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二六集)  2011/5/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2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三十七面,倒数第四行,从「如此三事」看起: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就是前面所说的《观经》三福,观经三福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非常重要,佛告诉韦提希,也就是告诉我们大家,韦提希夫人做为我们的代表。我们今天知不知道?这三种业,第一种,「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种;第二种,「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种,「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这就讲三世,三世里面一定会包括十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菩萨要成佛,必须要修这三种业,三种净业,或者是修这三种福;如果不修这三种净业正因,他就不能成佛。这是说明《观经》上说的这三种净业,它的功德包含无量无边的法门,修任何一个法门都要以这个为基础,以这三种为最高指导原则;换句话说,我们就能体会到,这三条十一句就是无量无边法门的落实。所有法门修什么?就修这三条,只是方法不一样,门径不相同,全都是修的三种净业,或者是三种福。我们对这三桩事情要是看轻了、疏忽了,我们这一生修学不能成就,不能怪佛菩萨,也不能怪经典,怪我们自己粗心大意,读这段经文没有能够契入。正是开经偈上所说的,我们是反过来,不解如来真实义。

十一句里面,十句是自利,最后一句是利他。唯有自利才能够利他,自己没有成就,怎么能帮助别人?当我们看到佛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能不警惕、能不觉悟吗?从这段经文我们就知道,念佛法门在大乘佛法,它是什么地位?我想诸位都能体会,在一切法门里面,那是最高的地位、最殊胜的地位、无与伦比的地位。遇到这个法门,能够理解,能真发心修行,那是无量无边、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下面又说,三种众生,当得往生,显示出净宗法门的广大,不可思议。专修能往生、能成就,不是专修也能成就,这才真正能够显示出法门殊胜。

「又曰: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哪三种?第一个,「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这就把佛门全包括尽了。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持戒,只要慈心不杀、具诸戒行的人,就能将他修行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他就能往生。那没有说发菩提心?真正相信净土法门,真正相信阿弥陀佛,真想往生,这就是无上菩提心,蕅益大师说的。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慈心不杀,这是净业三福第一福里面的第三句。我们在这个地方自然就体会到,没有慈悲心,轻易伤害众生的人,不能往生,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由此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西方极乐世界人个个都是慈悲,没有一个是没有慈悲心的人。我们修慈悲心,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就知道这是特别重要的一桩大事,这跟极乐世界相应,极乐世界的风俗习惯相应,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的学习。慈是与乐,慈心跟悲心都是爱心,慈里面,与乐成分多,悲里面,怜悯众生苦的意思多。慈心时时刻刻念着,如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慈心。这第一种。

第二种,「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不是专修净宗的。你看跟前面「三辈往生」最后的一段,慈舟大师判作一心三辈,一心三辈里面有一句重要的话,「住大乘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就是住大乘者。喜欢大乘,常常读诵大乘经典,这第二种的。这个里面的意思比前面还广,比三辈往生最后一辈意思还广,但是它文字少。「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你看这么方便!六念是什么?我想很多同学都知道,念佛、念法、念僧,佛法僧三宝,念戒、念施、念天。施是布施,也就是放下。念天,这个天是讲诸天,对诸天的礼敬,诸天是人间具足德行、福报的人而生为天人,为什么念他?因为诸天,三福头一条他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诸天是修上品十善生天的,值得尊敬。他具足大乘的根机,如果遇到胜缘,殊胜的缘分,他一定会修学大乘。这修行六念。

下面这五句是这一段的总结,也就是说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这三种人,「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句是说前面三种人,他都有功德。第一种,慈心不杀、具诸戒行的功德;第二种,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的功德;第三种,修行六念的功德。可见得这三种人他是真修,他不是说说而已,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做到了。心有六念,身肯定就有六行,表现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这人是什么?善人!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条件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心怀六念这是上善之人,他念三宝,恭敬三宝,念戒、念施、念天,这个人心地、心行多善良。能将这个功德回向发愿,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回向求生亲近阿弥陀佛,这就是发无上菩提心,愿生彼国,他真有功德能回向。我们一般回向,拿什么回向?实在讲大多数的那个回向都不是真的,嘴皮上的回向。为什么?没做到。经是念了,念了没做到,念了也不懂。譬如净业三福,你天天念,念了回向,行不行?不行。你还是没有孝顺父母,还是不尊重老师,对于小动物没有慈悲心,十善业没做到,天天念它没用处,一天念一万遍也不行。为什么?没有功德。人家念了是真干,全都落实了。要多久?这个都是讲在临命终时,「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在临命终时,一天、七天都可以往生。《观经》所示」《观无量寿经》为我们所开示的,「与本品内容多相吻合」,跟《无量寿经》的内容,这一品所说的,相同的地方很多。我们现在看经文,经文第一段,「往生正因」,这一段是「闻持本经」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剎。】

日夜不间断。我修这个法门为什么?就是求生极乐世界。

【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剎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这是往生正因三类差别里面的第一类,往生正因。「右文」,右面这段经文,「乃本品之首段」,往生正因的第一大段。「明第一类正因,发心念佛,兼受持经戒,自他二利得生」。这段经文,「全自《宋译》《宋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这个经题就是《宋译》的经题。第一类的正因,一共有六句,也就是六段,六个小段。第一段,「受持本经」《无量寿经》;第二是「求生净土」;第三是「发菩提心」;第四是「严持诸戒」;第五「饶益有情」;第六「忆佛念佛」。念老向下为我们讲解。第一,《观经》曰读诵大乘」,净业三福第三,发菩提心,读诵大乘。《观经约论》云」《约论》是批注,「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佛是什么样的心?佛是什么样的愿望?都在大乘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佛是谁?世尊在大乘经里面常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由此可知,世尊为我们说的大乘经,就是说我们自己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经上有句话说得很好,叫「真如不守自性」。自性是觉,不守自性就迷了。因为迷了,所以才造业,才感受现在的报应,全都是自作自受。所以,大乘经不能不读,读大乘经,把自己本来面目找回来,大乘经典对我们有这样的好处。

我们再继续看下去,「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则不契佛智。不契佛智,纵生彼国,不得见佛」。大乘经典重要,那我们要不要读大乘?要。读哪些大乘经典?这一部就够了,不要太多,这一部把所有大乘的精华全包含在其中。不要去浪费时间、浪费精神,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就对了。经不能不读!开始读读不下去,读不下去要勉强。还有个方法,如果有缘你听讲。为什么读不下去?读了枯燥无味,虽然天天念,不明其义,所以没有法喜。如果你念的,字字句句都懂得,那趣味无穷。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能把经教里这些义理搞明白,落实到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那是多么快乐的事情!确确实实它带给我们幸福、快乐、美满。这个与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富贵贫贱毫不相关,任何人学习,他都能得到,这是真的。要知道一个人贫贱富贵,那是过去生中所修得的,它不是性德。你觉悟了,你明白了,这是性德。修德跟性德相应,你才真的明了。首先明了的是自己,你会很快乐、会很安慰,为什么?完全彻底明了,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是做些什么,起心动念是净、是染、是善、是恶,感得今天现前的果报。你富贵你会安于富贵,贫贱你会安于贫贱,安于这个是把它一笔勾销,我从今之后我要修成佛之道。富贵可以成佛,贫贱一样也可以成佛。好像贫贱人成佛比富贵还容易一点,为什么?富贵难分难舍,不容易放下,贫贱的人什么都没有,很容易放下。

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你看这在三千年前,他为我们所示现的。他是王子出身,不出家的时候做国王,他把国王舍弃,不要了,出家做一个苦行僧,过这样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这样好,容易成就,他才表现这个样子,真的放得下。我们学佛,这一点不能不细心去体会,他为什么做这种示现?他的示现肯定对我们是有益处的、是有帮助的。觉悟的人,来生再不干六道轮回;来生还搞六道轮回,你还是迷而不觉。真正觉悟的人不干这傻事,必定要在这一生圆满功德。大乘经对我们的好处就太多,了解事实真相。我们现前得到的利益是什么?《法华经》上说的「佛知佛见」,你跟诸佛如来有同样的智慧、有同样的见解。如果不明佛心、不契佛智,实在讲他不能往生。这里说「纵生彼国」,纵然你生到极乐世界,你也见不到阿弥陀佛。这一句是告诉我们,一定要读经,一定要听教,有缘分要听教,没有缘分读经。黄念老的批注注得好,在这上用功,一生就一部经,决定正确。

「今经首云,闻此经典,受持读诵。此经即此《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念老在此地说,「此经乃净土第一经,亦中本《华严》。又此经乃世尊独留于将来经道灭尽之际,住世百岁,为末后众生留作津济者也」。这部《无量寿经》,佛在这部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将来佛法在这个世间灭尽,这一天是什么时候?还有九千年。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我们以中国古人的说法,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佛灭度的时候在周穆王。根据中国的记载来算,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一万二千年的法运,三千年过去了,底下有九千年,我们这九千年当中,才过三十八年。我们是末法,一千年算是一个阶段,我们是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刚刚开始,才过三十八年。最后佛法确实会在这个世间消失,消失也是逐渐逐渐的消失。为什么会消失?没人学了,没人学就消失,有人继续学,它就不会消失。那我们知道,我们看现前的现象,大家都偏重在净土,修净土的人最多,为什么?净土容易,经典少,总起来说也不过是五经一论,总共就六门东西。现在的人愈来愈怕麻烦,愈来也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又何况我们今天的基础,实实在在说跟古人相比差得太多,唯有是最简单、最容易的,我们真能够得到一点利益。

四土三辈九品往生,像我们这些凡夫,《观经》上讲,这三类我们是最后的一类。上辈往生的,大凡夫;中辈往生的,小凡夫;下辈往生的,就是凡圣同居土的,叫恶凡夫,都造了恶业。学佛以后没造了,学佛之前都造了,有意无意都造了恶业,这是恶凡夫。能带业往生,三辈九品都能够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别轻看了带业凡夫,这个恶凡夫,如果遇缘殊胜,说不定上上品往生。他遇到好的善知识,真正跟他有缘,佛不度无缘之众,真正跟他有缘。什么叫真正有缘?他真相信他、真听他的话。别人跟他讲,劝他,不听,那个人来劝他,他听,这叫有缘。没有缘,佛菩萨给他讲,他都不听,他都怀疑。听了之后,他真肯放下,真干。这个里头缘就有顿有渐,根利的所谓一闻千悟,他就能放下;根稍微钝一点的,慢慢放下,也就是说他是循序渐进,每一年都有进步。这个进步就是放下多一点,到彻底放下的时候,那真开悟了。

放下不在事,在心,心里面确实不执着了,这是真实智慧。事上放下是福报,心上放下是智慧。心上放下管用,能往生;事上放下,心不能放下,不能往生,人天福报。这个道理,我们修净土的同学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譬如我拥有的财富,我有很多财富,我心里确实放下了,不再以为这个财富是我的,有可以,没有也可以,不放在心上,这是智慧,他能往生,不障碍他往生。事上,这个财富怎么用法也是有缘分,有缘多做好事,没有缘,没有缘就算了,不碍往生。如果心里放不下,事上虽然放下,做多少慈善事业,捐了多少钱,放下了,心里并没有放下,他不能往生。他得的福报是人天福报,出不了六道轮回,做再多的好事也不行。心里老是牵挂,你看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帮助了多少苦难人,救了多少众生,着相。这个着相没离开名闻利养,纵然把钱财都舍尽,福报在人天。福报大,人间没有,他就到天上去,天人福报大。这些事,如果佛不在大乘经上给我们讲透彻,我们怎么会晓得?

这部经肯定一直到末法,法灭尽了,它还留在世间一百年,它最后灭。这部经灭了之后,还有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住在世间还住一百年。那个时候不要听经,闻到这句佛号,能信,真正能相信,真正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都能去、都能得生。这个法门的广大,功德的无量,确实没有能够相比的。我们很幸运,在这个时候就遇到,遇到了肯定得生。所以,这部经、这个名号,「为末后众生」,就是末法最后的一百年众生,「留作津济」。津是水,好像是小河;济,这是船,帮助你渡过这个河水,用这个水来比喻六道轮回。此岸是六道,彼岸是极乐世界。这部经可以帮助你,这句名号可以帮助你,渡过生死苦海,达到涅槃的彼岸。

「又此经,亦兼指《无量寿经》汉、吴、魏、唐、宋」五种的原译本,以及王龙舒的会集本,彭际清的节校本,魏默深的会集本,连这个本子,《无量寿经》有九种不同版本。这个地方诸位能看到,你看汉、吴、魏、唐、宋五种,王氏是王龙舒的,彭氏是彭际清的,魏氏是魏默深的,就是魏源的,九种本子,这个是夏老师的本子,夏莲居的会集本。九种本子,无论哪种本子都可以。「但能受持,均是正因」,九种本子都好。「但此会本,独称善本,故持经功德弥胜也」「弥」是更加,你持这个本子的功德是更加殊胜。为什么?这个本子会集得最完美。上面所说的这八种本子,对于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这个本子是最完备的、最圆满的本子,可以说是集前面原本、节会本之大成。其它本子里面都还有漏失的,这个本子没有。所有经本里面所说的,全都融会在这个本子里头,所以这个本子难得。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出来,王龙舒没做出来,魏默深也没做出来。在他手上用了十年的时间,不容易!三年会集成功,又七年每年修订,修改补充,十年会成这个本子。最初的会集三十七品,我们印了一千本做为纪念,把校正的本子跟原本一对照,你就知道了。莲公大师的用心真的是良苦,这个本子对往后九千年众生来说,是莫大的贡献。黄念老批注,里面引用一百九十多种的经论注疏。我们读这部经,等于说是把净宗历代祖师重要的开示全都读到了。莲老是集经的大成,黄念老是集古今祖师批注的大成,真难得,实在是不容易。我们的缘殊胜,全都被我们遇到了。

下面说,「昼夜相续,明勇猛精进,无有间断」。经文里面『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决定不能够失掉,一天都不能失掉。每天读诵,时时刻刻在生活当中,在待人接物之处,把它做出来,这叫持。佛门里面,持就是习的意思,儒家讲「学而时习之」,受是学,持是习,学以致用,我把它用上了。『读诵』,念念不忘。『书写』,书写是利益众生。因为在从前没有印刷术,经本要抄写,你能够多抄一部经流通在世间,功德都不可思议。现在印刷术发达,不必去书写,我们读诵就好。『供养』,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今天我们以法宝供养人,应该把法宝印成精品,印得最好。为什么?让别人拿到手上绝对不会丢掉,纵然他不看,他看到这么好的装潢,他会很尊重去收藏。收藏,好!留给将来有缘的人遇到,他就有成就。所以这个意思很好。『昼夜相续』,这是勇猛精进,无有间断,也就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读这部经也是净念相继,念阿弥陀佛也是净念相继,想阿弥陀佛,忆佛念佛。怎么个想法?想经里面所讲的义理,就是想阿弥陀佛。你看,想他的发愿,想他五劫修行的功德,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想十方众生遇到这个缘分,大家都认真在修行,求生净剎。这个念头好,这是「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第二,『求生彼剎』,用什么方法求生?这里说了,用「受持、读诵、书写」,今天书写就是印经,「供养」是依教修行,「种种功德,回向净土」。三,『发菩提心』。「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本经之宗,三辈往生之正轨,故重见于本品。」发菩提心,前面讲得很清楚,在「三辈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记住蕅益大师他老人家的教训,这是印光大师非常赞叹的。他给我们解释发菩提心,就是真信、真愿往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真信,没有疑惑,真愿,没有夹杂,我这一生就一个愿望,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别无二念,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决定得生净土。这是发心。

第四,『持诸禁戒,坚守不犯』。「此即《观经》之具诸戒行,或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净业三福里讲的。「盖无戒则同漏器」,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漏器是什么?器是器皿,譬如我们这个茶杯,这是个器皿,它能盛茶水。如果它破了,有了洞,水放进去漏掉了,破戒就等于破损,装东西它就漏掉、漏失了。「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重要!禁戒从哪里做起?十善、三皈、五戒,这是最低的,必须要受持的。怎么个修法?确确实实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感应篇》《弟子规》不能不多读,那是戒,读了之后要真做到。同学们在一起修行,要互相勉励,不要有任何忌讳,看到别人错了,要说、要劝告,这才叫同参道友,依众靠众。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没有人告诉我们的过失,我们自己不知道。肯告诉我们过失的人一定要感恩,帮助我改过自新,帮助我往生净土,帮助我提高品位。不管他是善意恶意、有意无意,能够批评我,能够说我过错的人,都是大恩人。我们看见别人有过失,一定要劝告。劝告,我们要知道观机,有些人很爱面子,当着别人面的时候,你说他的过失,他虽然知道,他怨恨你,他很难接受。所以规过劝善,要在没有人在旁边,这个时候可以说,有人在旁边,不说,这是礼敬。不在任何人面前批评人,他自己一个人在的时候,旁边没有人,这个时候要说。真正能够接受,大庭广众之下指责他,他都能够接受,这个人决定成就。这种人有,不多,不是没有。他真的能够改过自新,而且真的能感恩戴德。

老师教学也不例外。早年我们亲近李老师,李老师教学,我们跟他十年。他老人家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就很清楚,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他办经学班,传授讲经的方法,班上同学二十多个人。有那么二、三个,老师对他特别客气,他们有过失,老师从来不提,都很客气、很恭敬。可是也有几个,至少应该有五、六个,老师对这些人有打有骂,当着大众批评,一点客气都没有。为什么用不同的态度对学生?我那时候去的时候对这件事情怀疑,老师看出来了,有一天把我叫到房间里,问我是不是对这个有疑惑?我说是的。老师就说了,对这个学生严厉的,他肯学,打他骂他,他感恩,他不会怀恨你,那要不教他,对不起他。那几个对他特别好的,那个不能教,你稍微提他一点,他脸马上红了,他不能接受。我们才明了,不能接受的,我们的想法,老师把他当作旁听生,不算是正式学生,旁听生,就很客气、很优待。这是我们学到了。真正能接受,就真的要教他,不能接受的,只有在讲经上提起来,他听懂了很好,听不懂就算了。这是各人遇缘不同。

经上讲「不犯威仪」,这句话也重要,这句话实在就是说,教导我们时时刻刻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人家一看你是学佛的人,学佛的人每个人都有好样子,言谈举止都有礼貌,社会大众尊敬你,尊敬你就是尊重佛法,这是报佛恩,这是帮助正法久住。我们这个样子做不好,让人家批评,你看学佛的人是这样的,这是让别人看到时候谤佛、谤法。那我们就对不起佛菩萨,我们给佛门带来的是羞辱,不是带来光彩,这个很重要。如果要佛法兴,我们要把戒律做出来,佛法才会兴旺,做不出来,佛法不会兴旺的。古人说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定要认真去做。

第五,『饶益有情』,这一句是利他,「饶」是丰饶,「益」是利益;换句话说,要给众生带来最好的利益、最丰富的利益、最圆满的利益,这是佛菩萨的心。我们看下面批注,「饶益有情,是菩萨利他行。如《普贤行愿品》曰,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是故净业行人,应于众生广行饶益」。『所作善根,悉施与之』,「指自作之一切功德与善根,悉皆施与一切众生,令彼离苦得乐」。这是什么心?佛心、菩萨心。菩萨的心只有付出,没有要求回报的。为什么?只有如来跟法身菩萨知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因为是一体,所以就不求回报,没有回报的念头。要帮助他、要感化他,希望他能够觉悟,希望他能回头,我们要做出一个回头的榜样、觉悟的榜样。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众生迷了,真的迷了,迷得太过分。为什么?起心动念全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是个什么念头?跟诸位说,是三途地狱的念头,三途里面地狱众生的念头,还不是饿鬼、畜生,多可怕!为了自私自利,他能做出五逆十恶,起心动念损人利己,错了,错到底了!

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一定要觉悟,一定要向佛菩萨学习。学习佛菩萨一切都是为众生,我们修行成佛还是为众生。为什么?只有成佛才能够真正帮助众生。成佛的方法现在我们知道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随时可以去。所以,你一切忧虑、恐怖都没有了,随时可以去,样样放得下。学佛必须要记住,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不知道,我知道。人性本善,这《三字经》上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圣人自行化他,无非是帮助一切众生回归本善,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也无非只是帮助一切众生回归自性。本来是佛,一个道理。那要怎么修?普贤菩萨十愿是菩萨行,六波罗蜜是菩萨行。我们讲儒释道的三个根,这是世间善法、人天的善法,没有出六道轮回,不是真实利益,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这是不得已的,做为最初方便。真正进入到菩萨行,是六波罗蜜。第一个要放下,布施就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再不贪着。第二个持戒,持戒就是做好榜样,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弟子规》是持戒,《感应篇》是持戒,三皈五戒是持戒。持戒就是忏悔,持戒就是消业障,持戒之后能忍辱,不持戒不能忍辱。持戒能忍,能忍才能精进,才能得定,才能开慧,菩萨都这么修成的。

再向上一着,我们现在要修净土,净土是一乘法,在菩萨之上。一乘法是一生成佛之法,菩萨修一乘法成佛,一乘法要修普贤行。所以《无量寿经》第二品「德遵普贤」,到西方极乐世界修什么?修普贤行。六波罗蜜成就普贤行,普贤行十愿,每一愿里面都是六波罗蜜,每一愿里面都有圆满的《弟子规》、圆满的《感应篇》、圆满的《十善业道》。头一个修礼敬,一切恭敬。恭敬的对象是什么?一定要清楚,恭敬的对象是性德,是自性。世出世间一切法只有自性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这是真的。所以,真实要以礼敬来示现。你看世间法也一样,在中国的《礼记》第一句话,「曲礼」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就是佛经上说的「一切恭敬,一心顶礼」,这是恭敬到极处。对人对事对物、对花草树木、对山河大地,一切恭敬。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不论这个人是善人、是恶人,他的自性是一个。为什么会有善恶?善恶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没有善恶。一切恭敬是恭敬本性、恭敬性德,是这个意思。我们对他的恭敬,慢慢让他觉悟,帮助他也能够回归自性,这是自行化他。

所以,礼敬诸佛是平等法,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众生是广义的。广义怎么讲法?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叫众生。人是众生,动物是众生,植物也是众生,山河大地也是众生,自然现象也是众生。你看天上一块云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天上起了风,那个风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没有一样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说广义众生,就全包括了,统统要礼敬,要用平等心、恭敬心对待,这叫礼敬诸佛。没有一样不是诸佛,树木花草是诸佛,山河大地是诸佛,一滴水是诸佛,一粒尘沙是诸佛。你以恭敬心对待它,它以恭敬回报你,怎么会有灾难!今天灾难怎么来的?我们以不善的心对待它,它以不善的心回报,不就这么回事情!灾难的起因,全是自私的心、染污的心、不善的心,所造作的结果,叫自作自受。我们今天在大乘佛法里面才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科学、物理不能解决问题,现在科学的研究发展成就相当可观,它发现了问题,但是它不能解决问题。它发现的问题,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讲大有功德。佛在经典上虽然讲了三千年,经典留在世间三千年了,告诉我们,物质是从受想行识变现出来的。我们对这个问题,我们会讲,拿着东西会讲,相不相信?半信半疑。讲的人半信半疑,听的人怎么会相信?今天科学家追踪这个问题,物质究竟是什么?他真的把这个原因找到了,物质是意念变现出来的,跟佛法讲的一样,念头变现出来的。意念是物质的本质,我们看到这个报告,一下就明白了,所以怀疑都没有了,真的帮助我们断疑生信。佛讲的这么一个大问题,被科学证明了,于是我们真的心安理得,把所有东西统统放下了。物质是假的,精神现象也不是真的,为什么?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受想行识都没有。《心经》我们天天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就是叫你彻底放下。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物质、精神统统要放下,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佛说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是真的,智慧是真的,德能是真的,相好是真的。真的在哪里?在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念佛人往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极乐世界你就证得了。

实报土,下下品往生何以能够证得实报庄严土?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四十八愿里头讲过,生到极乐世界的这些众生,到了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是住在实报庄严土的法身大士。所以我们才肯定,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他见到实报庄严土了,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实报土里面法身菩萨没两样。这是十方世界里头没有的事情,只有极乐世界有。我们对这桩事情深信不疑,如果你怀疑,那你错了,你往生去不了。没有怀疑,真相信,我们真愿意去。去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只要到极乐世界,我们就具备《华严经》上所说的,如同诸佛如来一样的智慧、德相。

普贤菩萨的礼敬,学了之后就要修,就要真的落实,把我们的毛病、习气改过来。「称赞如来」,礼敬跟称赞有差别,礼敬诸佛没有分别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是称赞有分别。称赞如来,如来是从性上讲的,诸佛是从相上讲的。众生造作罪业,不称赞他;他的思想、言行与大乘相应,要称赞他;与三途六道相应,可以不称赞。特别是对三途,那造罪业,造罪业怎么可以称赞?所以称赞里头有差别,与性德相应的称赞,不相应的不称赞,好事也不称赞。第三个,「供养」。供养不分,跟礼敬诸佛一样,供养是布施。恶人有了困难,没饭吃,要布施他,没有衣穿,要布施他。不能说他是恶人,可以不管他,这不可以,这没有慈悲心。所以,供养是平等的。菩萨行里面,这个三条非常重要!

第四句「忏悔业障」,这是帮助自己提升。无量劫来造业深重,要真正发心忏悔。用什么方法忏悔?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真忏悔。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的罪业就忏干净了。我们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教给我们换心,心怎么换法?把我们无始劫来造作罪业的这个心、自私自利的这个心,换成阿弥陀佛。让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的业障就消了。你为什么会有业障?学佛的同学常常我看到,冤亲债主找到身上来附体,他为什么来附你的体?你造业,他附你身上。如果你真的是把心换掉,换成阿弥陀佛,他碰都不敢碰你,他怎么敢找你?你口里有佛,心里没有佛,他就附你体,他就找你麻烦。如果你心上真有阿弥陀佛,他就不会了。他来求你是求你超度的,求你帮助他的,他决定不会找麻烦。他要来找你超度,他还得要大福报,他没有福报,你有护法神,他不能靠近你;他有大福报,他来找你,你帮助他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忏悔真正的意思。忏悔着重在「后不再造」,真忏悔!不是天天形式,天天在忏,天天忏天天造,那有什么用处?只能说比不忏悔好,忏悔的时候,总是心里还放一道闪光,闪完之后就没有了,比不忏好。什么时候那个闪光真正把你的心光点燃,罪业才真的消除。所以我在年轻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什么叫忏悔?他讲的是「后不再造」,真忏悔!忏悔了,明天还造,这不是忏悔。但是也不错,有忏悔的心,有这个念头。自己敌不过业力,业力太强大了,你敌不过它,所以境界现前还是要犯。自己知道错了,明知故犯,你看业力、习气多可怕!

业障忏除之后,才能够「常随佛学」。往生到极乐世界,这句话兑现了。你天天在阿弥陀佛身边,没有成佛不离开阿弥陀佛,常随佛学。成佛之后,跟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的愿就是自己的本愿,阿弥陀佛的行是自己的本行,广度众生。这叫佛事,佛所干的事情就是度众生,度众生的方法就是教学。所以我们在经上读到,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天天讲经说法,没有中断。极乐世界的人无量寿,极乐世界人不需要饮食,极乐世界人不需要睡眠,所以在极乐世界学习,时间是没有中断的,你就想他进步多快!所以那个地方是佛教大学,是佛教修行的场所,保证你成佛。你入学的时候是凡夫,你毕业的时候成佛了,一个都不漏,没有留级的。在极乐世界有勤、有懒惰,没有留级的,精进的人早一天成佛、早一天毕业,散漫的人晚一天毕业,决定成就!

成就了,普贤菩萨后面的一愿,「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谁请?自己请!绝不忘记在因地时所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帮助度众生。度众生是教学,请转法轮就是请讲经教学,请佛住世那就是请佛长久住在这一处教化众生。现在请佛住世住哪里?只要住在地球上就行,不管住哪里。为什么?有卫星电视、有网际网络,全世界都可以收看得到,所以只要在这个地球上就行。不像从前,从前没有这些设备,那只有住在这个地方,这一个地方人沾光,他有机会来听经。佛教弟子们,通权达理,就是合情合理,让这些受过菩萨戒的人,这个地方有法师讲经,受菩萨戒的人一定要去听经,他不去听经,他就犯戒。但是有距离的,四十里,距离四十里,你走路到那边去,听经晚上可以回去;四十里之外的可以不去。四十里要走多少时间?一般讲大概走四、五个小时,一个小时走不到十里路,八、九里的样子,应该走五个小时。这是佛说的,在这个距离之内,你一定要去听。现在交通方便了,换句话说,开车四个小时,这样的距离,你不去听经,你就犯戒了。如果你是个大富长者,你受了菩萨戒,你自己有私人飞机,这个道场四个小时时间之内,你不去听经,你就犯戒了。各人工具不一样,以前是走路的。所以,这些解释一定要懂。

这是什么?护持正法,做影响众。这个经你很熟悉了,甚至于你都会讲,为什么还去听?做影响众,给初学的人增长信心。因为大家看到某某人在听,大概讲得不错,你看他们都来听,帮助正法久住。如果这个地区有缘,有真正护持护法的人,请法师常住在这个地方,建立讲堂。建一个小精舍供养法师,建讲堂,大讲堂,供养大众,请法师常年在这讲经,在这边教学。用现在的话说,建学校。真的是如此,古时候的寺院、庵堂就是学校。它学校可以开好多个班,学生程度不相同,有初级班、有中级班、有高级班,不同的程度,你到不同的讲堂去学习。有教初学的,有教已经入门三、五年的,有教老修行十几年、二十年的修行人,不一样。所以佛教是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表演的教学,除教学之外,没做别的。

普贤十愿后面三愿是回向,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够圆成佛道。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重点,菩萨若能够随顺众生,普贤十愿「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嫉妒、障碍、我慢就没有了,有嫉妒障碍、有我慢,决定不会随喜。所以后面的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就是回向自性,三种回向具足。因为,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因为他本来是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都是从「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理上讲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