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0四讲)  2003/12/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04

诸位同学,请看文殊菩萨说偈的第三首:

【能见此世界。其心不摇动。於佛身亦然。当成胜智者。】

这一首是说「依正等观」,前面一首是「显见理之益」,这首是依正等,等是平等,等观。清凉大师说(我们看看他的注解),「次一偈」就是第三首,我们刚才念的,「依正等观,佛菩提性,依正无二故,亦显光所照处,以明离见」,这一句是总说。佛菩提性就是觉性,觉性依正无二,这句话很不好懂。因为一般人心目当中,觉性一定是有情众生,我们讲动物,或者讲生物。动物的觉性很明显,植物的觉性比较迟钝,要细心去观察才能看得出来。至於矿物、山河大地、泥沙石块,它也有佛菩提性吗?它也有觉性吗?就是觉知,它有觉知吗?一般人总认为矿物没有觉知,生物才有觉知。最明显的是动物有明显的觉知,能见、能听,能懂得其他动物的意思。

为什么这个经上讲依正不二?正报是讲动物,依报是讲植物跟矿物,它也有见闻觉知,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华严经》讲到此地,实在讲已经讲了不少了。我们知道虚空法界、刹土众生,一切现相、一切因果都是心现识变的。它的体,理体就是法性,法性就是佛菩提。由此可知,既然是法性,既然本来具足佛菩提性,它怎么会没有见闻觉知?动物、植物、矿物、自然现象,确确实实是平等、是不二的。所以在中国古时候,「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经里面给我们讲了一个原则,「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心想生就是讲的心现识变。一切法的体性就是心想,心是法性,想是识,想就变了,心现、想变,这我们在大经里面听得很多。但是怎么样?听是听了,好像也理解了,日常生活当中用不上。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烦恼习气当家做主,不能离苦得乐,不能破迷开悟。

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为我们讲经说法,目的何在,我们要知道。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离苦得乐,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知道这一切法平等的,依报、正报是一不是二。为什么会变成这种现象?那还是善导大师说得话好,「总是遇缘不同」!这句话答得太好了,遇缘不一样,所以现的相不相同。不管现的什么相,你要仔细去观察,还是相同的。什么相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皆是虚妄」是相同。前面我们读过,「体相无所有」,这是相同的。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二,一真法界跟天堂、地狱不二,为什么?都是无所有,都是毕竟空,都是不可得。我们在这里头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错了!你没有见到事实真相,见到事实真相,你不会起心动念,你不会分别执著,那你就是觉了,佛菩提性当家做主了。佛菩提性在哪里?也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

所以,清凉大师讲,「显光所照处,以明离见」。你看看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不起心、不动念,离见是不起心、不动念。这偈颂的前面两句,『能见此世界,其心不摇动』。「世界」是所见,不是不见,确实见到了。为什么他的心不动?他了解事实真相,心不动才见到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般若经」上所说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是凡夫,凡夫人「能见此世界」,其心不是不动摇,其心是大动摇;摇动,大风大浪,妄想分别执著,贪瞋痴慢,名闻利养。随顺自己意思的,贪求无厌;不顺自己意思的,摒弃消灭,不就是造这个业吗?这是大起大动,这是凡夫。不管你怎么样摇动,还是无所有,还是毕竟空,还是不可得,你以为你自己得到,其实不可得。

不可得的道理前面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佛给我们讲到究竟处,念念不住,哪里是真的!所以说,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是性,性体;妙有是性德,就是性的德用,有体、有用,体用都不可得。因为体不是物质,六根接触不到,六根里头最利的、作用最大的是意。意是什么?意是心想,这个作用最大。眼、耳、鼻、舌、身必须要藉物质的器官来帮助你,才能产生作用,如果失掉这个器官,你就不起这个作用;但是意起作用,意是精神这方面。佛法中常说,意识作用之大,对外,它能缘虚空法界,它去想,能有这么大的范围;从内,它能够缘阿赖耶,最深处了,阿赖耶里头含藏的种子习气。但是,它就缘不了自性。

所以,用意识修行的人太多太多,一万个修行人,实在说起来,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用意识,就是用思惟想像,没有离开思想。难得有那么一个不用心意识,不用他就入了,他就见到诸法实相。不用是什么?不用是离见。你用这个你没有离见,你还有能见、有所见,从能所里面就起分别,就起执著,所以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这样变现出来的。如果不用心想,不用思惟,不用想像,这是自然而然,任运不知不觉超越十法界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诸法实相就是一真法界,你就契入了。《华严》这部经里对这桩事、对这个道理说得很多,几乎九会七处,会会都说,处处都说,这是如来无尽的慈悲,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提示我们。这是他们从凡夫修成法身菩萨,修成诸佛如来,是过来人的修学经验,把他们的经历提供给我们做参考。

所以最重要的,「其心不摇动」。你的心本来不动,现在有没有动?现在还是不动。你不相信,「我的心很不稳定,我的心很不安」!你看二祖见达摩,不是请达摩祖师替他安心吗?心很不安,心很乱!其实怎么样?其实你错认了心。你是什么不安?你是什么在动?你的念头,你把念头当作心了。说老老实实话,你的心本来不动。前面不是说过吗?你不能够肯定、你不能够相信,自心是不动智,自心是不动智佛。不动智佛是从理上讲的,天台大师所说六即佛里头的理即佛,你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的自心确确实实是这个样子,觉的时候不动,迷的时候也不动,不会说是迷的时候,我心动了。心还有动还有不动,这不是真心。没错!这叫妄心。妄心里面有思、有想,有分别、有执著,我们常讲胡思乱想。

六道、九法界,都把妄心当作真心,这个错误就大了!世尊在楞严会上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了,说一切众生错用了心,把妄心当作真心,用妄心去修行。妄心修行顶多能成就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也就是说,能修到四圣法界,出不了十法界。为什么?十法界是妄心变现的,所以妄心能达到;一真法界不是妄心变现的,妄心达不到,离了妄心,真心就现前。一真法界就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真」上加上「一」,这个字妙极了。只要你的心一,这个境界就现前了;只要你心一,这个境界你就证得;只要你心一,这个境界你就得受用。所以我在讲席里常说,一心是能证,一真是所证,能所不二,能所是一。宗门大德说得好,「识得一,万事毕」,你什么时候真正认识「一」,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世出世法圆融无碍,只要你认识一。

可是诸位要知道,起心动念就是二、三,就不是一了。一是什么?一是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没有分别执著,这是一。念佛法门以这个为目标,念佛求什么?一心不乱。「一心」,我们现在读《华严》知道了,一心是什么?是不动智佛,是自性本定,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是真心。「不乱」是智照,如果我们用经里面的比喻来说,一心是不动智佛,不乱是文殊师利,他照见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一丝毫都不会错乱。所以世尊在《大集经》里面说,「念佛是无上深妙禅」,你能懂得吗?我们要不是通过学习,像《楞严》《法华》《华严》《圆觉》这些大经大论,这句话听不懂!通过这么多经论的学习,现在听这个话觉得有味道了。

一心不乱,怎么不是上上深妙禅?念佛这个法门不可思议,通一切法门。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参访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面叫吉祥云比丘),给善财童子介绍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二十一种念佛法门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哪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显示法门殊胜无比。「般若经」上佛又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话怎么讲?你要懂得《华严》里面所讲的「主伴圆融」,你就明白了,一点矛盾都没有。我们修念佛法门,念佛是主,好像八万四千法门,今天念佛这个人他来做大会主席,他代表整个大会。明天大会里面禅宗代表做主席,禅宗代表八万四千法门。后天天台法华做主,法华代表全体法门。所以,主席,这个主、这个代表,他不是独一,他是任一,任何一个都能做主席,任何一个都能代表圆满的法门。

《华严经》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圆融!这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本来是圆融的。我们世间人讲包容,包容就不是本来的,我要学习包容别人,我要学习包容万法,我心量太小了,这是在学习过程当中,没有见性,性里头本来如是。说个包容,包容已经多余了。本来是一,一对一怎么包容法?二才有包容,我包容你,你包容我,二才有包容,它不二,不二哪来的包容?大乘是不二法,二不是佛法,不是大乘法。小乘法里面虽讲二,二到最后还要归一,那才是佛法;二要归不了一,就不是佛法。二,心就动了、就迷了,所以动是妄动,妄心动;动是迷动,迷惑它就动,你不迷怎么会动?

什么叫不迷?我们在前面也曾经讲过多次,眼,睁开眼睛见色,第一念没有起心动念,耳听声音,第一念没有起心动念,这就是不摇动。「其心不摇动」,我们是真的不摇动,第一念是真,是自心不动智佛。但是凡夫可怜,可怜在哪里?第二念就动了,就摇动了。第二念几乎跟第一念同时起来,实在讲是有先后,太快了!我们平常用形容话来讲,这个快的速度是多快?几乎是万分之一秒,千万分之一秒,你怎么能够觉察它有先后?真的是有先后,有第一念,有第二念,第一念跟第二念的差距是千万分之一秒。所以,我们把真心忘掉了,为什么?真心不相续,妄心相续,妄心障碍了真心;虽有真心不起作用,起作用的纯粹是妄心,这样把一真法界扭曲了,变成十法界。十法界里头,再有严重的迷惑颠倒,就变成六道三途。

十法界里面的人其心摇动,法身菩萨,这我们讲圆教初住菩萨以上,他能保持第一念,绝对不会变成第二念。这个事情是难,是不容易,这是大圣的事情,不是小圣,阿罗汉是小圣。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自己生惭愧心,我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要觉悟,我要回头,我要恢复性德。这个念头起来,就是始觉,你开始觉悟了。开始觉悟,应该要怎样修行?就是对於一切境界要看淡,要放下!古大德讲修行就是放,现在还要放,将来还要放,永久都在放。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是明了,明了诸法实相;你不肯放下,你永远不会明了,读经也不会明了,听诸佛菩萨讲经你还是不会明了。什么原因?你放不下!你心在动摇。真正放下,你的心就不摇动了。这是大乘菩萨修行的秘诀。

我们在许许多多佛家的变相图里面看到四众修行相状,在中国著名的敦煌、云冈、龙门、大足,许许多多地方的石窟,你去看雕塑,你去看绘画。这些出家二众、在家二众,你看他们修行的样子,他是怎么修的?看破、放下而已矣!天天看破,天天放下;天天放下,天天看破,就学这个,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回归到自然。什么叫自然?不存一点意思就是自然,为什么?本来没有意思,你本来是不动智佛,一动就不自然了!最初那个不动,就是刚才讲,第二念,第二念你就变了,就起心动念了,就不自然了。第一念是自然,见也自然,听也自然,嗅、尝、觉、知,没有一样不自然;自然而然就是诸佛菩萨,一丝毫过失都没有。所以你要晓得,一起心动念,不自然,一分别执著就不自然。

我们学佛不是学别的,就是学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就回归到自性,你就反璞归真了。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跟真性完全相违背,背道而驰。反璞从哪里反,要知道;归真,真是什么要清楚。从起心动念回过头来,归不起心、不动念;从分别执著回过头来,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回归自性。观世音菩萨用功的方法,《楞严经》上,菩萨给大家做了报告,他老人家用耳根,「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怎么反闻?他耳朵有没有听到外头声音?有!一般人听到外面声音,第一念是用真心,一点没错,闻性,听到的是声性,这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但是第二念他就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就把自性转变成识,识里面就有分别,就有执著。随著分别、执著往外头流,分别这个身,分别那个身,执著这个,排斥那个,排斥也是执著,取舍!取舍都是执著,这叫向外流溢。

观音菩萨他听外面声音跟一般人不一样,他反闻。反闻是什么?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永远保持自性,自性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在耳根对音声永远保持第一念,绝对不落第二念,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修行的方法。我们凡夫不行,听到外头声音,好听的多听,在欣赏,不好听的排斥;换句话说,好听、不好听都起烦恼。起什么?喜怒哀乐爱恶欲。在根尘相接触,你起七情五欲,把你里面七情五欲的烦恼勾引起来了。这一勾引你就发作了,一发作就造业,业必有果报,有因不能没有果,这是凡夫。所以最重要的,我们要学习「能见此世界」,这个世界里头一切人事物,你见的时候你的心不摇动,永远保持第一念,那你就是法身菩萨。你的不动智佛现前了,你的文殊师利菩萨现前了,文殊菩萨是妙慧,无所不知;如如不动,无所不知。

第三句是『於佛身亦然』。清凉大师注解里头,我们把这个注解念一念,「谓上半於前所见世界,令离妄动」。这上半就是前面两句,我们见世界一切人事物,你能够不摇动。理由是后头两句,「知真法界,不应动故」。真法界如如不动,真法界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想想看,无所有,谁动了?毕竟空,还会动吗?不可得,是叫你自己不要去打妄想,不要起心动念,不要分别执著,为什么?不可得。「次句」,第三句,「例前八相佛身,亦同平等,不动而了,故成胜智」

「於佛身亦然」,诸佛如来应化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了,示现八相成道,我们看到八相成道,动不动心?分不分别、执不执著?也不动心,也不分别,也不执著,为什么?法尔如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是自然的,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所以,了解事实真相,他不会起心动念,不会分别执著,佛身如是,佛身是现相。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再展眼观望,这个世界、宇宙,哪个现相不如是!法法皆如,法法皆是。要紧的,其心不摇动,这个不摇动就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

『当成胜智者』,「胜智者」就是究竟的佛果,究竟圆满的智慧成就了,在其心不摇动就成就了。成就没有成就的相,成就没有成就的念头,为什么?本来如是,不是现在成就的,本来就是这样的。好像水,水起波浪,照失掉了。让水慢慢平定下来,静下来,静下来像一面镜子,照得那么清楚,那是当成就。当成就等於没有成就,因为水本来是这样子的,只是不动了,这个现相现前了,动的时候这个现相见不到。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偈颂下面一首,第四首:

【若於佛及法。其心了平等。二念不现前。当践难思位。】

这首偈是赞颂「佛法等观」,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次偈佛法等观,了同体故,二念岂生,一亦不存,得难思果」,注解虽然不多,意思很清楚。『若於佛及法』,「佛」「法」的意思,一定要清楚、要明了。佛是能觉,法是所觉。佛这个字是从古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在中国把它翻成「觉」,或者翻成「觉者」;觉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觉悟的人,称他作佛。

觉悟之所依是智慧,所以,佛里头有智的意思,智是觉之体,觉是智之用,智跟觉是分不开的。我们用前面的意思来讲,就容易懂。智就是不动智,觉就是文殊妙慧,文殊妙慧是不动智佛的起用,从体起用。智觉的对象就叫做法,法的含义就太广太广了。宇宙之间,佛法里头常说,「虚空法界,刹土众生,一切因果」,全部包括了,可以说一个都不漏。这里头一切的一切,用一个总的代名词,就称之为「法」。所以,我们一般常常听人讲,「佛法无边」,诸位想想,法没有边。佛是什么?智慧觉了诸法,所觉没有边际,能觉也没有边际,能所是一不是二,同体!

「了同体故」,这句话非常重要!体是什么?体是自心。「出现品」里面,佛给我们讲「唯心所现」,心是体。遍法界虚空界,佛在经上说「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所以我们常讲,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刹土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很可惜,许许多多众生迷而不觉!於是依他迷惑颠倒这个身相,以这个东西为自体,以这个东西为重心;除这个之外,其他的都不是自己,掠夺其他的来为自己受用,就造无量无边罪业。自己能不能得到受用?不能!不但不能得受用,反而还害了自己,害自己堕三途、堕地狱,这都是不了解事实真相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眼目当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经上所说的可怜悯者,迷惑颠倒,胡作妄为,苦报现前是自作自受,自己变现的,这个事情就是因果。所以讲诸法实相,总的来说,不外乎「性、相、理、事、因、果」,六个字统统说清楚了。这六个字你都能够通达明了,你就是佛;这六个字完全迷惑了,完全不晓得,就叫凡夫。所以,凡夫跟佛差别在哪里?差别只有迷悟,除迷悟之外一丝毫差别都没有。阿鼻地狱里面的现相,佛眼睛看是什么?一真法界被他扭曲了,变成那个相。变成那个相,是你自己变的相,你自己在受用。就如同在作梦一样,你在梦中受苦受难,睡在你旁边的人并不知道,他没有见到,不是他的境界;各人是各人的境界,这才是事实真相。

虽然佛讲有共业,共业还是各人跟各人的业。譬如说两盏灯,这一盏灯不是这一盏灯,是两盏灯,这两盏灯是别业,各别的。可是这两盏灯放了光,这个光照那个光,那个光照这个光,光光互照,这是共业。你得要想清楚,观察清楚,共业里头不是我们两个真的有什么共同,有相似的。为什么?我这个灯熄掉了,光马上收回来了,没有妨碍你,你也没有妨碍我。共同受苦难,还是各别,你有这个受灾难的罪,我也有这个受灾难的罪,实在受,还是各人受各人的。就好像这个房间里有十几盏灯,光光互照,这个光,所有灯光都融合在一起,依旧是各别的。关这一个灯,灯光收回去,没有了;关那个,那个灯光收回去,没有了,没有混杂!混合不杂,你从这个现象里面去观察。宇宙之间所有一切众生纵然造作共业,就像光光互照,他还是不杂。基督教里面讲,上帝最后的审判,还是一点都不会错,同而不杂!

这个地方了同体故,智觉之体是自性,万法之体也是自性,净宗法门常讲,「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是讲的佛,唯心净土是讲的法,心、性是一不是二。这是文学里头所说的,希望言语、文字要优美,避免雷同。自性弥陀,自性净土,这两个都是自性就雷同了,所以换个名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所以,心、性是一个意思。由此可知,能觉、能知,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能觉、都能知,能见、能闻、能觉、能知,这是什么?佛性!我们六根对外面的境界,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知,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尘,六尘叫做法。见闻觉知之体是自性,色声香味触法的体也是自性,所以,离开自性之外,没有一法可得。

清凉大师在这首偈科题上讲,「佛法等观」。等是平等,等观就是不二,就是一如,佛法不二,佛法一如。佛法不是别的,佛法是自己,自己心现识变。人要能契入这个境界,这个世间什么样的灾难都没有了,什么样的矛盾也没有了,什么样的错误也没有了。所以,你只要知见正,你认识清楚了,你的性德不要人教,自自然然流露。你对於年老的人,这是缘,看到老人,这个缘现前,缘就是感,你自自然然就会应,你的应是什么?孝顺。不是学来的,不是有人提醒你,你那个孝顺的心行自然就流露出来。就对著他,他有感,你就有应,一丝毫勉强都没有。你见到善知识,尊敬的心自然就流露出来;於天地万物,谦和的心自然流露出来,统统是性德!

恩爱、关怀、照顾,仁义、和平,这些美德都不是教的,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今天你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事实真相,全迷了,迷了之后,性德统统不见了。把性德变成了妄想,变成了烦恼,烦恼薰习久了,就变成习气,很不容易回头!现在地球上这些众生造作极重的罪业,自自然然感到灾难,末日不是神制定的、决定的,不是!於佛菩萨也都不相干,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识变,唯识所变,确确实实自作自受。觉悟的人看在眼里面,同情,看看能不能帮助,都在缘分。

什么条件之下能帮助?讲了你能听,能听得进去,你能听得懂,你能相信,缘成熟了,还是有缘。如果你给他讲了,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没人听,缘不成熟。缘不成熟,诸佛菩萨暂时离开,或者说他没离开,暂时不动,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正确的,为什么?他不落阶级,一动就落了阶级了,就迷了。他如如不动,他永远不迷,他在哪里等待机缘。我的话是这么说,如果有等待的念头,他已经动心了,他已经是凡夫了,他不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没这个念头。众生没有感,他就没有应,等到什么时候众生有感,他马上就应,这才是真话。缘成熟了,他的作用又现前了,

所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乃至於诸大罗汉,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一步,都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没有感,他就没有应。我们今天感是什么?我们感都是恶念,都是自私。这种念头起来的时候,什么人应?妖魔鬼怪来应,因为你跟他同好。你有自私自利,他也有自私自利,你起心动念损人害己,他也是这样的,你跟他志同道合。你有贪婪、瞋恚、嫉妒,妄语、两舌、造谣生事,这些妖魔鬼怪也是这样的;所以你一动这个,他们统统来了。

早年,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夏老往生的时候曾经告诉他们这些学生,这个世界混乱,在什么时候?在猴年,上一个猴年壬申,到底下这个猴年甲申,甲申是明年。这十二年当中世间大乱,众生很苦,魔王当道,佛菩萨也要退避三分;就好像中国人讲走运,这十二年当中是魔走运。他又说了,猴年过后,他们的好运走完了,这些妖魔鬼怪都会离开这个世间。黄老居士告诉我这个话,我就想,妖魔鬼怪离开这个世间,怎么离法?一个是他觉悟,他回头了。大乘法里头没有降魔,为什么?迷了是魔,觉悟了就是佛。是不是这些人觉悟了?回头是岸,这是一个可能。另外一种,是他们始终不觉悟,那大概就是一个灾难来了,这些人被上天收回去了。这就很像基督教里面讲的末日审判,耶稣基督又来了,要来审判世人,这些人统统都被他收去了。这两种可能。

我们希望是第一种,希望这些人在这样大的灾难痛苦当中觉悟过来。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真正发心向圣贤人学习,灾难自然就化解了!为什么?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这一念恶转变成一念善,这就行了。性相、理事、因果,我们单单谈因果。

江本胜博士做的实验很值得我们反省,值得我们警觉。那就是他在日本琵琶湖,琵琶湖很大,在一个小的岸边,这小的岸边水很肮脏,气味很难闻。他们召集了几十个人,有一位法师领导,在这个湖边祝愿,大家同声都念一句话,「湖水干净了,湖水干净了,我们非常喜欢你」,用这样的话。几十个人同声、同时发愿,「湖水干净了」,这样的小法会做了一个小时。三天之后再到这里去看,湖水果然干净了,从上面能看到底,湖水平静像一面镜子,非常之美。所以他说,如果我们这个世界上人,真正有一起觉悟的人,我们在同一个时间祈求「世界和平了,世界和平了」,一定会产生这个效果。

这是什么个道理?就是此地讲的,能觉、所觉同体故,佛、法同体。你看看我们祝愿,我们希望它干净,希望它美好,希望它和平,希望永远没有冲突,这是佛,这是觉、是观。我们对世界上一切人事物,一切人事物是法,既然是同体,哪有没有感应的道理!所以你愈是有修行,有修行是什么?你愈是有真诚,不是口头上说说;口头上说说也有效果,那个效果时间不长。为什么?它随著你心变,你自私自利念头起来了,它又恢复肮脏,它又不干净了。所以,我们自己能够永远保持心地纯净、纯善,那个力量大!

纯净纯善之人,孝敬慈悲之人,具足众德之人,他走到什么地方就加持什么地方,这一定的道理。他能发心,诸佛菩萨也跟他相应,这就得诸佛菩萨加持,他的力量就更大了,能与诸法起共鸣的作用,这个原理就是同体。我们知道法性本来具足见闻觉知,本来具足色声香味,这叫性德;这种德能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缘聚缘散,而自性的德能不会随缘聚缘散;缘聚的时候它存在,缘散它还存在,与聚散不相干,永恒的存在。这个道理我们在这部经,学习这部经学到此地已经相当清楚、相当明了了。这两句就是说我们对於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法能觉、所觉,心是平等的,平等就不动,摇动就不平等。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的心是永远不会摇动的,也就是永远不会起心动念,永远没有分别执著。

『二念不现前』,「二念」是什么?,二念就是起心动念,一念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是二念,妄想分别执著不会现前。清凉说得好,「二念岂生,一亦不存」,一念是对二念说的,二念没有了,一念也不能存在;有一,一的对面是二。所以大乘教里面讲两边不立,两边是什么?一是一念,一是二念,两边不立。两面都没有,有没有中道?中道也没有,有两面才有中道,两面没有,哪来的中道!这才是事实真相。二乘人执著空、有两边;大乘人离开两边了,有中道,大乘讲中道;上上乘人中道也没有了,哪来的中道!这才是真正的本来无一物。大乘有个中道,二乘有两边,都没有真正彻底了解诸法实相,真正了解的是上上乘人,法身菩萨,他们了解。同体里面就没有对立,这是我常常说的,两边是对立,中道跟两边还是对立,对立没有了,中道也没有。

对立没有了,宇宙浑然一体!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圆满的现前,你所得到的是究竟圆满的受用,这里头离苦得乐,苦乐统统都没有。为什么?苦乐是对立的、是两边的,苦乐都没有,才叫真乐。苦乐都没有,还有一个念头在,「苦乐都没有」这个念头也不存在,这个境界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大乘经上有四个字是妙绝了,叫「不可思议」!思是想,不可思就是不可以起心动念,不可以分别执著;不可议是决定说不出,教中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可是佛菩萨慈悲,不能动念还动念,不能开口还是开口,这里头有密义,这个密不是秘密,是深密,太深了,义理太深了,凡夫没有法子理解,所以称个密义。密义是什么?无说而说,说而无说,口业;身业,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意业,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这是密义。

有念、有说、有作,是什么?是恒顺众生。无念、无说、无作,是自己如如不动。真的,自住不动智佛,他自分上不动,他有体、有用。起作用?作用是应化,文殊妙智,妙智里头有说、有思、有作。但是你一定要晓得,他的思跟无思相应,他的说跟无说相应,他的作跟无作相应,这是我们凡夫没有法子想像的,你怎么想也想不到。所以在他一点过失都没有,他要跟你说真话,他有没有来示现?没有。他有没有给你说法?没有。你要说佛说了一句话,你谤佛。无说,说了四十九年;无作,表演了四十九年,我们凡夫确实没有法子体会到这个意思。

果然有一天你能够体会到了,那恭喜你,你入境界了;你不入这个境界,你怎么样都体会不到。你看,你看不出来,你听,你也听不懂,你所看到的、听到的、你理解的是浅义,很浅显,表面上的意思。深义、精义,你没有办法体会到。什么时候你能体会到?你的心有一分清净,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你放下一分,你能体会一分;你放下两分,你能体会两分;你放下十分,你就能体会十分,这叫功夫!所以说,众生根性有利、有钝,什么叫利根?对於一切人事物分别执著淡,看得很淡,这个人根利。他聪明,他见色、闻声,领悟得比较深。如果习气很重,分别执著很严重,什么都计较,什么都不放松,他见色、闻声,领悟就很浅。障碍不在外面,障碍在自心,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经上讲的二念,二念就是相对的,这是我自己,那是他,自他二念。再给你讲法上,真妄二念,邪正二念,是非二念,利害二念,你只要起念都是二念。二念不现前,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离了二念就是一念,一念这个念头都不能有,你有一念,一念的对面是二念。一亦不存,这时候你才真正契入境界,所以你得的是难思果,这个果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对凡夫、对妄想分别的人讲的,对他自分上,他连「无上菩提」的念头也没有。他如果觉得「我证了无上菩提了」,你们想想看,他是凡夫。为什么?我相没离!他执著有个我,我执在;「我证得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法,法执也在。我执、法执都在,他是道道地地的凡夫。

《金刚经》上说得好,须陀洹,我们说这是小乘初果,证得须陀洹,而须陀洹自己没有这个念头,自己决定没有说,「我已经证得须陀洹果了」,没有。他要是说「我证得须陀洹果了」,他是假的,为什么?他四相没有破,他法执没有破。「我证得阿罗汉果了」,那是假的,二执存在,二执犹存,这是我们在《金刚经》上得到的讯息。这是佛法里头最低的阶位,刚刚入门;刚刚入门,你看他就与性德相应。我们修净土的,一般人讲清净心现前,这是我们要明白的,要细心体会的。

所以这个事情不能研究,研究怎么样?落在心意识里头,怎么研究也研究不出来,也无法明了。这桩事情古人讲得很好,「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在这个境界里头才得『难思位』,这个「难思位」究竟的是佛果。而我们把这个意思展开来,扩大来讲,像《金刚经》上讲的须陀洹,像我们这个经上讲的初信位的菩萨,就是难思果了,没有办法想像。凡人怎么想都想不通,凡人用心意识,他开始练习不用心意识。凡夫都有妄想分别执著,他已经开始知道不用妄想分别执著。虽然他不用,他不干不净,不用里头还夹杂著有,不纯,这是一定的道理。一潭浑水,你要把它净化,不是一下就成,它是慢慢的。所以,他要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十地可以能说纯净了,纯净纯善。下面,纯净纯善里头还有夹杂。这是我们一定要懂,是我们自己修行必经的道路,必经的历程。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