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六一讲)  2000/9/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61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阿修罗王长行,第五句:

【婆稚阿修罗王,得震动十方无边境界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以大幻通力,动刹悟机,不怖众生,斯为大力。大力婆稚,华梵异耳」。名题里面『婆稚』是梵语,意思就是大力。这一位菩萨他修学的法门,是『震动十方无边境界』。由此可知,法门确确实实是无量无边,不定是用什么方法,但是他的目的决定是相同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就叫佛法,实际上方法是没有一定的。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的,我们要怎样来学习?「大幻通力」,这一句很重要。什么叫幻?什么叫通?幻是佛法里面讲的善巧方便,是属於方法;通是属於智慧,通达明了。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通达众生的根机,然后才能真正做到应机说法。佛菩萨讲经说法,经论上常说理机双契,上必须要契诸佛所说之理,诸佛所说的理是真理,真理就是自性,与真如自性相应这个契理。自性是清净的,没有丝毫染著。我们起心动念,这里面就有无量无边的分别执著,所以心不清净。心要怎样才能得到清净?佛给我们讲的真心,《般若经》上讲得多,真心决定是有,为什么?一切法是心变现出来的;真心决定有,真心决定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真心没有形相。

佛法用轮来表法,轮就是今天我们几何讲的圆。圆怎么成就的?圆一定有心,从一个圆心,才能显出圆周。心决定有,圆心也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它没有体积,它没有形相。在现代人讲,几何上的圆心是个抽象的概念,你要指出那一点,那一点已经变成面积,它已经不是点。点是个抽象概念,点移动成线,线移动成面;说实在话,线还是很抽象的,但是面就很具体。这个道理为我们显示出,「有」从哪里来?有是从「无」中来,无中生有。那个无又不是空无,我们现在对无,无是什么都没有,不是的,这个观念错误。有跟无是一个意思,「有」是明显,「无」是不明显,统统都存在,统统都是真实的,有无是一不是二。

佛法这个『解脱门』,什么叫「解脱门」?不二法门就是解脱门,入不二门,解脱就是入不二门。如果还有二,你没有入门。你心里面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你还有二。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你入了门,这才真正入解脱门,才真正通达自性,宗门讲的明心见性,是入这个境界。一切诸法都不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有,自性是空,空有不二。《金刚经》上给我们讲得很具体,首先给我们讲「三心不可得」,这是讲心性。心性有,你不能执著,你不能分别,你不能去想像,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它就现前。在哪里?无时而不在,无处而不在,非常可惜就是我们不认识,我们没有发现,从来体会不到。心性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离开心性,无有一法可得。

凡夫著了相,所著的一切相,这个相分是有,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这东西是什么?性变出来的。就刚才我们用这个比喻讲,点移动成为线,线移动成为面,面这就有具体现象。点跟线都是抽象概念,都是六根接触不到的。点跟线都是接触不到的,这属於心法。这移动成为面就变成色法,色法我们六根能够接触到。为什么?我们六根也是色法,六根只有意根是心法,其余的五根是色法。色法是怎么回事情?因缘所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不但是三心不可得,万法无所有,这是事实真相。

为什么华藏世界这么太平?极乐世界那么样安乐?他们通达诸法实相,他们各个契入境界。西方极乐的人再多,那是真多,没有人能够计算得出来,彼此和睦相处,像一家人一样。为什么能和睦相处?个个心都是清净的,都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真的和睦相处。只要起心动念,两个人起心动念不会一样,三个人是三个样子,一千个人是一千个样子,一万人是一万个样子,这里面就免不了有误会,免不了有磨擦。人家那个世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天下太平,那真的叫盛世。华藏盛世,极乐盛世,盛世从哪里来?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

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是不接触,天天接触;接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佛在经上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只要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真正做到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就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个人是什么人?在《华严经》上,至少他也是圆教初住菩萨,法身大士。他何以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真正了解「三心不可得,诸法无所有」,他真的明白了,比袁了凡高太多了。袁了凡为什么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命被人算定了,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起心动念也没用处,也是枉然。他跟云谷禅师坐了三天三夜,没有动一个念头,那个是凡夫。圣人是通达三心不可得,诸法无所有,这是宇宙人生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他入这个境界。起作用的时候真实智慧,众生有了难题,向他请教,求他帮助,他给众生说法需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没有思考的,随问随答。佛在经上举比喻,就像钟鼓一样,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你叩它的时候它响了,决不是它去想一下,「我要怎么样回应你」,没有。这是功夫达到极处,所以有大幻通力,大幻是度众生的无量法门。

众生苦恼,佛虽然把这个事情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他就听不懂,他就入不进去,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随顺自己烦恼,那有什么法子?他不能随顺自性,随顺自性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自性里头是什么?自性里头无有一法不包括,法法圆满成就。圆满成就的时候,就像我们刚才比喻里头,圆里头那个点一样,痕迹都没有。它具足,圆满的具足,起作用的时候就现出来,不起作用的时候找不到。佛经里面常讲的隐显,起作用就现行,不起作用就隐没。所以佛法里面讲空有、讲有无,是一个意思,不是两个意思,这个道理很深。契入这个境界里面,那他的能力圆满的展现出来,遇到缘就起现行,起现行就是现相,现相就是有作用,作用不为自己。如果作用里头还带著自己,他没有契入,充其量是四圣法界里面的权小菩萨,不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起作用,决定是为别人。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应是为别人,不是为自己,这叫住真实慧。

菩萨修行,关键就是在头一句,「大幻通力」。实际上把它再简单一点,就是「幻通」,就两个字。这两个字当中,通是本,幻是用。起作用的时候,底下就说得具体,「动刹悟机,不怖众生,斯为大力」。动是动摇刹土,佛经常讲六种震动。这六种震动,如果真的像我们这样发生大地震,我们众生不就恐怖了?那就不是佛法。所以这个「动刹」,下面讲「不怖众生」,这一句补得好,以免我们产生误会。此地的动刹是个形容词,是比喻大地众生受到他的感动,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说地也涌起来了?土地、微尘也是众生,有情众生受到感动,无情众生同样也受感动。无情众生要不受感动,依报就不能随正报转,为什么说依报随著正报转?由此可知,感动的频率有情跟无情是同等的,不会说有情感动得深,无情感动得浅,没这个道理,那讲不通的。为什么?有情跟无情同是心性所现所变的。

佛菩萨的智慧德能决定感动一切众生,众生受感动,他觉悟了。「机」,就是讲一切众生。我们能够联想得到,不仅是在佛门里面,无论你是哪个宗派,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悟入这个境界之后,没有不度众生的;换句话说,没有不「动刹悟机」的。这四个字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有没有动念头去度众生?没有动念头。没有动念头,何以能够现行?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自然,佛经的术语说「法尔如是」,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这个意思。众生跟圣贤接触决定不会怖畏,会生欢喜心,会生感恩的心,会生惭愧心,会生改过的心,这就是受了感动,这叫做大力。菩萨名号上冠上个大力,如果是完全翻成,「婆稚」要翻成中文就是「大力阿修罗」

在经文我们能够看得出来,这不是一个鬼神,而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应以阿修罗王身得度,菩萨就现阿修罗身。我们读了《华严经》之后,确实对人生宇宙的观念改变了,知道世出世间一切众生、一切万法,无一不是诸佛菩萨示现的。什么叫诸佛菩萨?心性是诸佛菩萨,「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佛,识是菩萨。所以契入境界的人,在《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做一个代表,他心目当中情与无情皆是善知识。这是什么?入门了,他入了解脱门。解是解开,解开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解开了;脱是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他入了一真法界。《华严经》上所说的,全是一真法界。

我们今天入不了,就是烦恼习气解不开,不肯放下。佛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放下一切执著,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不执著,这三个环解了一个,你就证阿罗汉果。这是在四圣法界里面,十法界里头你到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有四个阶级,你在第一个。往上去再把分别舍掉,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再没有分别,你就往上提升,提升到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法界。然后再破一品无明,无明是妄想,妄想这个习气很严重,你能够放下一分,你就超越十法界,就入一真法界。解脱门是一真法界,永远脱离十法界。再回到十法界里面,那是乘愿再来,那是示现,那不是业报。怎么来的?那是众生有感,你是应化而来的。

我们知道一真法界里面的佛菩萨,比十法界里头的人数多,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众生有感,谁来应?有缘的来应,没有缘的不来,这是佛法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有缘?这个人说法,我相信,我听得懂,我喜欢跟他学,他说的我会认真去做,这个人就有缘。如果这个人虽然说得很好,他说的我不相信,我不能完全理解,我也不愿意去做,这就无缘。无缘,佛不来,佛菩萨不来,为什么不来?来的时候,不但对众生没有利益,反而有害,轻慢圣贤,这就有过失。

可是诸位要晓得,世出世间法决定没有十全十美的。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有缘的人都得度、都成就了。我们在经上看到,佛的这些弟子,证菩萨果位的,证阿罗汉果位的,辟支佛果位的,再往下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的果位,很多,这一些都是有缘的,都得度了。纵然证到小乘初果,佛灭度了,佛在经上讲,他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决定证阿罗汉果。没有佛出世的时候,没有佛法,他成缘觉;有佛出世的时候,他证声闻,决定证果。可是还有一些业障深重的众生,对释迦牟尼佛持反对意见,恶意相向,还造了不少罪业,这就说明世间事没有十全十美的。佛来示现度这一批人,那一批人虽然不是度的对象,有时候也见到佛,也指指点点,也骂他。实在说,骂他也有好处,也有功德,你骂他、毁谤他,必定要堕三途,要受苦报,苦报受完之后,佛这个种子在阿赖耶识里头,就造成将来得度的一个因。所以骂佛都有好处,不过要吃一点苦头就是了,三途恶道里要吃苦头,报尽之后,佛的种子会起现行。

这些事情说老实话,我们过去生中就是干过这个事情,如果不干过这个事情,早就得度,怎么可能现在还沦落到这个地步?造作的时候我们自己不知道,愚昧无知,今天觉悟了;也就是我们过去造作罪业苦报受尽了,现在脱离了恶道,省悟过来,凭藉过去善根福德,这一生有缘又遇到正法,这一生不像过去那么糊涂,明白了、清楚了,一定要抓住机会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所以在这一生当中,我们做了根熟的众生。对於佛法不能完全相信,不能完全理解,不能完全奉行,根没熟。

菩萨用无尽的智慧德能帮助我们,「震动十方无边境界」,从这一句就晓得,这是如来化身。如果不是如来化身,哪有这么大的智慧能力?不是一方,十方;不是一个境界,无量无边的境界。「震动」的方法就太多了,经文上没有,清凉大师给我们说出,「大幻通力」,这就是方法太多太多,无量无边。我们今天讲,都能够扣人心弦,震动人心。再看下面这一尊:

【遍照阿修罗王,得种种方便安立一切众生解脱门。】

『遍照』,是从般若智慧上来说的,浅而言之,契机。没有智照,说法度生就不契机。今天众生的根机在哪里?我们没有能力,觉察不到,世尊慈悲,在《大集经》里面为我们说出。佛陀在世的时候,众生亲聆他的教诲,佛是普应群机,没有问题,任何人去向他请教,他给你说法必定契机,所以亲近佛陀的人,没有不得利益的。佛灭度之后,佛曾经说过,经典上有记载,佛的法运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正法一千年,戒律成就:只要依照佛制定的戒律去修行,都能够得解脱。第二个一千年,禅定成就:人的根性愈来愈差,比不上正法时期,持戒不能证果,要修定。佛法是佛灭度一千年传到中国来的,换句话说,正是像法时期。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所以禅在中国普遍的发扬光大。修禅定成就的、得禅定的,从禅定里面开悟的,确实历代都有人,我们在史书里面见到的。如果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就超越十法界,就证得法身大士的果位,这就是俗话讲成佛了。法身大士是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

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性,比起像法又要差得很远,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我们今天生在末法时代,看到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好像是比过去世光辉多了。我们凡夫只看到表面的现象,不知就里。科学技术是进步,人的道德现在不是讲衰落,没有了,灭亡了,现在可以大家尽情享乐。你能享多少天?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一百年三万六千五百天,就算你活一百岁,三万六千五百天过了之后到哪里去?三途恶道。这一生享福的时间、享乐的时间非常短暂,三恶道任何一道,你进去之后想出来,就没有那么简单,地狱的时间是以劫数来论的。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佛知道,菩萨知道,各个宗教的这些圣贤都知道。现在人听听他们讲话,耳边风,那是迷信。两个字就把他送掉,那是迷信,那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自私自利是真的,名闻利养是真的,贪瞋痴慢是真的,他把这个东西当真的,真作恶,不修善。所以一些宗教的经典都讲到世界末日,我们看看现在社会的状况,诸位要是冷眼仔细观察,就是末日之前的预兆,这个徵兆太明显了。

我们想到印光大师,这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应化而来的,他来干什么?无非是拯救这个末世的劫难。他一生推动因果教育,佛法暂时放一边,来不及,为什么?大家不相信。一生在推动,《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这三样东西,我是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看到倓虚老法师的「中华佛教图书馆」里面的藏书,看到弘化社出版的东西很多,而翻翻后面版权页印的数量,让我吃惊;这三样东西,我那个时候概略的估计了一下,超过三百万册,在那个时代;而所有印的其他佛的经典,数量没那么多。我当时就想,这一位祖师大德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真正叫挽救佛法,挽救人心。首先要教人真正明了知道有命运,任何一个人,不论你学不学佛、信不信佛,「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道理不能推翻的。《了凡四训》里面讲得很清楚,有理论、有事实,也教我们转变命运的方法。

我们如果懂得这个道理,肯定这个事实真相,用什么方法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就是大师后面提倡这两本书,《感应篇》《安士全书》《感应篇》《安士全书》前面的一半,篇幅二分之一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两种都是道教的;做为我们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善恶标准,比十善业道讲得详细。如果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与书上讲的善相应,你就是种善因,你一定得善果;如果起心动念是跟恶的相应,你果报决定在三途。我们不能不知道,决定不能够轻忽,不要把它看得太小,「这是小法,我们要修大法」。殊不知大法建立在小法的基础上,没有小法,就成就不了大法。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十善业是根,是菩萨法、诸佛法的大根大本,没有一法不是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没有十善业道就什么法都没有,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

头一桩大事,就要改恶为善,我们从这里下手。要想改恶修善,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你要没有这个认识,你就无从下手。要想认识,那一定要念圣贤书,圣贤书里头所说的就是善恶标准。印光大师不采取其他的经书,采取《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是别有用心,我们世间人常讲的苦口婆心。因为古圣先贤讲善恶标准散在很多典籍里头,你要读很多书,细心去体会,你才能得到。这两本书等於说把所有善恶标准统统都集中在一起,你用很短的时间立刻就得到。这两种书注解非常丰富,那个丰富的注解不是一个人做的,是每一代有很多人逐渐不断的补充进去,所以那个注解不是一个时代的作品,不是一个人所写的。我们看《感应篇汇编》,清朝末年的木刻版本,跟弘化社铅字排版,就发现增加了不少。所以我们晓得,那个注解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是历代这些志士仁人不断在补充。这些注解里面所举的这些公案故事都是真的,绝对不是寓言,都是真实的事情,我们读了要有高度的警惕。就像前面所说的,读了的时候,心不能不被它震动。

十善业能够真正修好,念佛求生净土,就决定得生;没有十善,不行。跟诸位说,没有十善,你就决定没有三皈;三皈,我们受的是形式,不是实质的。实质的三皈,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净而不染,哪里能做得到?上品十善跟三皈才能够相应。所以我们今天佛门之衰,衰在哪里?衰在三皈传戒。戒是受了,做不到,做不到怎样?天天破戒,天天犯戒,不如不受。不受你只有一种罪,受了之后两种罪,一个破戒罪、犯戒罪,罪加一等。这个罪比一般的罪要重,重在哪里?把佛法的形象破坏,让世间人误会佛教就是这个样子的,对佛教生起轻慢心,这个罪重!这就统统这个帐都算在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果报阿鼻地狱。所以谚语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其来有自,不是无缘无故说的,说这个话有原因的。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解里面说,「开种种权门,安众生於一极之乐。权为入大之本故,皆佛智因。权实不迷,斯为遍照」,清凉的注解注得好。真正智慧的作用,通权达变,方法太多太多了,它的方向是一个、目标是一个,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这里讲「开种种权门」,权巧方便之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众生说种种法门都是权巧方便,真实门只有一个,那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这个门是真实的。怎么知道它是真实门?《华严经》给我们显示出来了,无量无边法门到最后,总归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晓得这一法是真实门。

世尊当年在世讲《无量寿经》,那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讲了很多遍,跟其他经不一样。其他经佛只说一遍,没有重复说第二遍的,唯独《无量寿经》是多次宣说。所以在中国《大藏经》目录里面,我们看到这个经在中国有十二次的翻译;从后汉到南宋,八百年当中有十二次的翻译,也就是说有十二个不同的译本。古代印刷术不发达,印刷术是南宋才发明,从前的本子都是抄写的,都是写本,保存相当不容易,所以这十二种本子有七种失传,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五种,《大藏经》里头收著有,但是这七种失传的有目录。世尊每一次讲内容大同小异,确实有小的不相同的地方。我们也能够知道,世尊介绍这个法门,决定是听众不相同、处所不相同,我们知道佛是应机说法,所以这个本子传下来内容就不一样,不是一个原本。譬如《金刚经》《金刚经》有六种译本,在《大藏经》里头,但是你仔细去看大同小异,可以肯定它的原本是一个本子。一个本子,六个人翻译当然是六个样子,不会六个人翻译每一字相同、每一句相同,这是做不到的。

佛教我们「依义不依语」,这个教训很重要。佛知道将来经本在全世界流通,有各种不同文字来翻译,这个没有关系,只要意思对;言语多说少说都无所谓,意思正确。在中国翻经,罗什大师完全用义译,玄奘大师他完全用直译,这两种方式就不相同。直译保存著经文原本的形式,义译完全不照经文的次第,只翻它的大意。翻大意,离开它的经本原来的形式,非常适合於众生的根机,很契机;照著原来这种文法来译,就比较不容易契机。所以我们今天看玄奘大师的译本看得很吃力,看罗什的译本就看得很轻松,我们要懂这些道理。

《无量寿经》这样重要,同时去读五种本子不容易,所以古人才发心会集,会集是从这么来的。会集是什么?集原译本之大成,把原译本里面重复的地方省略,不同的地方统统集合。这样你看一个本子,五种本子的内容你全部都看到了,这是对后人修学净土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世间也有不少执著的人,反对、不同意会集,这个历代大有人在。夏莲居老居士在序文里面就说得很明白,「你不同意不要紧,我并不是叫你来学我的会集本,我是希望这个会集本能够提醒你去读五种原译本」,这个话说得我们心服口服。换句话说,这个会集本是个什么东西?是原译本的一个介绍。没有这个本子,你不知道《无量寿经》还有五种本子,你不知道。这样一来的时候,让你知道这个经有这么多本子,你去搜集找这些本子来读。换句话说,这个会集本就是《无量寿经》五种译本的导读。夏老有智慧,不是普通人。所以我就把这五种原译本,还有王龙舒的会集本,彭际清的节校本,魏默深的会集本,跟夏莲居的会集本,九种本子印在一起,装订成一本合订本,我题的是《净土五经读本》,这就非常圆满。所以把它看作一种导读。

我们五种原译本统统读过之后,於是我就受持这一个导读的本子,因为这个本子五种原译本的意思全都在其中,这给我们自己平常读诵修学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就是种种权门。目的没有别的,「安众生於一极之乐」,实实在在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后面这一句话重要,「权为入大之本」,这个大是大乘,这个大乘是指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里的佛菩萨;十法界里面佛菩萨称为权乘,不是大乘。可是权为入大之本,这个大是一真法界法身菩萨。「权实不迷」,知道权实是一不是二,智慧才开了。权实是二,不是一,没有入门。入门,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寺庙里,门口上面有一个匾「入不二门」,什么时候你不二了才入门,二入不进去。由此可知,世尊留下来的《无量寿经》,在《大藏经》里面,这五种译本,五就是一,一就是五,你才入得了门。现在加上节校本、会集本九个本子,一就是九,九就是一,你才入得了门。一是实,九是权,权实不二,这才入门。

学佛最重要的开智慧,要开智慧,我们常说一定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说得更明显一点,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我们智慧才能开,才有入门的机会,取得了入门的条件。只要有这些东西在,把门给堵塞、挡住了,想入也入不进去,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遍照阿修罗王菩萨,他的法门我们应当要认真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安立一切众生」。这个一切众生,不分国土、不分种族、不分宗教,虚空法界全都包括在其中。要发这样的大心,这才能遍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