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五五讲)  2001/10/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55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药神偈颂第七首:

【如来一音无限量,能开一切法门海,众生听者悉了知,此是大音之解脱。】

这是普发吼声主药神他的赞颂,也是他的修学报告,他所修学的法门是「得能演佛音说诸法差别义」。这是属於主药神,他是属於现代社会里面的心理医生。在现代社会里面,心理医生在这个社会当中,也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工商业发达之后,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身心都有沉重的压力,分秒必争;因此精神方面的治疗愈来愈多,似乎这个问题也愈来愈严重,怕的是一般的心理医生很难收到效果。世尊在久远劫前已经看到这个现象,主药神里面有这样一个科目,帮助这些病患,心理的病患、精神的病患,帮助他们疗伤,帮助他们恢复正常。当然在我们客观来看,佛法确实是很有效的,所以他「能演佛音,说诸法差别义」

『如来一音无限量』,什么叫「一音」?什么叫「无量」?如果从相上说,一音是单一个母音,这个母音的变化无量无边,每一个国家民族语言文字的结构,都是由母音跟子音配合而成的。大概母音不多,所以在许许多多发音里头,第一个母音都发阿,我们的口一张开,这个声音是阿。在佛法里面,它的原音,第一个母音也是阿,华严字母头一个。但是佛法里头还有一个原音叫吽,这也是一个原音。可是它起变化的时候能发无量音,音如是,色也如是。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颜色原色只有三种,三种原色错综变化就无量色。味也是如此,我们吃东西的味道,中国古人常讲五味,原味,五味一配合,那就变成无量味,这些是从相上说的;如果从性上讲,这个意思就更深了。大乘佛法重视一,宗门常说「识得一,万事毕」,这个一是一心,一真、一如、一法界,在说法是一音。这个一我们一定要晓得,不是一二三四的一,不是数字。落在数字里面,就不是真的一,不落迹象才叫做一。

什么叫一心?什么叫一真?大乘法里面常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是一。我们说得比较粗浅一点,「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时候是一;才起心动念,就已经落二三,就不是一。一里面是清净的,一尘不染,动一个念头,已经染了。水在平的时候,没有波浪的时候是一,才有波浪就不是一。所以我们晓得,真诚是一,清净是一,平等是一,正觉是一,慈悲是一。一哪里有这么多?真诚如果有真诚的相,不一了,有真诚的事,不一了,再跟诸位说,有真诚的理,也不一了。那什么叫真诚?曾国藩在读书笔记里头,把这个「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得好,跟佛法的意思很接近,「一念不生是谓诚」。一念不生的时候,我们说它为真,说它为诚,一念不生是清净,一念不生是平等。

诸位从这个意思里面去参。不能想,想怎么会想得到?所以佛家不讲研究,叫参究。参究跟研究差别在哪里?参究不用心意识,研究不离心意识。我们六道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哪一个人不是用心意识?所以心意识在佛家里面称之为妄心,它不是真心。为什么?它有思惟,它有想像,也就是这个大经《华严经》里面讲的,它有妄想,想像就是妄想。为什么想像是妄想?真心里头没有想,没有念,所以有念是妄念,有想是妄想,有相是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真的东西说不出,所以言语道断,说不出来;不但说不出,没有方法去想像它、去思惟它,所以心行处灭。我们想不到,我们也说不出,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也就是说,它是能生,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所生所变,《华严经》里面讲「所现所变」,现跟生的意思是一样的。「一真」是能生、能现、能变,很不好懂,怎么说都说不像。这一桩事情,确确实实只可以意会,不能言传。

所以佛家修行功夫,什么叫功夫?真正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克服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功夫。什么时候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了,没有了,这个境界就现前,这个事实真相你就完全明白。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源,大乘经里面常讲「彻法底源」,底跟根是一个意思,彻法根源。然后你为一切众生开示,这是差别智。众生有问题向你请教,你给他说的,你回答他的,我们就称之为经。经是什么意思?最正确的解释,最正确的答覆,最正确的说明,决定与事实真相相应,决定没有毫分错误。这个事情谁能做?如来能做。谁是如来?照我们《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来讲,大乘圆教初住以上就称如来;换句话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就可以称为如来,这个如来是分证如来,不是圆满的。

古人有个比喻说得好,初住就像初二初三月牙,露一点点光,但是它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它没有圆满,到十五的月光那才叫圆满。但是你要知道,十五的月光,跟初二初三的月光,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只是有圆满有不圆满,差别在此地,都称如来,都是纯真无妄。佛教我们在这里下功夫,教我们要证到这个境界。世尊出现在这个世间就为这一桩事情,帮助这个世间众生契入一真的境界,这叫大事因缘。可见得除这一桩事情之外,世出世间都叫小事,不是大事,这一桩才是大事。

我们修行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中去学习。学习不执著,学习不分别,学习没有妄想,这叫真修行。所以修行,不在形式在实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教给我们形式,许许多多忏仪规矩佛门修行,都是后来祖师大德们订的,佛经里头没有。他们订的这些形式,对我们来讲有没有好处?给诸位说,对初学的人来讲有好处。你不懂规矩,他建立一个规矩,让你去遵守,便利於你的学习。它有没有毛病?有!如果你执著这些规矩,死不肯放松,那就坏了,你不能契入一真。到功夫成就的时候,这些东西要放下。《华严》清凉大师在注疏里面告诉我们,真的是无障碍的,他给我们讲四种无障碍:「理无障碍,事无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是真的契入法界。

所以众生根性千差万别,不是容易得度的,这是用佛家语来说,要换成现代话来说:「不好教」!现在许许多多作父母、作老师的,我们常常听他们谈话:「儿女不好教,学生不好教。」在佛法里面的术语:「众生不好度」,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这个病,就是习气跟现行这个病太严重了。须知佛教化众生无有定法,正如同大夫给病人治病没有定法,每个人害的病不一样。这个好的大夫给你诊断之后,由他来处方,他看一百个病人,不可能这一百个病人,有两个病人处方是完全相同的,为什么?他得的病不一样,病症不相同,病因不相同。还有每一个人体质不相同,怎么可能有两个处方完全相同?纵然这两个处方完全相同,你仔细看,他用的分量不相同,药引子不相同。佛菩萨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也可以说没有相同的方法,佛无有定法可说,这个我们要清楚、要明了。现在这个世间众生病更重了,为什么?过去还有圣贤的教诲,大家还尊重,现在人把圣贤教诲统统抛弃,完全随顺妄想分别执著,这还得了吗?我们要想这个道理。

所以现在的学生难教,从儿童到老人,老了他也不知道反省,他也不能回头,依旧执著他的妄想分别成见,自以为是。所以搞得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一生过著忧患的生活,哪一天安静过?我们要深深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才知道,诸佛菩萨的智慧、德能、慈悲,他们不舍弃苦难众生,乘愿再来,应机说法。『众生听者悉了知』,只要了知,问题就解决了。「了知」是什么意思?觉悟。所有一切过失都是由於无知,无知是迷惑造成的,觉悟问题就解决了,一觉悟就回头,回头是岸。我们今天需要有真实智慧的人为我们开导,真实德行的人教导我们回头。如果遇不到这些大善知识,我们的苦难、灾难无法避免。第八首:

【汝观佛智难思议,普现诸趣救群生,能令见者皆从化,此蔽日幢深悟了。】

蔽日光幢主药神,他修学的法门是「得能作一切众生善知识,令见者咸生善根」。这也是属於教学,跟前面这一尊有密切的关联,我们可以说,都是属於心理医生,帮助人断烦恼、开智慧。他的赞颂很好,我们要怎样去学习?『汝观佛智难思议』,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议。赞叹佛陀智慧不可思议,一定要晓得,我们的智慧不可思议,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法里头是平等,真平等。我们的智慧德相,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前?佛在这个经上说得很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所患的病,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假如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统统断尽,我们的智慧德相就现前、就恢复了,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是世尊把事实真相一语道破。现在众生在迷,佛菩萨在觉,觉悟的人有义务有使命,帮助在迷的这些众生,帮他破迷开悟,帮他恢复自性本具的德能。

『普现诸趣救群生』,「诸趣」是十法界,包括佛法界。『能令见者皆从化』,这句是叙说教学的成就。佛菩萨善教,九界众生善学,成就不可思议。师资之道,讲得最浅显最明白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个大段,作老师要怎么作法?作学生要怎么作法?老师要像个老师,学生要像学生,教学就有成就。老师不善教,学生不肯好好的学,所以有好学生遇不到好老师,有好老师遇不到好的学生,往往一生空过,这是值得人痛惜的事情。有没有?有,常有!自古至今,哪一个好老师不想教几个好学生?世间谚语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没有传人,你在一生当中即使再有成就,你死了以后没有继承人,你的事业都等於零,这是世间真正值得遗憾的事情。

所以培养继起人才,这是整个社会、整个人类一切众生,不仅是延续,最重要的是延续智慧、延续德能,社会才有发展,众生的生活才能过得幸福美满。如果智慧、才艺断掉、没有了,一切众生随顺烦恼习气,造作无量无边罪业,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关键都在道,智慧是道,德行是道,才艺是道。这个道能不能传?有没有继承人?古时候各个行业人才辈出,为什么现在没有了?现在我们看这个社会,只有一种人才辈出,科学技术,智慧道德没有了。科学技术在中国古代讲才艺,只有这一门,另外两个没有了,问题出来了。智慧、德能、才艺,鼎之三足,少一个都不行,它要并进。如果缺少,可以缺少才艺,不能缺少智慧,不能缺少德行。如果这三个缺少两个,只剩下一个,我们想想,应当要采取哪一个?要采取德行,他有德行,他有道德,他纵然没有智慧,他没有才艺,这个人很守本分,他不会作乱,他不会害人,他不会害社会。

由此可知道德的重要。为什么过去各个行业代代有贤能?从小著重道德教育,他有根,道德教育要从小培养起。中年之后,不良的习气已经养成习惯,你要教他改,难!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个本性就是讲的习性,「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已经三、四十年的习惯,你教他改,那真的是比登天都难,不容易!纵然学习圣道,随分学!学多少,算多少,你要期望他有大成就,这个不容易。所以教育著重什么样的人?著重在儿童、在少年,最好十岁以内能够接受到圣贤教育,这种人将来他要遇到善友、善知识,他可能成为大圣大贤,成为真善知识。在我们这个时代,大概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在童年的时候还沾到中国古文化的边缘,纵然没有受过圣贤教育,也曾经听过;换句话说,圣贤教学那种气氛,多少感染一点。经历半个世纪颠沛流离,到晚年如果有人提醒,他还能回头,慢慢的他也会觉悟。当中这一段,青少年、少壮,这就难度了,连古圣先贤教诲的气氛都没有沾染到,今天给他讲这些东西,他笑笑:「这是迷信,这个东西落伍了。」我们在这里读佛经、研究佛经,他心目当中,完全没有意义了,完全不能接受。

但是佛度众生不在一世,你这一世不能接受,没有关系,还有来世。虽然他不相信有来世,这个不是你相信就有,不相信就没有,你不相信也有。你信有,不信还是有,有来世必定有后世。佛菩萨慈悲,生生世世照顾你,生生世世不舍弃你,等到你苦难受尽的时候,你回头了,回头是岸,只要你肯回头,佛菩萨自然会帮助你。你在迷惑颠倒造业,受苦受难,佛菩萨在旁边看著你,只要你肯回头,他就伸出援手。这种慈悲、这种恩德,知道的人晓得没有法子报答,世间哪有这种好人?但是这个世间确确实实这样的好人不少,很多!可惜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这是蔽日光幢主药神他所觉悟,『深悟了』,他是深深的悟入,了是明了。第九首:

【如来大悲方便海,为利世间而出现,广开正道示众生,此见方神能了达。】

这一首是明见十方主药神他的赞颂,他所修学的法门是「得清净大悲藏」,也就是以大慈悲心、以善巧方便,能令众生信解。我们看到他这个法门,也能够想到这是一桩很大难度的事情,如果没有真正的大慈大悲,说实在话,遇到我们现前这个世间的众生,有几个人能做到不退心?诚心诚意、好心好意来帮助你,不但你不感激,实在讲真正善知识并不希望你感激,你反而恶意相向,讽刺、毁谤、侮辱、陷害,逼迫道德之人善师在这个社会走投无路。他还不退心吗?他要再不退心,你一定怀疑他,这个人必有企图,他到底想什么?於是许许多多莫须有的罪名都加上,真正是愚痴到了极处。不但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连利害都没有能力辨别。哪个人对我有好处,哪些人对我有害处,都没有能力去辨别,愚痴到这种地步。每天引诱你去干杀盗淫妄,你认为这是好朋友,你乐意亲近这些人;每天劝导你,不要杀生、不要偷盗、不要邪淫,你把这些人当作恶人,处处要干涉你,处处给你难堪,你把他当作恶人,把他当作冤家对头来看待。你怎么可能有好的前途?你死了以后,怎有好去处?

当然他不相信有来世,如果他真的知道有来世,我想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就会收歛。所以对於这个时代的教学,难!使我们想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我们细心观察印光大师的行谊,他老人家已经受尽了委屈,那是西方世界等觉菩萨,大势至菩萨乘愿再来。生在我们这个世间,跟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尘,几个人尊敬他?几个人瞧得起他?没有!他老人家被人尊重是在七十岁的时候,七十岁以前谁瞧得起他?谁知道他?他能够在寺院丛林当中和光同尘,潜修道德。到七十岁偶然的机会,被佛门的一些在家大德,他们去游览普陀山,在普陀山跟印光法师见了面。听听他的谈吐,仔细观察他的风范,起了敬仰之心。把他的谈话记录下来,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慢慢才引起学术界这些居士们的注意,「没有想到在这个时代,还有这么一位高僧大德!」

印光大师以他的善巧方便,用文字弘法,给这些人书信往来,这些人把他老人家所答覆的信件,全部都公开发表。八十岁圆寂,时间短短十年。我们想到他这一次来应化,用我们人间的眼光来看,受尽了委曲。他为什么?为我们这些苦难众生,用现在人的话,做出牺牲奉献,帮助我们度过这个劫难,化解这个劫难。他用什么?因果教育。他教的什么?他老人家标榜十六个字、四句话:「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深信因果,老实念佛」。这十六个字确实是印光大师一生自己行谊的写照,同时他也以这十六个字教化这个时代的众生。

主药神偈颂第九首:

【如来大悲方便海,为利世间而出现,广开正道示众生,此见方神能了达。】

这一首偈是明见十方主药神他的赞颂。在前面已经跟诸位做了报告,提到印光大师也是『为利世间而出现,广开正道示众生』,我们举印光大师做一个例子。我说到他到我们人间来示现,以我们人间眼光来看,他很受委曲。他教导我们,那是最契现在人的根机,他出现在近代,因此我们对他的教诲要格外的重视。他教我们什么?我们从他老人家这四句偈里面,细心去体会「敦伦尽分」「敦伦」就是道,「尽分」就是德,几个人能体会得到?伦是讲五伦,敦是讲敦睦;换句话说,我们生在这个世间,跟一切人,一切人跟我们都有关系。什么关系?五伦的关系,都要能懂得和睦相处,这是道,这叫行道。中国古圣先王常常提倡的,以道治国,以德化民,你要晓得什么是「道」、什么是「德」,这两个字怎么讲法?道是天然之道,是顺乎自然的秩序、规矩,这里面最重要的人与人的相处。

第一个是夫妇,夫妻要和睦相处,这是伦常大道的根本,夫妻同一个房间、同一个室。室再扩大,这是家,家里面,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中间同等的有兄弟姊妹。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家家都能和睦,这个社会是健康的;家不和,社会就产生病态。这是大道,现在没有人讲,也没有人懂。我们看古礼,为什么从前人结婚那么麻烦?那样的琐碎?为什么?那是告诉你,这是人生第一桩大事,是人生最大的事,不能不慎重。告诉你这个结合,不是你们两个人的事情,对家庭里面讲是传宗接代;对社会里面来说,你是社会最基层的组织。这个组织健康,整个社会得到福利;这个组织不健康,整个社会要受苦受难。谁懂这个道理?

在家里面有父子、有兄弟,家的外面是社会,你在社会上工作,你有老板,你有领导人,那个老板领导是君,被领导的这些伙计是臣,这是天然的秩序。除此之外,一切大众朋友,四海之内皆兄弟,朋友。邻居,我的邻居,邻居那一边还有邻居,邻居的邻居就是我的邻居。这样往外一推,就推到外国去了,住在边界那一边的人,这是外国人,也是我们邻居。你从这个地方就体会到,圣人他们的心量,绝不亚於佛经里面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去推广,邻居的邻居我们要爱护,就能够扩展到尽虚空、遍法界。五伦组织,这是天然的,这不是人设计的,天道!人应当要行道,印祖讲敦伦,就是行道,「敦睦伦常」,我们行的是大道。这个道绝对不是某一家的学说、某一个人的学说,你要这样看,那你完全不通,你无知。这是自然的大道,天地之间本来有的大道。

尽分是什么?尽我自己的本分,这个用现在中国人的话来说「为人民服务」,这是尽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尽我自己的本分。在家庭里面,我们讲到「五伦十义」,这个十义是积德,你天天在累积,累积你的功德,行善积德就是尽分。在家庭里面,夫义妇听,做丈夫的人有道义、有仁义、有情义、有恩义,你要用这种心态对待你的妻子,做太太的一定要随顺先生的意旨,顺从,一家和睦。家庭里面有事情,彼此好好商量,不可以争执;有意见不同,要把道理讲清楚,事实真相讲清楚,得失利害讲清楚,最后来做结论。这一家怎么会不和睦?父慈子孝,父的本分、尽分,对儿女要慈爱,作子女对父母的本分是孝顺,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我们今天讲的,朋友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信赖,互助合作。这个推广到整个世界,世界大同,天下一家,这就是印祖教导我们的最重要的教诲,敦伦尽分这四个字。

「闲邪存诚」就是讲的因果。「邪」,邪知邪见,是一切不善业的因由;真诚是一切善果的原因。「闲」这个字的意思是做防止讲,我们对於一切不善的因跟缘,要懂得防止;对於一切善因善缘,要知道培养。「存」,不但是存於心,要把它存在整个社会,要把它存在整个世间,这个存就是要把它发扬光大的意思。真诚,在佛法里面讲是菩提心,真诚是菩提心的本体。《观无量寿佛经》上讲菩提心,至诚心是菩提心的体,深心、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的用。诸位想想,印祖这十六个字,确确实实把我们现在这一个时代全世界众生病根掌握住,开出这个方子,这是一付良药。如果我们依照这个方子来修学,我们的社会可以恢复安定、繁荣,全世界人民可以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以让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族与族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所有一切误会对立全都化解,他这十六个字的处方。

末后一句「老实念佛」,那是消灾免难的秘诀,老实念佛如果从意义上来讲,佛是觉,老老实实去念觉悟,不要迷惑。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这个名号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你想想看什么意思?无量觉。我们活在这个世间,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一样不觉。这是念佛,绝对不是迷信,可是今天这个佛号真正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印祖提出这四句,挽救今天世间的劫难,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这个方子好不好?如果这个方子好,我们体会到了,我就认真干。敦伦,家庭是伦常的组织,社会也是伦常的组织。现在工商业很发达,你一个公司、一个行号、一个商店,老板就是父,或者我们讲君,伙计就是臣,没有离开伦常。老板要把员工当子弟来看待、来照顾、来关怀;员工要把老板当父兄看待、当老师看待,对他们要尽忠,要接受他们的教导,要知道感戴他们养育之恩。这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对?伙计与伙计之间情同手足,像兄弟姊妹一样,一家人。

在佛教,我们一个道场,这一个佛陀教育协会,或者是净宗学会,或者是寺庙庵堂,住持这个人就是君、就是父,道场里面的住众就是臣就是子弟,世间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个大道理。所以它是天道,是自然之道,人人能够守住自己的岗位,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互相协调,互助合作,这是尽分。今天因为道德废弃了,所以邪知邪见充斥在社会,即使社会的媒体也在传播邪知邪见,误导众生,不知道这个世间还有道德,当然更不知道念无量觉的真实义,社会焉能不乱?众生的灾难如何能够幸免?这都是我们现前看到的现象,现前的现象非常恐怖,不是好现象。如果你冷静细心观察,你会感觉得大灾难好像就要来的样子,每天我们所接触到、看到、听到这些资讯,都是劫难将要来临的预兆。

我在最近,海外有许许多多同修打电话给我、传真给我,对於社会的动荡不安,都感觉得非常恐惧,问我要怎么办?这是现实的问题,是非常严肃的问题,我们不能够回避。第一点要认知人有生必有死,知道这是事实,不怕死。首先要有这一个心念,不怕死,什么样灾难来临也不在乎。问题是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我们学佛的人好处就好在这里,知道自己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个身舍掉了,换一个更好的身,这个苦难生活环境舍掉了,换一个更美满的生活环境,好事,不是坏事。你害怕干什么?有什么好害怕的?可是问题是,如何来生比这一生活得更幸福更美满?你要记住印祖的话:「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深信因果,老实念佛」,你决定有好去处。这个事情现在要加紧干,等不及了,其他的事情都是小事,这个事情是我们现前第一桩大事。要真干!不能假干。

从哪里干起?印光大师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读《了凡四训》,从《了凡四训》里面,建立真正相信因果报应,人这一生在世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我这一生教学,劝导大家,学佛从哪里学起?从《了凡四训》学起,先把了《了凡四训》念三百遍,这三百遍要一年完成,一天念一遍,花一年的时间,从这里下手。为什么?三百遍念下去之后,你才会深信因果。念个几遍不管用,念的时候很相信,有那么一点信心,念完之后,书本一关起来,因果就不见了,还是随顺烦恼习气,那有什么用处?所以要不停的念,天天念,这三百遍念下去之后,自己对这桩事情就有相当程度的体会,这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起心动念你会想到《了凡四训》的教训,渐渐自自然然改变自己的烦恼习气。起心动念自己会约束,自己会收歛,对於「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就有很大的帮助。

《了凡四训》是属於教科书,《了凡四训》的修学是《感应篇》,就是云谷禅师教给他的功过格,功过格的内容是《感应篇》《感应篇》天天要读,把它当作早晚课诵来读,不长,只有一千多个字,几分钟就念完了。每天念一遍,念的时候反省,这里面所讲的过失,我今天有没有犯?所讲的善行,我今天做到几条?每天拿这个来对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真修行!这个人是真修行人,以这样修行的功夫,念佛求生净土是肯定得生。如果不照这个做,那个修行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古德常讲盲修瞎练。我们今天冷眼旁观佛门里面,四众同学多少人堕落在盲修瞎练,不知道自己怎么修法。有了这一层,有了《了凡四训》,有了《感应篇》,然后你能够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印祖教学第一个目标达到了,真的把你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如果我们还要提升自己境界,可以读诵大乘,依照大乘经论上的教诲自行化他,这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品位自然就提升,这些都是真实的教诲。《华严经》是佛门一部大经,我们这一次要把它讲完,大概会使用四千个小时完成这部经。这个经对於我们现在帮助非常大,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怎样把敦伦尽分做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的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敦伦尽分做到究竟圆满,这部经就是教我们这四个字的,我们在这部经典里头用心去学习。这个经典里面它的境界,不分国土、不分国家、不分族类,十法界众生都在这里面。这不仅是一个地球,现在人讲包括外太空,包括多维次的空间,一个都不漏。不同的族类,我们现在看到神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全都聚集在一会,华严法会。它的名字也取得好,前面开经的时候讲过,华就是花,像一个大花园一样,这个花园很大,所有一切品种的花卉统统都具足,一样都不少,都在这个大花园里面,美不胜收。显示出今天人所讲的多元文化,它不是单元的,是多元的,美不胜收。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确确实实是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总纲领,印祖拈出来,帮助我们现前大众度过这个灾难。灾难就在眼前,所以提示我们要觉,不能迷,决定把心量拓开,念念不要想自己。灾难来了,「自己怎样去躲避这个灾难?」不要想自己,想到整个社会一切众生,如何帮助整个社会一切众生消除这个劫难,这样想好!这样想,你有福,你能替别人想。如果专替自己想,自私自利,你有多大的福分?应当拓开心量,为一切苦难众生去著想,只要看到人做一点好事,我一定随喜赞叹。他需要帮助,我一定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成就他的善行,就是我自己的善行,自他不二。同样一个道理,人家做的真的好事,障碍别人的善行,就是障碍自己的善行,造孽!这些事都在眼前,随时随处我们会遇到,我们会看到、会听到,道理要清楚、要想通。

如果自己没有这个警觉、没有这个智慧,读诵大乘。大乘经读哪些?一定要契自己的机,契自己的机自己一定要看得懂。如果这个经典太深,没有人讲,不懂,看注解也看不懂,这个你不必去念它。为什么?你得不到利益。也不必去念咒,那咒就更难懂,一定要通其义,信解行证。你要不解,你怎么能落实?一定要解其义,我们才有下手之处,密咒都不例外。我最初学佛,章嘉大师传我一句咒语,六字大明咒,你们同学们都会念,我的性格跟你们不一样,所以我对你们很佩服,很赞叹。为什么?你没有搞清楚,你就肯信,你就肯念,这个我在年轻的时候做不到。要不搞清楚,不明白的时候,你教我去念、去怎么做,我是不肯干的,所以我也是属於刚强难化。老师传给我「唵、嘛、呢、叭、咪、吽」,我就问他这什么意思?说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我不学,没有意思学它干什么?老师给我讲解,说明这个咒语的意义,我听了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然后我才晓得咒语是佛法里头最好的格言。

「唵」是身,「嘛呢」在汉文经典里翻作摩尼,是莲花的意思,「叭咪」是保持,「吽」是意。他这一解释,我就明白了,藏语是从梵语变化过来的,他们的文法跟我们中文语法不相同。要是他们的文字,身、莲花、保持、意,这么排列的。我们中国人的讲法,应当是保持身意像莲花一样,它的意思这样的。於是我们晓得,他教你永远保持你自己的身心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念这一句话,提醒自己,社会是个大染缸,如何能保持我们身心在这染缸里不受污染,这是「唵、嘛、呢、叭、咪、吽」。我就很愿意念,念的时候提醒自己,顺境里面,我们讲顺境善缘,这个境是物质环境,称心如意,自己很喜欢,顺境;善缘是什么?缘是讲人事环境,人事环境很好,都是我很喜欢的人在一块接近,很喜欢居住工作的环境,不起贪恋。你起贪恋,你身心就不清净了,你被污染了。逆境,这个环境很不喜欢,恶缘,周边的人物也很讨厌,住在这个生活很难受,不起瞋恚。如果在逆境恶缘当中,你还有一念瞋恚心,你又被污染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被喜怒哀乐爱恶欲污染了,七情五欲,你被贪瞋痴慢污染了,这叫凡夫,这叫造业。

佛菩萨教给你这个方法,时时刻刻提醒你,决定不受污染。并不是叫你不接受这个境界,境界要接受,顺境我接受,逆境也接受,善缘接受,恶缘也接受,在这里面跟大家处得非常和睦非常好。不起爱念、贪念,不起瞋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生愚痴,你戒定慧三学圆满。戒定慧从哪里修?就在这儿修,所以戒定慧是在生活里面修,在工作里面修,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修,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在用功,都是在进德修善,都是在累功积德,没有一刻空过!这是真会用功,真会修行,他是这样干法。我们有没有学会?老师把这个方法传授给我们,老师不能带领我们契入境界,他只能把这些道理方法传授给我们。如何契入境界?那要靠自己,所以老师教我行法,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真正能看破放下,你才不受污染,你才能真正契入大明咒的境界。

大明咒的境界是佛菩萨的境界,是佛菩萨的生活,真的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你要能真转得过来才行;转不过来,那你还是凡夫一个。所以讲到这个地方,「为利世间而出现」,这真是慈悲到极处,种种示现教化众生。那是善巧方便到极处,这是菩萨的名字好,「明见十方」,他能够了达的。他能明了,他能通达,能明了通达,当然自己就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对於这个不能够明了、不能通达,所以随顺烦恼习气。第十首:

【如来普放大光明,一切十方无不照,令随念佛生功德,此发威光解脱门。】

这是普发威光主药神,他所修学的法门是「方便令念佛灭一切众生病」,他学的是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真的,这个法门深广无际。佛常常讲,这个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就是等觉菩萨都没有办法完全明了。经上有个比喻说,等觉菩萨对於这个念佛境界,犹如隔罗望月;罗是绫罗绸缎,在古时候是极其薄的丝织品,几乎像玻璃一样。十五的月亮很圆,隔著这一层罗来望月,虽然看得很清楚,还是有障碍。等觉菩萨对於念佛功德,犹如隔罗望月,这一桩事情「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佛说这些话,目的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心,等觉菩萨对於这些境界、道理,都不能搞得十分清楚、圆满,我们什么时候能搞清楚?可是这个法门很特殊,对这个道理不清楚、境界不了解,只要依著这个法子修行,也能成就,这个不可思议。因为大菩萨们都搞不清楚,所以称之为难信之法。

这是经论里面祖师大德所讲的「难信」,难信在哪里?方便,方便在哪里?我们都要搞清楚,它的方便是带业往生。讲到带业往生,我们人人都有分,这个法门我们能修,我们能成就,我们能够契入。如果要是说消业往生,那就难了,我们的业障,自己冷静想一想,能消得了吗?业障确实要消,不能不消,问题是说,你能消得了吗?你能消多少?一般依照这个经论里面所说的,见思烦恼要不能断尽,你就出不了三界,千经万论皆如是说。五种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见惑要断不了,你证不了须陀洹果,在大乘法里面你得不到初信位的果位。初信位是什么?就像念书一样,一年级,你想入一年级的条件,你都不具足,这个是真难!我们在大乘位想得一个初信位的菩萨,小乘里面想得个初果须陀洹,都不容易。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修行,都没有拿到这个成就,今天依旧堕落在凡夫,一品惑都没有断,你怎么能成就?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读诵一切大小乘经论,真是望洋兴叹,是好,不错,我没分。阿弥陀佛这也是诸佛如来的一个代表,为我们这些罪苦众生,开特别方便法门「带业往生」,一品烦恼不要断,也能行,这到哪里去找?诸位同修要晓得,密宗里头还是有条件的,净土宗里头真的是无条件,只要具足「信愿行」,你就有能力带业往生,真正是希有难逢不可思议的殊胜法门。现在时间到了,这一首的意思没有讲完,我们下一堂接著讲。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