这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再来人,他可以去,他能够缓几年,多住几年帮助有缘众生。如果没有缘,他就走了,没有缘就是他来教没人听,人家不相信他,他就走了。走也是度众生,他走的那个瑞相,让一般人看到生起信心,发心学佛。所以,他走也是度众生,留在世间也是度众生。

这个地方特别我们要留意的,这里头一句话,这都好懂,指方立相,摄心专注,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念阿弥陀佛,「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这句话重要。念佛什么功德?这就是功德,真实功德。不念佛的时候你有妄想、有杂念,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你就不会有妄想,就把你的妄想、杂念念掉,这叫真实功德。杂念、妄想是在造业,这很多人不知道,「我没做坏事」,动一个恶念就造了。所以持名念佛,直叫你不起恶念。不但恶念你不起,六道里头的善念也不起,你起善念感得的是三善道的果报,恶念是感三恶道的果报,善念恶念都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一句阿弥陀佛,六道轮回里头没有,他不在六道,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你得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念佛?念佛不造业,念念是阿弥陀佛,这叫净业,它跟西方净土相应。所以一念佛号与佛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回头想想世尊在大乘教里头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念念都是佛,他怎么不成佛!在十法界里取最高的果位,佛果,还要超过!因为在十法界,还没有出十法界,念阿弥陀佛超越十法界,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超过十法界,这个事实一定要知道,快捷方式!稳当!所以能信、能愿、能行,这是无比的智慧,不是真正觉悟、真正真实智慧,在这一生当中他不会取这个法门。

念到纯熟的时候就入不二法门,「乃忘能所」,能所就代表相对,能所不二。「心无所住」,不住所念,也不住能念,能所都不住,可是这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境界叫「暗合道妙」,道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句话,「无住生心」。为什么说它作道妙?惠能大师在这一句开悟的,我们中国人俗话讲在这一句里头得道的。五祖忍和尚给他讲《金刚经》,当然是讲大意,因为六祖不认识字,肯定没有看经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明心见性。那个时候六祖二十四岁,很年轻,五祖把衣钵就传给他。半夜,衣钵传给他,叫他赶快走,什么原因?祖师也是表法给我们看的,也是叫我们学习,就是嫉妒障碍不能避免。神秀跟五祖多少年了,在同学当中他是首座,就是班长,是忍和尚的助教。同学们讲五祖要传法,大家心目当中想肯定是传给神秀,怎么会是别人?现在衣钵传给一个从别的地方来的、大家都瞧不起的。寺院里那么多人,一千多人,那些人心能服吗?五祖怎么能把衣钵传给别人?不可能的事情,肯定要去把它追回来,大概老和尚年岁大了,一时胡涂,把衣钵传给不相干的人。所以五祖说你赶快躲,最后躲在猎人队里躲了十五年,十五年大家把这个事情淡忘了,他才出来。这个教训我们要记住。释迦牟尼佛当年开悟,到处讲经说法,嫉妒的人多。六师外道的嫉妒,那是其它宗教方面,这是外人,家里面人有没有嫉妒的?有,提婆达多,这是头一个嫉妒他的。佛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德能,能包容他,能够回避他,他有这个能力。这些都是示现给我们看的,佛祖成就都是那么样的艰难,我们要想平平安安、稳稳当当的成就,哪有那么大的福报!所以这一切障碍是不能避免的,要用智慧、要用德行、要用耐心去克服。一切障碍对我们来讲都是考验,我们关关都通过,及格了,你就成就了;有一关通不过,你就堕落,这一堕落,不知道要到哪一生哪一世才能够再接着修。真修行人,真正想在一生成就的人不能不知道。

「无住生心」,无住是清净寂灭,佛门的术语叫大般涅槃,在净土里面讲就是常寂光,四土常寂光净土,实际上就是自性;回归自性,妄尽还源,还源就没有住了。他生心,生什么心?众生有感他就有应,这个应就是大慈悲心、大菩提心。所以,涅槃的境界它不是死的,它是活活泼泼,因为这种境界里头,它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这很奇怪,没有精神现象,它活活泼泼的,它不是死的。所以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极其微细的感他都有应,再微弱的,我们今天科学仪器探测不到,这是真的。你想想看,这一念是一秒钟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这样微细的念头,无住心是真心,它能感应到,它感的反射就是应,应就是生心。生什么心?绝对不是有意,他没有意,他没有念,所以叫应,众生有感他就应,应是随顺感的那一方,自己绝对没有起心动念。《楞严经》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感应的原理,众生求佛,他就现佛身,众生求菩萨,他就现菩萨身,他什么身都能现。你喜欢什么他就现什么,能现树木花草,也能现山河大地,所现的身,这个应身肯定帮助你有悟处。感应的道理,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讲得很多,有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决定有应。

这个境界也是不可思议,为什么?整个宇宙,我们讲宇宙,这个概念上没有佛讲得清楚,佛讲法界,法界比宇宙更有意思,无量无边!我们看到「华藏世界品」才知道世界之大,我们天文家所讲的这个还没有出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在整个宇宙是很小很小的一点,微不足道。宇宙太大了,自性太大了,宇宙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是一个,所以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你想想看,法界里头,每一尊佛的国土里头都有十法界。一真法界里头他不起心不动念,不会给你起感应道交作用,可是十法界有。十法界的众生起心动念,每个念头都周遍法界,每个念头出生无尽、含容空有,三种周遍,这个速度太快了,就同时的。我们起个念头,不管什么念头,念头一起就周遍法界,自性它统统收到,这信息收到,它就有反应。就像日本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一样,他这个实验反应还相当迟钝,还得费几个小时的时间,自性跟我们一切众生的反应是立即的、同时的。

你要是真正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对于诸佛菩萨感恩的心会生起来。为什么?无时无刻不在照顾你,无时无刻不在关怀你,比父母关怀儿女还要周到。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变成这个样子?是我们自己不回头,不知道学好,自作自受,有什么法子?无论我们在哪一道,畜生道也好,饿鬼道也好,地狱道也好,都是同样关怀。所以,对佛菩萨能生起真正感恩的心,你就会真正学习,就有诚意来学习。有诚意,成就就快了,印光大师讲,十分诚意有十分的收获。不学《还源观》,我们对于这个概念还是模糊,不十分清楚,学完《还源观》之后我们就很清楚了。这个感恩的心踏实,对一切诸佛如来,再回过头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真的,「一切众生是未来佛」,这句话也是真的,你肯定一世一世的在转变,一世一世的提升自己境界,一定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回归自性那一天。在人世间讲,这个时间很长,可是在实报土讲,它那里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没有时间就没有前后,没有先后,没有空间就没有距离,这是无住生心的妙谛。

下面说,「夫众生之生灭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须位登别教地上之菩萨,方能契入」。别教初地就是圆教初住,《华严经》讲的初住菩萨,这才能契入。为什么?他不用生灭心,他转八识成四智,四智是菩提心,转识成智。四智是真心,阿赖耶是妄心,转妄成真,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就开了,就现前。般若是自性的德能,你见性了,自性德能统统现前,你得受用。所以这个要在初住以上的菩萨,《华严经》圆教,方能契入,契入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今天时间又到了,我们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