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九集)  2011/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6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零二面倒数第五行,「究竟圆满」。请看经文: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者,《嘉祥疏》释为解契宗源。《净影疏》云:证会为入。可见入者,为契会证入之义。亦即《法华》中入佛知见中之入字」。佛法得真实的受用就在这个「入」字,契入佛的境界,也就是契入自性的境界。佛,不是外头有个佛,自性是佛,能契入,得真实受用,本经里面讲三种利益,真实之利,所以叫究竟圆满。解,契就是契入,宗源,宗是主要的,源是源头,宗源是主要的源头。也就是说宇宙就从这里来的,这是宇宙主要的源头,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体是性体,依之而生起。没有本体,一切法都不能够现前,一切法无法建立,一定要有本体。譬如我们这个地球上,一切法以大地为宗源,离开大地,一切法都不能建立。宇宙万法依靠什么?佛教里头有这两个字,宗源这两个字,意思很深。

《净影疏》里面解释,证,证得;会,体会到,这叫入。所以入这个字的意思有契会、有证入,有这两个意思。《法华经》上讲「入佛知见」,大乘终极的目标就在这一句。这个知见是正知正见,决定没有错误,而且这个知见是无所不知。既然无所不知,肯定就无所不能,这个入字。怎样才能入?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清楚,诸佛菩萨所以能入,障碍去掉了;众生所以不能入,因为有障碍在。这个障碍总名词叫业障。业是什么?业是造作。正在造作的时候,这叫事,你在干什么事;造作完了之后就叫业,你阿赖耶识里头留下的印象,那就是业,那叫业,这个东西障碍我们明心见性。所以佛说只要我们真正能够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中,放下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就明心见性,你障碍就没有了。执着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起心动念叫无明烦恼,烦恼无量无边、无尽无数,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大类。这三大类的烦恼你统统放下,你没有障碍了,这个时候你所用的知见是自性的,自性的就叫佛知见,完全正确。

下面说,「佛法藏者,《嘉祥疏》云:名理为藏。盖谓佛法藏为法性之理体」,就是自性。法是一切法,性就是体的意思,一切法之理体,就是真如,就是自性。「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德是什么?德是德用,所以称它为「佛法藏」。法是法性,藏是含藏,含藏无量无边的,我们现在称它作能量,无量无边的能量。「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一切,遍法界虚空界。什么叫佛法?佛是觉悟、是明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法没有一样不明了,没有一样不觉悟,这叫佛法。所以佛法藏、佛知见都是自性本自具足的,不是从外来。于是我们就明白,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不管是哪个法门、哪个宗派,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为什么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每一个法门终极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所以它平等。只要一见性,性德完全流露出来,自性里头本具的功德,让你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都明白了,这叫豁然大悟。

大悟就是全都明白了。这个不是一本书一本书的学习,那要学到哪一年,那永远学不完。所以佛法教学重在开悟,开悟的关键就在放下。如何能够劝导众生觉悟肯放下,这就是教学初步最重要的课题。要教他觉悟,要教他明了放下的利益、放下的好处,不放下,你所知道的是一点点,而且这个知识是错误的,不是正确的。所以它是知识,它不是智慧。识就是错误的,识就不是真的。自性是真心,识是妄心。用妄心永远不能证得自性,用真心才能够证得。我们放下虚妄,真心就现前,真心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见到真性,你才真正明了没有生死,没有涅槃。生死是对涅槃说的,涅槃是佛法,佛法也不是真的。真的,自性里头一法不立,它也一法不舍,二边不着,中道不存,那是入佛法藏的境界,那是入佛知见的境界。

我们今天学佛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对佛讲的这桩事情我们不相信。纵然信,里面还是带着相当成分的疑惑,我们讲半信半疑。半信半疑不能证得,要全信无疑才能证得。百分之九十九相信,还有一分迷惑,都见不了性,这里头不能带丝毫疑惑,这个就难了。如果是这种根性的人,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智愚贤不肖,只要他对这桩事情真的能够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上上根人。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是一个例子,他就是深信不疑,没有丝毫怀疑。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对于世间事涉猎得也不深,一个二十四岁的人,每天砍柴、卖柴过生活,他懂得什么,世出世间事他都不知道。他具足圆满的诚敬,所以经高明的人一点,他就通了,他就明心见性。也就是此地讲的,他入佛法藏,入了,入进去了,那么容易就入进去。原先,他解悟的能力确实就表现得相当高明,听别人读经,他就晓得里头的意思,他能把他听懂的意思讲出来给大家听,令人惊讶!为什么要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大意他才能彻底悟入?那就是我们刚才举的比喻,惠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信,还有一分迷惑,这个迷惑遇到真正高人给他一点,这一分的疑断掉了,他就契入境界,就证果了。

从惠能这个例子,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放下好,不能不放下。到现代的科学家告诉我们,量子学家告诉我们,如果要依照量子、根据量子来观察这个世界,他说这个世界上一切法全是空的,这世界像什么?《金刚经》上所说的「梦幻泡影」,不是实在的。说实在的,一样你也找不到,物质里头找不到真实,受想行识里头也找不到真实,没有一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生死是假的,涅槃也不是真的。这些是大乘的奥义,世尊在一般人面前不讲这些,为什么?一般人不懂,愈讲愈迷惑,迷惑就造成他开悟的障碍,他不能讲。他真能相信,不迷惑,不定什么缘分一点他就通了。所以这桩事情,观机,那只有大善知识他们有这个能力观机,就是看得出来,有善巧方便,帮他点化,帮助他豁然悟入境界。

「是故入佛法藏,即《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之义」《法华经》上有这两句。善是善巧,不定是什么因缘,让他在一念之下就悟入。佛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通达大智,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体、相、用全通达了。体是自性,相用都是依体性而显示出来的。「又《甄解》据从果向因义」,来解释这句话,入佛法藏。「如来一切功德宝藏,佛果功德也」,这句话的意思深广没有边际。如来是从性上讲的,佛是从相上讲的,这个地方有差别。如来一切功德就是自性本具的一切功德宝藏,也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这个意思。自性本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在哪里?在遍法界虚空界。我们在华藏世界、在极乐世界、在诸佛报土里面,看到自性功德美好的那一面,我们讲正面;从六道三途里面,我们看到自性本具功德的负面。正面是本有的,负面是扭曲的,本来没有,扭曲的。为什么会扭曲?识变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不是好东西。

识里头有伦理、有道德、有因果,伦理、道德、因果都有正负两面,正面果报是天堂,负面果报是地狱。可是自性里头二边都没有,正负两面都没有,这个要懂,世法没有,佛法也没有。因为识变出来的,里头就有世法,跟世法相对的就出现个佛法。佛用佛法来训世法、来教导世法,希望世法回归到佛法,这是佛陀教育。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后不能不深入经藏。深入经藏不是叫你读很多经论,一部足够了。怎么深入?一遍一遍的去读,读一百遍,你有一定的深度;读一千遍,你的深度就更深。一千遍的人,他的善巧方便决定超过念一百遍的人;念一万遍的人,他的智慧肯定又超过一千遍的人。深,没有底限,无限的深广,一直到什么时候?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功德就圆满了。这个时候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必要学,全通达了;一看,明白了,一听,明白了,一接触,明白了。这门学问不可思议,人人都有分,不信就没分,对它怀疑就没分。对它怀疑的人,你认真努力学佛,精进不懈,你到最后所学的是佛教的知识,不是智慧。你读得多,记得多,叫记问之学,儒家讲「不足以为人师也」,你没有能力帮助别人开悟。这多重要!我们如果从这个根源上错误,那就错到底了。

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从根本上产生错误的人太多了,不是佛法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学了十年,学了二十年,学了四、五十年,为什么还不开悟?佛法上开悟是真的吗?愈来愈怀疑,愈怀疑障碍愈重,到最后依旧搞六道轮回。再要埋怨佛法不灵,那就罪上又加罪,麻烦可大了。真正聪明的人、觉悟的人知道过失都在自己,外面没有过失。惠能说的,在《六祖坛经》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不见世间过?今天量子学家告诉我们,世间是假的,既然是假的,它有什么过?我们看到以为是过,是自己的过,不是它的过。这个道理可深了,一般人听不懂,一点都不假。所以会修行的人叫借假修真。这句话意思很深。假是什么?世间是假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假的,我在假的里头修真。怎么个修法?我不见世间过就真,真的我就见到了;我要见世间过,永远见不到真如。

所以菩萨心、菩萨行,以善财童子为例子,这是给我们做个榜样,他每天从早到晚接触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没有见到世间过,他见到的是自己的过,没有见到世间过。所以他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圆满具足十大愿王,不见世间过!见到世间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菩萨、都是善友、都是自己的老师、都是自己修学的好榜样。《论语》里面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什么?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叫三人行。除自己之外,那两个是老师,为什么?善人启发我,他的善心善行我有没有?有,好,永远保持,发扬光大;没有,要发心,要向他学习。那个恶人也给我做示现,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他是我的善知识,他是佛菩萨,哪来的过?过在自己。善心善行发不出来是自己的过,恶心恶行改不过来,是自己的过。所以用善财的态度来学佛,没有一个不成佛,个个一生当中都证得无上菩提。没有什么祕诀,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佛教没到中国来之前,中国这些老祖宗、古圣先贤知道。如来一切功德宝藏,你成佛了就统统现前,佛果功德。

「此之功德大宝海」,这一句是讲自性。惠能大师开悟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的就是功德大宝海。「说言佛法藏」,我们在谈到这桩事情,给它取个名词好说话,称它为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一乘是究竟圆满,对二乘说的,二乘是大乘、小乘;对三乘说的,三乘是菩萨、声闻、缘觉。二乘、三乘不圆满,成佛了,这叫究竟圆满。《甄解》之说,显会中诸菩萨皆是大权示现」。这个会中是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这一会,参加这一会在座的这些菩萨不是凡夫,是大权示现。大是什么?诸佛如来、法身大士,这些人示现在我们大会当中。他来干什么?来帮助我们起信,我们有怀疑,看到这些诸佛如来、法身大士都在,那还怀疑吗?就不会怀疑了。虽然事理上不清楚,但是信心不会动摇了。如果真的有问题,这诸佛与法身大士他们怎么肯来?他们来就是肯定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点都不错,跟自己所证的完全相应。这些人称之为影响众,对初学的产生影响,帮助初学增长信心。

「从果向因」,果,他是佛,他是等觉菩萨;向因,今天在释迦牟尼佛大会当中,他的身分是释迦的弟子,身分是声闻、是缘觉、是权教菩萨,这是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你看这说明他们已经契入如来一乘果海,成佛了,这些人都成佛了。「但不舍因行」,要知道佛只有一个愿,帮助一切众生成佛,没有自己。所以释迦示现成佛教化众生,他们都来做释迦的弟子,表演做一个好学生,真正听话的修行人,给那个初学做最好的榜样。说不定这个人还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再来表演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做好榜样给大家看。「故来会赞助释尊也。」让这些真正初学的人,看到这些人真听、真学、真干,这样才影响初学的,没有这些人在这里表演,初学的很难契入、很难放下,他们表演,他们真干。所以经上常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一尊佛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千是指多,不止一千,一切诸佛看到了,都来示现做他的弟子,成就他的法会,也就是成就他教化众生的功德。这个初学的人听佛说法,佛那个甚深的奥义他听不懂,这些人帮助他。因为他听懂了,听懂什么意思,他慢慢细细的讲给他听,慢慢他也懂了。不但懂了,他真干、真落实,表现出奇异的成就,感动这些初学的人。这是叫助佛弘法利生。

下面,「究竟者,至极之义」,达到极处了。「彼岸者,《智度论》云:波罗」,梵语称波罗,翻成中文叫彼岸。「秦言」,鸠摩罗什大师在中国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皇帝是姚兴,所以称为姚秦。中国古时候,国号用秦的有好几个,所以要区别是哪一个秦,把皇帝的姓加上。这是姚秦,姚秦前面是苻坚,叫苻秦,春秋战国的时候有秦国,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所以把他的姓冠在这上面,这是姚秦时候。「秦言彼岸」,波罗,梵语波罗,中国话就是彼岸。「又云: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这用来做比喻,此岸、彼岸是代表什么?代表生死跟涅槃。「又《涅槃经》云:彼岸者,喻如来也」。此岸是六道凡夫。「是以净影师释」,解释「究竟涅槃」这一句,他说,「彰果毕竟」。彰是显,彰显,显现出来;果是果报、果德。「涅槃彼岸,到名究竟」,你真正证得,你达到了,这叫究竟。括号里面黄念老给我们的解释说,「疏谓彰明已得至极之觉果,到达涅槃彼岸,名为究竟」。完全从字面的意思来解释,这个解释也很详细,我们一看就明白了。

「按《甄解》意,则为证入佛之一乘大功德宝海,契佛所得涅槃」。这两个说法是一个意思。总而言之,「是诸大士,圆证果德已」。是诸大士是与会的这些大德,特别指的,出家的比丘众五个人,菩萨众三个人,在家的菩萨众十六个人。这是名字列出来的,没有列出来的很多。列出这几个人来是表法的,于这一会、于这个法门表法不是很清楚的就不列了。实际上本经有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本里头列的大众不一样,有多有少。列哪些人,这不是佛说的,结集经的人写的。为什么?每一会讲大乘经这些人统统都在,所以结集经藏用上首来表法,你一看上首名号,就知道这部经大致上是讲些什么,你就明白了。所以这些出家、在家的菩萨们,实际上圆证果德已,已是早已经证得,他们都成佛了。

「从果向因」,他是佛,今天在释迦会上他是居士、他是比丘、他是罗汉、他是菩萨,是这些身分。「遵普贤德」。他们在给大家表演,表演什么?如何学习十大愿王,如何落实十大愿王,将十愿变成自己的本愿,变成自己的本心。是什么心?十愿就是心。十愿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德,真得到了。他们「普现十方」,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在哪里?跟诸位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他们的身心跟遍法界虚空界融成一体,没有形相,但是遇缘能现相。缘是什么?众生有感,他就现相,他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我们自己在大乘教里头没有相当的基础,这个境界体会不到。我们的基础靠什么?今天唯一的依靠就是读诵。中国古人讲得非常有道理,「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要读书万遍,哪有不开悟的道理,肯定开悟。所以他们普现十方,「来法会中,同宏净法。」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弘法,他们在这赞叹,赞叹就是协助弘法。像唱戏一样,释迦牟尼佛唱主角,他们来唱配角。这一台戏演得非常圆满,演得非常成功,让许多听众感动,慢慢也觉悟了。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彭际清居士曰: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义中,全摄净土法门。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以方便故,取于净土,得常见佛。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彭居士这段话说得好。行权方便,就是善巧方便,得有智慧,没有智慧做不到。要有智慧,那至少得有清净心。为什么?清净心生智慧,心里头决定不能有烦杂染污。所以古人修行一定要找一个清净的环境。中国古时候,儒释道三家,学习的环境都是远离城市,多半都建立在深山人迹罕至之处,在那里建道场。学习的人多半都好几年不下山,十几、二十年不下山,有少数的一生都不下山,他在那里就成功了。修成了,真开悟了,那下山是为什么?下山是为弘法。也是有缘分,有人来启请,得下山弘法;没有人启请,他就长住山上不下山。

印光大师,这是近代的,给我们做了个榜样,他住在普陀山三十年。在寺庙里分给他的工作是管理藏经楼,他在藏经楼就住了三十年,有这个缘分,每天去阅藏,读书,七十岁的时候才被几个居士发现。有几个居士到普陀山去观光旅游,跟印光法师不期而遇,居士提几个问题向老和尚请教,解答得他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佛门的大德。回去之后,写文章在报纸杂志,这大家知道,知道有个印光法师。去访问的人就愈来愈多,他就变成名人。七十岁之前没有一个人晓得他,教内教外都不知道。他老人家,你看七十岁被人发现,八十岁圆寂,他弘法利生只有十年,十年的影响,在这一百年当中,无论在家出家没有一个超过他。那什么原因?积得太厚了,叫厚积薄发。三十年的时间,自己读经学习,晚年专修净土。他选择得没错,给我们做了好榜样。老和尚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你看他答覆问题,善巧方便。

所以彭际清居士说这三句经文,全摄净土法门。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没有善巧方便就不能修菩萨行,修菩萨行一定活活泼泼。「以方便故,取于净土,得常见佛」,这个方便当中无量的方便,就是因为你有机会天天见佛。我们今天没有机会天天见佛,要怎样?天天读经,读经就是见佛。读经学教,经典里面的教诲我们认真学习,这是不离开佛陀。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去亲近弥陀的报身,永远不离开他,这是多大的福报。「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这才能入得了。「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证得究竟圆满的大般涅槃。「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合起来讲最适当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最殊胜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一定,因人不同,因环境不同,因事不同。我们通常讲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人事环境里面有善有恶,物质环境里头有顺有逆,你都能适应,这就叫方便。你有方法,你有善巧,统统能适应,不妨碍修行。善巧功深,不但不妨碍,还成了成就,逆境恶缘变成了增上缘。无论是顺境逆境都帮助你提升,善缘恶缘也帮助你提升,这是智慧,这是德能,这是善巧方便。如果不能适应,麻烦就大了。不能适应,去找一个好环境,可不是那么简单,到哪里去找?如果能适应,处处都是好环境;不能适应的话,处处都是障碍,都成了障缘。所以古人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自己的心,这话是蕅益大师讲的。

「如《大般若经》云: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这些教诲好,教我们在一生当中怎样才能成就,这关系多大。头一个条件,菩萨要跟智慧相应,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换句话说,不能跟烦恼相应。什么是烦恼?贪瞋痴慢疑。在修行的生活当中,从早到晚,还有这些东西(烦恼)围绕着你,这个麻烦大了。一定是烦恼轻,智慧长,你的心就安了,心安理就明白、就觉悟了。如果心里头有烦恼,有贪瞋痴慢疑,你的心不安,我们常讲心浮气躁,你心定不下来,你没有办法学习。纵然很用功,你所学习的是佛学常识,用现在的话说,是佛学的知识,不是智慧,与你的戒定慧三学不相干,你学佛跟学世间的学术没有两样。也就是说,把佛的经典看作世间一般典籍那样学习,你所得到的是世间法,佛法没得到,这个道理要晓得。

学佛念念跟智慧相应,不跟烦恼相应。这些菩萨们,他们是法身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如果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有这个能力。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这些事情你都能做到。这就是说为什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就等于真达到了。你看你有能力,从此处没,生余佛土。我离开这个世界,我往生到其他诸佛剎土去了,从这个佛国土到那一个佛国土,自在,没有障碍,通行无阻。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你会看,这个世界有佛,在那里教化众生,我们就去供养佛,跟佛学习;这个世界没有佛,我就不去,得大自在。我们现前可不可以得到这样的待遇?可以,要求佛帮忙。佛不帮忙,我们是博地凡夫,烦恼习气重,没有办法。找谁帮忙?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找阿弥陀佛帮忙。阿弥陀佛慈悲,阿弥陀佛真的乐意帮忙。

你要是他方佛国土都去看过了,最后你一定向往极乐世界。为什么?有个比较。在《观无量寿佛经》上我们看到的,韦提希夫人遭遇到家庭变故,儿子听了提婆达多的话,要把父王害死,他来继承王位,这就是今天讲的政变,儿子发动政变,夺取王位。这个政变成功了,国王还没有被杀,但是把他关到监牢里面去。母亲去探监,送一些东西给国王,给他吃。太子是想把他关到监牢狱,断绝饮食,让他自己饿死。夫人常常去送饮食,这个事情被太子知道了,所以太子想杀母亲,遭这样的变故,也严格禁止他母亲的行动。这个时候韦提希夫人求释迦牟尼佛。佛到皇宫里面来慰问她,韦提希夫人痛哭流涕,忏悔,怎么生了这个大逆不孝的儿子!求释迦牟尼佛,这法界里头还有没有诸佛剎土没有这些恶人、没有这些不善的事?她想求生。

释迦牟尼佛用他的神力(神通)展现出诸佛剎土给韦提希夫人看,像我们看电视一样,让她看。诸佛剎土她都看到,最后她自己选择,她选择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问他怎样才能往生?就这么一个缘分,释迦牟尼佛说了《十六观经》。所以《十六观经》里面讲两桩事情,一个是讲理论,一个是讲方法。念佛的方法讲了十六种,理论告诉我们,「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原理。佛在世,佛天天讲经教学,这是好环境。供养佛,这是修福,听经闻法是修慧,福慧双修。极乐世界讲经教学没有中断,所以他能够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佛。这些都不能离开佛,离开佛你修的就不圆满;你不离开佛,天天所修的都是圆满功德、圆满智慧。

「当知欲不离佛」,你要想不离开佛,「须以念佛为因」,这个话重要。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也是在《观经》上的。《观经》上佛给我们讲净业三福,最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诸位听了这句话有没有怀疑?我当初听的时候真有怀疑,为什么?第三福是菩萨修的,难道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我怀疑从这个地方来的。如果它放在第一条,我不怀疑,第一条是人天福,第二条是小乘福,声闻、缘觉的福报,第三条是菩萨的福报。它是放在第三条,不是放在第一条,所以我就有疑问,菩萨怎么不知道因果?最后想通了,这个因果不是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这个我们人都知道,菩萨怎么不知道!可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很多菩萨不知道。所以深信因果不是别的因果,是念佛成佛这个因果,真的很多菩萨不知道。菩萨要知道了,他能不念佛吗?他念佛,很快他就成佛了。如《华严经》上所说的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第十地。换句话说,在华严会上地前每个人学的法门不一样,可以说都有相当的成就。他才能够,这相当成就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用八万四千种法门修行成就的,无论哪个法门,都能达到这个水平,那就都能生到华藏世界。在华藏世界修到登地,十住、十行、十回向圆满了,登地。登地修什么法门?全是念佛,从初地到十地,统统是念佛法门。深信因果是讲这桩事情,不是讲别的事情。我们这才搞清楚、搞明白。这是彭际清居士说的。

「按彭氏之说,菩萨度生,须有方便。最胜方便,是教人念佛」。可是这个法门难信,你教人念佛,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我早年第一次到美国,一九八二年。在这一年前,就是一九八一年,我在台北讲经,遇到一个美国的学生,研究生,从纽约来的,跟台湾大学交换学生,他学佛,学《华严》。正好我那个时候在讲《华严经》,所以他就找到我,就住在我景美小图书馆里面,每天听经。他劝我到美国去弘法,弘扬净土。他告诉我,在美国传教的多半是日本人,还有一些西藏人。西藏人在那边讲藏密,日本人在那里都讲禅宗,教人静坐,没有人讲净土。大家对净土非常陌生,没有人相信,所以他劝我去。他说法师,你去可以把净土在美国弘扬起来。这是一个助缘。

一九八二年有这么一个机会,是万国道德会,这在东北,中国东北有这么个组织,它们是世界性的,世界万国道德会,在洛杉矶召开第三次世界代表大会。韩馆长是东北人,跟这个会的这些领导人很熟,她也参加道德会。由道德会出面聘请我做顾问,我用顾问这个名义跟他们的团体到美国去。到美国之后,我们的同学很多,这个种子是李老师在台中十几年来办大专佛学讲座;我自己也参加了台北道安法师中国佛教会的大专佛学讲座,我在里面担任总主讲,认识同学就多了。这些同学学业完成之后在美国留学,大概有三百多人,这都我熟悉的,分布在美国十几个城市。有的在读书,有的已经毕业,在美国工作了。一去,有这么多人,每个地方邀请,我就在美国东西方旅游。跟美国的缘是这样结的,这都是想不到的。在台中慈光讲座,我跟他们是同学的身分;在台北中国佛教会大专佛学讲座,我是老师的身分,这个缘也是意想不到的。

到美国,要让美国那边,我们主要对象是华侨,要让他们相信净土不是容易事情。好在这个之前,我将《弥陀经疏钞》讲过一遍,那个时候保留下来的是卡带,我们还没有录像的设备,我记得好像有三百多个带子,一个带子九十分钟。这部经等于讲了一年,三百多个带子,一天一个半小时,一年讲圆满。我就把这套《阿弥陀经疏钞》录音带,讲演的录音带,摆在这个讲台上,大家来一看,是什么?《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有的人瞧不起,那小小的,算什么。可是一看这个这么多,全是一部《阿弥陀经》,大家就不敢轻视,《阿弥陀经》能够讲三百多次,一次一个半钟点,怎么讲的!这是先让人家改变心态,不要瞧不起《弥陀经》。我说:我说《弥陀经》的意思不过万分之一而已。万分之一就讲了一年,那万分之万不要讲个一万年!你怎么可以敢轻视它,你小看了它,错了。然后再告诉大家法门平等。佛在《金刚经》上说的。《金刚经》他们尊重、欢喜,般若法门,佛在这个经上明明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弥陀经》《大般若》平等,净土法门跟禅宗、密宗平等。你说密,我初学佛的指导大师是章嘉大师,密宗的大德,我虽然没有学密,我对密不外行,我懂得。我没有学过禅,但是禅宗的语录,《六祖坛经》我讲过,我讲过永嘉的《禅宗集》、讲过《证道歌》,我不外行,我在诸多法门里面选择净土。这大家渐渐重视,不敢轻视。于是我就开始介绍净土、介绍念佛法门。不用这个方法,让他们对净土产生信心,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于大乘佛法,这是让一切没有接触佛法,或者接触佛法深度不够,对于佛法轻视的态度,所以我讲《华严经》。第一遍没讲完,好像讲了十七年,讲了一半。第二次讲,我们有录像,第一次没有,第一次录音都没有。第二次我们也讲了有十几年,讲了四千多个小时。照我们的进度,四千多个小时才讲到十住,十住品。如果这部经要讲圆满,需要多少的时间?两万个小时。特别是学术界的,你们想想大学的课程,哪一个课程有两万个小时的?于是一般人见到了,对佛法不敢轻视。一部大经这么长的时间,听的人还有兴趣,还能听下去,这就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所以这是都讲缘。佛经,不仅是《弥陀经》《华严经》,任何一部经典,它都通达自性,只要通达自性,字字句句都是无量义,诸佛菩萨来讲,一起来讲,讲无量劫也讲不完。为什么?它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是自性性德的流露。

今天弘法,首先是学术界,你要让他们有认知,这就好办。他们是知识分子,多半都学过科学的,他们来学,大概佛法这里头有点道理,要不然他们怎么会相信、怎么肯学。学的人愈来愈多,用现在科学的成就来解释佛经里头的奥义,能够把大乘经典跟科学接轨,这人不能不相信。最近这十几年,我们遇这个缘真是不可思议,自己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出家的身分怎么可能走到联合国?这都是特殊的缘分,这个缘分是九一一引起来的。昆士兰大学和平学院遇到这么一桩事情,校长来找我,希望我跟和平学院的教授们举行一次座谈会,来讨论怎样化解冲突。他们过去的方法觉得有问题,过去对付暴力的方法是用报复、用武力、用镇压,用这些手段。那九一一变成什么?变成一种恐怖战争。就认真反省,过去这个理念方法有问题,希望再找到一个真正和平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找到我。

这个因素也可能是过去我们从一九九八年移民到新加坡,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将新加坡九个宗教团结起来,确实有助于社会安定、地区的和平。可能学校知道这些事情,这么一个因缘。他们对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想法,应该怎么做,我提出了意见,他们认同。于是学校希望我代表学校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这样走进了联合国。不走进联合国,很多事情我们不知道;走进去之后,参加十几次的会议,了解了。虽然了解,我们把中国传统好的东西介绍给大家,大家听到闻所未闻,欢喜,但是有怀疑,这是理想,这个做不到。我们就晓得,今天做中国传统文化不容易,外国人对这个没有信心,中国人更没有信心,中国一向是看外国的,你就晓得多难。所以逼着一定要做实验,他看到了,他就相信;他没有看到,他不相信。我们在汤池做了三年实验,做成功了,大家相信了。虽然在汤池三年,被关闭了,可是这个信息已经传播全世界了。我们有这么一个缘分,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做了详细报告,用了八个小时,三天展览。大家真的相信,动心了,想到汤池去看、去考察。我知道的有三十多个,他们是驻联合国的大使代表,用私人观光旅游的身分,在汤池住三、四天,详细了解,相信了。

这些人里头包括剑桥的汉学家麦大维教授,他在汤池住四天。回国的时候从香港经过,我在香港讲经,他来看我,我们谈了六个小时,两天,非常喜欢。诚恳的邀请我到伦敦去办学,他把名称都想好了,叫「大乘佛学书院」,隶属于剑桥大学,要我去搞这么一桩事情。我非常感激他,我说我不能去。他说为什么?我说你们学校的制度、框架加给我,我没法子教学。他说你怎么教法?我说我没有方法,我们老祖宗有方法。他听说老祖宗,耳朵就竖起来了。老祖宗有什么方法?我说《三字经》念过吧?《三字经》他会背,《三字经》前面八句话是中国老祖宗教育的、教学的总纲领,他没有看出来。《三字经》一开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什么?教学的宗旨,教学的目标。为什么要办学校、办教育?是希望把人从习性回归到本性,教育成功。不办不行,不办的话,习性跟本性愈来愈远,现在社会就是这样的,习性跟本性一百八十度的相背,出问题了。「教之道,贵以专」,这跟现在教学的理念方法不相同。东方教学,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目的是开悟,悟后起修,一切就贯通了。没有开悟要先求开悟,绝不是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是知识,一门深入是智慧。我们这个理念方法不一样,所以我不能去。

我们必须要做出榜样来给大家看,大家看了,看明白、看清楚了,知道这个好,这就做教育改革。这是大事业,这不是小事。没有这个缘分,那就像我们现在的方法,私塾教学法,我自己一个人来做,一生乐此不疲。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