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五五集)  2011/8/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5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我们从七百二十三面看起,最后一行:

《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从这里看起,「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我们看这一句,这一句的意思很深。这是世尊随顺真谛而说,这是诸佛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首先告诉我们三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完全否定了,这是多么吓人的一桩事情,学佛学了几十年,佛没有了。所有宗教里不会有这种说法的,但是真的不是假的。佛从哪来的?心现识变的,这个道理要懂,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自己的心,识是自己的识。我们自己的心跟一切众生的心是一个心,真心没有两个,整个宇宙是真心变现的。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就知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一体,一个心,同一个心性变现出来的。十法界迷失了真心,都用了个妄心,妄心是阿赖耶,阿赖耶也是共同的。真心多大,阿赖耶也是多大,它迷了!那不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就是末那识,末那识执着我,末那识有我、有你、有他,就不一样。

所以佛在经上常常把真心比喻大海,大海里头清净,没有染污、没有波浪,这个时候叫真心;被染污了,起了波浪、起了水泡,这叫妄心,真妄是一体。妄心里面起了水泡,佛就用这个来做比喻,这个水泡就是我们每一个个人的个体,坚固执着水泡是自己,不知道大海是自己,不知道大海里许许多多的水泡还是自己,不知道,十法界里的众生就是这么一个境界。如果水泡破了,才知道整个大海是自己。水泡破了是什么?我执放下了,法执放下了。这一放下就成佛,你对于一切法的看法、想法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你知道整个大海是自己,大海里所有水泡也是自己,是自己在迷的状态之下出现这种现象,水泡不妨碍大海,大海也不妨碍水泡。真心虽然是空寂,什么都没有,不妨碍一切法的生灭,不妨碍它,一切法的生灭也不妨碍清净心。所以,确确实实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并不是很稀奇,并不是什么神通,法尔如是,一切法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真相。

「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楞严经》上说的「随心应量」,能做到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人就得随顺忍。他在这个世间不迷,确实他的心就是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觉而不迷,众生迷,他不迷。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是这所讲的,他能跟众生和光同尘,一起生活,一切都随顺众生,但是他心里不落印象。为什么?他用真心。真心就是我们这里讲的,他用的四种智,经上讲五种智,我们就一般讲法四种智,转八识成四智。我们凡夫不知道,没有办法觉察到它。我们用八识,他用四智,一丝毫妨碍都没有,得随顺忍。其实这个忍是智、是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们凡夫看他跟凡夫没两样,每天早起入定,出定之后讲经教学。这都是做给学生看的,给学生做个榜样,要让学生像佛一样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僧团里面生活习惯,晚上十点钟休息,他休息是中夜。印度算时辰叫昼夜六时,白天它分三个时辰,叫初日分,日是太阳,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一个时辰是四个小时,早晨从六点钟到十点钟是初日分,这是第一时,十点到两点是中日分,第二时,两点到下午六点是后日分;晚上从六点到十点是初夜分,晚上十点到两点是中夜分,两点到六点是后夜分,它这么分的,所以昼夜六时。我们中国人用十二个时辰,用子丑寅卯,印度一个时辰是我们中国两个时辰。现在我们用外国的,外国人分得细,一天分为二十四小时,所以我们叫小时。小从哪里来的?它比中国小。可是中国时辰比印度小,印度一时是现在的四个小时。所以中夜睡眠,睡眠的时间是中夜,就是休息。他们睡眠都是打坐的,我们今天讲不倒单。所以十点钟休息,两点钟就起来了。起来干什么?起来还是打坐。但是这是修禅功、修禅定,只允许功夫好的,确实他没有睡眠。初学的人睡眠就是这四个小时。凡圣在一起,和光同尘,释迦牟尼佛也表演这个样子给大家看。

讲经教学,大概在早晨起来之后,我们相信应该是六、七点钟,这个时候是教学,课完了之后大家出去托钵。出家人吃饭一定在日中之前,日中之后就不吃了。通常住的地方距离托钵的地方,托钵就是小市镇,有人居住的地方,城市、乡镇、村庄,这是托钵去的地方。到得人家托钵,给多少就算多少。一钵饭不太可能是一家供养的,所以佛许可弟子们托钵托七家,七家不能超过,七家都托不到,不能到第八家,到第八家就贪心了,所以他有礼节的。一家够了就不到第二家,不够的时候再托一家。托钵完了,不是托了就吃饭,回去,回到道场,把这些饭会合在一起,再分而食之。平等!因为有的人托的饭菜好,有的人托的不好,回去之后大家平均分配。这个团体不小,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加上释迦牟尼佛,一千二百五十六人,这个团体过这样的生活。所以得随顺忍,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凡夫对这个有困难,为什么?都有私心。在这种生活里头把你那个私心磨掉,让你念念想团体而不想个人。没有我,这个里面生活是没有我这个观念。是个什么观念?这个团体是一体。不是一家,一家还有疏远,各个身躯不同,要把这个错误观念放弃,放下、舍掉,这个团体是一体。从这个一体一扩大,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你看,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的功夫,如果到别教初地,就是圆教初住,《华严经》上讲的初住,初住菩萨确确实实把起心动念放下了,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已经放下,分别执着自然就没有了,这是什么?这是菩萨,这不是声闻、缘觉,法身菩萨。

所以,舍身他就能够到妙喜世界,速生,很快。这个地方身舍掉之后,他就到妙喜世界去了,妙喜世界是维摩居士。我们知道,世尊在世当年同时出现的是两尊佛,一般人只知道释迦牟尼佛,他是出家,维摩是在家。佛经上记载得很清楚,维摩居士是在家佛,地位跟释迦牟尼佛完全平等,一丝毫差别没有。维摩居士讲经,你看看,佛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阿难,他们去听经,礼节跟对释迦牟尼佛完全相同,对维摩居士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个说明成佛不一定要出家。出家是什么意思?出家是求自己修学少烦少恼,出家修行比在家好,家里面有很多情执难放下,是为这个。从这上面我们去想,在家人修行的功夫比出家人高。为什么?出家人要远离情执,把情执放下,在家人不离情执而没有情执,真功夫!那不是假的,心地永远是清净平等觉。

维摩居士就是从妙喜世界来的,《维摩经》上讲的,佛告诉舍利弗,有一个佛国土叫做妙喜,妙喜世界有一尊佛叫无动,就是不动,维摩居士是不动如来,在那边圆寂了,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示现。这样说起来,维摩居士也是久远就已经成佛,到这个世间以居士身来度众生。释迦牟尼佛是以佛身,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维摩是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这是两尊佛。同时又表现一个事实给我们看,那就是佛法是师道,师道是老师第一大。居士讲经说法,在讲台上他是老师,菩萨也好、声闻也好、缘觉也好,你在下面听经是学生,那你对老师的礼节就跟对释迦牟尼佛一样。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声闻弟子、菩萨弟子,见维摩居士都跟见释迦佛完全相同。出家人没有傲慢心,不能说我一出家就高人一等,这个不可以,这是绝大绝大错误。出家人应该更谦虚、更恭敬,为什么?你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你怎么可以贡高我慢?所以佛菩萨度化众生,善巧方便太多太多了。佛弟子当中,在家、出家的弟子也有不少是古佛再来的,有一些身分佛说出来了,还有没说出来的更多。护法里面的居士也有佛菩萨再来的,古今中外没有两样,真正修行人,确实就像惠能大师一样,一生永远谦虚卑下,永远尊重、敬重一切众生。这是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诸佛菩萨、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确确实实是同一体。为什么要谦卑?帮助还没有觉悟的、还没有回头的这些众生。众生就是佛,迷了叫众生,觉悟了叫佛陀,是一不是二,这才叫真实智慧,真正的慈悲。或者他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帮助佛教化众生,示现为佛的弟子,示现做佛的护法。

接下来说,「是则了知心量,不涉程途」。心量是一,遍法界虚空界是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心在哪里?禅宗老师测验学生,常常就提出这个问题,心在哪里?心是什么样子?你指出来给我看看。真正明白的人,随便拈一法,老和尚点点头给他印证,这叫传法。六祖以前用衣钵来传,六祖以后不用衣钵了,就是印证,我给你做证明,你确实开悟了。这也就是说,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不重要,实质重要。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超越空间维次,时间跟空间都不存在了。「一切功德,具足成就」,具足成就就是圆满成就。

「故知有决定智,方能决定信。」上面讲这个,你要真正能够体会得,这是真实智慧。所以信心难!大乘佛法里面讲,你看十住菩萨,初住叫发心住,这个心是什么?菩提心。菩提心真的要是发了,这个人就超越十法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起心动念跟这十个字相应,不起心、不动念跟这十个字也相应,这个人就是圆教初住位的菩萨。十住,我们在《华严经》学过,功德不可思议!初发心住的菩萨,圆教,就有能力像如来一样教化有缘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能现什么身。现身说法不是自己,为什么?自己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了。如果还有起心动念,他就不是初住。他的位子在哪里?他在十信位,十信位里面第十信的菩萨,第十信。第十信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第九信是菩萨法界,他们还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没有了,有起心动念。

不起心、不动念,他就脱离十法界,他住在一真法界,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他对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有缘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众生希望见到佛身他就现佛,希望见菩萨身他就现菩萨,如果众生想我要见阿弥陀佛,他可以现阿弥陀佛身;我想见观音菩萨,他可以现观音菩萨身。所以遍法界虚空界,上自诸佛如来,下至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是自己心现识变的,离开心识无有一法可得。这个道理要懂,这是智慧,决定智。这个事实真相要明了,这是诸法实相,要决定信。「有决定信,方能决定生」,这就讲到往生,就决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要小心谨慎,不能有疑惑心,用疑惑心你生到极乐世界是生边地疑城,这就错了。你说这段开示多重要。

「是知信他不信自,仍是智短」,我们智慧有欠缺,不圆满。「既无决定智,即无决定信」,是以『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现在学佛,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我们想想,这八个字是不是说我们自己?我们信佛,不是不信,但是犹豫,有怀疑。对佛的怀疑有没有?有;对自己的怀疑有没有?有。「信愿不坚,依据不专,但仍能念佛相续,以念佛力及发愿力」,是发愿求生净土,所以还是能往生,但是生在边地,比不上下品下生。下品下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就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换句话说,他就有能力跟十法界有缘众生感应,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极乐菩萨多殊胜!

今天我们确实是信愿不坚,依据不专,怎样帮助我们信愿坚定,依据专一?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就为这个,必须断疑你才能生信。佛把理事、因果、性相统统讲清楚讲明白,你全都觉悟了,你的问题解决,你不会再疑虑了。八万四千法门里面,你喜欢哪个法门,你就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就是专一,我修行所依据的要专一。今天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在这部经直截了当的劝导我们,对这部经要有坚定的信愿,对这部经你可以认定做为你修行的依据,一生决定不改变。一部经、一句名号,就能帮助你这一生稳稳当当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一会就没有白学,我们这一生得人身没有白来。

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你自己遇到的缘而生起这些现象。前面跟诸位说过,因,大家是平等的,十法界的因都有,我们说阿赖耶识里头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声闻、缘觉的种子,有天的种子,有人的种子,也有饿鬼、地狱、畜生的种子,每个人都有。但是哪一个种子先起作用,这就是缘。所以我们这一生当中,甚至于说在一天当中,从早到晚,我们的心不定,为什么?外头缘很多。这个地方有讲经,来听听经不错,这是什么?佛的缘,佛的种子、佛的缘。讲完之后,那边有朋友要去吃饭了,喜欢吃什么菜的时候,贪吃的种子又现前了。所以一天当中你就晓得,阿赖耶许许多多的种子遇到缘都在那里起作用。所以你无所专据,你的意志犹豫不决。一天如此,天天如此,活了几十年,年年如此,那么你就要想到,这一口气不来我到哪里去了?最后还是遇缘不同。

人在临命终时那个缘就更复杂,为什么?无始劫以来的怨亲债主都围在你身旁,都在那里引诱你,这个人这里好,那个人那里好,到底到哪里好?所以佛说「强者先牵」,你烦恼习气里头最强的一定先跟它走。那我们就讲念头,佛的念头够不够强,比一比,跟我贪财的那个念头比一下,这个力量哪一个大?贪色的力量、贪名利的力量,你就比较一下,哪一个力量最强,你就会跟它跑掉了。贪的力量强,鬼道去了;愚痴的力量强,畜生道去了;瞋恚的力量强,地狱道去了。人道不容易,人道什么念头强?五戒十善的念头强,这个不失人道。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的,千万年来教导我们总的纲领原则,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个力量强,多半生天,生欲界天。

这些我们都要知道,知道之后我们好好的培养,我们不想去的地方放下。不想去饿鬼道,把贪放下;不想到地狱道,把瞋恚放下;不想到畜生道,把愚痴放下;不想到阿修罗、罗剎这一道,要把傲慢放下。为什么?这个东西,习气,不是开玩笑的,你要控制不了的时候,最后一念你肯定被它拉走。我们要特别加强佛的这个力量,这就是说念佛重要、读经重要。《无量寿经》不长,念熟了,念一遍大概四、五十分钟。每天早晨起来念一遍,晚上在睡觉之前可以念一遍《弥陀经》《弥陀经》短。不念《弥陀经》也行,我们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定了一个早晚课,净宗早晚课,晚课我们选的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六品,用这个做晚课,这六品经念完之后就念佛。养成习惯!

在日常生活当中,中国古人常讲,处事待人接物要凭良心,凭良心不会失人身,来生还得人身,好的天道去了。我们要到极乐世界,那就是说,阿弥陀佛不要离开,不要把他忘记,从早到晚我们不离开经本,不离开佛号。听经有没有必要?在你自己。我自己信愿不坚,依据不专,要听经,听经能够把这个毛病改过来。为什么?明了了、清楚了,心专一,不改变了。决定不浪费时间,我把我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这一部经上,都用在这一句佛号上,你就决定得生。所以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我们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生到边地不是佛叫你去的,是你自己,你自己的心,疑惑的心,把你引到那里去的。佛大慈大悲,不会做这个事情。可是边地呢?

【亦有宝池莲华。】

七宝莲池。

【自然受身。】

不是真的胎生。

【饮食快乐。如忉利天。于其城中。不能得出。】

那个城是什么?就是莲花,莲花没有开,你出不去。

【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

你居住的房子是在地面上,不是在空中。

【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

苦就苦在这里。

【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这个胎生是形容他有苦、他有难,不是真的胎生。这段经文讲清楚了边地人的生活状况。实在讲也都很不错、很难得,只是耽误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不长,极乐世界的寿命是无量寿,五百年的时间很短。

我们看黄念老的批注,『是诸人等』,「指上述二类往生边地之人」。这个二类,第一类是不相信佛的智慧,第二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这个两类的人。『以此因缘』,「以修善念佛、发愿求生之因,感得生于彼国边地」,就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地、疑城、胎生都是比喻,统统在七宝莲池里头,就是花不开就是了,见不到佛法僧,见不到三宝。他居住的环境,「七宝宫殿,宝池莲华」,快乐像忉利天一样,前面也有提到,像忉利天、像夜摩天,夜摩天的人比忉利天还要快乐。「及永不退堕之果」,他也永远不会退转,不会退到娑婆世界又去搞六道轮回,没有了。不错了,生边地不错了,很难得。

「复因疑惑之过,感得道止佛国界边,于其城中不能得出,于五百岁不能见闻三宝之果。」这是他生到极乐世界所感到不能尽如人意之处,所受的苦难就是这些。这些,「此皆唯心所造,业力牵引,不由他故。」这个三句我们要记住,我们在六道轮回也是这个情形。你在六道里到哪一道投胎是唯心所造,业力牵引,不由他故,你到哪一道没有人安排,全是自己的业力。所以经上讲的话正确,一点都不错,「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生起现象决定是真心,现象的千变万化那是你的念头,念头就是业力,它在牵引着你,你到哪一道去。所以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不会怨天尤人,统统是自作自受。世间人不知道,完全迷惑颠倒,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就怨天尤人,这是大错特错。

下面说得更好,『佛不使尔』,不是佛要你到边地,不是,『身行所作,心自趣向』,这是真的,是你的身心、是你的行为所造的业因,果牵着你向着这个地方去,还是你自己的心感应境界现前。「正如《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就是体性,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它的体性是什么?是自己心造的。这个心,真心、妄心都合在一起,用一个字,就是心现识变。「盖心生种种法生,地狱、天堂、净土、佛国,皆是自心所现。身所趣向,唯是自业所牵。业由心生,故云心自趣向。」没有人控制你,没有人主宰你,无论你受的是什么身,无论你在哪一道,这是真理。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你所看到的一切人,人有贫富贵贱,怎么来的?自己业力所现的。你这一生富贵,我这一生贫贱,我们的业不一样。造化不捉弄人,造化大公无私,我们真的不知道,自作自受。这个经对我们的利益太大,把这些问题都给我们解释开了。我们要好,心善就好,这个心善就是念头,念头善就好,念头不善就不好。

世间人贪财、贪名、贪利,佛不反对,你有正确的方法,你把方法用错了,那你麻烦就来了。正确的方法,佛讲得很清楚,你想得财富,你修财布施。真能得到,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要积财,积财丧道。积财是什么?增长你贪心,这个不是好事情,这个跟饿鬼道结上缘了。你有财,你做更大的布施,你能布施一个国家,你的果报是国王;你能布施一个地球,你的果报是转轮圣王,你为什么不干这个事情?命中有财,怎么丢都丢不掉,布施完了,又来了,来了比你布施的还多。我学佛六十年,这个经验很丰富,真的,一点不假。这个方法是早年,六十年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命里没有财富,一般人算命,人有财库,我这个财库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什么原因?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还好,还有点智慧。智慧是什么?过去生中修法布施,没有修财布施。老师清楚,教我这一招。弘法利生离不开财富,没有财力你怎么去弘法?但是我从小对财富就没有放在心上,没有这个概念,不喜欢这个东西。老师教我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我才知道佛门里有这些东西,就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接受了,我真干,干的时候真有效应。

出家学佛之后,我学印光大师。印祖在世,十方的供养,他做一桩事情,印经布施。他就做这一桩,他不做别的。真的,他信愿很坚定,依据很专一,他就做这么一桩好事。在那个时候,自己开了一个印刷厂,它叫弘化社,在苏州报国寺。自己搞了一个印刷厂,印的本子、印的书校对非常精确,很少错字,称为善本。所以弘化社出来的书,大家对它都有信心。老和尚往生了,弘化社也就没有了。我们这一生供养没那么多,开个印刷厂,我们没有那么多资金。好在现在印刷非常进步,哪个印刷厂印得好,我就找它印。由于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我这一生所印的这些经论善书超过印光大师,我就学他这一样。有灾难,也得要赈济,印祖也做了,钱从哪里来?从印经款项里拨出一点出来去救灾。这个我们也学到了。宾主一定要分得很清楚,主要是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也做,帮助老弱贫苦的人,遇到了总得要照顾,要帮助他。

《华严经》上这两句经文,也是被引用最广的,那当然这两句是非常重要,我们常作如是观。「应观法界性」,万法的体性是心,真心能现,妄心能变,真心妄心全是自己的心。「盖心生则种种法生,地狱、天堂、净土、佛国,皆是自心所现」。五逆十恶,地狱;十善,传统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伦理道德,这生天堂;念佛,这是净土。依照佛所讲的经论去修行,都到佛国;不是修净土法门的,成就都在华藏世界。所以皆是自心所现,没有一法不是自心所现的。所以中峰禅师在《系念法事》里面讲,「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这都说的什么?自心所现,心现法界,在法界里面我们迷失了自性,如果觉悟了,问题全解决了。没有能够完全觉悟,在六道、在十法界,这是什么?「唯是自业所牵」,自己造作业力牵着我们去的。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有两种业,一种叫引业,就是此地讲的所牵,牵引,牵引你到哪一道去受生,你到哪一道去,这叫引业。引业不外乎五戒十善,引导你到哪一道。譬如我们到人道来,人的贫富贵贱不一样,身体健康状况不一样,寿命长短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这叫满业,圆满的满。满业从哪里来的?满业多半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布施来的。如果我们说菩萨的六波罗蜜相应,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从这来的。我们得人身之后,在人间种种不一样,这里头最重要的还是教育,如果没有教育,人间享福他会做很多错事。过去生中修得不错,这一生得富贵,可是这一生得富贵、享富贵就迷惑了,又造罪业,福享完了,这个罪报现前,又堕落,苦不堪言!现在为什么?圣贤教育没有了,佛法的教育没有了,这两种教育能保持你生生世世的富贵,能保持你不断向上提升,你不会往下堕落;如果这两种教育疏忽了,肯定往下坠落。这个事情就太多太多了,我们不能不小心,不能不害怕。人绝对不是说死了就没事,我在讲席里过去常讲,人死了就不得了,麻烦就大了。趁一口气没有断,我能改变我来生状况,一死之后机会就没有了,那只有受果报了。所以业由心生,业是造的业,善业恶业,心是善心恶心。道德仁义礼是善心,贪瞋痴慢疑是恶心,善心造善业,恶心造恶业,这心自趣向。

「生于边地,亦于宝莲池中自然受身」,这你到极乐世界去了,「故非世间之胎生」。说胎生是比喻,不是真正胎生,到极乐世界没有胎生的,生边地也是莲花化生,这是一定要知道的。「生活快乐如忉利天。但于城中」,这个城就是莲花,莲花不开,他也「不能出离」「所居之处在于平地,不能上升虚空,亦不能随意高大。更有甚者」,这最麻烦的一桩事情,就是「五百岁中不能见佛闻法」「五百岁者,据《汉译》为于是间五百岁」,经中讲的是间,又没有说彼国,「故此是间,应指世尊说法之处。是故憬兴曰:五百岁即此方年数。即是人世中所指之五百年」。后头有这一句很重要,「但亦不可执定为此间五百岁」,为什么?他什么时候明白了,不再迷惑,马上就离开边地,就离开了。这些事情都有例子可援,重要的是真正回头。

我们现在,现在人念佛往生,我相信生边地的人比较多。为什么?现在人根性多疑,对佛怀疑,对自己怀疑,这是很平常的事情,这个事情有一点障碍。不像古人,古人对人不怀疑,对古圣先贤不怀疑。古人相信人人都是好人,现在人不相信人是好人,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人都有贪瞋痴慢。中国几千年前老祖宗教我们人性本善,写在《三字经》上,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这外国人不相信,中国人相信。佛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句话一般人也不相信。谁相信?菩萨相信,小乘都不相信。信心是世出世间法的基础、根本,人无信则不立。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根本动摇,信德失掉了,所以世出世间圣贤之法全部都消失,这是非常可怕的一桩大事。因为没有圣贤教诲,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一片漆黑,无所适从。那就随心所欲,任意所为,这个麻烦大了,什么业他都敢造,果报现前后悔莫及。真的是遭大难!这些业因果报就在面前,只要你冷静,你就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在这种乱世,得人身还能闻佛法,还能学净土,知道念佛求往生,这是不幸当中的大幸!怎样能成就功德?第一个,要把自己的欲望降低,清净心就现前。往生净土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心净则佛土净,这是往生的关键。如果心地清净,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心不清净,一天十万声佛号也靠不住。古来祖师大德所说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心里还胡思乱想、还有杂念,叫「喊破喉咙也枉然」,不相应!所以清净心是第一,人只要有清净心,清净心里面生信德,你就真的相信了。有犹豫、有怀疑,都是心不清净。心被染污,最大的染污是什么?就是欲望。欲望真能舍掉,清净心就现前。信德一现前,世出世间善法根就有了,你会相信伦理道德,你会相信因果报应,你会相信圣贤教诲,你会相信佛菩萨的经典,你这一生再不会迷失方向,念佛求生净土是决定往生。这是真正把我们无始劫来的问题都解决了。

到极乐世界,以不能见佛闻法为第一苦事。我们在经典里看到,阿弥陀佛天天讲经说法。不但佛说法,西方极乐世界众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也说法,树木花草说法,七宝池里面流水说法,没有一样不说法。这种殊胜学习的环境,在一切诸佛剎土里面找不到。所以到极乐世界成就就很快,天天在学习,一分一秒都不空过。所以人是学得好的,佛菩萨也是教出来的,有阿弥陀佛、有诸佛如来、有诸大菩萨他们教。往生到极乐世界都是去求学,那个地方毕业了就成佛,真正得到究竟圆满。成佛,自性里面所有的智慧、德相统统现前,大乘经教里佛都是这么说法。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证明,自性本来具有的无量智慧,智慧不要外求,见性全得到了。无量的德行,无量的才艺,无量的相好,相好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完全都恢复,不向外求。

我们现在对极乐世界大致上了解得差不多,极乐世界所有一切没有人设计,不需要人工,完全是自然的。这一点我们初学的时候怀疑,完全自然的,想吃东西,东西在面前,想穿衣服,衣服在身上,这是真的吗?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到,欲界天,这距离我们不远,欲界第五天化乐天就是这个样子,那个世界完全是变化所作。我们科学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够把它变成事实。科学家懂得物质跟能量是一桩事情,物质可以变成能量,能量可以变成物质。如果这个事情随心所欲,那极乐世界就做到了,我想变什么它就变成什么。能量是遍法界虚空界到处都有的,我取能量变成衣服、变成食物、变成宫殿、变成楼阁,能够随心所欲。原子弹也是根据这个道理发明的,是把物质变成能量,这是原子弹的理论,但是能量怎么样变成物质不知道,没法子。欲界第五天就知道,他就做到了,换句话说,欲界第五天的科学技术我们人间还差很远。第六天的福报就更大,他想要什么东西,念头一起,第五天就知道,第五天变化出来送来供养,他连变都不要变了。

我是看到这桩事情,所以我就想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谁变的?不是化乐天变的,阿弥陀佛变的。我们到极乐世界,一切所需要的,阿弥陀佛变化出来供养我们。我们自己是凡夫,没有这个能力,阿弥陀佛他在那里布施供养,每一个人到极乐世界去他都供养他。衣食住行样样不缺,这是阿弥陀佛的财供养;阿弥陀佛天天讲经说法是法供养;到达极乐世界,个个都是无量寿,都是金刚不坏身,这是阿弥陀佛的无畏供养,三种布施达到究竟圆满。这个我们要相信。我们想到第六天天人的那个福报,就知道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就是像第六天人一样,心里想到需要的东西,阿弥陀佛就供养来了。我们念头一生,阿弥陀佛就知道,你所需要的东西立刻就在你面前。弥陀的恩德有多大!怎样报阿弥陀佛的恩?认真修行,成佛就是报他的恩。在极乐世界成佛,肯定跟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样板,是我们的典型,我们成佛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就像我们在前面读到的阿阇王子,他们听了世尊介绍极乐世界,他们心里就想,希望将来往生到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这些人起心动念释迦牟尼佛知道,佛给他做证明,不用他说话,佛就给他证明,你们将来一定会满愿。

所以这个五百年,是说明五百年不能闻法,学习中断,这是最悲哀的一桩事情。那我们今天学习常常中断,我们没有感觉到,这是迷惑。真正觉悟的人,怎么肯把时间浪费掉?生在边地的人,什么时候觉悟,什么时候就入品,他就离开了。所以说亦不可以执定为此间五百岁。「盖极乐品数无量」,三辈九品是大分,每一品里头还有无量品,边地差别也是无量无边。「如《观经》中,下品下生,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是其长者也」,这时间最长的,十二大劫莲花才开。「又如明代袁中郎」,就是袁宏道居士,他「着《西方合论》,这个功德很大!「往生边地。但以智能胜故,不久即见佛闻法」,时间很短,他就离开边地了。《净土圣贤录》里头有,《往生传》里头也有,袁宏道。「如经中四十一品所云:若此众生,识其罪本…然后乃出」。你看,这些众生知道自己什么地方错了,他就出来了。知错就改,这叫真忏悔。「故知忏悔断疑,乃出离之关键。」一个是忏悔,一个是断疑,我不再疑惑了,我错了。「时间并非定数」,时间是不一定的,有早有迟。

我们接着看底下这一段,「其人,指生边地之人。智慧不明者,愚痴无智也」,这是智慧不明的;「知经复少者,于大乘经典,所知不多」,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心不开解,垢染深重,故不能心开意解也」;第四个,「复疑虑重重,故不欢乐」,这个地方给我们例举四个原因。生边地,第一个是智能,我们今天只有知识,没有智能。现在这个社会普遍,因为学校从幼儿园到研究所博士班,学的是什么?知识。智能不从知识上来,所以知识不是智能。智慧从哪来?中国老祖宗懂得,释迦牟尼佛懂得,印度人懂得,智慧从清净心来,清净心、平等心生智慧。所以东方教学,大家所遵循的是戒定慧三学,戒是方法,持戒就是遵守方法,求什么?求定,因戒得定,定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清净心是一般的定,阿罗汉证得的;平等心是高级的禅定,菩萨证得的;后面开智慧,开智慧是佛所得到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东方教学都是走这个路子。现在人不懂,西方人不懂。小孩,中国的小学教育,这是古时候,不是现在,现在学西方的,古时候私塾,教什么?教洒扫应对,就是做家事,除你的傲慢心,学礼貌,学这些日常生活上的规矩。管教非常严格,小孩学好之后,你看出去有模有样的,像小大人一样。但是没有西方小朋友那样的活泼、生动,没有,规规矩矩的,他这样的。那个小孩心是定的,西方人小孩很活泼,他心是动的,不一样。小孩从小你就得学规矩,长大再教他,他不会接受,他养成习惯了。东西方教学概念不相同。小孩会胡思乱想,怎样叫他不胡思乱想?读书。读书不要讲解,讲解他又胡思乱想,这一句什么意思,那一句什么意思,不讲解,就叫你念、叫你背。

而且中国也非常符合科学的原则。小孩的能力各人不一样,聪明才智不相同。标准是什么?譬如这段经文,我们在此地看的这是五行,五行你念十遍就会背,每天叫你念五行;如果五行十遍背不下来,减一行,四行,看怎么样,能背四行,每天叫你四行;四行还不行,三行怎么样,用这个方法。叫你每天背的分量多少,正好适合你的程度。大概古人有这个例子,小孩很聪明,记忆力很强的,一天可以背七百字,能力很差的大概可以背一百字。一百个字大概我们这里三、四行的样子,三行多一点,一百个字。叫你背书,十遍会背了,背一百遍、背两百遍,用这个方法来教你。所以,从六、七岁上学到十二岁,中国古圣先贤的典籍该背的全背完了,背得真熟。告诉你这部书,譬如说《大学》这个课本,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是什么字,他都知道,他熟到这种程度。中国古时候刻的书,这个书本,每一页一定是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一面是两百个字,两面叫一页是四百个字。无论是什么地方刻书都一样的,所以不管你哪个地方出书,说第几页第几行肯定不会错。这是科学。中国书没有标点符号,没有空的地方,每一行二十个字,都是这样连贯下去的。念的时候圈,老师圈,把句子圈出来,段落勾出来,用这个方法,学生会读。

所以,十三岁之后,进太学了,中国没有中学,就是小学跟大学,十三岁之后上太学,太学里面讲解,老师讲解。讲解的时候,好!不要带书了,老师会背,学生也会背,所以讲到什么地方大家心里都有数、都清楚。所以研究讨论、详细讲解在大学。读书快乐!读书辛苦是小学,私塾里读书是很辛苦,以后再讲解、讨论、分享那就非常快乐。所以读书乐,不需要参考数据,全都背会了。哪有像现在,写一篇文章到处找参考数据,从前不要,全是小时候背下来的,所以他读书乐。守规矩,读书是修定,背书是修定,让你不要去胡思乱想,天天想到书上的文字,把它背熟。久了之后慢慢心就清净,清净就生智慧,所背过的东西,没有人教的自然就懂了。这是古人所说的,都是经验之谈,「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书念上一千遍,你就会开悟,自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心定了,定就开智慧,智慧就明了,就这么回事情,一点都不奇怪。中国人读书求智慧,现在的学校都是求知识,两码事情,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我们这一生当中不会空过,一定要走戒定慧这个老路,古圣先贤所走的路,这个路子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