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五0讲)  2001/10/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50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稼神偈颂第六首:

【佛是世间大智海,放净光明无不遍,广大信解悉从生,如是严髻能明入。】

这是妙严环髻主稼神他的赞颂,前面也把他的意思说出很多,最重要的是教导我们对於三宝要生净信之心,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三宝的利益,也就是一般佛门里面所说的三宝威神的加持。如果我们对於佛法了解得不够,了解得不够深,了解得不够广,这个信心就很不容易建立。通常讲唯有上根与下愚不移,这是说这两种人容易成就。上根的人他有高度的智慧,一接触他就明了、就通达,净信心很容易生起。另外一种人下愚之人,虽然他对於经教的理论教学,甚至於完全不能够理解,但是他也有他的善根,老师教导他,他就能深信不疑,一生能够依教奉行,这样的人往往也有不可思议的成就,难能可贵。最麻烦的是当中这个阶段,既非上智又不是下愚,烦恼习气非常的深重,疑惑重重,这个对於自己修学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菩萨在此地劝我们,特别是这一部《华严经》,经文长,说得非常之微细,早年弘一大师在世的时候,他接引知识分子多半都是用《华严疏钞》,劝导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从清凉大师的《疏钞》下手,这我们想想也不无道理,是一种好的方法。可是在今天又有了困难,今天的高级知识分子跟弘一大师那个时代不同,那个时代这些知识分子确确实实都有很好的中文基础,经文跟注解他有能力阅读。现代文化水平一落千丈,对於唐人的文字已经有了困难,何况经文!这是很麻烦的一桩事情,因此不能不依靠佛门这些大德、长者发心出来教学。无论是出家是在家,我们应当常常记住佛家有一句话,弘法是家务,特别是出家人,我们的家务事就是弘法利生,在家居士如果有这个能力的也应当发心。

我学佛的老师,一位是出家人一位是在家人,出家人是章嘉大师,在家的是李炳南老居士,这两位一个是出家的榜样,一位是在家修学的榜样。在今天这个时代弘法重要,一定要发心,无论是做弘法或者做护法,都必须要深解义趣,要深入经藏,你做得才如法。如果对於佛法的道理修学不甚了解,我们弘护都会走向偏差,不但不能够修积功德,可能还造罪业,这是不能不谨慎的。所以偈颂第三句『广大信解悉从生』,真的是「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断疑生信,这样修学才能得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如是严髻能明入』,妙严环髻菩萨他明白这个道理,他能契入这个境界。如果不能明了、不能契入,就没有法子帮助初学。所以我们要想帮助初学的学人,一定要认真努力,要依清凉大师的指导,信解行证。到证,证就是契入,此地讲的入,明是解,入是证,信解行证这才能生起净信,才能自度度他。第七首:

【如来观世起慈心,为利众生而出现,示彼恬怡最胜道,此净华神之解脱。】

这是润泽净华主稼神,他所修学的法门是「大慈愍济诸众生,令增长福德海解脱门」,我们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修的是这个课程。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你看看每一尊菩萨,这些神众都是菩萨,他们所修学的都是一门。这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得这么多,不能不觉悟,这一点万万不能疏忽,每一位都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才能够悟入。由此可知,我们自己再反省反省,我们学佛不少年了,为什么没有成就?真正的原因是两个,一个我常讲的不好学,另外一个是学杂了,没有专修,果然好学,懂得专修,没有不成就的。所以修行要依一个法门,一个法门才能证得解脱,所以叫解脱门。我们在这个经上每一个人的解脱门都不一样,真正显示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能成无上道。解脱就是成无上道,解除了见思、尘沙、无明烦恼,脱离了六道十法界,生死轮回脱离了。我们不能不知道一门的利益,在这里没有看到一个人修很多法门。

润泽净华菩萨他的法门是大慈大悲,修的是什么?今天我们讲的慈悲济世,修这个法门。慈悲济世要有方向、要有目标,才能成就真实功德。你看人家的方向目标是什么?「增长福德」,福德这两个字一个都不能少。我们今天这个世间,佛门里面有,一般宗教里面也有,而且都相当重视,做社会福利工作,帮助世间苦难的众生。我们看到最普遍的,办孤儿院收养孤儿,办学校教导学生,办老人院照顾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另外还有救济一些灾难病苦,每一个宗教都很热心的在做,佛教也不例外。我们在香港看到许多道场都办社会福利事业,可是怎么样?偏重在福里,把那个德忘掉。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偏重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疏忽了。精神生活里头最重要的是圣贤教育的学习,孤儿院小朋友要学。我们没有看到哪一个孤儿院里面教儒家的《弟子规》,教道家的《感应篇》,我们没有看到,教佛家的《十善业道经》,这是属於德。对於老人院,年岁大了,应当给他讲解净宗法门,劝他念佛,劝他修定,这是无比殊胜的精神生活。非常可惜我们疏忽了这一点,所以这个福利事业做得不圆满,偏在一边。

我们读这一首偈颂,看到菩萨所修学的法门,我们应当有体悟,『如来观世起慈心』,真的像观世音菩萨,观察世间众生在受苦受难,大慈悲心於是兴起。千眼千手,眼到手到,伸出援助之手。『为利众生而出现』,「出现」里面包括的境界就太广大了,众生需要什么,他就现什么。现在这个世间众生需要的太多太多了,精神的生活、物质的生活普遍的缺乏,要靠菩萨救济。前面我们也曾经读过,「佛遍世间常现前」,佛在哪里?佛不在外面,佛就是自己的心,自己觉悟的心。我明白了,我觉悟了,我就要发心。慈悲济世从我自己本身做起,尽心尽力去做,自然能够感动一些善心人。我们集合这些善心人,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这一种慈济的工作就能够愈做愈大。

要令众生得真实的利益,要教化他,孔夫子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他老人家讲的这三个字,诸佛菩萨圆满具足。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做学生的人也必须要具足。君是领导,我们今天讲带头,我要做一个带头人。哪一方面带头?修福做带头人,修德做带头人,怎么个带法?从我本身做起,做出榜样给他看,做出成绩给他看,他就相信了,他自然会发心效法。「作之亲」,要像父母照顾子女那样的关心这些苦难众生,你要关心他,你要懂得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你还要教导他,身语意三业教诲,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你的心行很像佛,确确实实佛就是这么做的,你学会了。『示彼恬怡最胜道』,这一句话说得非常具体,「怡」,怡情悦性,形容下面的佛法,佛法是最殊胜之道。

清凉大师在前面长行文里面注解,句子里面有「恬和怡悦」,这里头含的意思,恬是和平的意思,怡是喜悦的意思,唯有平等和睦才能常生欢喜心,才能接受世出世间无比殊胜的大道。这个大道在此地就是指「大方广佛华严」,这里面包括的内容太丰富了,我们明了,要能够通达理解。但是我们要学习,记住要一门深入。这么多菩萨、天神、杂神、大众给我们做示范,《华严经》里面讲修行的方法在「离世间品」,一共讲了两千多个法门,不是教我们统统要修,一门,一门深入!这是润泽净华主稼神他修行证果的门径,贡献给我们做参考。第八首:

【善逝所修清净行,菩提树下具宣说,如是教化满十方,此妙香神能听受。】

这是第八位成就妙香主稼神,他学习的法门是「广开示一切行法」,我们要特别著重行法。佛家的经典,古人为我们说出经有四种:有教经、有理经、有行经、有果经。实在说,每一部经典都具足这四个意思。「教经」是什么?教科书,这个经典展开,这是教科书,世尊的言教。教经里面必定含摄著道理,给我们讲了一些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属於「理经」,我们听了之后要明理。理懂得之后,这里面有修行的方法,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么去做,如何落实,这一部分是「行经」。经里面也说出你依照这个道理方法去修学,你会得什么样的好处、得什么样的利益,那叫「果经」。每一部经不论大小,都具足教理行果,菩萨在此地提示我们的特别著重在行法。

『善逝所修清净行』,「善逝」就是如来、就是诸佛。佛有十种名号,善逝是其中之一。善逝到底是什么意思?「逝」简单的说是放下;「善」是什么意思?放下跟提起同时,这叫善逝。如果把它分开就不善。佛家常讲「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无作是逝,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叫善逝。有没有在作?在作,虽然在作不著相,佛家讲三轮体空。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修种种行门,这叫善逝。所以我们对佛尊称,佛示现在十法界,为一切众生表演种种修行的法门,他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叫善逝。我们凡夫作跟不作是两个极端,不能够融合;他没有极端,他是融合的,显示出「所修清净行」,清净就是善逝。所以佛为我们示现修行持戒,严持戒律,不犯威仪,这叫修行。加一个清净行,那就是善逝,虽修种种行门,修而无修,无修而修。他修是为众生修的,给众生做示范;无修那是他自己的自受用,自己心里头确确实实一尘不染。

由此可知,六度万行我们今天讲是示现的,对他来说他功德早已经圆满了,还修什么?修给我们看的,特别是给初学看的,让初学的人看到之后可以模仿;修给老同修看的,提醒老同修不可以退转,要常常保持。保持什么?十善五戒。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那个时候我们住在台北,大师举个比喻说,我们今天到台北,在台北了,我们要到高雄去,那时候坐火车,你在上车之前先得买一张票,这一张票上了车之后,随时你要放在手上,你不能丢掉,那个车上要查票。一直到站的时候,你这个票要交回。这一张票大师把它比喻作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像这一张票这么重要。初发心的时候就要认真努力学,一直到成佛不能松懈,不能够违失。你要是违背、要是失掉了,你就不能成无上道,不但无上道不能成,小乘初果你也得不到。

我们想想,我们这一生的修学,花了不少时间,也花了不少精神,为什么没有成就?从哪个地方讲没有成就?我们烦恼习气没有断,我们清净法喜没有现前,这就是没有成就。每天生活都在妄想之中,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还是烦恼习气做主,戒定慧做不了主,这就是修学一丝毫的成绩都没有。每天读经,读了有什么用?每天研究,研究有什么用?每天讲经,讲经有什么用?要落实到自己生活行为才管用。所以我们修行有没有结果、有没有成就,关键在行。信解行,行是关键。老师帮助我们,只能帮助我们信解,行证老师帮不上忙,这个要学生自己去修、自己去悟、自己去证。宗门里面常讲悟后起修,那就是解了以后再起行,我懂一句,我就行这一句,我懂两句,我就行两句。我学这一部经,我不能完全懂,我懂多少,我就学多少,就能落实多少,真有受用。世尊所修的清净行无量无边,无量劫当中积功累德,成就广大妙行。

『菩提树下具宣说』,「菩提树下」是示现成道,八相成道,示现的是修行证果了,这是「具宣说」,这个句子也用得好。那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是不是统统都把它说完了?这个意思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可以说世尊完全说出来了,和盘托出;也可以说世尊为我们宣说的,只是我们这个世间,也就是这个地球上的人能够理解的这一部分,随机说法,我们能够理解这一部分。太深、太微妙的,我们这个世间人不理解的,佛就不说了。这个说法也讲得通,应机说法,正是经教里我们常常见到的。遇上根人给他说上法,要是说下法他不满,不满意;遇下根人一定要说下法,於上法他不懂,说法要契机。诸佛如来到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成菩萨、成阿罗汉,教化我们这个世间众生,当然一定要契这个世间众生的根机。

但是我们要问,佛到底他无量劫所修学的,这一次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有没有像此地讲的「具宣说」?具是完全没有漏失,圆圆满满的说出来了,《华严经》上这一句话决定不是妄语,确实说出来了,这就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当年龙树菩萨这是证得初地之人,这是初地菩萨,龙树是初地菩萨,智慧开了,我们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聪明,智慧高,我们今天讲天才。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教,他几个月就读完,读完之后於是就起大我慢,自以为了不起,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值得骄傲。他把世出世间圣人的典籍全都读完,而且通达明了,但是怎么样?《华严经》他没有看到,为什么?这一部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初成佛道的时候在定中讲的,人间不传,没有人知道。我们世间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闭著眼睛一动也不动,哪里知道他在定中讲这么一部大经?经典上记载有说是二七日中,也有说三七日中,有这么两种说法,我们不需要执著。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时间不长,但是我们晓得定中跟我们世间有很大的时差。

我们从前读书,国文里面有「黄粱梦」,不知道现在中学教材里有没有这一篇文章,那是个寓言,很有味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时差,梦中跟我们现实生活也有很大的时差。佛在定中,把他自己无量劫的修学全部都说出来了。这个经典被大龙菩萨收藏在龙宫里面,大龙菩萨很慈悲,看到龙树傲慢心起来了,自以为骄傲,就接引他到龙宫,让他去参观浏览释迦牟尼佛在二七日中所说的这一部圆满的经典。龙树菩萨在龙宫里一参观,傲慢心立刻就消除。他看到这一部经典多大?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是我们没有法子想像的。三千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我们从前一般讲经法师以为是现在天文学家所说的银河系,这一个银河系大概就是佛经里面讲的一个大千世界。最近我看黄念祖老居士他提出一个讲法,在《无量寿经注解》这个本子后面有附载记著,根据他的研究,他是个研究科学的,他的研究、他的看法说,现在我们讲的银河系,实际上是佛经里面讲的一个单位世界,那就不得了。

如果是单位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是多少个银河系?十亿个,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大千世界。十个大千世界,把这个世界磨成微尘,磨成微尘极小极小,我们肉眼都不能看见的,一个微尘是一首偈。印度人计算这个文字的单位,他是四句叫一偈,不管是长行文是偈颂,这是四句,四句就叫一偈。不像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国人算字数,这一部书有多少字,像老子《道德经》大家常讲五千言,五千个字。印度不算字,算偈,算句子,四句是一体。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还得了?一四天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银河系,银河系是一四天下,整个银河系里的星球磨成微尘,有那么多品。龙树菩萨一看,他自己也没有法子受持。世尊在二七日中所说的,初地菩萨一看五体投地,没有话说,他讲:「这个经阎浮提众生没有能力受持。」这是上本;再看中本,分量还是太大。最后看下本,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品,他把这一部分,他的记性好,念得很熟,从龙宫出来回到世间,从他记忆当中把它写出来,我们这个世间才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了这部经,真的是圆满说出来了。

请看主稼神偈颂第八首:

【善逝所修清净行,菩提树下具宣说,如是教化满十方,此妙香神能听受。】

这一首偈前面特别跟诸位略说『菩提树下具宣说』,就是说的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的来由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诵得的,他在龙宫里面背诵出来了,传到世间。所以今天南传小乘佛教不承认,有所谓「大乘非佛说」,以为是这些人自己造的,不承认是佛说的。龙树菩萨把下本《华严》带到我们世间,下本《华严》实际上就像我们中国《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一样。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读这个《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目录提要,里面每一句就是一部大经,分量之大我们无法想像。也就是每一句经文,如果到大本里面来看,大概比我们现在所讲的《大藏经》的分量还要大,每一句!不是我们这个世间人能够读诵的。

这一部经龙树菩萨传的,我们在记载里面晓得,这个经的分量多大?十万颂。前面讲过了,四句是一首颂,不管长句短句,也不管是偈颂,只要是四句就叫做一个偈子,十万偈,总共有四十品。东晋时代传到中国来,因为经太大了,从前这个经典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所以佛经也称为贝叶经。贝多罗树叶我们见过,现在在很多博物馆里面、图书馆里面我们看到贝叶经,古时候写经写在树叶。他树叶采得很整齐,两面打个洞,用绳子穿起来,一片树叶两面写,一面大概是四行到五行。由此可知,这一部书分量有多大!分量大的时候容易散失,很容易遗失,因此传到中国来的是一个残缺不齐的《华严经》本,总共只有三万六千颂。原书是十万颂,传到中国来三万六千颂,三分之一多一点。在中国也把它翻成中文,总共六十卷,我们称它作《六十华严》,也称为晋译《华严》,在晋朝时候翻译的。

第二次唐朝武则天执政的时候,西域实叉难陀法师到中国来,带了《华严经》的梵文原本。这一次带来的比晋译的多出九千颂,还是不完整,但是差不多是一半了。中国人看到欢喜,把它翻成中文叫唐译《华严》,也叫做《唐经》,对从前晋译的称为旧经六十卷,这个新经翻译出来总共是八十卷,所以也称作《八十华严》。这个经翻成之后,送给当时皇帝武则天看,武则天在封面上题了一首开经偈,我们现在念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四句是武则天题的,题得好,以后佛门这些大德长者想做一个开经偈,都比不上这四句。到唐朝德宗贞元年间,南方有个小国叫乌荼国,对中国进贡,进贡就是对中国皇帝送这些礼物来,这礼物里面有《华严经》的一品,最后的这一品,《八十经》里叫「入法界品」。这一品经很难得是完整的,没有欠缺,总共有四十卷,翻成中文,这是《华严经》贞元本「普贤菩萨行愿品」

《华严》在中国三种翻译,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经是大经的目录提要,分量已经有这么大了,字字句句含无量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点都不过分。所以《华严经》的来源我们在此地略说,就是说明「菩提树下具宣说」,真的,一点不假。『如是教化满十方』,这个境界非常非常广大,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是不是只限於我们这个地球?不是的,遍法界虚空界。「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那个众生是讲十法界的众生,不是讲我们地球的。所以《华严》是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根本法轮,所有一切经论都是《华严经》的某一部分、某一章、某一个单元,或者是某一个偈、某一句详细说明,真的是圆满智慧,我们要相信。不信佛的智慧,那是愚痴人。『此妙香神能听受』,成就妙香主稼神;由此可知,妙香神不是普通人,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他才有能力开演一切行法,教化众生。第九首:

【佛於一切诸世间,悉使离忧生大喜,所有根欲皆治净,可爱乐神斯悟入。】

这是第九尊见者爱乐主稼神的赞颂。他修学的法门,也是他修学的科目,是「能令法界一切众生,舍离懈怠忧恼等诸恶普清净解脱门」,这个长行的法门我们在前面讲得很详细。现在我们看这一首偈颂,他的赞颂,『佛於一切诸世间』,跟长行完全相应。「一切诸世间」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世间有讲三种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讲这三种世间。这三种世间跟另外一个说法,十法界依正庄严,意思完全相同。『悉使离忧生大喜』,这里头境界很不可思议。我们世间人、现在世间人他相信科学,他不相信圣教,相信科学的人以为圣贤的教诲是迷信,毫无科学根据,这有什么法子?我们要冷静想一想,你做过梦没有?我做个梦,你也做个梦,他也做个梦,每一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你所梦的那些事,当你清醒过来的时候,你还能记得很清楚。世间还有不少人,这古今中外都有,把他梦中那些事情写成故事,写成小品的文学。这有没有科学根据?用科学来衡量一切,靠得住吗?有没有问题?我们有没有从这上多想一想?

梦中有境界,还有定中有境界,这也是科学找不到根据的。我们看到许多宗教里面的修行人,在定中心地清净静坐的时候,有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境界,有见到过去,也有见到未来的,有见到我们常识能够理解的,有见到的境界是我们常识无法理解的,都找不到科学根据。科学果然是万能的吗?果然能够解决这世出世间所有问题吗?我们不能不多想想!圣贤人所说的,不可以用「不合科学」这一句话就把它推翻了,用「迷信」两个字就把它抛弃掉了,这个作法非常危险。现代我们居住在这个地球上,大家都向往科学,一切以科学为准则,现在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现在这个世间人有没有真正享受到福报?有不少人怀疑,这一个局面再发展下去,真的就像许多宗教经典里面所说的末日。末日不是圣贤教诲造成的,是什么造成?科学技术造成的。圣贤的教诲、宗教的教学不会有末日,科学的教育、科学的发展,发展到最后真的是世界末日。

现在有不少人渐渐觉悟过来了,在西方有不少聪明人要向东方来取经,研究汉学,研究印度的宗教,特别是印度教,想在东方圣贤学说里面找到解决二十一世纪化解灾难的方法,解决社会严重问题的理论。我们读这一节经文「佛於一切诸世间,悉使离忧生大喜」,这一句很不容易!如何能令一切世间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离忧」就是离苦,「生大喜」就是得乐,这一句话我们要重视。我们在前面讲到这一句,使我们就连带想起,佛在《十善业道经》上告诉龙王的那一番话,那一段非常非常重要的开示,意思跟这里讲的完全相同。佛告龙王,《十善业道经》在龙宫里面讲的,龙王是当机者,佛说:「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跟这个意思完全相同,怎么样能离世间一切苦?此地告诉我们『所有根欲皆治净』,这是总说;长行里面讲的「舍离懈怠忧恼等诸恶」,从此地对照来看,我们就晓得「根欲」就是懈怠忧恼。

六道凡夫有五种受,心有忧喜,身有苦乐,这是说出相对的四类。身暂时离开苦乐,心里暂时离开忧喜,这个境界叫做「舍受」。所以,六道凡夫有「苦乐忧喜舍」五种受。谁受?你的心受,你的身受,身跟心合起来就是六根、六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也是眼耳鼻舌身,还得加个意识,六根六识在受。六识是心,六根是身。忧恼,忧是指心受,恼是指身受。「等诸恶」,无量无边的苦受都包括在其中。佛用什么方法教人永离这一切世间苦?佛用的是教学,教学里面顶重要的要好学,人不好学没有法子。好学的人一定是信解行证,好学的人一定能够放弃自己的成见,决定随顺善知识的教诲,我们才能离苦得乐,把离苦得乐的法子学会。《十善业道经》上讲的纲领好,「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一句我们应当重复念诵千遍万遍,万万遍,为什么?我们没有落实。落实之后还要天天唱诵,为什么?还有许许多多众生不知道,我们要做给他们看,我们要念给他们听,帮助他们觉悟,这才行。

佛教众生真的是慈悲到了极处,不厌其烦多次重复,重要的教诲在经典里面我们所看到的,真的是千遍万遍,那个重要。中国无论学佛或者不学佛,大概现在不学佛的人看《金刚经》的少了,古时候不学佛的人、不信佛的人,也念过《金刚经》。从前读书人几乎在一生当中没有说是没有看过《金刚经》的,都看过,《金刚经》文字不多,五千多个字,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一部《金刚经》念下来,别的记不得,这一句很熟,为什么?重复的遍数太多了,重要!对於佛陀的教诲你要接受,那个受持的受就是你要接受。怎样才叫接受?能信、能解、能行这叫接受,接受之后你要保持,什么叫保持?念念不失这叫持。这是大道,大道不可须臾离开,我们懂不懂这一句话的意思?念兹在兹,你才能证果。「受持」两个字里面的含义就是信解行证,后面读诵、为人演说那是利他的,自利就是这两个字。

为什么天天要读诵?读给别人听的。一个人在佛堂读经或者在自己房间读经,没有人听,你记住没有「人」听,但是什么?有鬼神听。所以我们念念是为法界众生,不能说没有人听我就不念了,有鬼神听,有其他法界众生在听,我们怎么能不念?这是大悲心,这是真正利益众生,我们有没有做到?后面一句「为人演说」,这一句就是指定了,这是为我们现前我们生在人道,要为他们表演,要为他们解说。表演什么?我做给他看。《金刚经》上说的菩萨,我要像个菩萨,做个菩萨样子给他看,菩萨是什么样子?「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换句话说,身心世界一切放得下。无我相是身,无我见是心,身心;众生、寿者那是世界,寿者是世,众生是界;人相、众生相这是界,寿者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是讲时间,合起来身心世界,统统放下,这个人叫菩萨。

如果身心世界没有放下,佛在《金刚般若》里面讲,那是假菩萨,不是真菩萨。经文上是这么说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不是这个意思吗?这一句我说得通俗一点,身心世界没有放下即非菩萨,你受了菩萨戒有什么用?你不是菩萨。真菩萨一定身心世界统统放下,我们要做出样子来给人看,统统放下。放下之后要提起,提起是什么?「读诵、为人演说」。身心世界放下是在受持里头,《金刚经》上讲的这些道理、这些方法境界,我们有没有接受?我们有没有做到?有没有尽形寿的做到?这是属於受持两个字。因为你是菩萨,菩萨念念不舍众生,所以你要读诵,你要为人演说。读诵是利益十法界众生,为人演说是利益人道众生,但是要晓得,同时也利益十法界众生,因为你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他们知道。我们看不见他们,他们看得见我们,我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他们能听得到我们的声音,然后你才晓得这一句话的含义多深!境界多广!

我们再想想佛在《十善业道经》上给我们的开示,那是多么的重要,那才叫真正对初学。我们学佛就要从这里学起,他讲善法的指十善业道,他讲得并不深、并不复杂。不杀生我们做到没有?不偷盗、不淫欲,在家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做到没有?不仅仅身口要受持,最重要是意,念头!我们还有十恶的念头,那就不行,那就不善。念头上有夹杂,夹杂就不善。诸位一定要晓得,这在整个佛法教学当中,的确是教初学。这个人有没有皈依?还没有皈依,还没有入门,这是佛法教学的先修班、预备班,没有入门,皈依才入门。我们现在有没有入门?说老实话,我们没有入门。皈依是一个形式,形式上我们皈了依,我们受了戒,受了戒这个戒条没有做到,不要说多,五戒都没做到。皈依,这个三皈一条都没做到。

我们同学们都知道,皈依佛是什么意思?觉而不迷,而我们现在依旧是迷而不觉,所以皈依佛这一条没有做到。皈依法是正而不邪,我们今天起心动念、生活行持,还是邪而不正,皈依法这一条也没有做到。皈依僧是净而不染,我们现前身心依旧是染而不净,这一条也没有做到。三皈只有形式没有实质,这不是佛陀的教诲。「佛教」这两个字我们今天为了避免一般人的误会,不得不罗嗦一点,「佛陀的教诲」。如果单说佛教,人家很容易误会是宗教,这是宗教里面的佛教;我们把话说清楚,是佛陀的教诲,是佛陀的教育,这样的体认就正确,没有把佛教误解。我们有没有接受佛陀的教诲?天天在这个讲堂,展开经卷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好像是真的,是那么回事情,离开讲堂依旧随顺烦恼习气,依旧搞贪瞋痴慢、搞名闻利养,真的是所学非所用。佛法里面讲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只是听说,自己没有享受到,自己也非常羡慕,虽羡慕,怎么样?得不到。你有没有问一问为什么没有得到?没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没有真干!於是我们的忧悲苦恼放不下。我们心有忧喜,身有苦乐,还是堕落在六道里头,依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生死凡夫。

如果你还以为值得骄傲,那你就大错特错,你有什么值得骄傲?印光大师,这许多人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人家是什么态度?常惭愧僧。我们都尊敬他、都佩服他,都觉得他修行得不错,他没有觉得值得骄傲,反过来说常惭愧,惭愧是做得不够好,做得不够圆满,这都是表演给我们看的,这是身教。印祖在世一生当中言教少,身教多。虽然言教少,但是他用文字来代表言说,也留下了非常宝贵丰富的教诲,《印光大师文钞》。任何一篇我们果然参透,能信能解,能行能证,都能够离苦得乐。所以菩萨在此地说的话,「令法界一切众生舍离懈怠」,这一句话我们在前面特别强调过,我们的大病就是懈怠,提不起精神,不肯吃苦、怕苦。懈怠懒散这是我们一生不能成就真正的原因,第一个原因。

学佛的效果、绩效,你累积的功德有什么样的效应?就是这个经典上讲的清净解脱,「普清净」。普清净是一切清净,六根清净、身心清净。怎么清净?就是「所有根欲皆治净」「根」是六根、六根清净,「欲」就是讲身心清净。见者爱乐主稼神从这个法门悟入,信解行证,悟代表信解,入就是行证。第十首:

【如来出现於世间,普观众生心所乐,种种方便而成熟,此净光神解脱门。】

离垢光明主稼神,我们从德号里面特别要重视离垢光明,垢是染污、是烦恼、是习气,一定要离。光明是什么?光明是智慧,只要你能够离烦恼,你的戒定慧一定现前,不但戒定慧,连著解脱、解脱知见,也就是你的五分法身就现前了。我们今天最大的苦恼就是法身不能现前,什么叫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不真干怎么行?我们自己要干,自己要成就,然后要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最重要是观机。『如来出现於世间,普观众生心所乐』,「乐」是爱好。我们生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地区,现在我们生活范围扩大了,被卫星电视扩大了,被网际网路扩大了。刚才我听到新加坡那边同修打电话给我,我们在此地上课,那边的画面收得很清楚,新加坡的同修现在都在听,就扩大了。因此这个世界众生的心所爱好我们不能不知道,你要不知道,说法就不契机了。你所说的、你所做的他们不喜欢,他们就不能接受。所以我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一切众生看到、听到、接触到了生欢喜心,你的教学就成功了。

可是在今天教学真的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现在众生普遍爱好的是十恶,不是十善,心里面所思的全是自私自利,全是怎样损人利已,你就想到圣贤教诲对现代众生是多么困难!怎么办?有一些善知识来给我说:「法师,度一个算一个。」我点点头:「没错!」只能做到这样子。哪些人得度?善根深厚的人得度,我们跟他讲,他听了之后,点头觉得有道理,慢慢他就听得进去了。可是世尊不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世尊要教导我们,如何帮助迷惑颠倒业障极重的众生帮他回头,这是要高度智慧,高度的艺术。底下这一句『种种方便而成熟』,这一句我们要特别重视,要想什么是「种种方便」,不但让他接受,还要帮他成熟,这是净光神解脱门。离垢光明主稼神,我们要向他学习,要发扬光大他的精神、教学。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