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七九讲)  2002/07/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79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第一段风轮,第三小段「所出莲华」

【此香水海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

这是讲华藏世界。『莲华』也是表法的,我们必须要记住。『香水海』,香水海是表自性,是表藏识,从香水海里面变现出大莲华。清凉大师从这个相上解释,「所出莲华,蕊放异光」,蕊是花里的莲蓬,花蕊放光,「又发胜香」,不但有光,而且有香,「高出降伏,故立此名」,这个意思就表现出来了。高出降伏什么?降伏一切众生的烦恼习气,降伏一切众生错误的思想观念,本经所讲的妄想分别执著。由此可知,没有一法不是教化众生、帮助众生超凡入圣的设施。懂得这个意思,修行哪有不结果的道理!最重要的意思,接著下面说,「又所发万行」,万行是花,「一一觉性」,觉性就是光明的意思。「皆能普熏」,普熏是香的意思。把莲华名称表法的义趣说出来了,真正的意思是在这个地方。

所以佛门供佛的供具里面,花很重要,花代表什么?花代表修行,因!我们看一般的植物,先开花后结果;花代表修因,果代表果报。花开得好,果一定长得好,这就是佛家常讲的种善因得善果;花要开得不好,果当然就不好,果可能没有收成。所以因花,看到花就想到我要修因。 因是什么?通常是讲六波罗蜜,花代表六波罗蜜。供佛,无论供什么花,有些人说这种花可以供,那种花不可以供,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是妄想分别执著,花并不是给佛看的,不是给菩萨欣赏的。花是什么?提醒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看到花就想到果报,就想到要修行,所以它是代表因。佛前面供果,果就是代表果报。花是因,供的果是果报,因果。供在这里,叫我们看到,提醒我们要重视因果;因好,果一定好,取这个意思。

六度是菩萨行门的归纳,为六大类,展开叫万行,无量无边的行门,修因!我们不能不知道。每一个修行的方法,我们讲「法门无量誓愿学」,每一个法门都能启发你的觉性。换句话说,每一个法门修学的目的都是教你开智慧的,都是帮助你断烦恼、开智慧,所以叫觉性,这就是光明。断烦恼是除暗,生智慧就是光明。『种种光明』就说明因地修行是种种法门,一个法门里面要细说也是种种。我们今天修的净土法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头,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活活泼泼的在应用,我们现在人讲在落实,那不是「种种光明」吗?

『香』,清凉大师注得很清楚,「普熏」,普是普遍、又是平等,接受佛法的薰陶。我们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就是接受经论的薰陶。经上教我们做的一定要依教奉行,经上不许可我们做的,我们就不能违犯。但是你一定要晓得,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在做的时候是活的,不是死的。譬如佛法修学第一个课程,第一个阶段的课程,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不持戒怎么行,你怎么能成就?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但是戒是活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你不能不懂;你要不懂,你就死在戒条之下,你不能活用。所以它是活的,这里头要有智慧,要通权达变。

除了戒之外,还有斋,现在斋的意思大家也不懂了。现在人把吃素当作斋,这个错了。斋的意思是什么?日中一食,过中不食,那叫斋。现在很多人不晓得这个意思,错会了。佛陀当年在世,他们生活方式是采取托钵。什么时候去托钵?大概九点多钟就出门去托钵,一定要在十一点半之前吃完。为什么?不能过日中。我们晓得每天日中时间都不相同,每天差不多相差四分钟。所以要持斋现在比从前方便,从前是用日晷,但是天阴、下雨,没有太阳,你就不晓得什么时候是日中。现在方便,用天文日历,你到天文台可以买得到,每天日中是几分几秒,几点几分几秒,每天不一样。你不能过这个时间,过这个时间你再吃东西,这个斋就破掉了。但是在十一点半之前,你要是吃完,决定不会违犯。因为这个时间幅度没有这么大,十一点半钟以前,肯定不会破斋。现在我们一般人误会,把素食当作持斋,这个错了!不是这个意思。

你要晓得世尊当年在外面托钵,所有出家人托钵,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随缘而不攀缘。佛法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人家家里吃什么东西,他就给你什么东西,不能给出家人单独去做,那不叫找人家麻烦吗?现在诸位如果到泰国、到缅甸去,那边是小乘国家。印度的斯里兰卡,你们去看,他们出家人还是出去托钵,施主给什么吃什么,没有选择的。全世界的佛教都过的是这样生活,都没有像中国人吃素食的。我们中国的出家人到外国,人家看到我们很奇怪:为什么不吃肉?外国人没有这个忌讳,就是连韩国、日本都没有这个忌讳。我们知道他那个作法也是正确的,我们这个作法有好处。素食是中国梁武帝提倡的,常识一定要懂,为什么?到外国不要被人笑话。所以素食只有在中国,外国没有。

佛法里面只有讲不杀生,吃三净肉。什么叫三净肉?不见杀,你没有看到杀;你没有听到杀的声音,叫不闻杀:不是为我杀的。这个肉就可以吃,叫三净肉。如果你看到杀,不忍心;听到杀的声音,不忍心;为我杀,我有过失。所以施主布施供养的,你没有见到杀,你没有听到杀,他不是专门为你杀的。佛教出家人外面托钵吃三净肉,佛出去托钵亦复如是。佛教传到中国,当时那些法师大德也是吃三净肉,接受中国帝王的供养。我们知道佛教最初来到中国是竺法兰尊者、摩腾他们两个人,接受中国皇帝,那是汉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去求法,这二位法师发心到中国来。来的时候,接受中国帝王大臣的供养,那个时候他们也是吃三净肉。到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读《楞伽经》,佛在经上说:菩萨大慈大悲,不忍心吃众生肉。梁武帝看到这句经文非常感动,触动他的善根,他发心素食,把肉食断掉了。他是佛门的大护法,在寺院里对出家人提议,我们搞素食运动。所以梁武帝发起的素食运动,当时寺院出家人就响应。当然那时候响应不是全国,是局部,以后慢慢的全国都受到影响。不但出家人受到影响,在家居士也受到影响,都采取素食。

素食真的好处很多,尤其是近代。近代在这半个世纪,二次大战之后,随著科学技术的发达,化学的饲料愈来愈多了。家里面养的这些畜生都用化学饲料,化学饲料有毒。我前几年还在台湾讲经的时候,有同修告诉我,现在他们养的猪六个月就长得又肥又壮。给它吃什么?吃荷尔蒙,长得快!半年就卖去杀掉了;鸡,六个星期。所以它的肉质里面有毒素。现在人吃肉食得奇奇怪怪的病,病从口入。你们也许问,可能海鲜比较好一点?海鲜从前是好一点,现在不行了。海水污染,特别是沿岸近海。还没有受到污染的是深海,距离陆地很远的地方,稍微好一点。河水的污染更严重!

我们是五十年跟肉食断绝了。我曾经有一次问过方夫人,方东美先生的夫人。我问她:你们现在吃的肉食,吃的猪肉、鸡肉,跟三、四十年前吃的肉食,味道相不相同?她大概想了五分钟,很冷静的想,最后告诉我,不相同!没有以前那个味道的鲜美,没有了。什么原因?从前一般养猪的人家都是养在野外,没有杀的时候,它活得很幸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真的它很快乐。现在猪只怎么养的?从小就关在笼子里面,天天喂它,吃完了睡,睡好了就吃,等於说终身生活在监牢狱里,没有离开它的猪圈。你就想想,它是什么样的心情?鸡也是如此,鸡孵出来之后就在笼子里养。我们看到养鸡场,我们虽然没有亲自看到过,在电视里面看过。你看养猪,一大群一大群,猪圈;养鸡的,排上架子,鸡一只一只挨在一起。你就想想,它是什么样的心情?哪里像从前农村里面养的鸡都在野外,没有杀它的时候,它的生活确确实实很自由、很自在的,心情不相同。我们将心比心,畜生跟人没有两样,终身监禁,心情不好就影响生理,它的肉质怎么会好?

我们这几年住在澳洲,看到澳洲牧场,那是真的不一样。它地太大了,那些牛羊都等於是野生的。问主人:你这个牛羊有多少只?不晓得!所以它那个肉质不一样。澳洲,我住在乡下,乡下人养鸡跟我们从前五十年前的农村一样,鸡在院子里到处走,不一样!那个鸡生下来的蛋,跟我们现在市场买的鸡蛋的味道完全两样,怎么会相同!所以现在一般社会大众奇奇怪怪的病那么多,从哪里来的?从饮食来的,古人讲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点都不错。我们要能守得住。但是科技发展到今天,素食也有问题了,也不清净了。蔬菜有很严重的农药,素食里头都有毒,所以菜要洗很多遍。往年我们在台湾,韩馆长在的时候,买的那些蔬菜,回来要用淘米水来洗,要洗很多遍,你说多痛苦,菜的味道也失真了。

所以有一年,广州光孝寺老和尚请我去讲经。第一次我住三天,本焕老和尚接待我,办了素席给我吃。我就跟老和尚说:我们出家人不要这么客气,那些东西都很名贵,什么香菇、木耳这些东西。我说:我们出家人青菜、豆腐就好,不要这样破费。他说:你喜欢吃什么?我喜欢吃青菜,绿色的。到第二天开饭的时候,满桌像菜园一样,全是绿色的。我吃起来味道好,台湾吃不到的。由这个地方看,那个时候广东这个地区农民所种植的蔬菜还没有被污染,化肥、农药可能还没有,现在我就不晓得了。味道不一样。第二次我去讲经,隔一年,我第二次去讲经,讲了五天,在广州住五天。

所以现在就是素食,蔬菜都很麻烦。现在听说有什么有机的蔬菜,价钱比普通的价钱要贵。是不是真的有机的?现在冒充的太多太多了,我们怎么能辨别?生活不容易!我们现在在澳洲,澳洲土地面积很大,我们的小道场有二十多万尺的土地。我们自己院子里种菜,各式各样的菜我们都种。我们没有用化肥,也没有用农药,那真的是有机,味道不相同。我们用肥料是用堆肥,就是草、树叶,我们把它挖个坑埋在地下,大概两个星期就腐烂,就变成肥料,这是最健康的。我们净宗学院在图文巴山上有两个菜园,我们的菜供给一百多人吃,吃不完。自己种,不但种很多种菜的品种,我们还种了能做主食用的,我们种花生、马铃薯、蕃薯、玉米,这些可以做主食用的。都是自己种。可是在今天都市,人口多,土地面积小,没有法子自己种。

李老师以前常常讲,晚年很感叹的说:我们哪里是吃饭,三餐服毒。一生素食,现在到晚年三餐服毒,连米都掺著化学东西在里面,那个米好看漂亮。现在世界到这么一个程度,这很悲哀!这是我们从普熏、从香的意思来说,所以要懂得。我们中国人采取素食,在现在来讲,特别是对中年以上的人,对於他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我学佛二十六岁,我学佛大概不到六个月我就吃素,知道素食的好处,我吃素吃了五十年。

素食里面戒五辛,这个要附带跟诸位说说。五辛,佛法讲荤腥,那个腥是肉字边,荤是草,是草字头;五辛是荤,肉食叫腥,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佛对於初学,五辛要戒。但是托钵的时候就没有法子,人家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这个道理必须要懂得。五辛是什么?大蒜、荞头(就是小蒜),葱、韭菜、洋葱,洋葱在佛经叫兴渠,那个时候中国没有,现在都有进口。这五种东西,佛为什么不准初学人吃?《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生吃它影响你的生理,生吃、熟吃都影响生理。生吃容易动肝火、发脾气,这个对於修行有妨碍;熟吃,这个东西产生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这个对於修行人真的是妨碍,佛法要断贪瞋痴,所以佛禁止。但是它有开缘,你必须晓得,开缘是药用,你生病的时候需要这些东西做药引,这是开缘。为什么?那个量少,不起作用,这一定要懂得。

在现代人医学上讲,这五种东西对人身体有百利而无一害;实在讲它有一害,但是利多於害。这五种东西杀菌,像现在饮食里面带的病菌很多,这个东西杀菌,防止疾病的。我给同学们报告,过去韩馆长主持「台北华藏图书馆」,规定图书馆每一个星期大众要吃一次大蒜,要吃一次韭菜,这是韩馆长规定的。为什么?为了健康,为了防止疾病,伤风感冒叫你吃大蒜。我们吃大蒜会不会产生作用?不会。为什么?量少不够。生大蒜很难吃,比辣椒还难吃,我们通常能吃多少?两瓣、三瓣。要发生作用是什么?像山东人吃蒜瓣像吃花生米一样,那个我们不行,我们受不了,那个才能发生作用。所以你一定要懂得。

像酒,酒是五戒里头的。酒怎么样才能产生过失?酒醉就有过失。你酒要不喝醉,不会发生过失。但是为了防止,所以禁止,不让你喝酒。早年李炳南老居士跟我们讲《礼记》的时候,那时候《礼记》采取的注解是郑康成的,郑玄。他讲郑玄的故事给我们听,郑玄酒量大了。他离开老师的时候,老师带著同学到十里长亭给他饯行,每个人敬他三杯酒,他喝三百杯。这个三百杯是有典故的,就是郑康成,三百杯酒喝下来之后,他小小的礼节都不失,海量!所以李老师讲如果我们人人都有像郑康成这个海量,五戒里头不饮酒这一条就没有了。酒是遮戒,不是性罪,它本身没有过失,酒醉之后乱性。所以,你要懂这个道理。现在素菜里面有用酒做佐料行不行?行!为什么?不会醉。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厨房里面给李老师做的素菜,里面都用酒做佐料,有没有过失?我们知道没有过失。所以每一条戒,佛制定的因缘一定要懂。为什么制定这一条戒?这一条戒我们要怎样受持?要了解开遮持犯。当我们身体需要的时候,都是开缘,用量你捏住分寸,决定不能超过;超过它就起副作用,不超过,它的作用是正常的。

韭菜它的作用是清除大肠,我们一般讲通大便。大便困难,我们现在一般用西药来帮助你,但是那个药有副作用。最好的用韭菜,不过量,帮助你通大便,没有副作用,这叫药用。平常菜里面用蒜泥,大蒜捣碎做为香料用,这个没有过失,做佐料。特别是对初学在家居士,因为你要是劝他吃素,连这些东西都禁止,这个素食不好吃,没有味道,他还是吃肉去了。这是开缘,对於初学的人我们对他开缘,这个不禁止。素菜不错!味道很好,很好吃!他不吃众生肉,不造杀生的业,这个对他的帮助就很大了。同时跟他说明这些道理,他逐渐明白了,知道怎样在饮食上调适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健康的身体不是为自己,为众生服务,为自己早就选择往生了。现在众生还需要这个工具,怎么样把这个工具调理好,多替众生服务。饮食起居是大学问,不能不知道。

初学佛的人问你:佛教为什么这个不能吃,为什么那个可以吃?你要把道理说出来,别人听了心服口服,知道学习。我们自己的形相,那是个招牌。特别是七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上开缘就很多。为什么?身体体力衰了,衰退了,血液循环缓慢了,帮助血液循环最好的是酒。我在年轻的时候常常亲近华严莲社,华严莲社的老和尚,智光老和尚,那是当时的高僧大德。我们那时候年轻二十几岁,常常到道场做义工,所以老和尚常常叫我们跟他一起吃饭。他没有忌讳,他每一餐饭有一杯酒,我们看到奇怪,不敢说。以后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我才把这桩事跟老师说出来。李老师说:对!年岁大了,他这一杯酒是开戒,这不是破戒,不是犯戒。他身体需要,帮助血液循环。他没有喝醉,他只有那个小酒盅一盅。我们晓得了,明白了。所以懂得戒条每一条戒都是活的,不是死的,在不同场合当中,你要懂得怎么样去做,自他两利。佛法自始至终活活泼泼,不是死呆板的。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到第二段表法。「所发万行,一一觉性,故曰光明」,注解里面讲「此约表法,但通相表行」。花表六度万行,如果别说,在《华严》里面讲就是十波罗蜜,显示自性这十种的德能。大师也讲了十句,第一「开敷鲜荣」,花开得美,开得好,让一切众生欣赏,赏心悦目,这是什么?这是布施。我们的修学,布施就是放下,在一切时一切处,我们要能舍,要肯放下,为众生服务。财布施有外财、有内财,法布施有世间法、有佛法;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佛当年示现在世间,他老人家一生就是修这三种布施。每天教学,不辞辛苦,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二时讲经;二时讲经就是每天教学八个小时,跟学生在一起。佛所讲的多半是学生问的,为学生解答问题,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无问自说很少,这样的教学不多。用体力,这是内财布施;教学的内容是法布施;让这些学生无论是在家出家的,闻到佛法之后,依照佛法修学,各个开悟了,成就戒定慧三学,远离颠倒恐怖,那是属於无畏布施。一次把三种布施都圆满了。

我们看到佛的相好,看到佛的光明,看到佛的健康长寿,果报!从形相上显示出来了。你修行有没有功夫,不看别的,看你的形相,瞒不过人!这一点一定要懂得。修行有没有功夫在你的面孔,在你身体的形相,这个不能骗人,欺骗不了人。自己修行得的利益,最明显的利益就是形相好。再观察你的生活,你生活有规律,身心清净,没有烦恼,没有忧虑,常生欢喜心,常生智慧,这是现前得的果报。一般普通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个就能度众生。

众生他不知道佛法好处,他没有这个意愿来学佛。但是他要健康,他要长寿,他要相好,他要身体好,这个不管什么人他都需要。无论是哪个宗教,无论是哪个族群,哪个不希望自己相好,哪个不希望自己身体健康长寿,他希望这个。所以佛的相好,摄受许许多多众生!跟佛学习的人里头,有不少人是因为看到这个果,果报!我修行,把这个果报呈现给你看。

阿难尊者发心出家学佛,就是看到释迦牟尼佛这个果报。果报太殊胜,太希有,绝对不是父母所生的,他一定是修行成就的。他想得到这个好的果报,他才发心出家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楞严经》一开端就是这个故事。所以相好摄受人心!现在商业,工商业讲包装,讲宣传,佛用什么宣传?用形相。佛的形相,就是佛陀教育的包装,就是佛陀教育的广告。所以佛教化众生先把果呈现给你,因为众生只知道果,他不晓得因。果报给你看到,你欢喜了,你要想得这个果报,你要修什么样的因;他就能接受,才恍然大悟。你要想得财富,你要修财布施;你要想得聪明智慧,你要修法布施;你要想得健康长寿,你要修无畏布施。诸位同修要知道,不杀生是无畏布施,吃长素是无畏布施最具体的表现。

素食的人身体还不健康,那是另外有因素,他另外有障碍。障碍总的来说,心不清净!如果心地清净,能够采取素食,肯定健康!心地清净慈悲。清净心,用我们现在话来说,科学里讲的话,医学里面讲免疫,你的免疫系统很强。免疫的根在哪里?清净心!清净心是免疫,慈悲心是解毒。现在饮食里含的毒很多,非常严重,慈悲心能解毒。清净慈悲很重要,饮食起居你有节度,你很小心,你不容易生病。生病的因,最基本的因,佛经常讲三毒,贪瞋痴!贪瞋痴三毒,现在人讲病毒,贪瞋痴是最严重的病毒。你里面有病毒,外面再有这些污染、感染,你怎么会不生病?你要懂这些道理。这都是注解里面所讲的普熏,香义。所以别说第一个就是花开得美,鲜艳表布施波罗蜜。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风轮,第三小段「所出莲华」

我们讲到表法,莲华的表法,清凉大师在《钞》里面给我们讲略示十德,表於十波罗蜜。第一句「开敷鲜荣,以表施度」,我们介绍过了。再看第二句「自性无染,以表戒度」,这个地方讲的是性戒。自性本来清净,本来是没有染污,这是从性上说,从理上说的。如果从事上讲,佛菩萨事上也没有染污,凡夫有染污;凡夫被见思烦恼所染,被尘沙烦恼所染,被无明烦恼所染,我们常常讲妄想习气。如何能够恢复到自性?这一定要遵守佛陀的教诲,要认真的持戒。这一点现在非常困难,譬如经论有人讲,戒律没人讲了。不但大的戒没有人讲,实在讲连五戒十善都没有人讲,我们修行就困难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去年我们完成《十善业道经》的学习,现在我们学习的报告流通了,做成光碟,这里头讲十善。五戒,我们就是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讲过很多遍,从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一大段的经文内容就是讲的五戒十善,我们用这个来代替五戒。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你要知道如何修学,一定要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落实在自己工作里面,希望因戒得定。我们学《华严》能够得少分的华严三昧,那就很有受用了。念佛人一定要入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阿弥陀经》上所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功夫分三等,上等的,理一心不乱;中等的,事一心不乱;下等的,我们一般人讲功夫成片,或者说功夫得力,功夫得力是下品的三昧。如果我们连功夫得力都不能证得,这样的念佛只可以说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结一个善缘,往生不可靠。

再上去提升一点,功夫能成片了,什么叫成片?心里头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没有杂念。诸位要知道,这不是事一心,事一心是见思烦恼断了,你那个地位等於阿罗汉,那个不容易!事一心很难证得。可是功夫成片我们凡夫真的能做得到,这是伏烦恼。这一句佛号得力,念头才起,这个念不管是善念是恶念,不要理会。念头才起,「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念头换过来,换成「阿弥陀佛」。这样子功夫用久了,你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没有杂念了,这个时候叫成片,这个时候功夫叫得力,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你就有把握了。

功夫成片里面也有三辈九品。如果是上辈的三品,生死自在,所以我们凡夫真能做得到;换句话说,想什么时候往生,可以,没有障碍了。大概到了这个程度,没有不往生净土的。不往生的只有一个条件,你在这个世间还有很多有缘的众生要你去度他,就这么一个条件。如果不是为了度众生,帮助众生、成就众生,没有理由再住在这个世间。你住在这里干什么?这样说起来,住在这个世间是不是有苦受?跟诸位说,没有。为什么?你能转境界了!你在这个世间没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你的心永远保持清净;心清净,身清净,环境清净。这些年来我们常常提倡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这就有一点意思了,你看到这个世间人,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常生欢喜心。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活在这个世间是为众生活著,不是为自己活著,自己没事!

我们学佛,尤其修净土,要不到这个境界,你没有成就。没有成就赶紧努力,如果你要不努力,你这一生岂不是空过?遇到这样殊胜的法门,你不能到极乐世界去,你说多可惜,多冤枉!到极乐世界虽然品位不高,但是净土经里面给我们讲那个世界殊胜,虽然他有四土三辈九品,它是平等的。不像其他一切诸佛刹土不平等,四土不在一起;就连华藏世界都是如此,十住菩萨见不到十行菩萨,十行菩萨见不到十回向的菩萨,十回向的菩萨见不到十地菩萨。可是在西方极乐世界,菩萨还是有这些等级,但是天天在一起,这个不可思议!

四土三辈九品同在一个法会,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这好比一个比喻,像我们在学校念书,小学跟中学不在一起,小学生见不到中学生,中学生见不到大学生,他不在一个学校。西方极乐世界小学中学大学在一个教室上课,程度确实不一样,但天天见面,天天在一起。你就知道有一个很大的方便,大学生帮助中学生,中学生帮助小学生,有人辅导你,你就不会退转了。西方世界永远不退转,什么原因?就是这个原因。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是等觉菩萨。我们生凡圣同居土,甚至於下下品往生,好像小学一年级。那个上善之人是等觉菩萨博士班的,我们天天跟他在一起,占大便宜;听佛讲经没有开悟,再向他们请教,他们会帮助你。有这么多的助教,有这么多人辅导,你怎么会退转?西方世界不退转的缘在此地。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学习。

净土法门,古大德常常提倡的,持戒念佛,很重要!持什么戒?我们不说高的,说最低的,教我们持戒念佛出在哪个经上?《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是修净土的基础。头一条,三福是三条,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要做到;我们要做不到,念佛不能往生。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所以我教在家同学,具足众戒,五戒;三皈五戒要落实。出家同修要落实「沙弥律仪」,沙弥律仪要不能够做到,你往生真的有问题。我们不要求很高,我们的目标在凡圣同居土,所以我们持这个戒不多,十善、三皈、五戒,出家加个「沙弥律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果然能够这样学习,老实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们这种修学法,於自性无染才有少分的相应。

第三句讲的是「香气芬馥」,这十句是配十波罗蜜,香气芬馥配忍辱波罗蜜。香气表法的意思前面讲得很多,薰习。薰习总不外乎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在这个境界里头要受得了;你要不能忍受,你就不能成就,你就退转,你就堕落了。要能够受得了,顺境善缘不起贪念,放得下!逆境恶缘不生一丝毫的瞋恚心,没有一样放不下。常常要想著《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弘法利生都不能著相,应当放下的时候,毫不犹豫马上放下。为什么?心地清净,不生染污。这个重要。

如果你真正了解因果,你命里头有这个福报,你这边放下,那边福报就来了。世出世法是一样的,丢都丢不掉。佛法里面又何况有诸佛护念,有诸菩萨善神拥护。你真正发心为佛法、为众生,佛在经上讲的话是真的,他是兑现的,他不是讲假话。我们什么都不要!我跟同学们说过,一九四九年我从广州到台湾,我身上只有一块银元,袁大头,赤手空拳,什么都没有。辞去工作,一心学佛,我全部的财产,两套换洗衣服,一个三斤重的薄被,衣服打个包袱,行李卷一卷拿著就走了。身上一分钱没有,真正叫干干净净。

讲经讲了二十年才有一个道场,「台北华藏图书馆」。过了五年,简丰文居士供养一个现在的「佛陀教育基金会」。我有没有放在心上?没有!我知道那个东西是累赘。你给我,我不敢要,为什么?我没有这个福报,我清楚,我没有能力养这个道场,道场要开销。我一生没有求过人,说是要求信徒你们发心来帮助,这个话我说不出。我宁愿饿死,我也不会问人家要一分钱,我是这么样一个性格,这个性格是一生永远改不掉的。所以诸位要晓得,讲经二十年才看出果报,这个小的道场现前了。道场一切开销是信徒们真的是乐捐,我们不强求,都是自动的,绝对不能给信徒听众丝毫的压力。如果给他压力,我们有罪。我们是教所有的学佛人大家都生欢喜心,你给他压力,这个不可以。我们不希望别人给我压力,我怎么可以给别人压力?这些都是属於忍辱。

到讲经四十年,果报逐渐逐渐殊胜,有一点小自在了。今年四十四年,看样子,好像果报有点成熟了,真的,谚语里面所讲的有求必应。我们求,绝对没有非分的希求,那个不可以!我们所求的,为众生,为正法久住,为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我们希求的是这个,没有为自己。所以在这么多年当中,我们在美国有一个道场,现在澳洲也有一个道场。澳洲道场在家出家的同修、常住有四十多个人。我们常年办佛学讲座,每一季,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办一次。一次期限是七十天,就是十个七,每一季办七十天。一季三个月九十天,我们七十天办讲座,当中休息二十天。这二十天做准备工作,办一下次的讲座,下一次我们要检讨,我们要改进。我们有工作检讨会,不断的改进提升品质。一年办四次,四次总共的时间是二百八十天。

办这个讲座真正的目的是把我们家里这些人,发心讲经的、学教的,讲座让他们去练讲。他们有机会上讲台,天天讲,天天跟同学们开讨论会,来解答大家的疑难杂症。我们建十个教室分班上课,你喜欢学哪一部经论,你进哪个教室,我们是一门深入,专学专攻。这里面也有共同科目,共同科目是属於戒学。不管你学哪个法门,戒律是根本,所以戒学是共同科目,大家在一起上课。像《十善业道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弟子规》《太上感应篇》《沙弥律仪》,这是共同科目,是在大教室里上课。其他要学,像学《弥陀经》的、学《无量寿经》的、学《普门品》的、学《金刚经》的,那是另外教室。不管你学哪一部经论,共同科目一定要学,早晚课念佛,解行相应。

这个短期讲座我预定是三年,要办十二届。这十二届办下去,大概我们学讲经的这些同学们,他们每一部经讲过十二遍,这有相当的基础了。然后我的学院就开始招生,为什么?有老师了。这些老师一部东西都讲了十二遍,也经过这么多同学提出问题研究讨论,大概在解行上都有相当的基础,可以正式开班教学,我就招生。招生的时候,我们的学程就是十二年,我要认真来培养继起的弘法人才。所以三年,头三年是培养师资,等於说是研究所一样。我要办讲座,不办讲座他们没有办法上台练讲,也没有人提出问题来向他请教,这个方法教学相长。到这个学院来参学的人,他也得利益,教学的人是得圆满的利益。我们不能不用一些方法,善巧方便。所以没有耐心,你就不能成就。

第四「宝茎坚固」。莲华,莲华有茎,这个茎是衬托著莲华,它表精进波罗蜜。世出世法,成功一定靠精进,懈怠就肯定退转、堕落;决定不可以懈怠,勇猛精进。无论哪一部经典,义理都是无有穷尽的,你要深入。佛在经典上常常教导我们深解义趣,说个老实话,十二年专攻一样,你要跟菩萨们比,你才懂得一点皮毛,这给你讲老实话。你可不能骄傲,你要一骄傲,自以为是,错了!一有骄傲的心态你就止步了,不能再往前进了。

「宝叶扶疏」,莲华一定是有绿叶陪衬它,这个花才显得美。没有荷叶,单单有花没什么好看,所以显出花的美,一定是有绿叶来陪衬。宝叶扶疏是表禅定波罗蜜,禅定是心里面有主宰,有主宰不为外境所动摇;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自己心不定。我们学佛,如果是真正念佛的道场,这个道场在共修,一句弥陀念到底,不夹杂。觉明妙行菩萨给我们讲念佛的秘诀,「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他老人家说的这三句话,实际上从哪里来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出来的。

大势至是我们念佛的第一个祖师,净宗法界祖师,尽虚空遍法界,第一个提倡念佛的是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第一部讲《华严经》,华严会上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第一,娑婆世界初祖。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初祖,你看看他老人家怎么教我们,念佛方法是什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禅定,六根不向外面境界攀缘叫都摄。眼随著外面色相起分别执著,耳随著音声起分别执著,你的心动了、心乱了,那是凡夫,那样念佛不能成就,「口念弥陀心散乱」!所以功夫要想得力,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见而无见,无见就是我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见如不见,听而不闻,我是听到了,没有放在心上。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不能不接触,那是事,事没有障碍,心里头没有,痕迹都不著,就是《坛经》上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见色,阿弥陀佛,闻声阿弥陀佛,顺境善缘阿弥陀佛,逆境恶缘还是阿弥陀佛,这样就成功了。一句阿弥陀佛,把顺逆境界、善恶之缘全部摆平了,这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怀疑才叫净,不夹杂才叫净,怀疑夹杂心就不清净了;相继就是不间断。所以觉明妙行菩萨讲的三句话,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如何能做到净念相继?一定要都摄六根;换句话说,外面境界你要能放得下,你要能不受干扰。接触外面境界心就乱了,起妄想分别执著,这样修行你怎么能成功?

为什么接触境界会起疑惑、会夹杂?说个老实话,你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你迷惑!怎么治?读经、听讲。现在读经有困难,所以娑婆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多听。往年,这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情,新加坡居士林老林长陈光别居士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生病,晚年生病四年,四年当中每天听经八个小时,在家里听我讲经的录相带。那个时候还没有光碟,我们提供他的是录相带,每天听八个小时。听完之后就念阿弥陀佛,他一切放下。两年,他往生就有把握了,他就想走。而是居士林的李木源居士要求他,不能走,只要他在,居士林方方面面能稳得住。老林长帮助李木源居士,又住了两年,使李木源在居士林他的地位巩固了,把林长交给他,他预知时至往生了,三个月之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你就晓得经不能不听,不听你怎么能懂这个道理,你怎么能了解事实真相?人生第一大福报就是听经,再没有比听经这一桩事情重要了。听经能开智慧,听经能帮助你看破放下,能帮助你自在往生。在道场做义工,不听经,你所求的是什么?人天福报,你求的是三界有漏的福报,不能不知道。讲经的人要不能够修行,讲经也是三界有漏福报。由此可知,听经最重要的是修行,不听经不知道怎么修行。以为自己平常都不错了,听经才发现自己过失,把过失改过来才叫修行。心里头有主宰,不被外面境界所动摇,重要!

第六句「宝蕊光幢」,这是讲到莲华的莲蓬,讲到什么?讲到莲华的核心,这是宝。为什么?它里头含种子,含的果,华里头有果,这是表般若波罗蜜。六度前面的四条是戒,都是属於戒,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都是属於戒,禅定是属於定,般若是属於慧。六度就是戒定慧三学,把戒讲成四条。在《华严》把般若又开为五条,般若是根本智,后面有后得智,方便、愿、力、智。「宝蕊光幢」,幢就是莲蓬,也显高显之意。智慧高,所以高出降伏,能降伏你的烦恼;智慧不开,烦恼伏不住。智慧开了,烦恼就变成智慧,转烦恼成菩提,转散乱为禅定,转懈怠为忍辱,他统统转变了。这是什么?智慧开了!

第七句「相巧成就」,相是相状,巧是巧妙。智慧开了,我们常讲你的相貌改了,相随心转。你的面相改了,你的体质改了,你居住的环境也改了。居住环境,我们中国人讲风水,为什么?你的智慧现前的时候,你这个人就真正有福报了,那就是风水家常常讲的「福人居福地」。你是个有大智慧福德之人,你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福地。为什么?这个地方的风水随著你转,不是风水转人,人转风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是方便波罗蜜,善巧方便。这个善巧非常明显的转了境界,《楞严》里面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

第八「含藏莲子」,莲蓬里面有莲子。莲子表什么?愿,菩萨的大愿,大愿是种子。菩萨、如来在十法界里面现身说法,帮助无量无边众生,这个活动是什么力量?愿力在推动的。我们今天这些芸芸众生,在这个世间每天拼命在工作,在努力,什么力量推动他?名利,不是为名,就是为利。现在在这个世间,说实在话,为利的多,为名的不多,除非什么?利他已经满足,然后他求名。利还没有满足的时候,实在讲是为利。天天拼命工作为赚钱,如果没有钱赚,没有名、没有利,他就懈怠,他就不干了。我们想想诸佛如来、诸大菩萨,既不要名又不要利,他在十法界里现身说法教学,这是什么力量推动他?愿力!这个愿力是属於智慧,没有智慧哪来的愿!智慧起了作用,变成愿力。

第九句「宝台坚住」,这个台是莲台,坚是坚固。这一句就是配十波罗蜜里面的力度,他有能力。愿一定要落实,落实就是力量,就是能力。单有愿,不能落实,这个愿是空的,虚愿。所以愿一定要有行,坚定的行持,知道自己所做的没有过失,确确实实自利利他,没有过失,力波罗蜜。

最后一条「普放光明」,这一条是什么?这一条是成绩的表现,这个智是后得智。实在讲方便、愿、力也都是后得智。最后这个智是你的智慧完全现前了,一般人都能够觉察出来,也就我们讲的能够看得出来,而且非常明显。这个人聪明,有智慧,你看他的生活是智慧,你看他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高度智慧的表现,把十波罗蜜都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一个真正修行人。这是第三小段「所出莲华」里面表法的义趣。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这是长行最后一段。

【华藏庄严世界海住在其中。】

华藏世界在哪里?在这个大莲华里头。

【四方均平,清净坚固,金刚轮山周匝围绕,地海众树各有区别。】

这是第四小段「所持刹海」,这个刹海是毗卢遮那佛的教化区。我们这段经文,从最小的、最基本的风轮,这个风轮的名称,我们在前面看到了,「平等住」,平等住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基本的粒子,佛法里讲的极微之微。你看这样一步一步它这个组合,组成一个大世界。前面跟诸位讲的香水海,讲的莲华,你要体会到里面表法的义趣,都是讲的自性,都是讲的藏识,全都是讲的性德!到这个地方才讲到大世界。华藏世界不是一个佛土,不是一个佛的世界。这个大世界里面,像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这个世界,不知道有多少。佛在经上讲「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你就晓得这个华藏世界从大的方面来讲,千百亿化身就是千百亿个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那是从小的方面来说。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个大世界,『四方均平,清净坚固,金刚轮山周匝围绕』。这是叙述大世界的形相,这个形相是从大体上来说,不是细说。现在时间到了,这一段意思没有办法讲完,我们下一点钟接著来讲。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