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六三讲)  2000/10/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63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阿修罗王长行,第九句:

【现胜德阿修罗王,得普令见佛承事供养修诸善根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供事修善,有胜德故」。这一位阿修罗王自然也是诸佛菩萨示现的,他得的法门实在上就是教导我们的。『普令见佛』,「普」字非常重要,普是普遍,如果心不清净、不平等,这个字决定做不到;一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才能够做到「普」这个字。普令一切众生见佛,佛在哪里?怎样见法?这个佛是不是指佛像?是不是指华严会上毗卢遮那如来?这个讲法也能讲得通,但是著相。毗卢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处;换句话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毗卢遮那是法身佛,什么是法身?《华严经》上所说的,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是能现能变,虚空法界是所现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这叫做法界,这个叫法身,法界就是法身。由此可知,毗卢遮那这个含义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不是说一家人,一家人还隔了一道、隔了一层,一体。

今天这个世界巴哈伊教,我不知道他们讲演介绍,有没有把他们的教义说清楚、说明白。巴哈伊教的中心思想很难得,很值得赞叹,它的思想是整个地球是一个国,地球上的居民都是这个国的国民,就是世界统一,大家再不要打仗,不要国与国的争、族与族的争、宗教与宗教的争,希望所有一切的争执大家都放下,我们是一个国家,我们都是同胞,这个思想不错。所以这个教历史不太久,在全世界发展很快,许许多多真是高等知识分子、许多大企业家都信奉巴哈伊,巴哈伊是祈求的世界和平,它一个国。佛法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自己,说一个家距离就远了,说一个国距离更远了,真的讲到真实究竟之处,我们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完全讲的是心性。由此可知,「普令见佛」,见佛就是明心见性,将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是一不是二,一体,这个关系多么亲密。说一家人,一家人还不是一体,佛家讲是一体,一定要懂得这一个事实真相。

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到底有没有佛、有没有菩萨、有没有凡夫?没有!佛、菩萨、凡夫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大乘经上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是诸法实相现前了。所以佛有没有法?佛说他没有法,你要说佛有法,谤佛。我们从这些里面,言语文字细细去思惟,思惟你可以得到一个大概、一个彷佛,也算不错了,没进门,在门口。怎么才能进去?思惟断掉就进去了,这才真的融成一体,这才进去。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还有我、还有你、还有他,没有入门。

於是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与法身菩萨,他们的心、他们的念头、他们的身,确确实实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融成一体,这里头决定没有彼此的念头生起来。确确实实做到永远不会起心动念,永远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人就见佛了。所以此地见佛不是见那一尊一尊的佛,就是宗门讲的见性,明心见性。然后讲到『承事供养,修诸善根』,这八个字是讲事。明心之后,你还干什么?见到佛就是见到性了,见到佛就是自己身心,跟宇宙、跟众生已经融合成一体,到这个境界你还做什么?佛家常讲,回过头来,倒驾慈航,普度众生,干这个。用现在的话来说,回过头来为一切众生服务,无条件的为大众服务。我们现在说为大众,不是这个说法你不好懂,这个说法就随俗了,你才能够懂得。无条件的,无我无私的为一切众生服务,「承事」是服务。

一切众生,我们一般讲包括十法界。这是见佛之后要做的事情,本分里面的事情,不是分外的,本分的,应当要做的。十法界众生都需要帮助,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他还需要人帮助,帮助他什么?帮助他见性,也就是帮助他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还需要人帮助。往下就更不必说,愈往下愈需要人帮助的地方多了。六道里面的众生,迫切需要的是怎么样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这是迫切需要的。还没有念头想到超越轮回,那是他无知,他对於现实的环境一片茫然,他如果真的知道六道轮回,他怎么不想出离?由此可知,对於六道众生我们要协助他,首先让他认清楚我们现前生活环境,这个事实真相是什么。

昨天晚上我们听印度教的讲演,他们给我们谈印度教生活、修学的状况,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了一些知识。希望下一次我们再邀请他,请他给我们讲六道轮回。六道轮回这个说法非常古老,最初婆罗门教说的,就是印度教,六道轮回不是佛教说的。他们怎么知道有六道轮回?印度教修行人都修禅定,这是佛法里面讲世间的四禅八定,他在定中,不是猜测,是亲眼见到六道轮回的状况,他清楚,他明了。六道轮回怎么来的,他不知道。所以他知道六道轮回当然之事,不知道所以然之理,世尊出现於世给他做了一个补充说明,在佛法里面说明六道轮回的来源,以及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在佛法有。他们知道有六道,不知道六道怎么形成,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脱离六道。

由此可知,哪一个不需要帮助?谁能够帮助?法身如来才能帮助。诸位要记住,法身如来,圆教初住就是法身如来。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讲到《金刚经》说的「诸佛」,江味农的解释,「诸佛」是从圆教初住到究竟果位,这四十二个阶级叫诸佛。前面四十一个位次,天台大师讲分证即佛,最后一个位次是究竟即佛。分证,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十法界里面的佛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所以讲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圆初住就包括在其中。别教初地菩萨以上,圆教初住菩萨以上,这是诸佛如来,有能力帮助十法界一切众生,帮助他证果,帮助他开悟,帮助他生善道。

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我们常常讲,他教人什么?他教人三桩事情,对我们初学凡夫来讲,教导我们断恶修善,你就离苦得乐了。苦是什么?三恶道苦。你离三恶道,你享人天福报。这是对於小根器的人,他没有智慧,他不知道出离六道。对小根器的人说小法,这是后来人讲「五乘佛法」「人乘佛法」,希望你生生世世能保住人身,不要堕三恶道。人身的佛法、人乘的,经上讲善男子、善女人,最低限度的、人乘的,净业三福里头说了,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教人转恶为善,你能得人身。这是教小根器的人,我们承事他、供养他,「修诸善根」。用这个供养真供养,财物供养假的,为什么?不能了生死,不能转恶为善,不能开悟。所以法身菩萨们,他们供养是以佛法供养,这是真实的供养。用佛法供养,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办教育。所以一定要肯定佛法是佛陀教育,布施佛法。诸佛如来、菩萨、罗汉、历代祖师大德,他们毕生都是在布施佛法,教导众生。

根性利的,那就不只求人天果报。他知道人天果报不究竟,虽然享福,福享完了还是有麻烦。无量劫来,阿赖耶识里头不晓得含藏多少恶业种子,这些恶业种子只要存在,佛在经上说「假使百千劫」,遇到缘,果报还是现前,所以它不究竟。於是根性利的人就求究竟的果报,希望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这在佛法讲中根的人。佛满足他的愿望,教他出离六道轮回的方法。净业三福里第二条,这都是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原理原则,我们用现代话来说最高的指导原则。如何能够出离三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看看后头两句,在世尊一代法运里面,诸位都能够记得,「正法时期,戒律成就」,是不是?正法时期真能成就。像法、末法只能种个善根,出不了三界六道。这一条里头最重要的是「受持三皈」,真正能受持三皈,他就有能力出离六道轮回。我们今天虽然是受了三皈依,假的不是真的,确实没有皈,也没有依。

昨天还有个居士来跟我谈到,说我讲三皈依跟大家不一样,到底是那些人讲错了?还是我讲错了?他来问我。我说大家都没有错,他也没有错,我也没有错,我们都是有根据讲的,不是自己捏造的。我跟大家讲三皈,是根据《六祖坛经》讲的。《六祖坛经》不讲佛法僧三宝,讲「觉、正、净」三宝,我们很容易理解,不至於产生误会。一般人讲「皈依佛」,六祖大师讲「皈依觉」,使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从哪里皈?从迷惑颠倒皈。皈是回头、回归,从迷惑颠倒回归,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见,《法华经》里面讲佛知佛见;入佛知见,这是皈依法。於是我们明了,从我们错误的知见,回归依靠佛知佛见,这才真正皈依法。僧是清净不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显示的意思从我们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种种污染回过头来,依自性清净心,我们讲真诚清净平等,这叫做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一个人,连释迦牟尼佛都没有叫我们皈依他,你们细细想想。这样的皈依三宝,就能够出离六道轮回。

在行持上,这是在观念上,念头转变过来了,行为上?日常生活上?佛教给我们这两句,「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两句的意思也是广义的,这个具足众戒不是狭义的戒律,是世尊四十九年一切的诲诫,教诲、教诫,是这个意思。「不犯威仪」,世间法,教我们遵守世间一些风俗习惯礼节,跟大众相处。昨天印度教教导我们,跟印度人往来不可以左手拿东西送人,一定要右手,左手很不礼貌的,这都属於威仪。你要送红包,一定要有个零头,不能送一个整数,整数他们风俗习惯里不许可的,整数后头是零,空了。你送人家一千块钱,一千块后头都是零,空了,要送一千零一块。每一个地区有它的风俗习惯,我们要懂,我们要遵守,不犯威仪。意思很广,不是那么很窄小,很窄小怎么能度无量无边众生?什么地方他们的族群风俗习惯都要懂,入境要随俗,一定要随顺他们,遵守他们国家的法律,遵守他们地方上的法令规章,遵守他们的道德风俗习惯,跟他打成一片,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才出得了三界。我们用这个去供养,用这些去劝他们「修诸善根」。所以你要度众生,头一个条件,一定要让那些众生欢喜你,喜欢跟你亲近,你才能帮得上忙,你说话他才会听。

佛经字字句句的意思都是深广无尽,古人的解释有没有错?没有错!古人解释是在他们那个时代,用他那种解释,大家都懂、都得利益。所以佛经的讲解,这是我几十年当中常常说,一定要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知道佛没有定法。所以我们必须要多看古人的注解,多看古人的注解我们在里头吸取经验,会开智慧。同样一部经,汉朝人注解,我们一看他的注解,对当时人说的是这个说法,汉朝时候人决定得利益;唐朝时候注解,你一看跟汉朝时候不同,你就晓得汉朝时候注解到唐朝时候不适用了。就跟我们现在国家宪法一样,宪法每隔一段时期会修订一下,过了十年、八年社会上起了变化,应用困难,必须要加以修订。由此可知,历代讲经说法的法师,那就是修订前面的。根据前面,而修订前面的,适合於现在,活的!

《楞严》《金刚般若》的注解最多,《金刚般若》大概有五百多种注解,《楞严经》的注解,我知道的大概就有一百五十种,非常丰富!同一个时代有几个法师注解,因为地区不一样。在我们中国幅员很大,每一个省分风俗习惯不相同,这个法师住在这个地方是这个讲法,那个法师住在那里是那个讲法,都能够利益一方众生,这是智慧,不是同一个讲法。同一个讲法,只能够利益这个地方,不能利益那个地方。所以它是活的,从古注里头推陈出新,看看每一个朝代那些法师的注解,我们就晓得每一个朝代众生的需要,对於众生真的有帮助;也就是这一分供养他真的有受用,他接受过去对他真有利益;他吃了的时候真的能消化,真的能得到养分。如果不懂这个道理,生硬把古人的注解搬到现在来讲,你讲得没错,但是那是唐朝、宋朝时候人用的,现在人你教给他,他吃了不消化,他得不到养分,这在佛法里讲「契理不契机」。这是佛法弘法的一个难处,作法师讲经不能不懂,不懂你就行不通,你讲经说法不会受人欢迎。尤其是现代人,现代人非常势利,对我没有好处,决定拒绝。我听了,听了对我没什么感触,第二天就不来了。一定要讲得他立刻就能得受用、就能得到好处,他就欢喜。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古人定的方法好,适合那个时代。现在我们为什么要改?适合我们现前这个时代。

就是做早晚功课,古人定的早课「楞严咒」「十小咒」这些仪规,那个时候人得利益。为什么?那个时候人对於佛法都有修养,无论在解门、在行门,都有相当程度的修养,心地清净,社会安定,人心淳厚,管用!它那个确实能摄心。现在我们拿这个本子来念的时候,念得烦躁,念这个咒不懂意思。现在人心跟从前人不一样,从前人不懂,叫你念,乖乖的去念,还很老实;现在人不老实,他要问:我念这个干什么?有什么用处?这什么意思?愈念疑问愈多,怎么能收到效果?所以现在人不能用含蓄,详详细细给他讲,还怕他听错了意思,你跟他含蓄的时候就行不通了。从前讲经、注经点到为止,大家一看都明白了。清凉注《华严经》,文字不多,点到为止,那个时候人很有受用,他几句话意思都明白了。现在人不行,我们要把他一句话讲成一百句话,听众还未必能听懂,你说难不难!我们要不懂这个道理,这个教怎么学法?

必须认识现代人的根性,尤其认识现代社会的危机。我看在所有宗教里面,体现、认识时代危机的,巴哈伊教算第一。他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在全世界有这样规模的发展,有道理,契机。人一接受,真的衷心的欢迎。我要是没有接触到佛教,我听他的,也会跟他走。他讲到整个世界和平,全人类的团结、互助合作,我当然会跟他去。可是遇到佛教,佛教不是一个地球,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星球、一切众生团结合作,比他更大了;他在里头,这个更大了。所以他们要邀请我去讲演,我要把《华严》这个思想介绍给他,把他的心量拓开。一个地球太小了,为什么?全世界团结一起,以后又有一个麻烦:星际战争,还是不安全。如果我们拓展到整个星际都能够和平合作,星际战争也没有了,这才得到真正的安稳。

到高等智慧的人,佛家讲上根的人,上根人是大乘。三福最后一条「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觉悟了。一发心,菩提心一发什么果位?圆教初住,初住菩萨叫发心住。由此可知,明心见性才发心,真心透出来了,真心起作用,不是妄心。十法界里面,佛菩萨还是用阿赖耶识,不是用真心。不过就是四圣法界里面这些圣者,他们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用得正,六道凡夫用得邪,都没有转识成智。到圆教初住,转八识成四智,所以叫四智菩提,发的是这个心。这个心一发就是宗门讲的明心见性,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

发心的形象,《金刚经》上所说的,《大乘起信论》所说的,如果这个人发了菩提心,他的心行跟《大乘起信论》不相应,他没有发;菩提心一发,决定是跟《大乘起信论》完全相应。《起信论》里面所描绘的,就是发菩提心具体的样子。如果对於这部论不熟悉,你看《金刚经》,真正发菩提心,这个人他的心行跟《金刚经》上字字句句决定相应。

下面三句是大乘菩萨的行为,也就是发了菩提心,这是明心见性,做了菩萨,法身菩萨,做了菩萨干什么?底下三句就是他需要干的。「深信因果」,这个时候他自己信了,自己信了要帮助别人信;十法界的众生不相信,你要教化他。「读诵大乘」,十法界的众生不知道大乘法,菩萨以善巧方便教化他们,让他们认识大乘、理解大乘、修学大乘。菩萨决定是以身作则,不但要讲解,还要做出榜样来给他看。后面「劝进行者」,如是的「承事供养,修诸善根」,从这个地方得到解脱,这是我们要学的。

佛在经上常说,根熟的众生一定要先度他。什么叫根熟的众生?在我们现在末法时期,对於净土法门深信不疑,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的,这是根熟众生。这一类众生不是普通人物,佛在经上讲得很多,大家天天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讲得很详细。这些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种的善根,在这个时候成熟了,末法时期成熟了,听到阿弥陀佛,听到净土法门,深信不疑,这一生信愿持名,决定得生净土。这根熟众生,这个福报比什么都大。不但这一生超越六道,也超越十法界。不但超越十法界,超越一真法界的三贤位菩萨;经上给我们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弥陀本愿里头如是说,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亦如是说,可见得这个话是真的。阿惟越致菩萨,经论里注解七地以上,这个七地不是别教,是圆教。由此可知,超越十住、十行、十回向,还超越一地到六地。今天很多人不相信,听到这个怀疑,那是什么?他善根福德不足。听到了不能接受,还有怀疑,还不肯认真努力去修,善根福德不够,这是真的。所以过去也有很多人问我,我就教他,你仔细看看这些念佛人,哪一个像作佛的样子;你看那个人像作佛的样子,他善根成熟,他这一生决定往生,他的心行跟普通人决定不一样。

佛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的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老实念佛」。我们学什么?就学这个。别人怎么说法,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有信心,我有把握,我肯定生净土。我们心行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真诚的,帮助一切众生永远不附带任何条件。

现在我们在《十善业道经》里面学到,基础是十善。我们对待任何一个众生,佛在经上讲,顺境、逆境是说我们的生活环境,善缘、恶缘是讲人事环境,对我好的人善缘,对我不好的人恶缘,那是他们的事情,我要用什么样心境来对他们?一律平等,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起心动念决定与十善业道相应,达到高层次的时候决定与普贤十愿相应,修普贤行。《十善业道经》还没有讲到最高境界,它只讲到六度、四摄法、四无量心、三十七道品、止观、方便,只举了这些例子,十大愿王没有提。但是世尊这样一举例,我们自己心里就明白了,举一反三,怎样将十善业道落实在普贤十愿,将十善业道落实在「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普皆回向」,我们就会了。基本法跟究竟圆满法相结合,我们学佛是这个学法。如果把基本法舍弃掉,说个老实话,所有一切法门全部落空,这个很可怕!许许多多人修行为什么不成就?基本法没修,疏忽掉了。

印光大师,这是佛再来的,他是法身如来。他认识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他怎么教我们?他教我们《了凡四训》;印祖一生教人,头一门功课《了凡四训》。我们此地《十善业道经》讲完,我就跟大家讲《了凡四训》,现在很多人来找我,希望我再讲一遍。过去讲的好像没有录像,现在希望录像录一套,提供给一些电视台去播放。用《感应篇》、用《安士全书》,诸位想想他用意在哪里?都是教导我们基本法。换句话说,这三种书都是净业三福头一条的详细说明。

古时候,《十善业道经》一点到,大家就知道,就回头,就明白了;现在人不行,要细说。细说无过於这三部经,这三种东西帮助我们转恶为善,帮助我们转迷为悟,最后很难得帮助我们转凡为圣。因为《安士全书》里头有四种东西:第一种「文昌帝君阴骘文」,本文只有《感应篇》的一半,在文字上说,《感应篇》有一千三百多字,「阴骘文」只有七百多字,内容大致相同,都是讲善恶因果报应,这是帮助我们转恶为善;第二本「万善先资」,就是解释净业三福头一条第三句「慈心不杀」「万善先资」是戒杀,特别讲这一句;第三种「欲海回狂」,戒淫。所有一切的罪恶这两种最大,所以特别有两部书专门来讲这两桩事情;换句话说,「万善先资」就是十善业道里头的不杀生,「欲海回狂」就是十善业道里头的不邪淫,特别强调这两条。最后一种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这叫大圆满,「西归直指」,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印祖这种教学,对於现代人的根性,实在讲是最契机。老人家一生极力提倡,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千万不要以为这些都不是佛经,我们要这样讲法的时候,是我们自己过分的妄想分别执著。要懂得佛在经上说的,真的叫自由民主开放;现在人提倡的,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提倡了。佛教是自由民主开放,佛经不一定佛说的叫佛经,其他人说的都不叫佛经吗?佛讲佛经有五种人说,不是佛一个人,五种人。五种人所说,只要与佛法的法印相应。什么叫法印?印是个比喻,就是跟佛所讲的原理原则相应。古时候讲「印」,大家很容易懂。政府行政长官,像一个县的县市长,他有很多公告文件,规定一些什么事情;那些文告不是他自己写的,都是他底下人替他写的,写了他只要看不错、同意,上面盖上他的印就算是他的。别人看什么?看这个印,叫印信,那就是他发布的。由此可知,佛经不一定是佛讲的,什么人讲都可以,只要佛的印印上去,这就是佛经。

佛的印是什么?佛的印很多,有好几颗印,不要执著一个,有好多颗印。通常在我们里面对内的,对内的一般讲大乘是「实相」,小乘是三法印:「无常、无我、涅盘」,这是对内的;对外面佛的法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们仔细去看,《感应篇》「阴骘文」「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文昌帝君阴骘文》,连《了凡四训》,都在这个印印定之下,它的内容是不是都是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样说这些书全是佛经,我们要懂这个意思,这叫做民主自由开放。

你明了这个意思,现在夏莲居会集的这个本子,你仔细去看,你能说它是错误吗?伪经吗?至少他这个本子里也被这个印印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至少不违背这个原则。你再仔细对一对,字字句句它有根据,都是五种原译本的原文。为什么会集?便利於初学,否则的话我们一定要读五种本子;这样一来我们念这一种本子,五种本子全都念了,方便在此地,他给我们一个方便。何况夏老师又恳切的告诉我们,希望他这个本子提出来之后,大家有机会发心去读五种原译本,他这个本子就是五种原译本的导读。他说得多么谦虚,这是我们对他表示无限的崇敬,这是五种原译本的导读。读过五种原译本之后,像我这个例子,我就专门受持这个本子。五种原译本我看过了,而且魏默深的本子、彭际清的节校本、王龙舒的本子,我们都看过了。我还把这九种本子,用一个合订本印在一起,便利大家统统去看。看完之后,哪一个对你契机,就是你喜欢哪个本子,你就可以受持这个本子,无分彼此。

不但佛教内部的所有一切经论不分彼此,我现在看其他所有宗教的经典都不分彼此,我都能够讲。现在有些宗教跟我接触,希望我去讲他们的经典。天主教跟我约定好了,大概是在十月底还是十一月,请我去讲《玫瑰经》;我去讲经,你们去听。巴哈伊跟我接头,香港的巴哈伊要请我去讲经。决定没有矛盾,决定没有冲突,为什么?我知道它的根,根是什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根。你要真正把这个根找到了,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圆融了,中国古人所讲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找到根就圆了,找到枝叶不圆,这个枝跟那个枝对立,有矛盾;再往下找,一定要彻法底源。这是宗门教下祖师大德都是这样嘱咐,彻法底源。真正把底源找到,世出世间法都通了,一家。我今天说的是更贴切,一体,哪有不通的?我去讲基督教的《新旧约》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巴哈伊请我去讲,也是《大方广佛华严》,是一不是二。我们为什么会看不出?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自私自利没有放下,起心动念还有个「我」「我」实在是糟透了,头一个障碍,这个障碍没拔掉。「我」是头一个障碍,你只要有我在,就是你有自私自利,还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你在佛门外,没进门,这实话。

我在过去,诸位要是一直听我讲经,或者听我早年讲经,你会发现到现在我说法想法不一样,境界不相同。早年我误以为门口是哪个门口?初住菩萨是门口,入一真法界才叫入门;现在我懂得,门口不在那里,那是里面的门口。大门口是小乘须陀洹,大乘圆教是初信位的菩萨,这是门口、大门口。我们在大门口之外,大门没进去,后面还有二门、三门,才登堂入室,我们哪里能够看得到?我发现这个大门口是前几年讲《金刚经》,这一次《金刚经》讲得很详细,讲了四个月,听说他们做的VCD好像有两百多片,总共讲了听说是两百四十八个小时,讲得详细。在这里面体会到,原来须陀洹就断四相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过去总以为破四相是圆初住菩萨,不知道须陀洹也离了四相。所以经遍遍读,遍遍有悟处;遍遍讲,遍遍讲得细、讲得深、讲得圆。读几遍不行,讲几遍也不行,一定要多讲多读,才能够深入经藏。

《般若经》上佛教诫我们「深解义趣」,要深入经藏,深解义趣,智慧才开。但是要不把自私自利(妄想我们不谈)、分别执著放下,你就不可能契入。一个名利心很重的人,贪瞋痴慢没有放下的人,入不了大门。我们在这一生修学,希望能入门,最低限度这个大门要进去。入门之后,知见才比较正确。初入门的人,佛还不许,佛只许阿罗汉是正觉;换句话说,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还不能称为正觉,阿罗汉才能称为正觉。在没有取得正觉之前,唯一的办法就是随顺佛陀的教诲;但是佛陀教诲要有智慧才能随顺,感情的随顺是错误的,要理智的随顺。

怎么个理智法?佛在四依法教给我们一个原则,随顺佛陀教诲的原则:第一个是「依法不依人」,第二个是「依义不依语」,这一句话帮助我们解除了许许多多的疑惑。最大的一个疑惑、根本的疑惑,现在很多人读历史知道,佛家所有一切经都不是释迦牟尼佛自己写的,而是释迦牟尼佛当年说,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后,由弟子们从记忆当中写的,这到底可靠不可靠?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还是这些大弟子们所说的?这是对於佛经产生了一个怀疑,这是根本的疑处。其次疑惑愈来愈严重,从佛经翻成中文、翻成其他的文字,那翻得可靠不可靠?是不是翻译人自己的意思?这个疑虑就太多了。所以佛这一句话把我们的疑虑破除了,「依义不依语」,只要意思对了,言语上多说少说,怎么个说法,没有关系。翻译我们也就可以相信,翻译只要意思对了就行,不一定句句话要照原来意思翻。罗什大师翻译就是依据这个,罗什大师是义译,玄奘大师是直译,从梵文一句一句的翻译出来。鸠摩罗什大师是翻意思,没有顺著经文,义译就更容易契机。所以我们中国人对罗什大师译的经本非常欢喜,而对於玄奘大师译的经本到现在都没有人看,看起来很别扭,依义不依语。

第三个更好,「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对我真有利益,真有好处,我学了真管用,这就是了义。学了对我没用处,我在生活上都用不上,这对我不了义。每一个人根性不相同,每一个人爱好不一样,所以一切经由你自己选择,适合你的对你是了义,不适合的对你是不了义。你要说哪一个是了义,哪一个是不了义,这没有一定的。一定要适合自己的根性,对自己才是了义,教我们如何选择。最后一句非常重要,「依智不依识」,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你决定有错误的选择。佛教给我们要理性,不要用感情,依智不依识。这都是世尊无尽的慈悲,供养后学。所以我们要在这里学习,怎么样帮助众生,帮助大众认识佛法、认识大乘、认识净土;我们对这个世间一切大众、一切众生,怎样去供养,怎样去承事,怎样去修自己的善根福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