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七讲)  2005/10/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4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二首看起:

【如来深境界。所有胜妙因。亿劫常宣说。亦复不能尽。】

这首偈我们一看就晓得,这是答诸菩萨所问的云何是佛境界因。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二答因问,谓此因无限,略示三义」,第一是殊胜,第二是微妙,第三是广大。殊胜里面讲「以行超绝,无等等故」。我们把文都念一念,「二微妙,以证理深玄,尽法源故。三广大,以多劫说少,亦不尽故」。这三个意思都是真实的。多劫说少,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世间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说了多少?大海之一滴,微尘数里面的一粒尘而已,都说不尽。这个地方给我们的启示很深,为什么?佛境界其实就是众生境界,如果说佛境界跟众生境界是二不是一,这就不是佛法,那就不是真正的甚深。甚深是不二法门,这才无比的殊胜,无比的微妙。

因无量无边,所以法界深广无际,没有边际。给我们的启示,我们一定要知道因缘果报,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这些事实你可不能不信,为什么?就在眼前,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在造因;现在所受的,无论是人事环境、是物质环境,现在所受的是果报。为什么会有这个果报?过去生中造的因。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才受?现在缘成熟了,因要没有缘,果报不会现前,这在讲席里面说得很多。世尊说法慈悲到极处,一桩事情不厌其烦总给我们讲,百遍不行、千遍也不行、万遍还是不行,为什么?我们凡夫业障很重非常健忘,所以说遍数少了不管用。你要问:到底要多少遍才行?个人根性不相同,一定要讲到我觉悟了、我回头了、我明白了,这才行。每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劳累世尊四十九年说法,唯有上根利智所谓是一闻千悟,那是根熟的众生,一遍、二遍、三遍就行了,他就明白了,他就知道因缘果报的事实。

我们在《安士全书》里面读到,周安士先生讲,人人皆知因果,天下太平,天下大治,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安定和平;人人不知因果,天下大乱。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愈想愈有道理。尤其是现前的社会,我们所见所闻,因缘果报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自自然然就会种善因得善果。

佛法甚深,今天我们讲这段「菩萨问明品」,讲十种甚深,这是最后佛境界甚深。甚深的密义,这个密不是秘密、不是神秘,是深密,道理太深了,所以称为密义,深密。佛经里头有《解深密经》,深密要是果然透彻,那你就不是凡夫,真正能契入甚深境界,法身菩萨!他不是普通人。能够体会少分并没有入,体会少分得什么效果?法喜充满,你就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样修行,这样才能把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正确!那么你这一生真的没有白过。这工作当中有没有劳累?没有,再多的工作、再繁重的工作,或者周边的环境再不好,不受影响。要问你何以不受影响?你体会到甚深密义的少分,就有这样殊胜的效果,何况契入。我们没有契入不知道契入的境界,我们是理解少分,居然就有这样效果,法喜充满。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明白一桩事实,这个事实叫好学,世间圣人孔老夫子做代表。孔夫子一生有什么长处?他自己说过,他没有过人的长处(超过别人的长处),可是有一点,一般人没有他好学。你看他老人家《论语》里头记载的,他说我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夜没有睡觉,我在那里想,想了很多很多的问题,最后不如学也。就是世间无论什么事情比不上学习,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怎么样?学了要落实、要做到。佛教我们要真诚,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有没有诚意待人?一般人讲:我是诚诚恳恳待人。你不懂得什么叫诚意,自己以为诚意,对於圣人的教诲没搞清楚!你看看《大学》里面讲诚意,如何才能叫意能诚?先要致知。怎么样能做到致知?先要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你格物致知做到没有?格物致知没有做到,讲我诚心诚意待你,这个话是假的不是真的。

格物致知,上个星期三我们讲过。在佛法里面讲格物是断烦恼,特别是见思烦恼。《华严经》上讲的,对一切法的分别执著,特别是执著你有没有放下?执著没有放下,哪来的诚意?执著放下了,分别没放下;分别放下了,妄想没放下,你的烦恼没断清楚,不干不净。但是世间圣人标准低,这个低现在我们就很不容易做到。物是什么?物是物欲,就是讲的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你有没有放下?头一关!现在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在你面前,你动不动心?你喜欢,动心了,没放下,喜欢是什么?贪心增长;讨厌它,瞋恚增长。换句话说,外面这些境界一刺激你,你的反应是贪瞋痴慢,你哪来的诚意?这个东西放下了,头一关破了,一定要靠学。为什么?致知。孔老夫子的话你要会听,他老人家所说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想什么?就想世间的名闻利养、是非人我、五欲六尘,想这个东西,一点益处都没有!最后想了说,不如学也。学是什么?学是致知。

你要想开智慧,你要想做个明白人;明白人就是中国人讲的圣人、贤人。圣贤的意思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道理通达明了,这叫圣人。古人读书志在圣贤,什么是真实利益?希圣希贤是真实利益,所以学太重要了。难得夫子一生好学,天天在学习,学什么?学古人,古时候的圣人。你学圣人时间久了不知不觉你就变成圣人,你学佛不知不觉你就成佛,学菩萨不知不觉你就成菩萨,学什么成什么。夫子学谁?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尧舜之道「孝悌」,文武周公「仁义」,夫子真的学到,夫子以后还有个孟子也学到。夫子在中国被尊称为至圣,孟子称为亚圣,第二个圣人,学到了。所以学就是读书志在圣贤,学圣人、学贤人。

夫子一生学习没有创造、没有发明,述而不作。他一生所做的是模仿前人,一生所说的传述前人。这是他的谦德,以身教化后人,人要谦虚。《易经》里面说得好,谦卦,「满遭损,谦受益」。人要学得谦虚,所以一定要开智慧。开智慧先要把障碍智慧的东西除掉,烦恼习气障碍智慧,这个东西去掉,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了之后意才诚。诚意正心就是佛家讲的菩提心。诚心是真心,你从此之后真心待人,我们今天把它称真诚心。真心待人,真里头才有诚,诚就是真。真心对待自己叫深心,佛家讲两个,深心、大悲心;儒家把它两个合成一个叫正心。你的心正,没有邪,心里头没有邪念、没有邪思是正心。正心,对自己清净平等正觉,对别人大慈大悲,这个用心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跟诸大菩萨没有两样,你才能契入境界。这个因好,这个因是究竟圆满,一点点差错、过失都没有。我们懂不懂这个道理?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至少最低的限度,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也是善心。我不懂得善的标准,行,所谓是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今天对待别人这种心态,一定要回头想一想,我们两个换个立场,别人用这种心态对我,我有什么感受;如果别人用这种心态对我,我受不了,那我就要知道,我不可以用这个心态对别人。至於要把自己境界提升,那这个我们不谈境界,我们谈现在人讲的生活品质往上提升,这个话大家容易懂。要想生活品质向上提升,没有智慧不行。

今天科学技术确实是日新月异,我们的物质生活品质向上提升,对不对?对,是方便很多,但是你要晓得你付出了多少代价,两个一比较得不偿失。什么原因?没有智慧。烦恼随著科技、随著现代物质文明提升;物质文明提升,烦恼习气也提升,贪瞋痴慢提升。你们想想看,现在这个社会的动乱,伦常败坏,甚至是父子残杀,时有所闻。物质生活带来一点便利,精神生活没有了,道义没有了,人情没有了。人活在世间为什么?为饮食男女。如果人只知道为饮食男女,不知道其他,你再想想看,人跟禽兽有什么两样?十法界里头的人法界,人法界居然变成畜生法界,你说成什么话?再往下降是变成饿鬼法界、变成地狱法界。这个事情不得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不善的因沦落到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知道。

如果有智慧,大家都能够修善因,都能够与性德相应。性德里面第一个和谐。宇宙是和谐的,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大自然之中所有一切生物、无生物,无不是和谐相处、和睦相处。和睦比和谐还好,和睦里头有亲爱,有恩、有德、有情、有义,物质生活再缺乏,人间有恩有德、有情有义,这多美好!这才是真正的人法界。现在的人法界已经沦落到畜生法界,陷了一层,沦落到饿鬼法界就沦下去两层了。诸位要晓得,畜生法界愚痴,真妄、邪正、是非没有能力辨别,畜生法界。我们今天是不是这样的?饿鬼法界里面,贪欲,贪而无厌,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贪心变饿鬼。你看今天的社会,所有众生是不是贪心在增长、瞋恚在增长、愚痴在增长?贪瞋痴是畜生、饿鬼、地狱的业因,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伦理道德圣贤教诲丢掉了,我们说得好听一点,疏忽了。

中国这种传统的教学,我们往上去推,至少五千年。到民国初年大概到民国二十年,大家还满重视,还常常在口头里头;民国二十年之后逐渐淡薄了。中日战争起来之后,把这个社会打乱了,这一乱一直到今天没有办法恢复,所以现在社会动乱,人活在这个世间苦不堪言。我们今天看到因,佛法界的因,我们的感触很深。佛在经上讲得好,共业里面有别业,这句话提醒我们,大家都做著不善,受恶的果报。如果我们一个人觉悟了、两个人觉悟了,我们回头依照经论、依照圣人教诲去做,我们能够得到殊胜的效果,确实把自己精神生活向上提升。无论遭受什么样的苦难,不怨天不尤人;无论受多么沉重的打击,心平气和,不但没有怨恨、没有报复而且还有感恩。这是怎么回事情?怎么会感恩?恩在哪里?恩在消业障。

别人打击我,为什么不打击他?我们过去生中总是有不愉快的纠缠,这一生当中遇到了,或者是话不投机,这都是缘,引发他过去心中的怨恨发作出来了,我们受到这个果报。现在我们明白了,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所有遭遇跟前世的因都有关联,前世没有因,这一生当中不会有这种事件发生,所以就报出来了。报出来之后,我们明白了,没有怨恨、没有报复,甘愿承受,这个结就化解了。你看佛菩萨、圣贤人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化解了。化解了心里头多么的舒畅、多么快乐,一生当中所遭遇种种不如意全化解了。法喜充满!从哪里来?读书明理而来的,不读书怎么行!

我这个人如果这一生要不读圣贤书的话,从前人跟我算命说我活不到四十五岁,我非常相信,为什么?那个年龄的时候满腔怨恨,那要命,抱怨而死,死得还不甘心。学佛之后才了解这件事情,所以极重的委屈、最重的打击都不放在心上,若无其事,处处退让,人家进我就退,人家争我就让,老师教我的。章嘉大师、李老师都是这样教我的,不吃亏。所以以后看到古人的两句话,「吃亏是福」「难得糊涂」,这两句话道理可深!我能体会。我的忍让人家都说我糊涂:你有理,可以跟人家争,为什么要让?别人在旁边替我打抱不平,我一笑了之,还是让好,让不吃亏,让化解怨结。如果命里头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争也争不来。

说老实话,命里本来没有,这一忍一让,没有的它也有了。这是什么?这就是佛经上讲的,教我们要布施,布施就是舍。舍财后面就得财,舍法得聪明智慧,我们对於一切不报复,没有怨恨心,得什么?健康长寿,这属於无畏。章嘉大师教我修这个法,舍财、舍法、舍无畏。以后我跟李老师,我就开始修了。三十年前到香港来讲经,第一次来的时候在这边讲四个月,讲《楞严经》。住在倓老法师的中华佛教图书馆,看到弘化社里面的书,印光大师的,我就发愿学印光法师。

跟李老师,李老师教我学印光法师,真正发心学印光法师是到香港来讲经这个缘分。看到什么?看到印祖一生专修法布施。你看他一生信徒的供养,他一分钱没有用,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没有,还是一件旧衣服穿几十年,从来没有换新衣服。有人供养他新的衣服、新的鞋子,他拿来接受之后,转手供养别人;初出家的,没有人供养,他老人家就把这新的东西给别人,自己还是穿旧的。我在这里就学会了。所以我一生专修法供养,印经布施。可是自己知道小时候喜欢打猎,杀业很重,我为了忏悔、赎罪所以我放生,我放生做得很多。在看到穷苦的人看病没有钱买医药,所以我也在供养里面抽出少分,专门做布施医药,但是我是以印经为主。大概是接受的供养百分之八十用在印经,百分之十放生,另外百分之十送到医院里面布施医药,请他们代我为那些贫穷的人、买不起医药的人,拿这个做医药费。我这一生干这三桩事情,从印祖那里学的。我也没有求果报,只是默默的去做,做了一辈子,到现在还在做,也没有求果报,可是果报是愈来愈殊胜。

年轻的时候这些同参道友大部分都不在了,前天我收到见如法师给我寄来的一些资料。他在这些年来专心修孔雀明王法,很有感应。他写了一本书,要我给他写序文,我看看前面有祥云法师的序,有乐崇辉居士的序,这几位我都认识。祥云法师前年往生了。法师跟我是同届,见如法师,我们年轻时候在一起,很难得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就有成就了,如果你学多了、学杂了很难有效果,所以我对他很赞叹,一门深入。至於感应,这我相信,感应从哪里来的?感应从禅定来的。什么是禅定?专心就是禅定,你专精一门,心是定的,怎么会没有感应?他说用这个法门送往生,往生的瑞相很希有。对,没错,《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最后的一段,慈舟法师做的科判,科判称之为一心三辈。那是什么?不是修净土法门的,修其他大乘法门。

修行不管修哪个法门,你一定要知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重要的是什么?功夫。只要能修到功夫成片,无论修哪个法门,修到功夫成片,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没有不往生的。不能搞太多,不能搞杂,搞多、搞杂就坏了。譬如你一生专门修《十善业道经》行不行?行,能不能往生?能往生。你不是念《无量寿经》,也不是念《弥陀经》,你就是专念《十善业道经》,可是在平常早晚的时候持名念佛,念阿弥陀佛,求愿往生以这个功德就行,无论什么经都一样。《无量寿经》一心三辈,没有指定说哪部经,除《无量寿经》之外,所有一切经都行,只要你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专心、专一,我们常讲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就是功德。搞多、搞杂、搞乱了,功德没有了变成福德,福德不能往生,福德不能出六道。这些理事经典里面很多,祖师大德的语录里头就更多,我们要相信。

《华严》是大《弥陀经》、大《无量寿经》,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里面你能够得少分的圆解,少分不是多分,少分圆解,《华严经》圆融无碍,对你念佛往生大有帮助,这个因太殊胜、太殊胜,这部经。你要晓得佛门里头有一首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首偈是武则天作的。《华严经》在她那个时候翻译的,经翻译好了,先送给皇上看看(武则天那时候做皇帝,中国女皇帝不多),她非常欢喜,在封面上提了这四句。这首开经偈作得太好了,你看差不多将近一千四百多年,出家在家的大德就没有办法再做一首可以能够超过她,没有,所以统统用她这首开经偈。这首开经偈是对《华严经》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你才晓得我们今天法会的殊胜;换句话说,这个法会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今天有幸遇到了,大家在一起学习《华严》,无比的殊胜,诸佛欢喜,龙天善神赞叹。

常常外面找我,这个地方找我开会、那个地方找我讲演,实在说都叫打闲岔,我清楚、我明白,可是不能不去。现在都八十岁了,八十岁可以不去了。我接触的面也很广大,方方面面的状况我也很清楚、很明了。明年我就要找年轻的法师、居士代我去,我自己不去了,专讲《华严》,希望《华严经》能够讲圆满。这部经从唐朝清凉大师、李长者作的这些注解之后,历代有人讲都讲不圆满,经太长了。清凉大师是我最羡慕的一个人,他老人家在世居然把《华严经》讲五十遍,我知道一年讲一遍,他老人家长寿,活了一百多岁。一年讲一遍,一天讲八个小时,行,是可以能讲得下来,那真正是太殊胜了,清凉以后恐怕再不可能有这个缘。我希望我能够有他一半,我一天无论如何要讲四个小时,希望十年能把这部经讲圆满,一天四个小时,天天干,世间无比殊胜的第一桩盛事。不要说是人间盛事,诸菩萨声闻里头都是盛事,多少菩萨想听,阿罗汉想听,没有这个缘分,我们今天这个缘分得来不容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要知道珍惜,所以看到「胜妙因」

『亿劫常宣说,亦复不能尽』。唯证方知,你要不契入这个境界你不知道,一沙一滴,一字一句义趣无穷。你觉悟了之后,你才晓得这是珍宝,才知道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修成佛,以行超绝,无等等故。没有人能比,都从好学而来。微妙是证理深玄,尽法源故。宇宙、法界一切众生根源在哪里?法性,所以字字句句都是法性,一尘一毛一滴也是法性,你怎么能够说得尽?所以一定要契入。这个缘太殊胜了,不能够疏忽,希望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无比殊胜的成就,这一生就没有白来。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文殊菩萨偈颂第三首。

【随其心智慧。诱进咸令益。如是度众生。诸佛之境界。】

这首我们一看就晓得是答度,「答度问」。前面所问的只有一个字不同,最后的一个字,云何是佛境界度。在前面这因里面我们要特别重视,因为现在修行统统是在因地,而且是在因地萌芽的时候,怎样让我们学佛真正有进步,这点不能够不注意。真正要有进步一定要从根本修,根本修我们所依靠的指导原则,大家决定不能够忘记。我们的指导原则是《观经》里面的「净业三福」,就这十一句,我这一生学习就遵守这个原则。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个要做不到,其他什么都不必谈。人不孝父母,不敬老师。敬老师不在形态上,什么是真正尊敬老师?依教奉行,这是老师的好学生。老师教导我们的,我们总要百分之百做到,不能百分之百做到,总要想尽方法要接近百分之百。这里头当然是缘的问题,缘具不具足,有些时候不能勉强,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这几年来特别提倡的《弟子规》《弟子规》就是孝亲尊师,你能把《弟子规》落实,孝亲尊师就做到了。用这个基础再往上提升,「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学佛的同学《十善业道经》要圆满接受,我虽然有了个节本,那个节本是接引初机的,怕《十善业道经》讲得太多,时间太长,初学的人他不能接受,所以我们特别把它精简,这最重要的部分供养给初机,是这个意思。我们真正学佛的人不可以得少为足,我得这个就可以了、就够了,这不可以,我们要修全部的经教,不可以打折扣。

《弟子规》里面我们也节录了,它总共是有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就是一百一十三条,我节录其中重要的七十条,统统是方便接引初机。诸位千万不要以为我学七十条就行了,我学《十善业道经》节要就行了。这种心理不好,侥幸的心理很难成就,一定要圆圆满满学习。或者你在开始学的时候,可以先学精简的这些东西;学上个半年之后,你就要学全经。我们这个标准,《弟子规》《十善业道》不能超过两年;换句话说,两年之内一定要百分之百落实,那就恭喜你了,恭喜什么?你念佛往生是肯定往生,你拿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了。如果你没有这个基础,你学《无量寿经》,学《弥陀经》,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不容易成就。古人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真的,心行不相应。所以一定要依照这个规矩,不可以疏忽,这都是真因。《弟子规》里面就把我们生活,处事待人基本的标准建立了,你就懂得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你就是世间标准的善人;在儒家讲君子,这是圣贤的根基,你有了根基,再往上提升希圣希贤,这一生当中才会有成就,不可以不注意。

第三首偈是讲佛怎么样『度众生』。这个「度」是度众生,度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教学。佛是怎么样自己学成的,怎么样教别人的,这都是教人。这里头的原则我们也要学习。你看第一个,『随其心智慧』。这个「其」就是人,佛法里面讲随机,根机,智慧是他的根机。条件很多,但是智慧第一,就是他能够理解多少,这非常重要。

中国古时候教学,私塾的老师教学生,教句读,就是教他读书,不讲解的,只是教他背诵,教他认字。小孩六、七岁上学,大概一般都是从《三字经》念起,所以诸位要晓得,《弟子规》不是学校的课程,私塾是学校,不是学校课程,《弟子规》是在家里面父母做给儿女看的,家庭教育。所以你看看,根在家庭。中国五千年的教育特色就是家庭教育,从小孩出生眼睛张开,耳朵会听、眼睛会看,他就在学习。大概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想应该是三、四天,小孩生下来的三、四天,他的眼睛耳朵就管用。天天在看大人做些什么?大人说些什么?那个印象都印在他阿赖耶识里头,所以到三岁就相当成熟。做父母的(就是大人)在小孩面前都要端端正正,不可以让他有负面的、不好的影响给他。

真正要做到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要做到这样。一切都要合乎礼节,要合乎德行,那就是《弟子规》的原则。做给小孩看的,这是身教不是言教。你天天这样做的时候,到三、四岁他真的就学会了,他处事待人接物就很有分寸。你们在书籍里头念到,孔融四岁让梨,他懂得。懂得什么?懂得尊重兄长,懂得孝顺父母。他看到了他的父母怎样孝顺他的父母,他的父亲怎样尊重他的哥哥,这他学会了。

六、七岁上学,开始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这个时候再言教。有很多事情小孩学会了,不懂得道理,知道是要这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晓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有的时候父母说不出来,谁说?老师说。老师教学生孝悌忠信,这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就在小学,非常重视。老师要做学生的模范、榜样。所以老师虽然是一个穷秀才,他在社会上非常受人尊敬,为什么?他是社会大众的榜样,真正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是学生的榜样。所以著重在身教,著重在生活教育,特别著重在人与人关系的教育,所以他和谐。家庭和睦、社会和睦、国家和睦、天下和睦,教出来的,不教怎么行?

教书,儿童记忆力最好,这是人一生当中都是有阶段的,这个阶段记忆力最强,就利用他这种特性,凡是要记的东西统统在这个时候教你背诵。学生智慧不一样,老师怎么教?一试就出来了。从前古时候的书籍木刻版本的,通常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都是用这个方法来刻的,你说不科学也挺科学的,不管哪一家出的书都一样,你说是第几页、第几行字都相同。我们中国古时候有这种方式,不像现在每一家出版的东西,同样一本书页数不相同,很不方便,从前统统相同,那就太方便了。

你去念,你去背,程度从哪里测验?十遍一定要会背,十遍背不出来那你的能力就不够,就减少。老师试验大概是先叫你念十行,诸位要知道一行二十个字,十行就是二百个字,以这个为标准。这个十行叫你念,你念到五遍、六遍就会背了,那怎么办?老师就给你增加,再给你增加五行,你每天念十五行,十五行就是三百个字,一般中根人的程度,中上根性。如果十行十遍不能够背出来,减,念八行、念六行。所以这一个教室里可能有十几、二十个学生,每个人程度不一样,每个人每天学习的多少不相同,标准就是不能超过十遍,你就能够记得很清楚,所以学起来他很快乐,他不感觉到困难。十遍能背,老师要在旁边督促,至少要读一百遍。那个根性差一点的人那要加强,根性差一点的人要读二百遍,老师一定要看著他,遍数要念足。这个念,念得很熟,因为十遍的时候你就会背,后面那个时候要求你熟读。到最后等於老师考试,每天考,考什么?背书。你背得很熟,下课你可以回家去了,这样教的。

从六、七岁大概到十一、二岁,差不多重要的这些典籍统统都背熟了,所以学习一门,没有同时学两门的,都是一门。一门学完了,譬如《论语》《论语》全部都能背过,从头到尾背得一个字都不会错,背得很熟,这个课程就结束了,再下一个课程读《孟子》,一样一样的来。根利的,这个人很聪明,根利的,记性特别好的,他的进度就很快,根钝一点的进度就比较慢。这没有关系,各人搞各人的,虽然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程度不齐,这是私塾里头的状况。

最重要的学习的东西虽然不讲解,大概意思慢慢都能明了,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落实。这个阶段小学阶段著重於品德。在学校里面要事奉老师,你看我们佛经上都讲得很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要为老师服务。所以洒扫应对,替老师服务,这个时候就是学习生活教育。你在学校里你会奉事老师,你回到家里面你就会奉事父母;你在学校不能奉事老师,你回家就不会奉事父母,生活教育,做人的教育。世法如是,佛法也不例外。

『诱进咸令益』。老师有善巧方便诱导他,这样才能够进步,才能够得真正的利益。真实的利益,那就是德行、学问。讲解、研究、讨论,那是最后一个阶段,大学里面的事情。中国学校里头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大学从前叫太学,大概是十二、三岁入太学。太学里面老师是讲解、研究、讨论,开智慧了。你从前在小学里头背的那些书现在全部要来讲解,所以它把讲解跟背诵分做两个阶段,不是混合在一起的,讲解的时候,乐趣也就无穷。所以从前读书太学的学生没有那么沉重的书包,没有!小学也没有那么沉重,小学只有一本,你学的就那一本,很轻松、很快乐,读书乐,现在读书很苦。不要找参考书,所有东西你都背过,给你解释引经据典,那些经典你统统都背过,说到第几章、第几行你全清楚,老师也背过的,学生也背过的,要不要教科书?不要!太学上课的时候不需要用教科书,如果你要没有背过的,你到那里听都听不懂,你不知道他们讲些什么东西。所以中国这一套教学跟外国真的不一样。这我们要晓得优点太多!

现在发明了电脑,不要用人脑了,所有资料都可以输入在电脑里头,好不好?好!有没有毛病?有!哪一天电没有了,电脑都变成废物了,而人脑怎么样?人脑退化了,那个问题就严重了。所以中国的教学法是发展人脑,人变得愈来愈聪明。从前这种教学方法确实有它的优点,我们学佛不例外,也是用这个方法。

所以我觉得我自己还很幸运,在这个时代我还能够接触到边缘。我跟方老师学哲学,跟章嘉大师、跟李老师统统是私塾教学法教我。我跟方老师学哲学,学生只有我一个人,上课在他家小客厅,我们一对一。学佛的头三年,亲近章嘉大师,也是每个星期星期天,他老人家给我上课也是两个小时,三年如一日。我是这样学出来的。老师,那是章嘉大师指定的课程我去读,见面的时候就讨论,我读的理解多少,心得、感想提出来向他报告,有问题向他请教,他给我解答。这样现在的教学这个时代恐怕找不到了,所以我们这个师生关系跟一般不一样。我天天拜老师,天天念老师,老师不在了,没有办法奉事了,只有这个纪念。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诲,行行落实老师的教诲,我这一生是这个学法。

所以我对於《论语》头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的体会太深了。契入境界,一天到晚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从读书、学习当中得来的。你要是不认真学圣贤之道,处今天这个社会,这样的人事环境,你怎么会不忧愁?你怎么会没有烦恼?一个人活在世间,天天活在忧虑烦恼之间,这有什么意思?身分再高贵、再富有,忧虑烦恼就把你的高贵富有大幅度的亏折了,你活得很苦,这是真的。

你要问:什么人活得最快乐?我简简单单的说一句,读书人。可不是现在的读书人,现在的读书人很苦,他读书的目标就错了。目标是什么?赚钱,他怎么会不苦?钱哪里是赚得到的,这个错了,这不懂得因。赚钱的因不是读书,读书是什么?可以说是赚钱的缘不是因。如果是因,我以前就跟我们方老师讲,方老师聪明,真有智慧!我们这些学生在他面前提的问题从来没有把他难倒过的;他没有钱,他生活很苦。《大藏经》在台湾出版,买一套《大藏经》的钱都没有。所以读书里头有乐,读书也不一定能赚钱。

钱从哪里来的?钱那个因,你命里头有财库,那你就有钱。命里财库哪里来?前生财布施的果报,这佛经上可讲得很透彻,你要想发财,布施,财布施,愈施愈多。可是你要记住,愈多愈施,你的财富就永远享受不尽;如果财富有了,不施,那个福报享完了,后头没有了,要懂得布施。聪明智慧呢?法布施,法布施里面最好的方法讲经教学。天天不断的讲,天天不断的教,哪有不长智慧的道理?所谓是教学相长,长智慧。如果不读经、不听经、不讲经,智慧往上提升太慢了,甚至於不可能。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真的。你不接触经典,不接触教学,你肯定是接受社会上这些影响,它也在教你,它教你什么?教你贪瞋痴慢、教你是非人我。那个教学的效果是增长烦恼,破坏你的善根,你会受那个影响,所以说不进则退,原因在此地。不受圣贤教诲一定要受社会教诲,社会教诲现在最厉害的,电视、网路、报章、杂志甚至於书籍。从前书店磁场最好,图书馆、书店磁场最好,你一进去人是祥和的。现在不行,现在我偶尔去看看书店,磁场很不好。我们中国人不叫磁场叫气氛,外国人叫磁场,不好,那是什么?那些陈列的书籍里头内容不善,不是教导人思无邪。现在这个社会教导,唯恐你不邪,你要不邪他赚不到钱,他以为他那个方法是能够帮他得利益,就是损人利己,殊不知这种思想、这种理念把自己的智慧福报亏折了,这世间人哪来的福报?所以纵然看到好像他很有富贵、有权势、有地位,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灾难来了就没有了。

我上次在新加坡,有位黄老居士也常常听我的光碟,我们在一起吃饭,那是印尼海啸过后不久。他就告诉我,他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事业做得非常成功,代理西方好几个大公司,是在这边的负责人,年轻有为。带他一家人,太太、小孩到印尼这边去度假,正好碰到海啸,一家人真的是刹那之间就没有了。听说有个小女孩好像是五岁,被人救了。这个小女孩掉在水里头的时候,抱住一根木头,在水里面三天,这命大,其他人都不见了。所以从这些地方,这是佛教导我们,你在有财富的时候、有权势的时候要做好事,要种善因。纵然有这些恶的果报,如果你的善心能够超越你的业力,就化解了,转过来了。这些事情,诸位好好去念《了凡四训》你就明白了。所以我教初学,我总是劝他,你要想学佛,暂且把佛法延缓几天,先去念《了凡四训》,希望你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然后你再学佛就不一样了。《了凡四训》不长,一天念一遍,念一年,一门深入,你好好学习、好好去想,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

佛教学因材施教,这前面两句就是讲「诱进咸令益」,因材施教。我们看清凉大师注解,「三答度问,谓随其心器」,心各个不相同,这个心不是讲的真心,讲的是妄心;器,根器。底下这句说得清楚「意乐不同」,你的心意不一样,你的爱好不相同。教学一定要契机,跟你的心意相应,你就很喜欢。如果你对这个讨厌,不喜欢这个东西,你学起来很困难;你要很喜欢,学起来很容易。然后「随其智力,解悟差别」,这第一句都讲到了,你看「随其心智慧」,心就是注解里面讲的意乐不同,然后随他的根性,智慧不一样,他的能力每天能接受多少,要适合他的能力。中国古时候,根性很利的、很聪明的、记忆力非常好的,一天有可以接受七百字,那是真不容易。普通一般人大概是一半,每天可以接受三百字,就是背三百个字,上乘根性的人可以背六、七百个字。下根的人一百个字都背不过来,那只能背三行、四行,他一行二十个字,三行六十个字,四行八十个字,不超过一百字,这是智力不相同。

「诱引进修,令各获益」。要好好懂得诱导他,善巧方便帮助他,让他对於读书产生兴趣,让他对於孝亲尊师产生尊重心,很肯认真的学习,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受教,他很容易接受教诲,慢慢帮助他提升,他心专了,记忆力、理解力都会增长。凡是不能记忆,不能记得那么多的都是心很乱,小孩贪玩,玩心很重,所以这个家教就关系大!从小父母、长辈、兄长所表演的都是正面的,这个小孩他就没有邪思,就没有邪念,那他受教他心就定,心很专,记忆力、智慧力他不断的会向上提升。所以开头,头半年,甚至於头两个月,他能背诵二、三百字,半年之后他能够背三、四百个字,可以往上提升的。这些事情老师平常很留意,在乎每个学生学习的变化,他的心意、他的爱好、他的记忆力、他的理解力都不断的在向上提升。老师多半是,虽然课文不讲,老师常常讲故事,小朋友都很喜欢听故事,故事里头都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都讲这些故事。伦理道德的故事他从小听多了,他就知道怎样学习,这是老师的事情。

下面这就是讲佛的境界,「以遍法界,委悉无谬,差别难知,故云佛境」。诸佛如来的教学,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想像的,为什么?佛确确实实自性的本能圆满恢复。我们不要说如来果地,法身菩萨,法身菩萨里头最低阶的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位菩萨他已经用真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全做到了。小乘教里面讲的六种神通他具足了,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这个漏尽是讲的见思烦恼断尽,尘沙烦恼断尽,他对於每个众生,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他统统清楚,不需要入定,不需要作意。小乘人要入定、要作意他才清楚,他不需要,为什么不需要?他的空间、时间都突破了,他看你无量劫之前的事就在眼前,你生生世世所学的、所做的、所为的他都清楚。他知道你的根性,你应该学什么法门跟你前世修学接轨,你学得就很开心,就很容易。

如果你前世都没有学过,这次去搞一个生疏的法门,格格不入,很难接受、很难学习。这种事情我们平常在同修当中,稍微留意一点你就看到。你看净土一句佛号多好念,有些人真的就念不下去;教他念咒,学密他很容易,咒语很难念他学得很快,什么原因?我们知道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学密的,这个密法一接触接轨了,他就通了。过去生中没有念过佛,所以现在一句佛号这么简单,他觉得很困难,他念不下去,就是这个道理。

前天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他说有一个同修生病,劝他念佛,佛号念不下去,教他念大悲咒,一会儿就学会了。大悲咒比佛号难多了,他容易学,他念得下去,这句佛号他念不下去。他来问我,我说他能念大悲咒就教他念大悲咒,一心专注,功德完全相同。持大悲咒也能够念到功夫成片,以这个回向求生净土没有问题。净土法门广大,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只要修到功夫成片,回向往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并不是说一定要专念阿弥陀佛,一定要专念《无量寿经》,不是的。你只看「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那是专修净土的。后面一段慈舟大师判作一心三辈,那是什么?就是修学大乘的人,这一点诸位知道,净土是大乘不是小乘,小乘心不能生净土,一定是大乘。所以经里面一再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哪个法门都行,哪一种经论都行,你的心是定的。你同时学两门、学两部经、学多部经,你的心不专,这个麻烦就大!心不专。

功夫成片是最初的禅定,统统都是修定,很浅很浅的一心不乱,就那一点点一心不乱就能往生。这个境界是什么样子?心里面除了阿弥陀佛,除了西方极乐世界,什么念头都没有,这叫功夫成片。烦恼习气有没有断?没断,但是他的功夫能够把烦恼习气伏住,也就是说烦恼习气暂时不起作用,他就这么个能力。心里头除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都不想。诸位要晓得,这就能往生了,这就叫功夫成片。如果心里面还有许多杂念,这不行。什么时候你能把杂念都把它变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叫正念,把杂念变成正念,把妄想变成正思惟,我想阿弥陀佛、想极乐世界,正思惟,除这个之外统统不想。要晓得,想别的东西没用,实在话!

一定要记住《般若经》上的最高的指导原则,这不能不知道。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想什么?你还学什么?这不能不晓得。所以想什么东西都是虚妄的,总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受害就大!专想阿弥陀佛,专想极乐世界,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放下,我这一生只有这一个念头,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你一定成功。虽然往生品位不高,不要紧,《华严经》读多了,明了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四土三辈九品那是无始无明习气的等差不一样,其他的没有,就等於是究竟圆满的成就,不可思议的法门。佛以八万四千法门接引一切众生,最后以求生西方净土教你一生圆满,这就是「随其心智慧,诱进咸令益」,净宗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思议的境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