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七三讲)  2000/3/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73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鸠盘茶王偈颂,第五首:

【众生痴翳常蒙惑,佛光照现安稳道,为作救护令除苦,可畏能观此法门。】

这是第五尊可怖畏鸠盘茶王,他修学的法门是「开示一切众生安稳无畏道解脱门」。我们看他的赞颂,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示,为我们做高度的警觉。六道众生的病根是愚痴,贪、瞋、痴,痴是根本。三毒里面的痴,根源就是根本无明,也是最难断的。我们知道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世尊给我们说,烦恼有三大类: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见思、尘沙都从无明生,所以无明是根。我们要断烦恼必须要先从浅显的地方断,也就是一定是先断见思,再断尘沙,最后破无明烦恼。佛在经教上跟我们说得很多,见思烦恼断了,就超越六道,才算我们修行有了小成就,小果声闻,声闻、缘觉,脱离六道轮回;然后再断尘沙烦恼,尘沙烦恼断尽了,破一品无明,这才真正脱离十法界,证得大乘的果报,大乘果报。

三大类的烦恼,小乘《俱舍论》里面讲得很透彻,大乘《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里面讲得最详细、最透彻。而真正修学大乘不能不知道,不知道就是迷惑,迷惑当然就很难断,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这个东西是大障碍,我们一定要晓得;但是实际上又有困难,我们的根性愚昧,这是我们要承认的。我们没有智慧,这些大经大论我们没有能力受持,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要想解脱那怎么办?这不能不赞叹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老人家开的法门,许我们带业往生。什么叫带业?连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有破,这叫带业。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在理论上讲不通的,一品烦恼没有断,你怎么能超越六道轮回?所以这才说弥陀不思议愿力加持,真的是不思议,菩萨都没有办法。所以这个法门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地上菩萨都搞不清楚、都搞不明了,究竟是回什么事情,怎么他可以顺利通关了?

话虽然是这么说,实际上,净宗法门也要具备必须的条件,经论上讲的三资粮:信、愿、行。这三个字都不容易具足,像我们今天这个「信」算不算信?不算,这个信不及格。真信!切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真信、切愿是什么样子?我们从形象上来观察,真信、切愿的人,他万缘放下了,心里头所谓是一丝不挂,身心世界统统放下,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这一句佛号,这个人叫真信切愿。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相信净土法门,我们还有牵挂、还有忧虑,还有许许多多的执著没有放下,这样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信愿行我们是若有若无,靠不住。真正往生的人,他信愿行是坚定无比,我们一般人不能跟他相提并论。

虽然有很多老阿公、老太婆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听人家说一句阿弥陀佛这么好,他的信心就坚定了,二六时中就一句佛号,世出世间法他都不想,你跟他讲,他也不要听,真正符合《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一向专念」,一心求生;一心求生,就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说的无上菩提心;由此可知,他是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不懂,但是他真发了。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一向专念没有做到,菩提心也没有,难怪我们的功夫不得力!

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愚痴,第一句所说的『众生痴翳常蒙惑』,「惑」是迷惑,「翳」是比喻,我们今天讲眼睛的白内障,白翳,障碍了你的视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心里面起了翳、起了无明,智慧失掉了,把智慧变成无明,无明惑。这一句狭义的专指六道众生,广义包括九法界的众生,十法界以内的无明没破,一品都没破,大乘经里面称他们叫外凡,三界以外的凡夫。凡圣界限是以见性,明心见性才叫圣人,没有明心见性统统称凡夫,他们不在六道轮回之内,所以称为外凡,这都包括尽了。

怎样才能破无明烦恼?要靠『佛光照现安稳道』。特别是讲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要想求解脱,只有靠「佛光照现安稳道」。这句话说的什么?的指净土法门;因为你要明心见性,不要靠佛光照现,我们自己就成就了;只有自己没有能力断惑证真,我们要靠佛。净宗是二力法门,我们只有全心全力投靠佛,佛的本愿威神加持我们,我们才能得往生,往生才是安稳道。前一些时候,我们听到传闻,传闻我们不要去论它的真妄,所谓无风不起浪,我们重视什么?重视它给我们的警惕,这就是好的。北朝鲜一百多位山神现在在修净土,他们说天上不安全,地上不能住,想来想去还是西方极乐世界安稳。我们念这一句,岂不是的指西方极乐世界,净宗法门。这是我们六道凡夫得度的唯一一条安稳道,古德所谓的「门余大道」

昨天中午,马来西亚悟闻法师来看我,他现在搞了一个小道场,叫阿弥陀佛莲社;不错!也修净土。他来告诉我,现在有许许多多人批判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认为采取这个本子不当,来问我。我昨天把李炳老眉注的原本拿给他看,我说,你们不相信,我相信。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传法就是把这个法传给我,就是把这个本子传给我,我依教奉行,有没有效果?在这十年当中,你们诸位也许看到、也许听到,依照这个本子修行念佛往生,希有瑞相的很多很多。这些往生的人,不都给我们做了证明吗?那些毁谤批判的人别有用心,我们要记住世尊在《楞严经》上的教诲,现前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他看到我们走安稳道,要脱离三界六道,他想尽方法把你拉回来,希望你在阿鼻地狱多住几年,魔!那不是佛。我不受影响,相信这个经的人很多,依照这个方法修行的人很多。夏莲居老居士往生之前的时候,跟他的学生、跟黄念祖,大家说过,他的会集本将来是从外国传到中国,而且会传遍全世界。黄老居士这一帮人听到莫名其妙,老师怎么会说这个话?到以后果然看到了,这个本子确确实实从台湾大量的传到中国,从台湾传遍全世界。李炳老眉注的本子也印了,我看超过一百万册,在全世界流通。

昨天闻师给我一个建议,他说我们翻印的眉注本子,有些地方字看不清楚,我昨天看了一下是有些地方,原本清楚。他建议我能不能再做一个,用电脑排版,我说这个可以,这个我们是要把它做出来。原本的字清楚,因为老师他多半是用毛笔写的,他做小注的时候才六十多岁,大概是六十二、三岁的时候,字写得很规矩;可是有一些少数,那是后来他补进去,用钢笔写的。用钢笔写的字墨迹很淡,我们印出来的时候就不太清楚,毛笔写的大致上都很清楚,看得见,钢笔写的不行,颜色太淡了。我们将来重新做个本子,来广泛的流通。

我说我是有师承的,这个老师代代相传,我不能轻易听别人的批判,我永远会坚持,依照这个本子来弘扬。我当年也曾经想到,预防有这些情况发生,所以我将五种原译本、三种会校本统统合起来,《无量寿经》现在九个版本,我把它印成一册,我题《净土五经读本》,目的就是让大家自己去参考。如果你说会集是错误的,那不能批判夏老居士,头一个会集的是王龙舒,你应该批判王龙舒,魏源、夏莲居都在后。但是王龙舒居士是站著往生的,如果会集有过,他怎么能往生?他应该堕落。龙舒居士的会集本,莲池大师做《弥陀经疏钞》的时候,几乎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二分之一采取《大阿弥陀经》,就是王龙舒的会集本。莲池大师采取他的本子,那当然就是肯定他的本子;如果他的本子有错误,莲池大师不应该采取他的本子。所以祖师都肯定会集没有过失,现在人说会集有过失,你的用意何在?说穿了,还不是嫉妒障碍吗?总是觉得他是居士,居士做的,那就不行。你是法师,你来会集一本给我们读,我们也恭敬赞叹!希望你会集的本子比夏老的本子还要好,流传千古,你得要去做。这一种恶意毁谤,还有无知的附和,都要负因果责任。诸位如果细细的去看《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就知道谤法果报的可怕!

李木源居士说得好,九种本子都好,都是教人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喜欢选择哪个本子,你就选择哪个本子,不可以谤其他的本子,这是修学的态度。如果你毁谤其他的本子,执著一个本子,谤其他的本子,这是毁谤三宝,你要背这个因果。不但净宗这九个本子如是,任何一个本子我们不可以毁谤,我们对其他的宗派也不能毁谤。我们修净,不可以毁谤禅宗,不可以毁谤教下,不可以毁谤密宗,为什么?禅、密、教都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你要是自赞毁他,你是谤佛、谤法、谤僧,你修得再好,也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你断了许许多多众生的法身慧命,你破坏了许许多多众生得度的机缘,这个罪过你堕阿鼻地狱。我们要明了,利害得失太大了,他有胆子,我没有这个胆量。

我今天不但对於佛法大小乘各宗各派,我恭敬赞叹,我自己选择一门修学;甚至我对世界所有宗教,我也恭敬赞叹,我没有毁谤。我为什么要恭敬赞叹?我跟大家说,我的眼睛当中,所有宗教都是诸佛如来示现、幻化,度不同根性众生的。大乘经教里面说,应以什么身得度,诸佛如来就现什么身,那我们就可以明白了,应以上帝身得度他就现上帝,应以基督教得度他就现基督,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我肯定所有宗教里面,信奉的众神、天使都是佛菩萨的化身,我怎么可以毁谤?我只有恭敬,恭敬、赞叹、供养,我还是学我的一门。

我这一生所修学的只依三部经:《无量寿经》,我依夏老的会集本;《弥陀经》,我依蕅益大师《要解》《普贤菩萨行愿品》,我依清凉大师的《疏》、宗密大师的《钞》。我这一生就这三本经,净宗五经一论有六种,六种我只学三种,我这个能力六种我学不了。将近五十年来,我能有一点点悟入,就是这一个坚定的决心,丝毫不为外境动摇,我们才会有成就;轻易听信谣言,注定不能成就。听信谣言的人没有智慧,古德所谓谣言止於智者,一个有智慧的人、有信心的人,谣言是动不了他的,这一点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我们要明了。

如果自己有疑惑,可以把九种本子对照起来看。我们今天为什么不依原译本,依原译本一定要依五个本子,为什么?五个本子里面的经文教义互有不同,这个本子说到的,那个本子没有讲到,所以你必须五个本子统统看,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意思才完整。这个法门是世尊多次宣说,不是一次,不像其他的经典,其他的经典释迦牟尼佛一生只讲一次,没有讲过第二次,净宗《无量寿经》讲过多次。每一次讲的都有出入,所以你必须五个本子都看,你才能看得完全,因此才有会集的必要。而会集决定是后后胜於前前,后来会集的如果不能超过前面的会集本,这个会集就没有价值,就不能流通。

第一次王龙舒居士会集的,在他那个时代,以他国学、佛学的根基,以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他考中进士,进士及第,只搜集了四种本子。《大宝积经》里面「无量寿」这一会,龙舒居士一生没有见到过,所以他的会集是以四个本子会集的。确实《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里面,有一些经文前面四个本子没有,所以他的本子就有欠缺。一直到清朝末叶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做第二次的会集,魏源居士是五种原译本都看到了,他做的会集本确实超过龙舒的本子。但是会集有缺点,取舍欠妥当,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取舍欠妥当!其中还有少数几个字,他用自己的意思改动了经文。古德说会集跟翻译不相同,翻译自己可以斟酌用什么字,会集不可以,会集一定要用人家原来的字,不可以换一个字,这是会集应当有的态度。

魏默深的本子,印光大师对他批评,批评不是说不能会集,要有会集的良好态度,给后人做一个好榜样,一个字都不能改。如果你会集,随便改动字,这个例子太不好了,将来以后随便什么人读经,看这个字不好讲,自己把它改一个,我改一个,你改一个,流传到后来,这个经典面目全非,这还得了吗?所以不可以改动经文里面任何的文字。古人就是这个经字错了,古时候手抄,抄的难免有错误,后来的人发现了怎么样?不能改,不敢改,在旁边注明,这个字可能是哪一个字的错误,这个行。在旁边注出来,错都不能把它改过来,这个态度谨严,让这个本子能保持下去,保持它的本来面目。古人对於经典流通承传是负责任的,我们现在讲负因果责任,决定不可以有意无意贻害众生,那个造罪业就大了。

正因为前面两次会集不尽理想,夏老居士发心做第三次会集,避免前人的过失,做一个完整的本子。他会集起草,草本三年完工,然后又七年的订正,十年才成为一个定本。你就晓得人家在这里下的功夫,多么小心,多么谨慎,不是草草率率成就的。而四十八愿这一品是全经的核心,三个人共同会集的,我们从梅光羲的序文里头写得很清楚,夏莲居老居士、慧明老法师、梅光羲老居士,三个人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会集第六品。这三个人都不是普通人,我们仔细去观察思惟,佛菩萨再来的,哪里是凡夫,凡夫怎么会做得出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决定不可以轻易毁谤,存门户之见,就错误了。

如果原译本能够广利众生,这些大德何必要多事?那个叫画蛇添足!会集自然有会集的必要。所以夏老这个本子,我们可以很客观的说,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你读这个本子,五种原译本里面的经文全部都读到了,好在这个地方,不必再去念五个本子。念这一个本子,五个本子全读到了,意思一点都没有漏掉,所以这个本子是个圆满的本子。这是末法时期九千年,末法一万年,已经过了一千年了,往后九千年,我们这个世间众生得度,唯一「佛光照现安稳道」。我念这一句经文,就肯定是夏莲居老居士这个会集本,我敢讲,我有几十年的体验。确确实实如他老人家预言的,这个本子传遍中国,传遍全世界,许多众生看到这个本子生欢喜心,胜过五种任何一种的原译本。我们从这个本子里面,得知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本子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认识西方极乐世界的。怎么去?还是要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才能往生,这哪能错得了?

我们决定不能够听信别人这一些似是而非的妄言,我们深深的记住,世尊在灭度之前的教诲,他老人家早就知道末法有这些事情出现,所以教给我们「四依法」。四依法里面,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要以经典为凭据,不能够依人。这一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得非常详细,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阿罗汉来跟你说法,说得跟经不一样,不可以相信他;菩萨、地上菩萨、等觉菩萨来给你讲经,讲的意思、方法跟经典上不一样,都不可以相信;那诸佛如来来讲经,要跟经上讲的不一样?也不能相信。为什么?佛佛道同,诸佛所讲的肯定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那是假佛,不是真佛,真佛肯定是一样。依法不依人,依人就错了。

「依义不依语」。这个会集问题解决了,意思对了就可以,言语长说短说没有关系。所以我们用翻译的本子,意思对了,不一定要去找梵文的本子,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决了。会集的本子意思没有错,何况会集里面字字句句是原译本的文字,并没有把它改动,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能帮助我们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的,这就是了义;如果不能帮助我们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再好、再殊胜的对我是不了义。换句话说,契自己的机是了义,不契自己的机就是不了义。了义、不了义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要懂得。末后说得好,「依智不依识」,你要依清净的智慧,不要依你的烦恼习气。你听信别人谣言,一听心就动摇了,你是依你的烦恼习气,你没有智慧。假如你真的是依智不依识,你不会动摇,你不会轻信妄言,所谓谣言止於智者。佛替后世的同修们想得非常周到,这是佛的真实智慧,三千年前就知道今天社会的状况,预先教给我们这些原理原则,只要我们懂得遵奉,就决定不会迷失。所以这一偈里头,最重要的是「佛光照现安稳道」

『为作救护令除苦』。这一句话非常现实,我们今天活得很辛苦,死得就更苦。怎样才能够真正帮助我们离苦得乐?你先要认识「安稳道」,你不认识不行。认识之后你要走这一条道,这一条是离苦之道,走出娑婆世界的苦海,抵达极乐清凉世界,这是离苦之道、得乐之道,你要真走才行!怎么个走法?依教奉行。我们今天也在走,走得不得力,走得没有效果,走走又迷了,原因在什么地方?没有认清楚;听人家说这是一个安稳道,自己永远走不出来。现前生活里面没有办法离苦,苦乐忧喜舍没有法子脱离,诸位细心想想,我们的过失究竟在哪里?能找得出来吗?过失在哪里要是找不出来,你的过失永远不会消除;换句话说,永远给你做障碍,这是你的难处!

我们现在想要怎样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只有一个方法,读经、研教。读经一门深入,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才能明了。所以我劝大家,初学佛先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有很多人误会,说是净空法师讲的,这个经念三千遍就会开悟;我没有说过这个话,我劝大家念三千遍,没有说念三千遍保证你开悟。你要真正会念,一心称念,三千部念下来,你的心就定。所以念经是修定,我常讲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那个戒是什么?你要如法。什么方法读经?一心恭敬,这是读经的方法,如同面对世尊、面对阿弥陀佛亲临教诲,最极真诚恭敬心来读经。不是随随便便的,轻慢心读经没有效果,那不是修行。真诚恭敬心读经,你读一个小时,你一个小时修行,读两个小时你修了两个小时。修什么?有戒、有定、有慧。戒是如法,真诚恭敬是如法;展开经卷一心称念是修定,读经这个时期,没有一个妄想,没有一个杂念,这是修定;经文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字没念错,一句没有念颠倒,这是修慧。所以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是功德。

每天念,天天不间断,念上三年,我们这三年完成三千遍一天要念三遍,三年下来你的心决定清净,比三年以前要清净,烦恼轻、智慧长,这是效果,这是头一步。在佛法里面头一步求什么?求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清净心。我用这个方法来修真诚清净平等,用这个方法,这是属於戒。到第二个阶段,我三千遍念完了,我再来求解,这进入第二个阶段。经文里头的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以听经,可以研究古人、今人的注解,让我了解经中大意,了解之后,依教奉行,这才叫受持。换句话说,经中所讲的道理你不明了,经中的教训你做不到,不叫受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统统都没有。受持是明理,落实教诲,这个才管用,那就真正得到修学的功德利益。这个功德利益是什么?断恶修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恶分分断,迷分分破,悟分分开,乐分分得,这是我们学佛得真实受用。所以你要如法,如理如法。

我们今天修行为什么功夫不得力?说老实话,不但理跟法不明白,连这一条安稳道还没有认清楚,对这个安稳道半信半疑,你怎么能得受用?所以我们要晓得,我们现前功夫何以不得力,原因就在此地。找到功夫不得力的原因就好办,改过来就行了。我们第一个加强对於安稳道的认知,如何加强?要加强听经,要加强研究注解,使我们对它真正肯定认知,然后我们再来读诵,用一段时期来修根本智,读经。实际上是可以同时进行,我每天用两、三个小时读经,是戒定慧一次完成;也可以用两、三个小时来研究注解,来求解,可以同时进行。因为这是一部经,这不叫杂修,还是属於专修,解行并进。明了之后要做,决定要落实,佛在经上教给我们总的方向,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一句要记住。《无量寿经》,隋唐古德把它判作,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第一经,就这一句话,超过《华严》,超过《法华》。古德还说,《华严》《法华》只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而已,你看看这个话说得多么重!这都是些祖师大德讲的,不是普通人说的,普通人说不出来,不是过来人说不出这句话。因此我们起心动念、一切行持,都要以普贤菩萨十愿为标准。

从哪里做起?从善护三业做起。善护三业是自度,自度而后才能度他。第一个护口业,护身业,护意业,善护三业。三业清净,也是我们常讲的,你就是佛菩萨的形相。佛菩萨形相现前,必定是自利利他,不必讲经说法,你就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让人家接触你生欢喜心、生恭敬心,这是佛菩萨形相。不学佛的人,见到佛菩萨也生恭敬心,我们能不能做到?为什么会令人恭敬?不但令人恭敬,令畜生、鬼神都恭敬,他恭敬你什么?恭敬你三业清净,他佩服,因为他做不到。我们很冷静观察我们的周围,我们接触一些人,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看看他们的回应,对我们有很好的印象、有很好的评价,这是我们修善护三业得来的回响,我们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得来的这些感应。我们才开始做,实在讲才做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已经就看到效果了。如果能做到十分之一、十分之二,那还得了吗?这样念佛求愿往生,哪有不生净土的道理?所以安稳道,诸位同修要记住,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善护三业,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佛光照现的安稳道。

在末法时期,出家的同学真正能够把《沙弥律仪》做到,在家同修能把五戒十善做到,你就是真佛弟子,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连那些妖魔鬼怪见到你也佩服,也都尊敬你,全靠自己是不是真正在学。夏莲居老居士常常叮咛著我们要「真干」,这两个字说得好,不能干假的,干假的早晚会被人拆穿,一文不值,你没有办法离苦得乐,唯有真干才行!我们便利同学们真干起见,所以将《无量寿经》那么长的经文,节录出六十二句,希望先把这六十二句落实。我们想到中年以上的同修很多,能够读三千遍的人并不很多,三千遍念下来,能够背诵的人固然是有,不能背诵的人也不少。经文要记不住,你怎么落实?你要落实,一定先要记住。我们起心动念,马上就回光返照一下,跟佛讲的相应不相应?我这个念头可不可以生?我这个话可不可以说?我这个事可不可以做?立刻拿佛的教诲做个标准对照一下,这个对照叫觉悟,你不迷了。但是这些经文记不住,你就没法子对了。

所以为了便利起见,特别将这么大一部经,我们节录了六十二句。全经不能熟读、不能熟背,这六十二句一定要能够记住,要能够背下来,你才谈得上修行。修行是什么?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的日常生活,哪些地方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这是个标准。与这个标准相违背的错了,把错误修正过来,符合佛的教诲,这就修正了,这叫修行。诸位要记住,修行不是每天念多少声佛号,念多少遍经文,磕多少个大头,那是修行的样子,修行的形式。佛法不重形式重实质,实质是什么?改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改正我们的言语言论、我们的说法,改正我们身体造作的错误,这叫修行,这叫真干!

所以一切经教,说老实话,都是佛光照现安稳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哪个法门不是佛光照现安稳道?门门都通达无上菩提,门门都通究竟涅盘,所以《金刚经》上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因此我们对於任何一个法门,只可以赞叹,不但不能毁谤、不能批评,连怀疑都不可以。可是修行,也就是我们要走出离苦得乐的大道,只能在无量法门里面选一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才能成功。正如同我们世法里面读书一样,你们念大学,大家知道大学里面的科系很多,几百个科系,你要是说每一个科系我统统都把它念完,你不可能。一个科系四年毕业,一百个科系就四百年,你没那么长的寿命,你念到死也念不完,你毕不了业。所以在大学里面求学,只要念一个科系,你选择适合你自己兴趣的,你选择一个科系四年毕业了,轻而易举。佛法亦复如是,无量法门你只学一门。说老实话,任何一门只要一门深入,都能够在短时期当中毕业。什么叫毕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叫毕业。

可是我们选择的法门,这个科目我念得了、念不了,选择太难了,不行,念不下去,你就毕不了业。佛晓得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性,所以给我们做了一个原则性的总指示,《大集经》上所讲的,「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世尊给我们原则性的指导。我们生在末法时期,想想自己的根性,持戒、修定真的是很难,想来想去还是遵守世尊的原则,我们选择净土。所以我们选择净土,也是遵从世尊的教诲,不违背他的教诲。能不能成就?就在一门深入,关键在此地,决无改变!

我们出家的同修,不但自己要成就,还有一个使命,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我们出家有这个责任;在家是辅助,责任没有这么重。出家有这样重的一个使命,因此除了我们本修的课程之外,还要兼修其他一些经论,但是也要选择对我们自己本修的科目不妨碍;不但不妨碍,还有帮助。而这些科目可以能够接引一些众生,这就是自行化他。像我们现在在此地研究讨论《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与我们本宗不违背,因为古人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古人的看法,八十卷《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是中本,《阿弥陀佛》是小本,文字分量虽然有多寡不同,里面的义理境界无二无别,这不违背本宗,对自己修学净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一定是一门深入。自己要有根、要有本,然后才茁壮开花结果,走出这一个娑婆五浊恶世;走出是「离苦」,契入西方极乐世界,这「得乐」。可畏鸠盘茶王他是这个法门成就的,这个赞颂非常值得我们做参考,我们应当要记取。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