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九讲)  2004/1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29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三首末后一段,就是「以水十义,同真性故」

这十句前面我们讲了三句,第三句是「虽浊不失净性,喻净心染而不染」。这个地方有比喻,有法合。浊是染著,如同儒家的教学,像《三字经》上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就是我们此地讲的净性,净性就是本性本善。可是这个本善,如果我们要不好好的来教就很难保持,他接触外面境界就被染污了。外面境界佛法归纳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为什么叫它做尘?尘是灰尘,尘会染污。譬如我们这个书桌,我们一天不擦它,不把它擦干净,你细细的去摸,桌上有灰尘,它被染污,染污并不严重。如果我们一个星期不去擦它,一个星期不动它,你再来看那就有相当厚的一层染污。这种情形我们都知道,虽然它被尘染污了,浊不失净性,只是上面覆盖了这个染污,染污除掉,它还是清净。这句说它正是在被染污覆盖的时候,它的净性没有丧失。这个意思好,意思深。

诸佛菩萨看九法界众生都是佛,所以他成佛了。九法界众生是浊、是染,但是他的真性并没有失掉也没有被染,就像这个桌面干干净净,桌面上面有一层灰尘,染而不染。佛菩萨那个敬心(恭敬的敬)能生得起来。普贤菩萨教导我们行门里面十个纲领,是法身菩萨修的,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今天对人没有尊敬,不知道敬人;我们对佛知不知道尊敬?不知道。敬是性德,就是清净心里面本来有的,圆满具足,一丝毫欠缺都没有,真诚恭敬!这个敬心、敬意没有了,被污染,被秽浊盖覆住,它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它还是起作用,那个作用变质了。起什么作用?起傲慢自大、自以为是。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尊重别人,恰好跟性德相违背、相反,他起这个东西。

法身菩萨所修的这十个纲领,第一条就做不到!没有第一条,当然没有第二条,后头统统没有。因为这十个纲领,我们都晓得后后深於前前。正如同十层大楼一样,礼敬诸佛是第一层,称赞如来是第二层,没有第一层,哪来的第二层?广修供养是第三层,忏悔业障是第四层,所以到最后,最后是普皆回向,第十层。法身菩萨学的,权教菩萨都没有,我们今天是天天念念而已,有没有?没有。为什么没有?我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恭敬心生不起来。为什么生不起来?不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知道一切众生佛性是染而不染,我们只看到他的染著,没有看到他的不染。这个染的相就是烦恼习气,只看到外表的烦恼习气,没有看到烦恼习气后面清净心、本善本觉,没有看到。法身菩萨看到了,所以法身菩萨对一切众生,就是对造作十恶的地狱众生都是真诚平等的恭敬心,礼敬,这叫成佛。

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学法?从哪里修?对一切人真诚恭敬,决不是假的,决不是装的。即使对冤亲债主,对毁谤我的人,对侮辱我的人,对陷害我的人,真诚平等恭敬,为什么?他现在造的罪业是一时迷惑,他烦恼习气就是浮在外面的秽浊,下面的真性跟诸佛如来一样,丝毫没有受到染污,只是烦恼习气覆盖著。你不要去看这个,这个东西是假的。为什么这是假的?这烦恼有生灭,这染的东西可以除掉、可以清除的。自性清净心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有生灭就不是真的,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我们修行在哪里修?在人事上修,在一切万物上修。我们看到一个小蚂蚁会不会合掌蚂蚁菩萨。真的,不懂得的人看到你这个动作,这个人有点神经不正常,你看他叫蚂蚁菩萨、叫蚊虫菩萨,真的不是假的。那我们这种恭敬是在内心,缘具足则现在外面。什么叫缘具足?周边人看到不生毁谤。他看到你这个动作,你看到一个蚂蚁,在那里合掌蚂蚁菩萨,你给它念阿弥陀佛,劝它念佛,那个人(旁边人)看到不毁谤你,这就缘成熟;如果那个人会毁谤,那个人不懂佛法,我们就不这样做法,我们从心里面做,不要在形式上,免得他造毁谤的罪业。念念都是为众生著想,没有为自己。你对於一个小树、小草、蚊虫、蚂蚁都那样的真诚恭敬,对人哪有不恭敬的道理?没这个道理。

普贤十愿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要养成习惯。一切恭敬,佛如此,实在讲儒家也不例外。你看看《礼记.曲礼》第一篇,你翻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不恭敬的。一些不懂这个道理的人,我们对人恭敬还可以,他还能接受,对事恭敬还勉强,对物他就不以为然了,认为什么?认为这是迷信。我们对畜生恭敬,他说我们迷信,不正常;我们对鬼神恭敬,那更不能接受。在中国很多地方很普遍,山神土地到处都有,现在在中国大陆也慢慢的又有了。我们对这些恭恭敬敬的在致敬,这是我们的性德流露。对这些鬼神恭敬,你想想看哪有不敬祖先的道理?所以圣贤的教学没有别的,无非是把我们性德唤醒,使我们的性德在日常生活当中自然流露,处处流露。

普贤十愿,性德;菩萨十波罗蜜,性德;讲到最基础的五戒十善,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就有,是因为没有人教,我们从小不知不觉被这五欲六尘染污了,性德透不出来,透出来的是烦恼,烦恼习气。又何况这个染污不是一生的,过去生中已经被染污了,过去还有过去,佛讲无始劫来迷失了自性,那个迷就是染。迷邪染是一桩事情,迷就不觉,邪就不正,染就不清净。自性里面的三德就是觉正净,自性觉,自性正,自性清净。一切众生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没有丝毫差距,都是一样的。所以佛敬众生,菩萨敬众生,众生不敬佛菩萨,为什么?迷,众生是在迷邪染,佛菩萨迷邪染去掉了,透露出来的是觉正净,就这么回事情。

我们要懂得、要好好的来学习,把我们的迷邪染除掉,把本有的觉正净显现出来。佛家的教学头一堂课就教这个。这教什么?翻邪三皈。皈是回头,依是依靠,要把它翻过来。我们现在是凡夫,凡夫都在迷邪染里头,我们把迷邪染反过来,迷邪染要舍掉,回归到觉正净。从迷惑回过头,迷不要,从迷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从邪知邪见,就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依自性正,正知正见,佛知佛见,这就皈依法;从一切染污回过头,依自性清净心,这叫皈依僧,净而不染。你一入佛门,就把这修学三个总纲领、总方向,你学是学这个,你将来证也是证这个,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在外头求的。迷邪染是假的,只要把迷邪染去掉,你自性觉正净就恢复了。觉正净恢复,那就是如如天真佛,你本来是佛。

佛告诉我们蚊虫蚂蚁也是佛,它为什么堕落成这样?它的迷邪染比我们严重。最严重的堕落在阿鼻地狱,最严重,那迷得太深。所以这十法界怎么形成的?就是染污轻重差别而现的这个现象。菩萨的染污最浅,缘觉的染污比菩萨重,声闻比菩萨更重,那下面是六道;天道比阿罗汉重,人道比天道重,畜生道比人道重,饿鬼道比畜生道重,地狱道比饿鬼道还要重。染污虽然有轻重的差别,自性清净心没有差别。自性性德,觉正净是性德,没有差别。纵然堕落在地狱,他的觉正净跟如来究竟果地上是一样的。佛法讲平等是从这个地方讲的,真平等!大乘经上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一句话说出了事实真相。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为什么会有六道三途?染而不染。

我们再看第四句「若澄泥净现」。这是比喻,比喻「真心惑尽性现」。泥就是前面讲的染污,我们前讲六尘,尘是尘土,尘土就是泥,澄是清净,我们把这个泥除掉,除得干干净净,染污完全没有了,净水就现前了。这个现象好懂。

早年头,我这个地方说早年头是七十年前、六十年前,六十年前我十几岁的时候乡下还有。乡下在中国农村没有自来水,水到哪里去拿?水要去挑水,用河里面的水,小溪的水,住在湖边上用湖水。大户人家、有钱的人家他打井,他用井水,一般小民都是挑水。挑水,水里头最干净是溪水,最干净。河水跟湖水都混浊带著有泥,水不干净。家里面厨房里都有个缸,水缸,大概这一个水缸可以能够容纳两担到三担水,那一担都是前面有小桶,桶不大,两个桶挑,大概挑三担水这个缸就满了。水挑回来之后不能用,因为它不干净,我们要把这泥让它沈淀,沈下去。我记得我们家乡多半用矾,用明矾,在这缸里面沿著缸的周围用明矾,明矾可以帮助水里面的泥沈淀下去。所以水缸底下是泥,这沈淀下去是泥,可是水清,水就可以用了,这是澄泥净现。现在没有了,现在大家都用自来水,这个现象见不到。所以在六十年前你读这个比喻很亲切,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天天见到的。

这比喻「真心惑尽性现」。把清净的水比作性,比作真性,这真心;把泥比喻作迷惑,迷惑太多太多。佛把它分为三大类,这经教里面常常称之为三惑。这三种迷惑,第一种叫见思,第二种叫尘沙,第三种叫无明。九法界众生总不外这三种迷惑;六道里面众生这三种迷惑统统具足,也称为三种烦恼。迷惑就是烦恼,对於诸法实相一无所知。见思这是最粗的,见是见解,你的见解完全错了,不是事实真相;思是思想,也完全错了,见解、思想完全错了,还要加上尘沙。尘沙是比喻多,对於宇宙之间一切性相、理事、因果都不能够明了,那个数量就像尘沙一样无量无边,你一无所知。第三类这是最深的,无明,无明就是不明了,无所知。这三大类统统具足是六道里面的众生。

如果这三大类,第一大类干净了,就像这个水缸里面的水,泥往下面沈,沈也是慢慢沈,先沈下去一些,水面这一层干净了;时间再久一点,大概明矾打下去之后,总得一、两个小时,这上面的水就可以用了,四、五个小时水缸下面的水也可以用了,舀水要轻轻的,不要把缸底下的泥土又搅和上来,那就又变成混浊,所以舀水要轻轻的舀,尽量使缸底下的泥沙不至於浮出来。所以佛告诉我们,见思烦恼断了,就是见思惑断超越六道,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断掉之后,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还有无明,《华严经》上给我们讲的,无明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无明断尽,圆成佛道。

现在我们这个地方说惑尽性现,大乘教里面一般讲,无明惑断一品,真性就现前了。真的,决定不是假的,我们一般讲真心显露。你没有破无明,你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显露是破一品无明,你的清净心现前,你用的这个心跟诸佛如来用的心完全相同。所以大乘教里头才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真佛不是假佛。虽是真佛,并不圆满。《楞严经》上佛讲的这个比喻讲得好,就是断这三种惑,佛用月亮做比喻。月亮比我们的真性,天上的月亮是真的,水里面的月亮是假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我们凡夫用的心是什么心?水里头的月亮,把水中的月当作真月,这个误会严重。

六道凡夫用的心,水中之月,不是真心。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权教佛,我们天台家讲的藏教、通教;贤首讲的(贤首讲五教)小教、始教。小教的佛、始教的佛都没有破无明,在十法界,没有出十法界。所以十法界里头有个佛法界,那里面的佛就是天台讲的藏教佛、通教佛,《华严》讲的小教佛、始教佛,没见性。四圣法界所用的心不是水中月亮,他聪明,他知道水中月是假的。他用的那个月是什么?《楞严经》佛说的「捏目所见」,这个捏目所见是怎么回事情?像我们晚上看月亮,我们看的时候把一个手指按在一个眼睛上面用力压一压,这用力压一压,你看天上两个月亮。这个道理现在我们都懂,焦距!这两个眼睛焦距合不拢就变成两个月亮。两个月亮里头有一个真有一个假,但是那个假是相似的,比水里面那个要真一点,水里面那完全是假的。所以这叫相似,相似的真心,不是真正的真心,相似的。

破一品无明,证一分自性,真心。那什么叫一分无明?佛还是用月亮做比喻,天上的月亮。你看夜晚,初一看不到月亮,月光完全在它自转的时候被遮住;到初二、初三露一点月牙,刚刚露了一个月牙,我们在晴朗的天气里面看到,真的像一条线一样,那是不是月光?是!这个月光跟十五的月光没有两样,十五只是光大,很明亮,这是刚刚露一个牙,刚刚露一个牙,就比喻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那个光是真的月光,那就是真心不是妄心;不是水中之月也不是捏目所见之月,是真月,用真心。虽然只一个月牙放了一点光,跟十五的光决定没有两样,是相同的,只有光大跟光小。从月牙到十五的满月,如果把它分成四十一等,那就像《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品无明,那真可以分。四十一品无明断尽了,满月就现前了。满月,我们称为如来究竟果地,还差一点点没有圆,那是等觉菩萨,就是真心;就是刚刚露一点点月牙,真心的性德就流露出来。

真心的性德是什么?总的来说,觉正净。觉正净展开,菩萨的六度四摄、普贤菩萨的十愿,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性德!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他不是修的。我们今天需要修,什么原因?因为有染污盖覆住,真性不能现前,性德不能现前。中国儒家所讲的,总的,他也有总的说法,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展开来讲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性德,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本来有的。所以圣人教人没有别的,随顺性德,这就是圣贤,这就是大圆满、大自在!违背了性德就是染污。虽染而不染,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我们才会对一切众生像诸佛如来一样的恭敬。你能够这样修,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你对一切人事物都是这样的。

你的性德是修出来的,修出来的还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修德跟性德相应,这个相应就叫做证。自性里本来有的,你证什么?证是这个意思,证是讲的修德跟性德相应,这在修学当中过程上来说的。跟你说真话,大乘经上说「无智亦无得」《般若心经》上大家常念的,那是真的。在我们现前修学过程当中有智亦有得,这不能不晓得。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修德重要。可是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修德要跟性德相应,这就叫正法;修德跟性德相违背,邪法,魔所教的。魔也有修行,但是你仔细去观察他与性德相违背。

虽然高级的魔,魔里头有很高级的,他的修行跟佛菩萨差不多。你要是看看《楞严经》,楞严会上佛给我们讲五十种阴魔,魔王外道他们修行的方法,你要是看到了,五体投地,你真的把他当佛看待,你看不出他的破绽。佛要是不跟我们说出来,我们决定不知道。学佛最后变成魔了,你说冤不冤枉?怎么会变成魔?你自己一定要知道,《楞严经》上讲的四种清净明诲,这就是标准,四种清净明诲是杀盗淫妄,他们戒不戒?也戒,也叫你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饮酒,他也是这样教你。那为什么会变成魔?不干净。这里头有个绝对标准,他没有做到。形式上做到了,意念上不清净,这样就变成魔道了。正如同此地讲的澄泥净现,他确实澄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不彻底,底下并不干净;上面这一段干净,下面并不干净,所以境界现前他烦恼还是起现行。那愈是功夫深的、高的,他烦恼现出来是很微弱,我们凡夫见不到。八地菩萨才看到阿赖耶的波动,我们凡夫哪有功夫能看到?他也能现神通,他也知道过去未来,我们凡夫接触的时候,哪有不把他当作佛菩萨、当作活神仙来看待?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佛教后学,特别是佛不在世我们依靠谁?佛教给我们的四依法,这太重要了。「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经典你要善学,你一定要知道经典不是为我说的,是世尊当年在世,有人还向他老人家请教提问题,他对他说的,他不是对我说的。对我说的,契我的机;对别人说的,未必契我的机。就像大夫开的药方一样,处方,这个处方是替那个人开的,治他的病,不是对我开的。我们今天看到所有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开的药方,所以你要不会吃药,你会被药药死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怎么办?所以你要懂得,那佛真的慈悲,对於末法时期开了一服一般的方子,这不是对一个人开的,这个方子是什么?这个方子就是净宗法门。净宗法门不是对某一个人开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这个叫万灵丹,无论什么病,用这个方子肯定有效,肯定得度,那是妙不可言。要没有这一服方子,那就难,太难太难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下面第五句「遇冷成冰」,这不是水,这是冰。遇到冷水就变成冰了,而有硬的作用。「喻如来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用」。这个意思很深,深度在什么地方?十法界依正庄严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这个地方就是讲本识,本识是阿赖耶。阿赖耶识怎么回事情?记住前面的比喻,水比喻作真性,真性就像僧肇大师综合佛陀在大乘经教里面常讲的几个名词,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真性、清净心、缘会,一个意思。一个意思说这么多名相?这是如来教学的善巧方便,教我们了解这一桩事情,而不要著名字相,不要著言说相,你才真正能懂得如来所说义。这是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果著相,你用思惟、用想像,那你跟如来说的意思愈来愈远,甚至於把佛所讲的意思扭曲、误解了,这样的人太多太多。所以佛总是一桩事情说好多个名相,意思叫你不执著,不要分别,不要执著。

在这个地方把水比喻作真性。水遇到冷,零度以下它就结冰。冰有冰的作用。昨天我们讲经的时候这个山上下了一阵冰雹,下得很大,我们以为是大雨,其实是冰雹。今天早晨我们到菜园一看,很大的一块冰还没有融化,才知道昨天下的是冰雹。零下的温度水就结成冰,冰有冰的作用,用途就不一样,它就产生变化。所以相宗里面讲「无明不觉生三细」,无明就是染,前面讲遇到染,那个觉本来是觉的就变成不觉,这一不觉就变成三细相,这个细就非常微细。无明头一个现象,动相,无明业相。

所以诸位要知道,无明是动的,觉是不动的。这个事情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心动那就是无明,就是无明业相,我们平常讲叫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有无量的差别。诸大菩萨有没有起心动念?有!起心动念就是无明,连等觉菩萨都有。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究竟佛果,这个人叫无上正等正觉。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还有极其微细的起心动念,那我们凡夫还用得著说吗?我们凡夫这个起心动念是大风大浪,非常明显。你起的念头,在凡夫不能不起念,不起念就成佛,微细的念头是菩萨,粗显的念头是凡夫。这个念头也分三类,有善念、有恶念、有无记的念头,这个无记就是说不上善恶。口渴了喝一杯茶,这也会起心动念喝一杯茶,这没有善恶,这个念头叫无记心。无记心虽然没有善恶,但是它在无明里面,增长无明,破不了无明,麻烦在这里。

三细相第一个是无明业相,无明业相就是动,这一动就出现相,动它就会现相。这个相很微细,相宗里面讲三分,见分,从见分就变现出相分,见分叫转相,相分叫境界相,三细相。业相是动,起心动念。这一动转,转就是见分,我们今天讲的精神。精神从哪里来的?从无明业相转变出来的,然后从转相就变出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物质。物质跟精神同源,都是从业相里头变现出来的,就是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不但这物质没有,精神也没有,那才叫「觉后空空无大千」

因为有转相,因为有境界相,这就是等觉菩萨最后一品无明,叫生相无明,我们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得到。等觉菩萨所破的是阿赖耶的三细相,这才是究竟圆满,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因为有极其微细的动相,大圆镜智上也蒙上了一层染污,这个染污是非常非常的微细,所以他的觉正净仅次於究竟佛,十地菩萨都不如他。从他发展愈迷愈深,三细相一发展就变成六粗,六粗再一发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宇宙。宇宙怎么来的?生命怎么来的?佛在这里给我们说出来了。总的来讲,就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现识变,心现的境界叫一真法界,识变的境界,识里面就有分别、有执著,第六意识分别,第七末那识执著,这十法界就出现了。

十法界六道三途本来没有,再跟你说,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是没有。前面讲过不少,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这总得要明了。相是幻相、是妄相,事也是幻事不是真的。《般若经》上讲得清楚,「一切法」,这个一切法就是包括十法界依正庄严,包括宇宙的缘起跟生命的来源。《般若经》上佛给我们讲「无所有」,这个无所有就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毕竟空」,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真的,给你讲真话。清凉大师在前面给我们讲并皆速灭,并皆速灭就是不可得,毕竟空,不可得,这才叫真正的觉悟、明白了。你对於身心世界你还有执著吗?你还有分别吗?没有了。对於身心世界还有执著、还有分别,你还没放下,你还有觉悟。

看破、放下。看破难,放下不难,这是我在很年轻刚刚学佛,章嘉大师教我的。释迦牟尼佛辛辛苦苦为众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为什么?教你看破,你为什么放不下?你不了解事实真相,看破就是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九个字。世尊一生教学当中,讲般若二十二年,就讲这个实相。这个实相就是本无,就是性空,就是缘会。「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都是属於缘会。缘会就是本无,本无就是性空,性空就是不可得、就是毕竟空、就是无所有,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不但是一切放下了,连分别执著也放下了,为什么?空的,哪有这回事情!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十法界常常来,他为什么要来?因为从前发过愿。因地上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说话不能不算话,信用是性德,所以你发的誓愿一定是真的,一定兑现的,哪有不度众生的道理?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众生有感,感有两种,有显感、有冥感。显是明显的求佛菩萨,求助於佛菩萨。人遇到灾难都念观世音菩萨,求他救苦救难,这是明显的感,佛菩萨有应。佛菩萨应也有两种,也有显、也有冥。冥,我们一般讲暗中保护,决定有感。我们求佛菩萨也有冥显,明显的像刚才所说的,冥是什么?我们心里面有这个念头求佛菩萨,口里没有说也没有表现在动作,意念上有,甚至於意念上你自己还没有觉察,真有,微细的念头。他为什么会有?这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有这个习气,曾经求过佛,到现在灾难现前是自自然然他这个波就动了,这叫冥感。冥感,佛菩萨有的时候有显应,有的时候有冥应。感应的道理,我们在前面也说过很多。

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所有一切现象无量无边的变化,都是这个地方的应用,就像水结成冰起这个作用。如来藏跟无明合起来,合起来就称为阿赖耶,阿赖耶叫藏识也叫本识。这个识在佛法里称它为神识,世间人称它为灵魂,它好像是不生不灭。我们肉体有生灭,神识没有生灭,它会去投胎,它会去找另外一个身体,所以经上讲它是「来先去后作主公」,它才是真正的主人,真正的自己。投胎它先来,阿赖耶识先来投胎;在胎中慢慢发展成八识,来的时候只有阿赖耶,没有执著就是没有末那,没有分别就是没有意识,也没有前五识,前五识是眼耳鼻舌身,都没有,慢慢在胎胞里面发展,八识统统具足了。八识虽然具足,五十一心所不具足,胎儿生下来。胎儿生下来八识具足,五十一心所不显明具足。不能说没有,不显明,就是很难看到它起作用,它先来;人走的时候、往生的时候它最后离开,所以说来先去后。

人断气了,呼吸停止了,我们一般医学上讲就宣布死亡,在佛法里头不是的。佛法说他的阿赖耶识,人断气之后一般讲的是八小时阿赖耶识才离开。最安全的,我们的计算法是十四个小时阿赖耶离开了。阿赖耶没有离开,虽然断气八小时,你碰他的身体他有痛苦,这不能不知道,佛经里面才讲得这么详细。所以断气之后八小时之内,他的床铺都不要碰。真正懂得佛法的人至少八小时之后,最好是十二小时、十四个小时之后给他换衣服,给他入殓,安全没事,他神识真的离开了。从前韩馆长往生,我们照顾是十四个小时,那很不容易。所以这些道理,如果佛不是在经上这样给我们说,我们不会知道,哪里懂得有这回事情。本识的作用太大了,在六道轮回非常明显,粗显,很粗很明显。佛法的修行离不开这个原理。

所以法相唯识是大乘教里头理论依据,净宗念佛是最后的归宿,戒律是德行的规范,佛门这三门功课叫共同科目。你要学佛,理不能够不依法相,事不能不依戒律,戒律是我们生活规范。没有生活规范就没有佛法,没有法相,没有理论依据;没有净宗,那你就没有最后的目的,你的修行到最后落空,这三个共同科目。在中国大小乘十个宗派里头,这三个宗的典籍是共同科目。不管你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你不能不持戒,你不能不明理,你不能不归净土,你要不归净土,你就错了。

那也许我们要问,有很多其他宗派不求生净土,像法相唯识他们多半是求生兜率天,他们跟弥勒菩萨的缘很深,弥勒菩萨是法相唯识的专家,多半都是跟他去的。行不行?行,他那里也是净土。欲界第四天,兜率内院,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土,有内、有外,外面是凡夫、是兜率天人;内院是菩萨,是弥勒菩萨的道场。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知足。由此可知,什么条件生兜率天?知足,知足常乐,人知足心就定,所以他还是修禅定生到那边。不过这个定没有到初禅,如果到初禅他就生色界天,他就不在欲界了。

大乘教里头,真的是遇到净土那是大信大行,不是普通事情,遇到净土这才是真正成就。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这一天遇到净土。可是遇到了有几个人真正相信、真正明了、真正珍惜?这一生决定求生不做第二个妄念,你要想发大愿来教化众生,生到净土以后再来,这就对了。你要把往生净土的修学疏忽掉,这一生想来干,这一生没有智慧,心不清净,烦恼习气没断,纵然你有善心,你条件不具足。所以要把往生摆做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情,其他是附带的。如果有机会、有缘尽心尽力的去做,没有缘,把心收起来,专念阿弥陀佛。生净土就是成佛。古大德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那个开悟是明心见性,真成功了。你这一见性就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可以乘愿再来,圆教初住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圆教初住菩萨可以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身,得大自在。事理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我们的心才坚定,才不会动摇。

所以真正对净宗有深厚善根的人还是不多,难怪李老师以前常常跟我们说念佛修净土的,一万人当中只有一、两个真往生,其他都不能往生。什么原因?不信。为什么不信?没搞清楚。对於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没放下,就是希望多学几个法门也没有放下。这不是我教你的,我不敢教你把法门放下,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上教你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尚应舍怎么解释?我今天修净土,我只取净土五经一论,其他的我统统放下;或者说,那更厉害的,净土五经一论里头我只取一种,其他五种我也放下,这个厉害,决定得生。

所以在中国过去有这种人,一生专修《阿弥陀经》,专讲《阿弥陀经》,一生讲二百多遍!我非常向往,非常羡慕。我这一生当中为什么讲了这么多经论?缘,这缘不好,这是没办法。你要是问为什么?自己没有道场,一生都在流浪,现在快八十岁了还是在流浪。别人的道场,当然要接受别人的意见,所谓是客随主便,自己做不了主,人家请我们讲什么,好,就得满他的愿,去给他讲什么。自他虽然都有利益,总没有一门深入那个利益深。我在讲经的时候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如果我一生随自己的愿望专讲《弥陀经》,我今天纵然不能说得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是早得到了。而一心不乱,事一心,这一生当中是可以办得到的,不是办不到。但是学多了、讲多了,分心。

所以我在日本访问的时候,跟日本那边净宗同修接触,只能够大家互相勉励学智者大师。日本人对智者大师非常崇敬,这是真的。智者大师五品位往生,我们今天只能走他的路子,这可以走得通。五品位在事上第一个是随缘,自己没有道场,那就随缘了。第二个读诵,第三个讲演,第四个兼修六度,第五个正修六度,我们可以做到。我们要晓得,智者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到中国来的,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是用佛身,又隔了一千年到中国现比丘身。应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在中国给我们示现五品位,这个意义很深,末法众生业障深重,外面恶缘太多了,五品位行,我们能做到。目标在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错。

我们再看下面第六句,「虽成硬用而不失软性,喻即事恒真」。这个意思很深,确实是觉者的境界。虽成硬用就是十法界,诸位要记住,你落在十法界里面,特别是三途六道,这讲到我们自己身,业障习气、受的果报无量差别,但是怎么样?不失软性。就像水一样,不管是在江、在海、在河,在平静的时候,在大风大浪的时候,在种种不同程度染污的时候,水的性没有变,永恒不变,这就是硬用不失软性。这软性就是我们一般讲实性,水的性是实性,结成冰它也是实性,变成了蒸气它还是实性。所以这物体有三种状态,气体、固体、液体,在这三种状态之下统统是实性,实性不失。

这句话的意思比喻即事恒真,事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真是真性的显露,就是性德的显露。性德的显露,我们中国人讲「良心不昧」。良心就是善心、就是本善本性,本性本善良心不昧。再恶的人,某一种条件之下他也有慈悲心,他也有怜悯心。那一念慈悲、一念怜悯,真性里头性德显现出来。这桩事里头特别是讲因果报应,可以说这是因果报应的原理,恶是习气、习性,善是真性。你的性本来是善没有恶,你的自性本来具足无量德能,无量的智慧是觉,无量的德能是正,无量的相好是福报,你统统具足。为什么你在这一生会生活得那么苦?对人对事对物会有那么样的艰难、会有那么多的挫折?这与你的真性不相干,真性里头完全没有。那这个东西到底从哪里来的?这个东西在习性里面变现出来的,妄想分别执著这里头变现出来的。妄想分别执著都是染污,严重的染污,染污不是真的,此地讲泥沙、灰尘。只要你能把它去掉,惑尽性现,你要能把它去掉。

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去掉,那就是染污的时间太长,染污得非常严重。没有学佛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回事情,学佛之后,学佛的时间长了,受佛法的薰修,慢慢知道有这么回事情,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能觉察到,这就不容易。觉察是觉察到了,毛病习气还是照常发作,那是习气。能够常常觉,觉悟的时间长,觉悟的程度深,自然就产生效果,就产生一个力量,把你的烦恼习气逐渐就化解。不能彻底化解,你会感觉到一年比一年轻,烦恼轻。烦恼一轻,一定会发现到智慧德行一年比一年长。譬如从前别人要是侮辱我,我会生气;今年别人毁谤我,侮辱我,我不生气,德行增长了,智慧增长了。为什么不生气?明白了。以前为什么生气?以前不明白,总是要跟人对立,总是要跟人计较,吃了亏,上了当,不报复,这还能算人吗?都是这错误的观念,现在晓得吃了亏、上了当不报复,这是德行,这是应该的。

我们整个社会,大家是吃亏上当都没有瞋恚,都没有报复,你说这个社会多么安详!这个社会人心淳厚,社会安定定和平。我们很希望这个境界能现前,不希望社会动乱。从哪里做起?从自己本身做起。所以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待人处事当中,不知不觉良心发现,德行流露,特别是在真正肯发心修行,这是好事。真的不会失掉,妄的一定会消失。所以习气,烦恼习气真的会消失。不一定要勉强去断它,自自然然消失,自自然然减轻了。硬是要去断它,难!不容易。我这一生修学的经验,我没有勉强去断烦恼习气,只是在教理上下功夫。这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你能多看破几分,你自自然然就多放下几分。没有看破叫你放下,好难好难。看破之后,不要劝你放下,自自然然放下,自己也没有劝自己放下,这正是所谓「习惯成自然」,这个习惯就是读经明理。所以经要读,教要讲,愈讲愈欢喜,讲是劝别人,实在讲劝别人充其量三分,二、三分,自己得利益八、九分,自己得利益大。自己为什么得利益?天天在薰习,薰习到一定的程度,慈悲心,真诚心,我们常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然流露出来,没有丝毫勉强。我们在这半个世纪的学习经验当中看到成果,所以要长时间,时间短了不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