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二一讲)  2003/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921

诸位同学,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一卷,「毗卢遮那品」第六,这是初分最后的一品经。清凉大师在来意里面说明,前面五品,十卷经,是讲的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这一品则是讲的因;前面说的果,这一品讲的因。「前品初言,毗卢遮那旷劫修因之所严净」,我们看到果报了,到这个地方才说他的修因,「今方显其事」

接著我们把品题简单的做个介绍。「毗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光明遍照,这个里面含义很深。经论里头常常说,唯有如如智跟如如理是真实的,永恒的存在。除了如如跟如如智以外,都是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细心、深入的体会。「如如」就是世间所讲的真理,世间人有真理这个名称,但是真理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得出来,或者说,没有人能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唯独佛经里头有详细的说明。

如如之理,一定要有如如之智,你才能够证得。换句话说,佛说这桩事情,这是宇宙之间的理体,现在哲学里面所说的本体。实在讲,哲学上所讲的本体,跟佛法讲的如如有相接近,实际上不是一回事情。换句话说,如如不是哲学上所讲的本体,哲学上所讲的本体也不是佛法讲的如如。但是如如确确实实是宇宙之间万事万法的根本。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虚空从哪里来的?刹土从哪里来的?那个根源是如如。佛法里面有很多名词讲这桩事情,讲真如、讲本性、讲第一义谛,佛说这桩事情至少说了几十个名词。

那我们要问,佛为什么把这桩事情说那么多名词?佛的意思是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知道说的是这一回事情,决定不要执著名字,名字是表法的。从这个里面细心去体会,但是如如智不现前,怎么说你也没有法子体会;「如如智」是真智慧。佛家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大彻大悟就是如如智现前。凡夫,小乘,权教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如如智没有现前,如如理没有证得。什么原因?他的障碍没有断干净。什么是障碍?妄想是障碍,分别是障碍,执著是障碍,《华严经》上说的。世尊在一般大乘经上不是这个说法,他说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烦恼没有断尽,你如如智不能现前。

如如智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不是你修得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自性就是如如,自性里面圆圆满满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那个智慧就是如如智。佛证得了,佛证得是圆满的;法身菩萨证得,法身菩萨证得的没有圆满,而且菩萨每一个阶位,他所证得的都不一样。譬如十住菩萨,证的浅,十行菩萨比他证得深,十回向菩萨,又比十行证得深。十地菩萨他所证得的,跟佛逐渐逐渐接近。到等觉,等觉还差一分,就是那一品生相无明没断,生相无明断了,那就跟诸佛如来所证的平等,真平等;佛佛道同,等觉菩萨的道不同。同样是那一品没有断,那一品里头也很复杂,也不完全相同。一定到成佛,智慧才完全平等,才相同,才能够证得如如。

所以毗卢遮那如来,法身如来。法身如来,他所证得的是究竟圆满光明遍照,遍照虚空法界。虚空法界就是一尊佛、一个体、一个事,所以我们许许多多宗教称宇宙之间有一个唯一的真神,这个真神在佛法里面,我们了解,那唯一的真神是什么?毗卢遮那,就是每一个人的真心,就是每一个人的自性,要知道自性、真心是一个,是共同的,所以大乘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光明遍照是共同的。

所有一切虚空法界刹土众生,都是这个体,这个理体,如如之体变现出来的。当你没有烦恼分别执著的时候,所现出来的现象,《华严经》上叫做一真法界。在刹土里面,我们称它作法性土;身,法性身。诸位必须要知道,法性身跟我们现在这个身是一还是二?迷的时候是二,悟的时候是一。悟了的时候,这个身跟宇宙融合成一体;悟了的那个智慧,那个智,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如来、法身菩萨也融合成一个,不可思议!所以讲到毗卢遮那,理事、如智统统融成一个。世尊为我们方便说,把它分成因跟果,这好说,其实因果是一,不是二。前面我们看到的十卷经文讲的是果,这一品特别给我们说的是因,那个果从哪里来的。现在来给你说因,因重要!修因当然就证果。这个名,释名就简单介绍到此地。下面这一段讲「宗趣」

「宗」是这一品经的宗旨,「趣」是趣向。「明因广大为宗,证成前果为趣」《华严经》实实在在讲,前面这十卷经很不容易讲,很不容易懂得。我们总是尽了这一点绵薄之力,用了一千八百个小时把这十卷经文介绍出来,我们读了之后,无限的羡慕、向往。许多同学听了,告诉我,怎样能入华严境界?怎样能够加入毗卢遮那如来、法身菩萨的俱乐部?这一品经就重要,告诉我们修因,这个因深广无际。

唐朝时候的李通玄居士,这是了不起的一位大德。示现在家居士,这个人是入华严境界,为《华严经》做了个注解,叫《华严合论》。他在注解里面前面这一篇简介说的非常好,《纂要》把它节录,方便我们初学。他说解释这一品,他也分做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讲来意,跟清凉大师所介绍的段落大致上都相同。前面十卷,五品经,「已举现世毗卢遮那佛」的果报,恐怕初学的人听了之后很难生起信心。

真的,长者这个话一点没有错,为什么?我初学佛的时候,台湾大学有几位老教授,我跟他们都很熟,他们看了《华严经》,来告诉我:释迦牟尼佛很会吹牛、很会说大话,聪明到极处。这是大学教授、学者看了《华严经》的反应,说释迦牟尼佛很会说大话,他们是自叹不如,不相信,但是非常赞叹,这是真的。认为《华严经》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小说。长者是唐朝初年的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四百年,你看他都预料到了,恐怕人不相信,「所以然者,为古无旧迹」。为什么不相信?这个事情在古时候,不但历史上没有记载,就是今天考古学来探索远古,也没有办法探索这个痕迹,这是叫人不容易相信的原因。

我们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形成到现在时间不长,现代科学家在研究、在探索,大概也是几十亿年的时间。在佛法里面讲的时间是无有穷尽的,几十亿年的时间,比起阿僧只劫实在是太短。我们凡夫如何能够了解佛菩萨的境界?所以世尊在这个经里头引用古佛来作证,证明今佛,知道因与果决定不错。世出世间法,我在讲席里常讲,就以一般人来讲,什么是真理?因果是真理。

佛法离不开因果,《华严经》讲的五重因果,《法华经》讲的一乘因果,佛法不离因果,世间法也不离因果。万法皆空,何以说因果不空?我在讲席里面也说了很明白,说了三桩事情:因果转变不空,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是说它转变不空;第二个,因果相续不空;第三个现象是因果循环不空,它有这三桩事情。所以讲因果不空,是讲它的转变、相续、循环,这都是事实真相。世出世间都不离这个现象,所以才说它作不空。

同时在这一品经里面,释迦牟尼佛也告诉我们「古今诸佛三世法相似」。在我们这个世间,现在逐渐逐渐,史学家、科学家逐渐的怀疑一桩事情,就是历史会重演。像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大洪水使世界毁灭,现在确确实实已经证明地球至少经过四次大洪水。每一次洪水使整个文明毁灭,然后重头来再开始,好像重演。诸佛如来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的事情相似。这一桩事情我们一定要很冷静、很细心的去探究,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断疑生信。

长者给我们说名体,毗卢遮那品,这一品是「依主得名」,主是毗卢遮那佛,引古成今,所以用佛号做品题。梵音「毗」翻作种种,「遮那」翻作光明,毗卢是种种,遮那是光明。「言以法身悲智设种种教行之光,破众生之业暗」,这个说的好,这个说法比清凉讲的清楚。从名号里面我们就晓得世出世间第一等的事业是什么?是教育,这真正是最真实、最伟大的事业。世间最伟大的事业不是做帝王,不是建立一个王朝,而是教育。

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他是王子,他舍弃王位。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他在少年的时候,武艺超群,他可以做元帅。他这个示现就是告诉我们,要解决社会上一切问题,政治很难,不容易做到,武力也不能做到。什么能做到?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浮在我们面前,冲突;化解冲突,促进和平,政治做不到、武力做不到,冷战、热战都不能解决。什么能解决?教育。释迦牟尼佛放弃一切的行业,从事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了不起!

在中国孔老夫子,我常讲孔老夫子是因祸得福。这话怎么说?夫子确实有大德、大智、大能,他是平民,他实实在在羡慕周公,他心目当中的偶像是周公。周公是周朝时候的宰相,所以,他周游列国,目的是想求个一官半职。走了许许多多的国家,那个时候中国没有统一,诸侯(每一个「侯」就是一个国家)没人用他,这才回到老家去教学。

回到老家教学,他老人家已经六十八岁。我们知道夫子七十三岁过世,六十八岁回到家,七十三岁就走了,他教学的时间只有五年。他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五年的教学在中国成了万世师表,成为至圣先师,他做梦没有想到。所以,真正的成就是教学。实在讲,我心目当中的观察,孔老夫子是佛再来的,为我们示现的,告诉我们教学。

五年的教学,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对整个世界人类的文化,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所以「学记」里头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时候是古圣先王,他懂得这个道理,他有这个认知。所以,帝王对老师尊重,老师来了,帝王不能坐在他的位子上接见老师。他的位子是上位,坐北朝南,老师来了,他从位子上降下来,他站在东面,请老师站在西面;东面是主人,西面是客人,以宾主之礼相见,不敢以君臣之礼待老师,这是提倡尊师重道。

皇上对老师这么尊重,做老师的人很辛苦、很清苦,物质生活条件很差,所以穷秀才!但是什么?他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这一点是他最大的安慰,他愿意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下一代的人才。培养人才不简单,为什么?那个教学是要以身作则的。我们这个地方同学们现在都学《弟子规》,老师一定要把《弟子规》上每一条都做到。如果他做不到,那学生问:老师,你教我做,你为什么没有做到?那老师就没有话答覆。每一条都要做到,做给学生看。父母在家里头要做到,要做给儿女看,学校的老师要做给学生看,这样才把一个人的德行根基教成,奠定下去了,他一生受用无穷。

所以做老师的人真的很辛苦,他得到父母的尊重,得到国王大臣的尊重,这是应该的。所以,最伟大的事业是教育。你看这些从事於教育工作的人,为国家、为社会,奠定和平、安定、繁荣、兴旺、幸福的根基,他们在播种,在造福,大家享福。所以这是无比殊胜伟大的事业。

孔老夫子何以能成名?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常讲后继有人。你自己一生做的再好,你没有接班人、没有传人,你的事业等於零。所以,世间的事业,你看看帝王,帝王登基那一天,我们现在讲就职,就职大典第一桩大事情,就是立太子。你看看,他一登基那一天就选定接班人,全心全力来培养这个接班人,以国家第一贤德之人来做太子的老师,来教导他。他后继有人,他的政权一代一代能传下去。哪一代疏忽了培养接班人,那一代肯定亡国,诸位看历史就晓得。

从事教学的人,传道!一样的事情。你道业上,学业、道业有没有接班人?如果有接班人,你成功了。我们在这个上面来看,在中国从事於教育工作的人能够有传人的,夫子第一,没有话说。他的学生三千多人,真正有成就的(就是夫子入室的弟子,我们佛法里面讲法子)有多少人?七十二人,七十二贤人。这么多的传人,这万世师表当之无愧,他成功。释迦牟尼佛所以能成功,你看看,他菩萨弟子多少?声闻弟子,经书上记载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比孔老夫子殊胜,夫子比不上释迦牟尼佛。从这些地方,你有成就的学生有多少人?事业要从这个地方来看。

现代,现代人疏忽了,只知道自己有成就。夫妻两个都从事於社会工作,儿女交给佣人去管,自己这一生成就了,底下一代完了。这在佛法里面讲,你的业绩到最后等於零,错了!错的原因在哪里?不读古人书。在中国世世代代没有这样教你的。一半的精神从事於事业,一半的精神培养接班人。非常可惜,现在社会上没有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外国许许多多事业有成就的企业家,有很多自己死了,公司就瓦解,这个事业就没有了;有很多在自己晚年,经营不善,破产、倒闭,我们看的很多很多。这个里面的业因果报,我们在旁边看的很清楚。过去生中所修积的一点福报享尽了,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确确实实愚昧无知。所以,很多人问我原因在哪里?我常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听,没有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这才是真正失败的原因。一个国家政权如是,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也如是。

在今天讲我们佛门,佛门是教化众生的事业,是教育事业。现在把教育忘掉了,忘得干干净净,去搞超度死人的事情,这成什么话!释迦牟尼佛要在世看到这个情形,流眼泪,痛哭流涕!传到三千年传到这个时代,这些四众弟子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我当年刚刚学佛,刚刚接触,我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我念什么?不是念经,教我念《释迦谱》,念《释迦方志》。这个教学,当时不知道,现在想想有道理。

《释迦方志》《释迦谱》是说什么?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你不是要学佛?你先要了解、认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他老人家一生干的是什么。一生教学,没有教学之前,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自己的学问。自己的德行、学问成就,全心全力教导众生,有教无类,这个教学的态度跟孔老夫子完全一样。不分你是哪个国家人、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来学,都是认真、尽心尽力教导你、成就你。好老师,老师里面的模范,老师里面的榜样,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我们学佛,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的形像意思在此地。看到释迦牟尼佛,想到:我要像他。要想到释迦牟尼佛的生平,全心全力教化众生。教学的内容、纲领,三桩事情:教人断恶修善,教人破迷开悟,教人转凡成圣,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业。我们认识清楚,我们愿意跟他走,愿意效法他,继承他的事业,那我们这一生当中就是干这三桩事情。首先是成就自己,自己首先要断恶修善,要破迷开悟,要转凡成圣;自己成就了,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这叫学佛,要学得像。

所以李长者这里说得很好,他说以法身的大悲大智,「设种种教行之光」。这个话我们要会听,是不是真的有设施?没有。如果真的有设施,那他就是凡人。为什么?他起心动念。毗卢遮那没有,从来没有动过念头,从来没有起过心,自自然然的。那这个教化是怎么成就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感应很难懂,像我们佛门里面敲钟敲磬,你看你一敲它就响,敲是感,它响是应;敲的人有心,应的没有心。钟磬不能说你敲我重,我就响大一点,你敲轻,我就响小一点,它没有想。毗卢遮那佛没有想,没有起心动念,自自然然而应。而且这个应,应的妙,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给你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身没有一定的形状,法没有定法,完全随众生的感,自自然然的应,妙不可言,这是法身如来。法身如来示现的身相,就变成应身如来,变成报身如来;即使是应身,也没有起心动念过。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试问问,他有没有起心动念过?没有,肯定没有。我为什么说得那么肯定?如果是有,他说不出这么多经典,说不出这么大的道理出来。为什么?打开历史看,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能像释迦牟尼佛。真实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这是真实智慧的起用,决定妄想分别执著断尽,智慧才现前;只要带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你没有这个能力,你自性般若不能够圆满现前。现是可以现,现个几分,为什么?里头夹杂著妄想。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是一丝毫妄念都不夹杂,你仔细去看经,你能看得出来。我们要学,就在这里学。

离妄想分别执著,在哪里离?在生活当中离,在工作里头离,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离。《华严经》五十三参里头叫历事炼心,不是叫你把这个统统都放下,到深山里面去找个人迹不到的地方修行。那个修行是小乘人干的,能不能成就?很难。你在深山住了几十年,心地清净了,叫你到都市里头去住个几天,马上就变,就又变污染了,那有什么用处?没有用。所以真正练功在红尘里头练,在染缸里头你不染,那是真的不染,成功了。大乘法跟小乘法的修行不一样,大乘难!

长者设了一个问,问的好,他说古佛今佛是一还是异,就是是一还是二?他的答是「为一为异」,这个「为」不好讲,就是现在人不好懂,我们改一个,改一个「亦」,就是「也是一,也是异」;换句话说,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二。这个境界里头,大乘经上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才能了解真相。你有「到底是一,还是不一」,你还有分别执著,既有分别执著,这个事情怎么讲都讲不清楚;离分别执著,真相大白,你就清楚了。所以最高的东西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长者这个地方的说法,他底下还说「何以然者,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脱,是一」。他这个讲的好,法身是一,智身是一,九十七大人之相是一,大慈大悲是一,智慧解脱是一。但是「各各众生发心成佛是异」,这是从事上讲的。前面从理上讲,从理上讲是一,从事上讲是不一。释迦牟尼佛修行成佛,你将来修行也成佛,我修行也成佛,这不是一!理是一,事不是一,这个说法你好懂。如果我再跟你说「理是一,事也是一」,这个话就不好懂,更深一层境界了。那要到什么时候你能懂?你的分别执著放下,你就能懂;分别执著没有放下,你不懂。长者这个话你不懂,因为你还有分别执著。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听听李长者的开示。前面他假设一个问题:古佛今佛是一,还不是一?提了这么一个问题。答覆的是,「是一,也不一」。这个话就是从理上讲是一,从事上讲不一,这是一个说法。另外又有一个说法,这个说法意思就更深,更深一层,「无量无边三世诸佛皆同一念成佛无前后际,是一」,这句话不太好懂。无量是讲数量,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知道,无量无边的众生,过去修行的、证果的成佛了;现在,修行证果成佛了;将来,修行证果成佛了,叫三世诸佛。

三世诸佛无量无边,怎么成佛的?长者这一句话大家要特别留意,「皆同一念成佛」。换句话说,二念你就是凡夫,一念就成佛。「一念」是什么?一念是无念,一念是正念。「一念」两个字很不好懂,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时候叫一念。

凡夫没有一念,凡夫什么?二念、三念。我们一般人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凡夫。什么叫三心?法相唯识里头所讲的,阿赖耶、末那、意识,就是第六意识,这叫三心。二意,意识是意,末那叫意根,所以末那跟意识叫二意。三心二意是凡夫!转八识成四智,这就是一念,那个就是法身菩萨。

法身菩萨,可以说成佛了,虽然不是究竟圆满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师讲佛有六种,第一种「理即佛」,从理上讲。理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本来成佛,连山河大地,这《华严》上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讲得多圆满、多么究竟;理即佛,这是从理上讲的。

从事上讲,就分成五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名字即佛」,有名无实。像我们现在学佛的人,一点功夫都没有,也去受了三皈,也去受了五戒、菩萨戒,也出家剃度,受了三坛大戒,哪一条戒也没有做到;学佛了,天台大师说这一种人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还是个凡夫。从前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讲,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跟没有学佛的人没两样。

从这个再升等,升一级,叫「观行即佛」,观行是你真正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修行,功夫得力,这才是真正佛弟子。我们讲功夫得力,这样的人要是发愿求生西方净土,肯定得生。名字位中不能往生,念阿弥陀佛也不能往生。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千万不能够搞错、不能误会。观行,不管你修哪个法门,所以净土法门非常了不起,绝对不是说只有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修别的法门不能往生,那你就错了。

《无量寿经》上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们看「三辈往生」这一段。这一段经文它有四段,前面是上辈的、中辈的、下辈的,这个都是依净宗法门来修学的。第四段就不是的,第四段是修大乘法的,不是修净土宗。大乘法门,不管那个法门,你修大乘法修到功夫得力,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都得生。净宗法门广大,没有门户之见!修禅也好,修教也好,学密也好,持戒也好,无论你修哪个法门,只要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不生的。这是功夫得力。功夫不得力,那不行,念阿弥陀佛也不能往生。

什么叫功夫得力?佛法里面常讲,烦恼轻,智慧长,功夫得力;如果烦恼还一大堆,功夫不得力。功夫真正得力的人,就在这上面能够觉察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的烦恼习气一年比一年少,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像我们学经教的人,这是很明显的觉察到,就是展开经卷,我们讲经遍遍不一样。这一部经讲过许多遍,遍遍不相同,一遍比一遍好,那是什么?功夫得力。绝对不是这一部经写一个讲稿,讲一百遍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名字位中,观行就没有了。遍遍不一样,我们常讲遍遍有进步,这就是功夫得力。往生凡圣同居土,这有把握!

从这个再向上提升,提升到「相似位」,那个功夫高。相似位的时候,有定慧了,相当於小乘阿罗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为什么?见思烦恼断了。也就是说,你有能力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真正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可以跟佛菩萨一样,在这个世间游戏神通,逍遥自在,不再执著。不执著就没有苦,苦乐忧喜舍没有了。再跟诸位说,生死没有了,生死的现象是执著才来的,你一切都不执著,生死也不执著,你对生死的恐怖忧虑没有了,你的心相当清净,这是相似位的菩萨。虽然不是真菩萨,像了,很像。

从这个再提升,相似位的菩萨不在六道了,超越六道。观行在六道,相似出了六道,就是十法界里头的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个层次都是属於相似位。所以,相似位里头也有高低,最高的是佛,其次是菩萨,再其次就是缘觉,最低的是阿罗汉,叫四圣法界。

再提升,就超越四圣法界、超越十法界了,「分证即佛」,那真的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对於世出世间法,不但没有执著,分别也没有,妄想也破一品。妄想就是无明,四十一品他已经破一品了,超越十法界,他到哪里去?到一真法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这样的人,他要是有缘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到极乐世界到哪里?他到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报身,不是应化身!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法身菩萨,这个我们要知道。

成佛没有先后,没有古今,说古佛、今佛,都是释迦牟尼佛随顺众生妄想分别执著而说。真正成佛之后,哪有什么先佛、后佛?佛在经上有个比喻,这个比喻很好。它就像河流里面的水,在河流里面,所谓是有前浪、有后浪,流入大海,前浪后浪就没有。成佛就好像入了大海,入了大海就没有先后、没有古今,还有什么古佛、今佛,前佛、后佛,过去佛、现在佛,没有了,统统没有。佛佛平等,佛佛道同,所以这是一,真正成了佛是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

「然亦不坏一念中见无量众生三世劫量,是异」,这一句就是大乘法里面常说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决定不破坏世间法。为什么?如果要破坏世间法,世间的秩序就乱了。他没有觉悟,没有觉悟时要随顺他,不能够改变他。改变当然要改变,慢慢来,渐渐诱导他,当他没有大彻大悟的时候,一定要随顺。这是体现出大慈大悲,「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佛菩萨从来不以他的标准来看世间,要以他的标准来看世间,那世间人造作一切业报,佛不是这样看法的。佛永远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一点了不起。所以,他跟十法界众生起感应道交,现身说法。现什么样的身形,看众生欢喜,众生喜欢什么样子,自自然然就变现这个样子。

像你们大家读《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佛身得度,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就现菩萨身;应以国王身得度,就现国王身;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他就现童男童女身。《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现各行各业身,哪一个行业都有佛菩萨在里头现身,在里面说法,在里面教化,他不暴露身分,凡夫天天跟他在一起,不知道,不知道他是佛菩萨,这个情形太多太多。自古至今,只有极少数有特殊的因缘,身分暴露,但是身分暴露有个原则,立刻就走了。绝对不是说,身分暴露,这个身还在这个世间,没这个道理,那是假的,那是欺骗人的。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最熟悉的,永明延寿大师,身分暴露就走了。当年在一起的有一个和尚,不知道是什么名字,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的耳朵长的特别大,所以人家叫他做大耳朵和尚。他是定光古佛,定光佛来示现的,身分暴露了,马上就走。天台山国清寺的寒山、拾得、丰干和尚,丰干是阿弥陀佛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身分一暴露就走了,再也找不到他,这是真的。早年我在美国,听说有人讲他是什么菩萨再来的、什么佛再来的。说了也不走,很多人来跟我说,我笑笑:说了不走,不是真的;说了就走,是真的。

所以佛门有个规矩,有个例子,我们一定要知道,决定不能被人欺骗。现在这个世间仿冒太多了,冒充佛菩萨、冒充善知识的,比比皆是,我们要有能力辨别真妄、辨别邪正、辨别是非,你就不会走向岔路。学佛的同学不能不知道。是非邪正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经典。这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前,留给我们后世的弟子,辨别邪正的能力,给我们讲四依法,「依法不依人」,这个标准是经典。完全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修学的,这是真的;违背经典理论方法的,那是邪法,是错误的,依法不依人。

「依义不依语」,这一点在现前的社会很重要,有很多人批评佛经。这几年来,批评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很多人来问我,我知道,他的目的不是对经,他是对我来讲的,我弘扬!如果说会集本是有问题,会集本决定不可以用,这个问题严重了,寺庙里头的早晚课诵是会集本,那早晚课不能做了。现在许许多多道场做水陆法会,水陆法会那个本子是会集本,《梁皇宝忏》是会集本,几乎所有一切法会用的法本全都是会集本,统统都不能用。你怎么可以说这个会集本可以用,那个会集本不可以用,哪有这种道理?讲不通!何况《无量寿经》会集本有三种,那两种为什么不反对?王龙舒有会集本,魏默深有会集本,没有人反对,偏偏反对夏莲居的会集本,用意到底何在?我们总要清楚、总要明了,不能上当!

尤其是我,我有师承,我这个会集本是什么人交给我的?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传给我的。我如果不遵守这个本子来学习,不弘扬这个本子,也听你们的话把这个本子丢掉,去学另外的本子,我有罪名。什么罪名?背师叛道。真的,这一个罪名就把我送到地狱去了。所以我说,你们大家反对,可以,我不能反对。因为你不是李老师的学生、不是李老师的传人,你没有这个罪名,我不可以。天下人都反对,我还是要依教奉行,尊师重道,决定不违背老师的教诲。在末法时期,我们要树立这个榜样。

所以在九法界里面有三世,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这是凡夫之人、没有见性的众生共同的见解,共同的认知,虽然是错误的,佛也不把他点破。所以佛说法「依二谛」,依是根据,根据什么说的?根据两个道理,一个是真谛,真谛是诸佛如来所证的;一个是俗谛,根据九法界众生,他的常识、他的知见,这好说话。所以依俗谛就有二,就有二、三;依真谛,没有二、三。真谛是一,俗谛里面才跟你讲多、讲异、讲不同。这个道理「以十玄门,六相义」,你就能够理解。

「十玄门,六相义」,我留到把这部经讲完之后,再跟诸位细说《华严》玄义。为什么不先讲玄义?先讲玄义不好懂,真的很深。到整个《华严经》你都听完了之后,再讲玄义,其味无穷。所以我把它留在后面讲,不放在前面。就像往年我讲《地藏经》一样,先讲全经的经文,讲完之后讲《地藏经》的玄义,大家听了就有味道。

他引用这个经文一首偈,这一首偈非常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要把它记住。记住,你不能够理解,没有关系,可以存疑。孔老夫子讲「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禅宗里面讲的「疑情」。你千万不要去胡思乱想,不要想去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你想怎么样去研究它,愈研究愈错误。这一首偈是「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二十个字,希望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应当常常要念到,常常记住。

「一切诸佛身」,这个含义就太广了。一切诸佛包括什么?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是谁?我们都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你说这个意思多深多广。「唯是一法身」,真身只有一个,毗卢遮那,真身。我们这个身是真身变现出来的,真身不生不灭,变现出来的这个有生有灭。这个有生有灭是假的身,幻化的,不是真的。我们有真身,有真我,这个身不是我。身不是我,是什么?是我所,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这个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我所有的衣服;这个念珠是我所有的,不是我。什么时候你能够认清楚了,这个身体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我是什么?我是毗卢遮那才是真正的我,共同一法身。

一个「心」,真心!我们现在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一个心。一个心德用无量无边,说成五个!「智慧」就是真心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力」,十力,四「无畏」!往底下跟诸位细说。这是什么?这是能力。所以,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无量无边的德能,无量无边的相好,自性本来具足的。诸佛菩萨来教导我们,教我们什么?教我们恢复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

所以,大乘经上诸位常常看到,佛不度众生,真的是不度众生。众生怎么得度的?是自己觉悟,自己度自己。而佛给我们做增上缘,我们在迷,他把我们的迷点破,我们才觉悟了;就跟学校老师教学生没有两样。老师教学生,学生是自己觉悟的,自己修行、自己成就;成就他的品德、成就他的能力、成就他的学问,离开学校,成就他的事业。老师给他的是增上缘!佛对於一切众生的教化,也是属於增上缘。

所以你看经上常讲的「信、解、行、证」,学生修学这四个阶段。老师帮助你什么?帮助你信,你没有信心,帮助你建立信心;你不了解,帮助你了解。下面那一段完全是自己事情,怎么样修行是你的,怎么样证果是你的,老师一点忙都帮不上。所以《法华经》上讲的「开示悟入」,老师只能做到开示,学生听了要悟、要入;悟就是信解,入就是行证。这是事实真相,佛完全给我们说出来。

那我们自己不信、不解、不依照方法去修学,你怎么能证果!不能证果,你随你的业力去受报,你造的善业,三善道受报;造的恶业,三恶道受报,不能脱离轮回,这个道理要懂。轮回是怎么造成的?轮回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尤其是执著,坚固的执著。所以执著放下了,六道轮回就没有;分别放下了,四圣法界没有;妄想要是统统放下,你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你要懂得佛所说的这些话,你就了解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他怎么修成的?他怎样教化众生?你就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有路可以走,不至於在菩提道上迷失了方向。

下面长者在解释经文之前,先给我们也提出一个纲要。他说经文,这个经文他老人家分成十五个大段落。在十五个大段落当中,这里面曾经讲到有四尊佛出世,「总明毗卢遮那」一个名号。那为什么会有许许多多名号?今天我们在《佛名经》里面看到有一万两千多个名号,这就是下面所说「各随世间应缘名异」「应」是感应,各个随世间众生之感,佛就有应,佛应的身相不一样,名号也不一样,「非是佛名号异」。佛名号,佛的名号总的就是毗卢遮那。

这一桩事情我在讲席里头讲过多次,虽然讲的次数很多,真正明白觉悟过来的人并不多,所以要重复的讲,不厌其烦的讲,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佛的身,随著众生欢喜心。众生,每个世界的众生不一样,但是有相同的,众生都喜欢美,所以佛示现要示现个美男子。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示现的身相,这经上记载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世间人认为哪一种相是贵相,哪一种相是好相,你们所讲的贵相、好相,佛统统都具足,一样也不少,人见到欢喜,看到你就生欢喜心。这是以色相来摄受众生,我们讲投其所好,他才愿意接近你,示现这样的身。

名号,名号是教化众生的原则、纲领,不是随便起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众生,对人没有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名号上用「释迦」,释迦的意思,要照字面上来翻,翻作「能仁」;要从意思上来讲,就是慈悲、仁慈的意思,这是教导我们对一切众生要仁慈。这是他在此时此处,教化这些众生总的纲领,他缺乏!大毛病!对自己心不清净,严重的染污,所以用「牟尼」。牟尼照字面上来翻是「寂默」,意思就是清净,清净寂灭。灭什么?灭烦恼,灭染污,恢复到清净平等。你看他名号,他的名号就是讲,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大时代里头,他的法运一万两千年,在这一万两千年当中,众生的大毛病是没有慈悲心、不清净,用这个名词。叫你念释迦牟尼佛,你就想到我对人要仁慈,对自己要清净。这个教学的纲领、原则,就在你口里头提出来了。

「佛」的意思是智慧,是觉悟;「南无」,南无这两个字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皈依」。我们一心要回头,皈是回头,要依靠,从自私自利回头依靠仁慈,这是对人。对自己,从染污、杂乱回过头来,依清净、依寂灭。南无也有恭敬的意思,也有礼敬的意思,但是皈依这个意思最好;回头找了依靠,依靠仁慈,依靠清净。

所以,现在人光晓得念这一句名号,不懂得意思,白念了。只有在佛法里头,说一句好听的话,阿赖耶识里头落个种子,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如果懂得名号的意思,就起作用,声声佛号唤起自己的慈悲,唤起自己的清净。这教学的方法,统统都是光明遍照里面开出来的,所以佛在哪个地方成佛,用的名号不一样。那个众生病在哪里,跟大夫治病一样,他知道你病根在什么地方,给你开个方子,药到病除。你真正能够理解,真正能够得受用,你的毛病就改过来。

所以释迦牟尼佛如果到极乐世界去做佛,决定不能用释迦牟尼,为什么?极乐世界人各个都慈悲、各个都清净,这个名词到那里去,没用!所以到那个地方去,一定要用阿弥陀。阿弥陀是什么?无量!要帮助那个世界的众生,无量觉,要帮助他,提醒这一个纲领、这一个原则,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佛没有一定的名号,这是「各随世间应缘名异」,绝对不是佛号有两样,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华严经》下面有「名号品」,到名号品里面会详细跟诸位介绍。「一一佛都具等法界众生界随缘名号」,这名号有多少?哪里是一万两千多个名号,不止,无量无边。有多少众生,佛就有多少名号。就好比什么?大夫给人治病,有多少病号,他就有多少处方,每个人处方不一样,每个人害的病不相同。总的名号都是毗卢遮那,一个号、一个名。

「世间一切名,皆是诸佛名」,前面的意思你要是听懂了,这一句话你会点头、你会肯定。所有一切名无非是提醒你,无非是在那里指导你,把你带上觉道;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所以,这一切名皆是如来名,「为如来德遍一切法」,这是把理说出来,如来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

如来这个名号是通号,一切诸佛都有十个号,如来是第一个号。这个名号怎么讲法?《金刚经》上有很好的解释,「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解释太妙了!要用禅宗的话说,一切诸法没有一法不称性。「如」是真如本性,这是我们在大乘教里面常讲的,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性,毗卢遮那是讲性,性德,一切名号是讲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说诸法如义,这是从理上讲的,讲得非常圆满。

另外一个说法是从事上讲,「如来者,今佛如古佛之再来」,这个意思说的浅,但是这个意思好懂,诸法如义不好懂。今佛如古佛再来,是让我们对现在的佛生起敬心、敬仰之心、尊重之心,我们才真正能跟他学到东西。这是印光法师常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跟一个老师,你能够得多少东西,与你对老师的诚敬心完全成正比例,确实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对老师没有信心,你什么利益都得不到。

所以为什么要讲尊师重道?唯有尊师,那个道你才真正能够证得。轻慢老师,背师叛道,跟老师学习,阳奉阴违,这种人不但没有成就,将来果报都在三途。在我们中国儒家、佛家,自古以来大德大善是什么?是孝、是敬,就是孝顺父母,尊敬老师,就是第一德。不孝父母是忤逆,不敬师长是背师叛道。这个在恶业里面也是第一等的恶业。尤其是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如果见到父母的过,见到老师的过,你要起分别执著,就是你自己最大的过失。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里面讲的很清楚,那是教善财童子的。善财童子要出去参学,文殊菩萨教他不可以见老师的过失。即使老师真的有过失,真有过失,你能知道他是真的吗?为什么?有很多他是佛菩萨来示现的,他要示现那个过失让人觉悟,他不是真的过失,他用那个做度众生的方法。就像什么?中国小说里头写的济公长老,那一号的人物。你看看,好像处处都是破斋犯戒,他无所不为,但是他那种行持是对特别对象的,让那一类的人觉悟、回头。度多少众生,你能知道?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错怪人,所以说权实难知,自己不能够随随便便批评。随便批评别人的过失,往往造成自己最大的过失。圣人的教诲,我们不能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