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六六集)  2011/6/24  台湾高雄  档名:02-039-04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八十六面倒数第三行,从头看起。

「右段经文中,无不圆满以前是总赞,此下明一切圆满之因,首在究竟明了佛之密藏。故如探水得源,寻枝得本。得其根本,不愁枝末。古云得其一,万事毕也」。这个古人说的话,很多地方是说识得一,认识的识,「识得一,万事毕」,跟这个得其一,万事毕,意思是相同的。「若能了了常知佛之本体,自然调伏诸根,如手握金刚王宝剑,来者俱斩,自亦不存,剑亦非剑。故善调伏,身心和顺,深入正慧。身心俱调,正慧明了,故烦恼余习不断而断」。到这里是一个段落。前面经文里面最后是「无不圆满」,这个无不圆满以前是总赞,无不圆满以下是说明一切圆满的因。因是什么?因是究竟明了佛之密藏,这在前面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学习。如来密藏这个密不是秘密,而是深密,换句话说,知识达不到的,也就是知识无法理解的,这就成了密。什么东西能够理解它?智慧。智能跟知识是两桩事情,不相同的,智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从外面来的,所谓是记问之学,你看得多、听得多、记得多,这属于知识。知识确实它有局限性,它不是普遍性,它有障碍,它不是无碍。智慧不一样,智慧是自性本来具有的,它没有局限性,它没有障碍,能解决一切问题而没有后遗症。所以东方的学术是以求智慧为主,跟西方不一样。

西方在最近这两百年纯粹是知识,不再寻求智能,完全用思惟、用想象求得知识。东方人现在也跟西方人学了,把自己传统的东西疏忽了,传统是求智慧的。智慧从哪里求?佛教传到中国来,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佛法把这个纲领掌握住,讲得清楚,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智慧是这么来的。戒是什么?规矩、规律。遵守规矩你的心就定了,定久了智慧自然开了,这个不一样。大乘主张戒定慧,小乘也不离戒定慧,传到中国来,儒家采用,道家也采用,都守住戒定慧三学,成就了真实智慧。戒定慧三学是实学,为什么?都是自性里头本有的,用自性本有的去发掘自性的智慧、德能、相好,这决定能成就。所以知识永远没有办法发掘自性的智慧、德相,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密藏是什么?密藏就是自性,这从理上讲;从事上讲,密藏就是阿赖耶。不过阿赖耶在现代这个时代被科学家发现了,虽然发现,知道有其事,理不知道。阿赖耶的三细相被科学家证实,确实有,科学家的名词叫能量、信息、物质,这是阿赖耶的三细相,能量是阿赖耶的业相,信息是阿赖耶的转相,物质是阿赖耶的境界相,名词不一样,事完全相同。至于阿赖耶从哪里来的,什么原因来的,科学家就不知道,哲学家也不知道。大乘教里面佛告诉我们「唯证方知」,你证得如来的果位你就知道。科学家、哲学家有没有能力去证得?能力当然有,只是他不会用。大乘用什么方法证得?用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证得,比科学做实验简单多了,也有效多了,你就能把诸佛的密藏找到。

下面这举比喻,「如探水得源」,勘探水源,长江的源头在哪里?是什么样子?黄河的源头有,被人找到了。「寻枝得本」,一棵大树从枝条上去找,找到最后把根找到,根是能生能现;密藏也是能生能现,能生万法,能现万象。「得其本,则不愁枝末」,你就全体得到;如果你在枝叶上去寻求,那就太难,你永远找不到根源。根源就是一,枝叶花果那是多,《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是什么意思?就这个意思,跟你说一是讲根,跟你讲多是这树的枝叶花果。所有的枝叶花果都是这一个根生的,所以一即是多;所有枝叶花果不离根本,离根本它就不能活,所以多即是一,一跟多是一体,一跟多的关系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自己这个身体跟天地万物,这是多,品类之多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但是一个根本,这一个根是什么?密藏。无不是从密藏生,无不是从密藏显现,密藏就是自性,密藏就是真心,如来藏也是从它而生的。密藏是根,如来藏是本,这根本!理不出密藏,事不出阿赖耶,你就把宇宙诸法实相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之后有什么好处?心清净了,对于宇宙之间万事万相,你没有忧虑,你没有牵挂,你没有烦恼了。证果的人他没有执着、没有分别了,甚至于于天地万物,他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利益,这就是好处。我们给他起个名字称他为佛陀,称他为法身菩萨,他们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在大宇宙当中得大自在,万缘放下,一尘不染。十法界六道在他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从这里面超越了。

如果不明了、不清楚,肯定迷在六道,迷在三途,真的叫求出无期,没有出头的时候,在这里面受苦受难。超越的人,这诸佛菩萨,看到这些人受苦受难,完全是梦中之事,不是真的。享福的人那个梦是三善道,受罪的人那个梦是三恶道,都不是真的。迷的人自己不知道,觉悟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在旁边旁观不理会你。他那么苦、在受苦,你怎么不去救他一把?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在作梦。什么时候佛菩萨来帮助你?你对圣贤、你对佛菩萨能够相信,他就来帮你;你愿意了解他、愿意向他学习,他就来了。你不能够理解,不愿意向他学习,他不来,他在旁边看,这个不来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没有缘,他来了没用,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所以他不来。他在旁边看,看你造业受报,等到有一个时候你受够了,忽然想我不想再干,佛菩萨就来了。这个念头才动,佛菩萨就出现,这叫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示现给你看。你要是看懂、看觉悟了,你就得度,这一类人叫上上根人,不需要讲,一看就明白。上中下三根,那就需要讲解。

上上根人不需要讲解,为什么?这些人确实有能力「了了常知佛性之本体」。本体是寂灭,梵语称为涅槃,翻成中国意思是寂灭。寂是清净,也就是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灭呢?灭是灭一切烦恼、习气、因果,统统不可得。这个境界在净土宗里面叫它做常寂光,常是永远是这个样子,从来没有变改过,寂是寂灭,光是光明。光明是显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全都透出来,照见万法皆空,真实的,确确实实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菩萨的心定了,「自然调伏诸根」,诸根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怎么调伏?六根不再妄动就调伏,不是不起作用,起作用。眼能见,耳能听,能见能听当中它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不起心动念,这就叫调伏,这叫做正见。八正道里的正见、正思惟,什么人的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性是不动的,凡是有动摇没见性,心还会有动,还会想过去,还会想未来,这都是心在动。不动的时候什么样子?不动的时候,过去、未来没有了,不但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这个境界就是实报土,这个境界就是常寂光,实报土里面还有起心动念的习气,常寂光连习气都没有了,这叫自然调伏诸根。

下面举个比喻,譬如「手握金刚王宝剑」,金刚是金属里面最锋利的,它能断一切物,一切物不能断它,所以用它来做比喻。「来者俱斩,自亦不存」,来者是外面境界,境界来怎么样?如如不动,没有起心动念。自己呢?自己也是如此,自己也不起心动念,不认为这个身是我。有我这个念头就错了,你的六根在造业了,只要有我就造业,何况其余?所以佛家修行,修正错误的思想、行为从哪里下手?从无我下手。《金刚经》上所说的先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众生相引申的意思就是空间,寿者相它的意思就是时间,用时空来包含所有一切万事万物,它不离时空,时空没有了,万事万物当然不能存在,全是假的。万法皆空,空亦不可得,空也是空的,不要执着有个空,不要想着有个空,有这个想法错了。这里末后两句话说,「自亦不存,剑亦非剑」,这个剑代表智慧。「故善调伏」,这真的叫善调伏。贤首国师的《还源观》,第四段为我们举四德,德是作用,四德第一个「随缘妙用」,随缘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这两句。随缘妙用,妙用是什么?妙用就是此地讲的善调伏,妙用,他不造业。

我们凡夫随缘他就不妙,随善缘造善业,惹来三善道的果报;随恶缘造恶业,感得三恶道的果报,这个作用不妙。妙是随缘不变,妙在此地,不变能随缘,随缘能不变,不变靠什么?靠定、靠慧。没有定慧他就乱了,他就变了,随缘随着变,我们一般人讲「心随境转」,这就是随缘随变。心不随外头境界转,这就是功夫,某人有修养,有定功,无论是善缘、恶缘、逆境、顺境,他如如不动。他为什么不动?他知道诸法实相,他的心住在诸法实相当中。诸法实相就是密藏,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所以他不生烦恼,常生智慧。他在境缘当中能做得了主宰,不惊不怖、不慌不乱,这叫善调伏,永远保持身心和顺。和是性德,在自性里面称为太和、大和,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当中找不到一个冲突的,这是真的。为什么找不到冲突的?因为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一里面就没有冲突、就没有矛盾;二就有冲突、就有矛盾,这个道理很深,并不是很难懂。诸佛如来、天地鬼神、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哪来的冲突!冲突的另外一个名词叫憎爱,你看这两个字是不是代表冲突?爱是你喜欢它,憎是你讨厌它,这就变成冲突;没有憎爱,冲突就没有了。万事万象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是自然现象,没有爱憎。

极乐世界风调雨顺,我们地球上这些灾变。没有爱憎,极乐世界的居民个个都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不迷;我们这个世间居民的心就乱了,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自私自利的心、损人利己的心,太多太多了,搞杂了、搞乱了。这些东西无论是净、是染、是善、是恶,都离不开密藏,离开密藏无一法可得。所以善调伏就重要,善调伏就是修养,善调伏就是修行。我们自己希望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有同样的境界,有平等的受用,我们知道,在性德上我们是圆满的没欠缺,现在问题呢?出在修德上,我们修错了。他们是从顺方向修随顺性德,我们今天是反方向修,完全违反性德,所以发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顺着性德修的效果出现了,就极乐世界;违背性德而修的是我们,效果也出现,社会动乱,民生苦不堪言,居住的地球灾变频繁,这个现象出现了。现在理明白了,这个事的变化也清楚,我们能够依照经训的教训去做,真干就回头了,回头是岸才能够「深入正慧」

「身心俱调,正慧明了,故烦恼余习不断而断」,自然断了。更积极一点,「志愿无上,随顺如来,依佛之教,行佛所行」。你就走向大圆满,志愿无上,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志愿。愿发了之后要行,如果不行,愿变成空愿;愿在前面领导,后头有行去践愿,实践这个大愿。那我们得找个好榜样,最好的榜样是如来,我们随顺如来,随顺如来的教诲,对于经典就要生起尊重的心。为什么?如来的教诲统统记载在经卷之中,得到经卷就是得到如来的教诲。从经典里面学习,把经典里面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我们日常的生活行为,这叫修行,这叫行佛所行。「故以七觉圣道为所履践」,这就给你讲出三十七道品,这三十七道品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就可以称之为活佛。你成佛了,你现在还活在世间,你看看你的心是佛心,愿是佛愿(愿是志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德是佛的德,慧是佛的慧,行是佛的行。七觉支、八圣道,是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示现给一切众生看,讲解给一切众生听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三十七种。所谓是为所履践,步步都没有离开规矩,这个规矩就是三十七道品。

「佛之五眼为所修习。照真达俗,从容中道」。三十七道品是你的履践,也就是说是你行为的准则。而五眼,是你的观照,章嘉大师所说的看破,五眼看破,三十七道品帮助你放下。照真达俗,从容中道,从容是安安稳稳,没有慌张,稳稳当当的行在中道之中,照真是理,达俗是用。「精进不已,则明本佛眼,觉了法性」。精进不已就明白了佛眼是自己本来有的,不从外得。佛的智慧,佛知,佛眼是佛见,《法华经》上讲的「佛知佛见」,都是自性本有的。「觉了法性,究竟证入如来密藏」。密藏就是自性,是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根本。我们今天迷了,迷的时间太久,迷得太深,不是一次、两次的劝导我们就能回头。我们要经过一千次的劝告、一万次的劝告,能回头过来那已经算是大根性的人,就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怎么样?他这一世有机会遇到佛法,佛劝他一辈子没醒,还造业,还搞六道轮回,来生后世如果得人身又闻到佛法,佛再劝他一辈子也不开悟。那我们就得知道,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闻法真正能觉悟、能回头,能真信、真愿求生净土的,这个人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他绝对不是过去生中三、四、五佛所种善根,而是怎么样?他已经曾经供养无量诸佛,无量劫中累积的善根福德因缘,今天成熟,值得跟他庆贺的。所以我们就晓得,我们这一生不开悟很正常,为什么?过去生中没有种这么大的善根福德。

可是佛法无有定法可说,全是活活泼泼,过去生中没有种那么深的善根,如果有个二世、三世,这个有可能,我们这一生遇到了,能不能有成就?这是不定法。善导大师说得好,「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解释得太好,过去生中善根福德不够深厚,这一生遇到的缘非常殊胜,也能成功。这一生要是遇不到好的缘分,这一生不能成就,是因为你善根福德因缘不够。遇到的缘殊胜,足以把你所缺的善根福德因缘那个功德给它补起来,这就厉害。那我们要问,什么是最胜无比的善根的福缘?那是你一生当中遇到你心目当中最佩服的善友,这个善友可能是你的老师,可能是你的同学,不定是什么身分。你心目当中最佩服他,最相信他,对他一点怀疑都没有,这叫真善知识。你有缘你遇到了,他教你念佛你相信,他给你讲经你能够理解,他教你怎么个学法你肯听,你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成就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自己就是个例子,年轻的时候贡高我慢,不服人,言论当中我有很多歪道理,自以为是。可是我遇到这三个人,都是我从内心里面佩服他、听他的,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谓遇缘不同。

我要没有遇到这三个人,我走的是什么路?三恶道,我不是走一条福慧的道路,人天福慧,我不是走这路子,我走的是三恶道。遇到这三个老师,把我整个的观念、思想、方向、目标统统改过来了。当年改过来不是净宗,是大乘,这就说明过去生中曾经学过大乘,虽然迷失了二十多年,有人一提醒,兴趣就生起来,很浓厚的兴趣。我从大乘才相信有净土,非常不容易!李老师苦口婆心把净土介绍给我,我明白,我感恩,我不反对,但是我不想学它。原因是什么?对净土实在没有搞清楚,净土这个经典讲清楚、讲明白,确实不容易。真正相信是从《华严经》五十三参看到了,从《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发现观音、势至的特别法门。如果不是这些大经大论的基础,净土宗当代没有像莲池、蕅益这些大德,我不会皈依。我学佛走到净土这条路,大概是学佛二十多年才真的相信。所以我肯定诸佛如来所说,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真难信!现代这些年轻人满脑袋科学思想,难中之难,能够一闻他就接受、就相信,他大善根、大福德。问题在后头有一个他有没有大因缘?他要有大因缘,他这一生成就了。没有大因缘,虽有大善根、大福德,能不能往生还不一定,还是未知数,可能生净土,也可能不生净土。

末后这一句,「精进不已,则明本佛眼,觉了法性,究竟证入如来密藏。故知一切妙德,无不导源于佛之密藏。一一妙德,无不还归此密藏。」这句话就说得妙极,我也讲过几次,这是个最大的循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开始迷了,这一迷之后愈迷愈深,沦落到六道,在六道里无有出期。因为有本觉,这就是我们能够还源的一个根源,本觉是密藏,不定在什么时候遇到缘,它放一个闪光,时间虽短,但是非常可贵,所谓一念觉,二念又迷了。那一念觉非常可贵,为什么?有一念就会有第二念,有第二念会有第三念,希望觉悟慢慢增长。觉增长,迷就下降,觉是光明,迷是黑暗,总得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佛经上常说无量劫。经无量劫,你本觉的光明逐渐能起一点作用,这个时候自然感得诸佛菩萨来帮助你。所谓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佛菩萨应身来帮助你,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不是佛菩萨的意思,是我们自己的意思,佛现什么身、佛说什么法完全随顺我们。他自己没有任何想法,就是他没有成见,有成见就不能随顺,没有成见就能恒顺众生。最后帮助你修行证果,证到妙觉位又回归此密藏,这大循环,又回到那个起点。

有人问,这不是问我,《楞严经》上有人问释迦牟尼佛,回归到原点之后,就是证到妙觉果位,会不会再迷?这是个问题,好像是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问的。佛告诉他,不会再迷了。佛举个比喻,譬如黄金,从矿石里面冶炼出来的,炼成纯金之后,它再不会变成矿石,佛用这个比喻,为什么?它经过锻炼。我们能想到,我们就用佛的比喻来说金矿,采出来的矿砂拿去炼,这个矿里面的渣滓淘汰尽了,纯金炼出来了。还有没有经过冶炼的矿砂,就比喻作无量无边诸佛剎土里头的六道众生,那还没有成就。已经炼成金的不少,但是还没有经过冶炼的数量,大概也不会少过这些已经炼成金的,这是我们从常识推理能想象得到的。冶炼就是修行!凡夫修成佛的时间很长,原因是什么?有进有退,一般来讲进得少、退得多,所谓菩提道难行。如果只有进没有退,众生成佛不难。只有进没有退,只有一个地方、一个道场,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往生,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都不退转。不像我们这个世界,这一生遇到佛法出家修行,修得不好还堕地狱,堕地狱的时候大幅度的退转。从地狱出来再修到现在的位次,要多长的时间?所以古人有个比喻说,「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个形容一点都不假。

我们今天遇到缘,这个缘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决定超过过去,佛法传入中国两千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两千年当中净宗《无量寿经》,大家都感到遗憾没有一个善本。五种原译本读过的人都知道,五种本子都去读很麻烦,不容易,所以学习的兴趣大幅度的降低。中国净土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用《阿弥陀经》,大家不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就是因为没有善本,障碍住学习。《弥陀经》不错,到明朝才有莲池大师的《疏钞》、幽溪的《圆中钞》、蕅益大师的《要解》,这是《阿弥陀经》三大批注。莲池中兴净土到现在差不多是四百年,这四百年当中念佛往生的,得感他老人家的恩德。《无量寿经》因为没有善本,所以古人就感觉有会集的必要,宋朝王龙舒居士就做会集的工作,做得不错,祖师大德们弘扬净宗,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连莲池大师都引用王龙舒的会集本,可见得会集本的影响就展开了。但是王龙舒的本子不圆满,藏经里面有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唐朝《大宝积经.无量寿会》这部分,王龙舒居士没有看到,所以这个会集本不完整,里面有缺陷。譬如最明显的,「莲花化生」,这句经文只有唐译的本子有,其它的本子上没有,这非常重要。一直到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做第二次会集。

夏莲居老居士发心做会集本,是从魏本来的灵感,动机是它引起的。他原来只想把这个魏本重新校对,有不足的地方再把它补进去,做这个工作。最初做出来了,这个本子我们看到了,以后觉得不妥当。重新再会集,这就现在我们读的本子,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完成这个会集本,这个才是《无量寿经》得到了善本。这些人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出这工作来。黄念祖居士是夏老的传人,亲听夏老讲这个本子,他告诉我,当时他写了不少笔记,非常可惜全部毁掉。我们今天想起来这也许是天意,如果那些数据都在,今天这个讲义,这《平等觉经解》就不是这个面貌了。那些东西失去,他也记不起来,所以他采取另外一个方法,以经注经,这是丁福保居士的方法,一句经文各种批注、各种经书里怎么讲的,统统搜集起来,集批注之大成,也成为会集本,批注的会集本,这个太难得。让我们看这部批注,就看了一百九十多种经论注疏,的确不可思议;他老人家自己,所见到的很少很少。这是让我们现代人感到无比的欢欣,古大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有这部经就够了。为什么?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这些教义全都在这里头。这部经就好像小藏经一样,不单单是净土,总的方向、目标是净土,所涉猎的是世尊一代时教,我们全都学到了。所以我相信末法九千年,得到这部经就得到大圆满。我们看到这个末后的一句,「一一妙德,无不还归此密藏」,这句话味道很浓!请看底下一段经文,这是讲利他行满。

【辩才总持。自在无碍。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所言诚谛。深入义味。度诸有情。演说正法。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于所受用。皆无摄取。遍游佛剎。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着。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这一段,念老在这一品经里面是第二段,批注说「二」是第二段。第二段要说明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这些法身大士,「利他圣行,功德圆满」「此中复含三义」,这就分成三段,第一段「演说妙法」,第二段「游诸佛剎」,第三段「普利众生」「上之三者互相含摄」,这就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从辩才总持至远离颠倒」,这是第一段,我们分科这是第一个小科,智慧、辩才、说法,「标菩萨慧辩德」,智慧、辩才这种功德。「辩才总持,《魏译》,康僧铠的译本,「作具诸辩才。故知总持同彼具诸之义」,这个会集本是用辩才总持,魏译本子叫具诸辩才。「表彼土大士具足种种辩才」,我们讲辩才无碍,无障碍的辩才。「又总持即是陀罗尼,故亦可解为得辩才陀罗尼也。下云自在无碍,表菩萨所具乃无碍之胜辩」。胜是殊胜,无障碍的殊胜辩才,这是说法必须要具备的,没有辩才怎么能说法?所以说辩才是说法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无碍辩者」,经里有两种说法,有四无碍辩、有九无碍辩,有两种。「四无碍辩,又名四无碍智、四无碍解,是为菩萨说法之智辩。从意业而言,称之为解,或称之为智。从口业而言,则谓之为辩。此辩有四,如《涅槃经》云:菩萨能如是得四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这是一般祖师大德在演讲、注疏里,引用最普遍的就是四无碍,这个地方把它都列出来,《涅槃经》上所说的。前面的意思都不难懂,我们一看都晓得,为什么叫解,为什么叫智,为什么叫辩,是从身口意不同而有这些名词。

《涅槃经》上说菩萨得这四种无碍辩才,第一个是「法」,法是一切法。佛陀教学将宇宙之间,现在叫宇宙,佛法里面叫遍法界虚空界,这里面所有一切,用一个「法」字做总代名词。所以法的意思很广,通常我们分得比较细一点,分成六种讲法,分为六大种大家理解比较方便。这六种第一个是性,性是体,自性,自性能生能现,这是性;第二个讲相,相是现象,现象是所生所现。如果把阿赖耶加进去,阿赖耶能变,它的对象是所变。大乘教里面常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华严经》上讲的。一切法,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一样都不漏,就用这个做总代名词。能现能生是心性,能变是阿赖耶,阿赖耶是妄心,妄心能变,真心能现能生。万法呢?是所生所现所变的,所变特别在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识变的。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它里头没有识,所有的大众全都转识成智,没有识。所以实报庄严土里头没有变化,寿命很长,永恒不变;不变,佛法认为是真的。会变就是假的,会变叫无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无常的,因为它剎那剎那在变。实报土不变,道理在此地。

所以讲性、讲相,第二讲事、讲理,事是万法,理就是心性,识也算是理,因为它能变,再一个就是因果,用性相、理事、因果把一切法全包括了。而这个法字,法字里面就包含性相、理事、因果,全都是法,用一个字做总代表。诸位要晓得,因果的道理很深,因果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对这个稍稍明白了,得来很不容易。佛告诉我们,宇宙这一切法从哪来的?大乘经上常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又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阿赖耶三细相,六粗相就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讲宇宙的源起。最初这一念不觉没有理由,不但没有理由,还没有开始,所以这个无明,无明就是今天科学上讲的波动现象,它动了。要知道心性是不动的,惠能大师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叫什么?自性本定,自性是不动的。动不是自性,动是什么?动就是阿赖耶。阿赖耶确确实实是从自性里变现出来的,它没有理由,它没有开始,所以无明叫「无始无明」。如果有始有终那是真的,就不能说它是假的,它没有开始,所以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宇宙之间万事万相的根源是假的,现象哪里会是真的?所以佛一句话把它说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要知道。这句话里头,不但把十法界六道统统说尽,就是连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也不例外。因为经典上没有这种说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佛如来实报土除外,没说这个话;没有说这个话,实报土也是虚妄的。

我们明白了,实报土是怎么来的?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断,现的境界。习气断了,实报土就没有了。实报土没有了,什么东西出现?常寂光出现,常寂光才是真的永恒不变。常寂光就是自性,常寂光里头什么现象都没有,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连自然现象都没有,所以科学、哲学都没有办法发现它。为什么?科学、哲学要有对象它才能发现。常寂光没有对象,就是自性真心里头什么现象都没有,所以唯证方知。你必须把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就见到,它真有,它不是假的。今天我们接触的现象,这三种现象,我们天天接触到,能现能生的是心性,看到这个现象千变万化是阿赖耶起作用,妄心。妄心能变,真心能现,这是密藏,你要把这东西搞清楚,你对于这个外面境界就恍然大悟,为什么?不再执着它,有好,没有也好,你绝对不会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你住真实慧,《无量寿经》讲的三个真实,你住真实之际,你得到的是真实利益。

真实两个字凡夫不懂,不但六道众生不懂,连四圣法界也不懂。我们今天看到经上这三句,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有概念就错了。真功夫、真利益全在放下。不能放下,一定要学着淡薄,从哪里下手?从欲望下手。不可以有欲望,欲望完全是虚妄的,就是我们想,我们学佛想成佛、想入佛的境界都是虚妄,都是妄想。确实不如老阿公、老阿婆老老实实念那一句阿弥陀佛,那一句阿弥陀佛圆满具足三种真实。这三种真实是世间聪明智慧人完全没有的,你懂得了吗?为什么完全没有?他太聪明了。老实人有,真正聪明人有,就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个话说得有道理,上上智人他知道,下愚虽然不知道,暗合道妙。中间这段知识分子人数最多,佛教化众生这部分是最难教的,所以四十九年讲经教学是为这些人。不为上智,也不为下愚,上智下愚很好度,除非没有缘遇到,有缘遇到很少不成就的。

四无碍里,我们说了一个「法」,对于一切法没障碍了,这不是个容易事情。第二是「义」,义是理,道理;第三是「辞」,是辩才;后头是「乐说」,喜欢说,难得!他要是前面三个都具足,后头不喜欢讲,那就不能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就喜欢教人,把教人看作是人生一桩快乐的事情。不但佛法有,世间法也有,中国古人有所谓「得天下英才而乐育之」。这人生最大的乐事,有三种,这其中一种教学,所以教学是快乐的事情。这里头没有乐趣,谁去学它?谁肯干?这里头有大乐,有真乐,为什么?它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外头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也这么个说法。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