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五四讲)  2007/6/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5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经文有四十四门光用,我们学到第一段善现光,我们把经文念一遍。善现光有两首偈。

【所放光明名善现。若有众生遇此光。必令获益不唐捐。因是得成无上智。彼先示现於诸佛。示法示僧示正道。亦示佛塔及形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两首偈,前面一首偈我们学过,第二首偈是讲三宝,清凉大师在注疏里面提示我们,「后偈辨因中,示三宝,令其正归;示正道,令其正向。上通一体,及别相三宝;亦示佛塔,令其正信,义兼住持」。大师的文字虽然不多,可以说是讲得很清楚,这是重要的佛学常识。我们学佛,什么叫做佛?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这佛从哪里来的?所以经典上给我们讲有种种三宝,我们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讲「最初三宝」。宝是世间珍贵的物品,它有用处,世间人没有不喜爱的,为什么?有了宝物就可以解决贫穷。譬如世间人最害怕的是贫穷,得了宝物就如贫得宝,那真是无量的欢喜。佛法里面,这个宝就是讲的佛、法、僧,它为什么称为宝?这三样东西你要是得到,实在讲,它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得到了,三个都得到;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死的问题,六道轮回的问题,超越十法界的问题。这决不是世间任何宝物所能相比的,可以说是宝中之宝,所以佛法僧就称为三宝。这偈颂里面第一句讲的佛,第二句有法、有僧。

最初三宝,「佛就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德号,佛是通号;释迦牟尼是别号,因为只有他称释迦牟尼,佛是通称。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都称之为佛,所以佛太多了。释迦,这都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我们知道佛菩萨没有名号,跟中国老子所说的一个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字是人假设的,不是真的,所以我们不能被名相欺骗。那就是说对於名相你要善於用它,不被它所迷惑,这很重要。有些人对这个名相非常执著,那就迷了,迷在其中,那就错了。因名相生起分别执著,你说是不是麻烦事?佛法是教我们放下分别执著,决定不能够因它而生分别执著,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世法当中尚且如是,何况佛法?名可名,非常名。

马鸣菩萨教导我们,这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教我们听教、读经要守住三个原则:第一个离言说相,我们要听,听言说。听言说怎么叫离言说相?不执著言说相,要听他的意思,不要执著在言语上。经本文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言说相不可以执著,文字相同样也不能执著,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它里面讲的意思。第二个原则,不要执著名字相。释迦牟尼是名字,佛法僧也是名字,你要因名见它的义理,这就对了,可不能死在句下,那就错了。死在句下,念书的人叫书呆子,学佛的人执著名词术语叫佛呆子,学佛学呆了。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从前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讲,学佛千万不要学呆,学呆就错了。

第三个原则要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我们一般人听经,心里会想一想它是什么意思?不可以想。听了,懂,你就懂,不懂不要去想,为什么?愈想愈错。它不是我们的常识,我们没法子想像,它是自性性德的流露,听不懂,不要去管它。譬如听经听两个钟点,有几句懂,其他的不懂,不要紧,那几句懂你就很有受用。大多数能听得懂,有个几句听不懂,也不必管它,为什么?佛陀讲经跟中国古圣先贤教学不一样,中国人教学绝不重复,只讲一遍,不讲第二遍,也有好处,叫学的人把精神贯注,认真的来学习,你才能学到东西。所以佛陀跟我们孔子、跟我们老祖宗不一样,为什么?他非常慈悲,他讲第一遍听不懂,没有关系,过几天再讲第二遍、讲第三遍,他有无数的重复。这叫我们学的人放心,这遍听不懂,不要去想,没有关系,再听,遍数听多了就觉悟。中国人也有谚语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部书你从头到尾念一千遍,意思自然就明了,不需要去想,为什么?一千遍念下去,心定,我们这个地方讲三昧,你就得三昧。定生慧,人心只要一清净,一定下来,智慧就现前。

佛经上常常把心比喻作水,你看水在动的时候,它起波浪,我们现在这个心是动的,前念灭了后念生,就是浪花,所以它不生智慧。你听不懂,要去想那个意思,那也是在波浪上,不是真智慧,所以愈想愈错。佛的意思,你怎么能想得到?我们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告诉我,我的意思你都不知道,佛的意思你怎么会知道?我们听了,觉得有道理,怎么样?不想,不要去想它,心定了就知道。心定就像水没有波浪,没有波浪,水是平的,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你看外面东西照得清清楚楚。这个道理不难懂,我们有这个经验,在湖面上,小河的旁边,没有风浪的时候,树木花草、山色的倒影,真的像镜子一样。所以我们的心清净,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整个宇宙之间万事万法你全都明白,照见。《般若心经》「照见五蕴皆空」,你才把所有事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定真的是枢纽。

三昧现前,不是说盘腿入定,这三昧现前,出了定,三昧就没有,这个定的功夫浅,不深。一般阿罗汉,你看这《地藏经》上,光目女遇到的阿罗汉,向他请教,她母亲在生造业,现在死了之后,不知道堕在哪里?阿罗汉入定,出了定告诉她。这是小定,大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那是什么?菩萨!菩萨的定功比阿罗汉高。阿罗汉入定,要收心,这个境界能现前,菩萨不是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他心都在定中。那个定就管用,所以他不是盘腿面壁。这个定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六根不是不接触,眼也见、耳也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相,真正能做到什么?做到外面不受一切现象的干扰,里面不动心;就是里面不会起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不动心,外面不受干扰。所以他的心永远是清净,永远是光明,永远在那里照见,这个人叫佛、叫菩萨。要知道佛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菩萨修行,示现作佛,佛是圆觉,就是大彻大悟,圆觉,圆满觉悟;菩萨虽然觉,没有圆满;阿罗汉是刚刚觉悟,功夫还不深。这是佛门我们通常讲学位,三个学位,佛是最高的学位,圆满觉悟,菩萨是第二个学位,阿罗汉是第三个学位;必定是先证阿罗汉,好像在学校念书,学士学位,菩萨是硕士学位,佛是博士学位,所以这是通号,通称。「释迦牟尼」,别号,这是哪一尊佛?是释迦牟尼佛。刚才说了,诸佛菩萨没有名号,名号是怎么来的?名号是在他现阶段,我们讲此时此处。佛在世间,一定要知道,他是从事於教学工作,所以释迦牟尼佛我们要是看他的传记,你就知道他是个道道地地的职业教师。一生从事於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中断,也就是他三十岁成佛,这个意思要懂,三十岁他得到圆满的觉悟,怎么得到的?换句话说,他在三十岁那一年,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所以诸位要知道,放下执著就是阿罗汉,放下分别就是菩萨,放下妄想就叫佛,这三个都放下,三十岁那一年,他就证得圆满的觉悟。证得之后,他就从事於教学工作,这我们要知道,不但是言教,身教,他把他所证得的完全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觉者的生涯。由此可知,他是身教、言教、意教,三轮教化,轮是圆满的意思,身语意圆满教化一切众生,真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众生做出最好的典范。

在现前阶段教化,现前阶段众生是什么毛病,一定要对症下药。此时此处,这一切众生的毛病缺少慈悲心,对别人没有慈悲心,现在讲的本位主义,自我主义,中国人说的是什么?叫自私自利。自我主义、本位主义就是自私自利的主义,这是严重的毛病。所以名号上用释迦,释迦是梵语,意思是什么?意思是「能仁」,能够仁慈待人,这就是教学的宗旨。现前众生的心不清净,尤其现在我们深深体会到严重的染污,所以教学里面用「牟尼」,牟尼是清净的意思;也就是说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名号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名号不是为自己建立的,名号是他在现前阶段当中,教学的标语、教学的口号,这里面就是现前教学的宗旨。

他在此时此地成佛,无论什么菩萨,在我们现前成佛,名号都是用这个,对症下药!他要到极乐世界去作佛,这名号就没用处,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各个清净、各个仁慈,仁慈清净都做得很圆满,这个名号没用。所以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名号一定要用无量寿、要用阿弥陀。「阿弥陀」,世尊给我们介绍,意思是无量,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阿弥陀佛,佛是觉。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佛是无量觉。世尊为我们介绍用一个光、用一个寿做代表,光表什么?光表十方,空间,寿表时间,我们今天讲时空。用光跟寿把整个时空都包括。你想想光寿比时空那个名字好!阿弥陀就是无所不觉,真的是究竟圆满觉,释迦牟尼佛只是讲对人要仁慈,对自己要清净,是针对现前这个阶段众生所立的名号。

世尊修行证果的一段历史,我们前面讲了很多,今天又有新的同学第一次到我们道场来,前面没有听到,必须补充几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跟他一样,没有两样。《华严经》上他老人家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说了三桩事情,一切众生智慧跟佛完全相同;德能,我们分开讲,就是德行跟能力跟佛也相同;相是相好,我们今天讲的福报,没有一样不相同。所以众生是佛,一点都不错。

可是现在我们看起来不相同,差别太大,这什么原因?佛说出来,「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说明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你把你自性本有的智慧德相统统障碍住。只是障碍,并不是真的失掉,好像这太阳一样,今天天阴,太阳看不见,被云彩遮住。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云彩,太阳是不是真的被它遮住?没有。我们现在坐飞机,飞到云层上面,阳光还是灿烂,晓得云彩并没有遮住。云彩怎么能遮得了太阳,这意思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怎么能遮住你的性德?遮不住,但是它现前会起一点小作用,你的光明就透不出来,你的智慧、德相就不能现前。把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你自性里头本来的面目,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一真法界。这一有了妄想分别执著,就把一真法界扭曲,产生变化,变成什么?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我们就迷在这里头。这里头见不到佛光,见不到佛光就是自己自性本有的智慧不起作用,虽有也不起作用。所以佛知道这些事实状况,教我们怎样?放下。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恢复了,云彩就没有了,光明就现前了。这是转凡成圣的大道理。

我们迷得太久、迷得太深,对这桩事实真相完全不知道。现在释迦牟尼佛把这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我们明白,我们省悟过来,怎么办?赶紧放下!这赶紧放下说得容易,几个人能做到?为什么做不到?习气太深,迷得太久了。那怎么办?慢慢的放,一定要放;如果你要不放下,学经教没用。这是释迦牟尼佛很慈悲,他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他示现的也有妄想分别执著,跟我们没有两样,去学经教,十九岁出去求学,到三十岁,学了十二年。

这个人王子出身,绝顶聪明,十二年把印度所有的宗教学术全都学完,毕业了。最后的结论是什么?结论是不究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然后跑到恒河边上,找到一棵大树,在大树底下入定,入定了,把十二年所学的全放下。这一放下,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叫放下就是。那十二年所学的就是我们中国宗门里面所谓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十二年参学,想求道,求个究竟圆满的道,求不到。十二年,踏破铁鞋无觅处,这树底下一坐统统放下,马上就现前,「得来全不费工夫」。他做个榜样给我们看,那这样子,你想想看,我们要不要去求学?答案给你讲,学也行,不学也行。要紧的是什么?要紧的是放下。

於是我们这才明白,什么叫世间法?什么叫出世间法?这世间出世间很少人能讲清楚、讲明白。我们总算搞了五十六年,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一切法就叫做世间法,为什么?脱离不了十法界、六道,脱离不了,这叫世间法。如果你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所有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全解决了。所以学不学那不是重要的事情。释迦牟尼佛示现去修学,学十二年;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示现,没有求学,一天学也没有去求过,他不认识字,到了黄梅,五祖把衣钵传给他,凭什么?凭他一下放下。他在五祖方丈室里面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彻底放下!他那个放下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这一放下,世出世间法全通了,没有一样不通。

能大师那个时候二十四岁,五祖怕别人不服,因为他一天都没有学。五祖一个大徒弟(大弟子)跟他多少年!一般人都认为决定是他继承祖位,继承五祖的,没有想到他传给一个陌生人,跟他没有几天,人不服!他的大弟子叫神秀,传给神秀,没有人不服,传给惠能,没有一个人服气。老和尚大概年岁太大,老糊涂了,怎么可以把祖位传给另外一个人?怕人害他,半夜就叫他逃难,赶紧走,回南方去,他是南方人。

他在半路上遇到无尽藏比丘尼,这个比丘尼不错,长久受持《涅盘经》。我们知道《涅盘经》的分量很大,在中国有两种译本,一种三十六卷,一种四十卷,很长。那时候受持就是讲读诵,不知道意思,遇到惠能,她把《大涅盘经》念给惠能听,惠能大师讲给她听,她也开悟了。不认识字,会讲经!不管什么经,你去问他,他都会讲,他都明了,他能讲得叫你开悟,这是佛法。世法怎么样?世法样样都通,没有一样不通,一通一切都通达。怎么通达?放下就是。惠能大师放下,成佛了,你要是能放下,你也成佛。

实在放不下,佛有方便法,教你慢慢放,你先放下执著。下面讲到这个僧,僧是五比丘。这五比丘,世尊就教他,不是教他统统放下,就是教他放下执著,所以憍陈如尊者第一个放下。释迦牟尼佛弟子当中(就是学生里面)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就是憍陈如。你才知道放下是关键,学习不是关键,放下是关键。学习不肯放下,你学《华严经》,这世间法,不是佛法。你在世间念幼儿园、念小学,那些课本,要真能放下,那个课本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关键不在所学,关键在你能不能放下。这么多年,我们才把佛法里头秘密找到了!找到自己要真肯用。

他老人家成道,成道之后,第一座的讲经就是讲《华严经》《华严经》是在定中讲的,就是在菩提树下入定,定中讲的;什么人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现在我们知道,一真法界里面的诸佛如来,他们来听。真的是自性诸佛、自性菩萨,不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没有资格,入不了一真法界。所以这个经人间不传,没有人知道。

他出了定,出了定看看这个世间众生根性都不高,先去找谁?(我们不按次第没有关系)先去找那五个人。这五个人都是他的家亲眷属,因为佛出来的时候,悉达多太子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他的父亲派了五个人照顾他,等於说是他的侍者;两个人是母亲家的人,就是他外公所派的,有三个人是他父亲家里面的。所以父亲家里有三个,母亲家里派了两个,憍陈如、马胜是母亲家里的,母族;跋提、十力迦叶、摩诃拘利这三个人是他父族的,父亲这一族的。所以大概都是堂兄弟、表兄弟(父族的是堂兄弟,母族的是表兄弟),五个人陪他,年龄也都差不多,一起照顾他。他去修行、去求学,大家也都跟他一道。所以佛成就了,想想先度哪个?当然先度家人,跟在身边的人。这都是我们世间人讲的情理,当然是先度身边的人,我们中国谚语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度这五个人。给他说什么?说四谛法,我们前面讲过,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你看佛都不讲大的,讲最粗的,让你慢慢觉悟。你知道世间因果,你才肯把世间放下,不再执著。只要你不执著,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如何出离?那要修出世间法。刚才跟诸位说过,出世间法的关键就是放下。

六道里面,见思烦恼,见是什么?见解,就是你看错了,看什么都看错了,没有一样你是看得准确,你全看错了,这叫见惑,迷惑。第二大类思惑,是你想的,你的思想也全盘错了,没有一样你是想对了。所以小乘经论里面讲,见惑,三界有八十八品,思惑,三界有八十一品。首先断见惑,就是见解。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为五大类,「身见」,你看六道众生都执著身是我,佛说这是错误,身不是我。「边见」,决定是有二边这个见解,我、你,我们就对立了,众生跟佛对立了,二边!是非对立、善恶对立、真妄对立。你讲一个,一定对面有一个,讲长,对面是短;讲大,对面是小,这佛叫边见。现代科学家讲相对论,相对的。六道众生都是生活在相对当中,相对是错误的,自性里头没有相对的,相对就是对立。

我们帮助世间,许多志士仁人为了要化解冲突,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我建议他的,从哪里做起?要从自己内心对一切人的对立要化解,对一切事的对立要化解,对一切万物的对立要化解,这就是讲的放下见惑。见惑真的放下,就证须陀洹果,小乘初果。虽然没有出离六道,比六道最高层非想非非想天还要殊胜,为什么?六道非非想天是凡夫,须陀洹是圣人。这个问题怎么讲法?须陀洹确实把见思烦恼的见惑放下了,不执著,没有二边,就是他跟一切人事物没有对立。别人跟他对立,他不跟别人对立;别人执著身是我,他不会再执著身是我。他知道这个身是假的,身不是真的,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这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那什么是我?世间法讲灵魂是我,佛法讲灵性是我,他懂这个道理,不再执著身相。这个身还照不照顾?要照顾,还要很珍惜它,为什么?借假修真,这身是假的,必须要用这个工具来修真,来提升自己。无量劫的烦恼习气都必须用这个东西,你才能化解得掉,你没这个工具就不能化解。

所以说放下,我们讲最浅显的,在顺境,样样都很如意;善缘,你所遇的都是好人,都是很尊重你、很爱护你、很关怀你、很帮助你,这环境人事太好了,你在这个地方学,学什么?不生贪恋。如果在这个境界里,这个好!起了贪恋,你堕落了,马上就堕;不生贪恋,放下这个贪恋,你就上升,一念之间。在逆境,环境非常不好;逆缘,缘就是人事,你遇到的人,人家都不喜欢你,都讨厌你,都不尊重你、瞧不起你,当然不会帮助你,你在这里面学,学什么?不生瞋恚,你马上就上升。如果说讨厌的时候心里很难过,立刻堕落,所以需要用这个身体来修。在一切环境里头,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断贪瞋痴,成戒定慧。离开环境,你到哪里去修?那是假的。小乘人到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到那里去修行,清净,大乘人在闹市、在都市,所以大乘人的成就比小乘太高!小乘修成了,到城市里逛一趟就退心,这太多太多了,这是什么?禁不起考验。大乘是天天在考验,就在现前生活环境里面,消灭贪瞋痴,成就戒定慧,这叫真修行。总的纲领,就是学习不受外面环境影响,不受它影响,里面修如如不动,这是禅定。

所以佛给他讲四谛法,轮是个比喻。最初三宝里面,「四谛法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这五个阿罗汉接受佛陀教诲,不错,他们真能放下。有彻底放下的,憍陈如尊者,他证阿罗汉果;其他的四个放下一部分,证初果的、证二果的,证四果罗汉就一个。但是就是证须陀洹,也叫做罗汉,所以罗汉是小乘一个通称的名词,这是僧宝,三宝具足。有些地方称五比丘,比丘是出家受具足戒的通称,这是印度话,梵语音译的,从它的意思上来翻,比丘翻成中国的话叫「乞士」,乞是乞食。因为他们的生活,每天到外面托钵,就像中国讨饭,中国人叫乞丐,这是在社会上地位最低的,没有财富,没有地位。没有财富是贫,没有地位是贱,贫贱到极处是乞丐。在印度,他们是外面乞食,但是他有学问,他有道德,所以他不是乞丐。士,士是我们中国讲读书人,有学问、有道德的,讨饭的,称乞士。

乞士有两个意思,上向如来乞法,乞求佛法,天天接受如来教诲,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释迦牟尼佛每天给他们上课。每天上午,通常都是到外面去托钵,决定是在我们现在讲应该是十一点钟就回来,八、九点钟出去托钵,十一点钟回来;回来之后,吃饭时候大家在一起吃,吃完之后就开始上课。晚上不吃,所以他们一天只吃一餐,早晨也不吃,晚上也不吃,就是中午一餐。而且托钵只准托七家,如果这一家,他们今天饭菜煮得很丰富,煮得很多,你去的时候,他就给你添满一钵,那你就得回来。这第一家饭菜不多,吃不饱,你可以再托第二家、第三家,最多不能超过七家;七家都托不到,叫托空钵,也要回来,回来什么?别人有托得多的分给你。所以吃饭的时候,一定是回去一起,所有人托的钵饭统统放在一起再分,平均分配,真的是「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游是游化。你看从佛陀那里听经学习,每天托钵的时候都教化众生。接受别人财供养,饭菜是属於财供养,不能白白的拿到供养就走,不可以,一定要为他说法,回报他,以法供养,供养斋主,不能白吃。所以对上乞法,对下(世俗)乞食;乞法养慧命,乞食养身命。如果只乞食不乞法,不叫比丘,那就是中国人讲的乞丐,他不知道乞法,所不同的地方在此地。这是最初三宝。

所以佛法,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跟五比丘六个人创建佛教,佛教从这里开始。以后这个三宝在释迦牟尼佛这一生教学过程当中,就有大乘、有小乘;佛灭度之后有住持、有一体、有别相,有很多种讲法。「大乘三宝」「佛有三身、十身」,三身是讲法身、报身、应身,十身是《华严经》上所讲的,把三身再展开细说。实际上,三身跟十身是一个意思,十身归纳就是三身,这前面我们都读过。「法宝,二空理等法」,佛讲人我空、法我空,人法皆空。这从哪里说?从性上说,从理上说,所以讲宇宙之间,性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空,这都讲到大乘的原理原则。你知道事有理空,这个事是假有,不是真有。所以《般若心经》里面讲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空有是一不是二。六百卷《大般若》,这是佛经里面最大部头的一部,六百卷,讲些什么?总结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佛讲般若二十二年,你要是真正通达明了,你怎么会有执著?不但没有执著,分别妄想都没有。真正通达般若,证的是什么果位?法身菩萨,《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回归到一真法界,这是大乘。「僧宝,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华严经》上讲的;十圣是十地菩萨,从初地到十地,僧宝;上面还有个阶级,等觉,等觉也是僧宝,总共有四十一个位次。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是僧宝,十法界里头不算,那是凡夫。小乘,那就没有离开十法界,大乘超越十法界,小乘没有超越;所以小乘的佛就是释迦牟尼,丈六劣应,大乘的佛是报身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毗卢遮那佛,在净土经里面看到阿弥陀佛,那都是大乘,那个佛的身相无量无边,无法形容。

「小乘三宝」「佛是应身」,不是报身,应身,应身还是丈六劣应身。世尊身高丈六,是个高个子,我们现在听说一丈六,一丈六好高,差不多二、三个人高,不是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那个时候的尺很短,没有这么长。近代弘一大师,他是研究戒律,欢喜戒律,他有一个「周尺考」。因为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代是在中国周朝,周朝的尺,一尺只有我们现在市尺的六寸,所以这样说起来这个丈六大概合我们现在算公分来讲,一百八、九十公分,是比较高一点,高不了太多,这才合情合理。那个时候度量的尺比现在尺短,看看弘一大师的周尺考,你就晓得、就明了。说法,这说「四谛」,对声闻讲的;对缘觉,讲「十二因缘」「法宝」「僧宝,四果四向都是僧」,小乘僧。四果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是四果。四向是修学阶段没有证得,他修初果,还没有证到初果,叫初果向;证到初果之后,向二果去修,还没有证到二果的时候,叫二果向。四果四向,这是小乘僧宝,佛陀在世的时候。

佛陀灭度之后,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佛陀在世的时候,以佛为师,那个法纯正。遇到佛,当然是有宿世的因缘你能够遇到,遇到之后,你决定得殊胜的利益。佛跟你说法,得什么样的利益,每个人不同。每个人根性不一样,世尊是应机说法,所以还是自己宿世的根机重要。宿世有善根福德,善根福德每个人不相同,有的人很殊胜,有的人差一点,所以同样见佛,同样听佛说法,各人得的利益不一样。譬如小乘教里面有证阿罗汉的,憍陈如尊者,他的缘特别殊胜,他一听就证阿罗汉果;有人听到证须陀洹果,有人证到须陀洹向,还没有证得。像阿难尊者,天天听佛讲经说法,在楞严会上我们看到,他还是须陀洹果,初果,放下的不多。八十八品见惑放下,八十一品思惑没有放下。这里头我们不能不知道。佛不在世,三宝里头法宝最重要;佛陀在世的时候,佛最重要,一切法是佛说的。佛不在世的时候,佛的经教留下来,经教法宝是第一。

「住持三宝」,佛只有「刻像图形」,我们雕刻佛的相,供养佛像。图是图画,或者是画的佛像,或者是雕塑的佛像。你只能供养这个,它也不能说话,它也不能教你,只有塑造佛像,让我们心里面产生感恩的心、报恩的心。见到佛像就像佛还在我们面前一样,但是你一定会见到佛像想到佛陀的教诲,在经典上。如果每天只供养佛像,不去学习经教,那没有用,这个道理要懂,那就变成我们世间人所讲的迷信。不但佛教如是,世间所有宗教都不例外。我跟许多宗教往来,我都提醒大家,宗教教育是宗教的灵魂;所有一切佛像、神像,那是假相,那是仪式,不能不要,它有它的作用,为什么?它能启发我们,让我们时时刻刻想念到,不会把他忘记,时时刻刻提醒我们。

所以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的像,两个意思,不是迷信。第一个意思是报本反始,本是根本,始是最初。这个教学这么好的东西,是他老人家传下来的,所以我们念念不忘,这是报恩。第二个意思是见贤思齐,他示现的是凡夫,凡夫成佛,我们要向他学习。他怎么成佛的?放下成佛,我们要学他的放下,他放得真彻底。你看王位放下,国王不干了,荣华富贵的生活放下,过一种最简单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彻底放下。成就之后,虽然他的学生当中,就是在家弟子,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供养的精舍,花园、别墅,他偶尔也去讲讲经,利用这个场所来教学。但是一个学程教完之后,他走了,他离开,没有丝毫留恋。最后圆寂,过世不是在房子里面,是在树林里面,说明他老人家自始至终没有道场,不住道场。道场人家要求的是替他培福,在他道场讲讲经,他有福。这给我们后世弟子们很大的启示,不能对世间法有丝毫的贪恋,你一贪恋就堕落,你就不能成就。一定要懂得「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世间东西,你没有一样东西能带走的,但是业力跟著你走。业力跟著你走,你的来生是业报身,这是六道轮回。要想超越六道轮回,那你就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他给我们示现的是超越六道轮回。所以我们供养他的相,常常想著他,向他学习,是这个意思。这哪里是迷信?这哪里是拜偶像?所以说佛教拜偶像、迷信,都是对佛教没有真正了解,信口而出,冤枉了佛教。我们要晓得、要清楚,要真正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决定不要搞形式。

「法宝,贝叶黄卷」,贝叶是古印度最早结集经藏的时候,印度的文字,梵文,那时候没有纸张,都是写在贝多罗的树叶上。贝叶经现在还有,诸位到博物馆去参观能看到。到中国来之后,经典在中国翻译,中国最早用卷写出来,卷多半是黄的颜色,黄卷。所以中国书称卷,一卷一卷的。最古老的书是卷,一卷一卷的。印成现在这个样子,装订的,我们叫方册,方册前面是折叠的,折叠的本子。从卷演变成折叠,从折叠演变成现在叫方册本,这也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有了进步。这是讲经典,经典是法宝。

「僧宝,剃发染衣」。佛陀在世,弟子们都是剃发,现在还是剃发;染衣,因为古时候,我们知道印度是在热带,他们只有一季,就是夏季,没有春夏秋冬四季,只有一季,所以他们衣很单薄。我们在新加坡住过三、四年,新加坡那边也是热带,只有一季,所以衣著很简单,他们三件衣就够。晚上睡觉,三件衣就可以当作被盖来盖;白天的时候,通常是搭一件,另外两件收起来。这个衣现在诸位看到,香港的印度同胞也不少,诸位能看到,他们就是一块布裹在身上,那是衣。夏衣是裙子,这诸位你看到佛像,画的、雕塑的你都能看到,佛下面是裙子,不是裤子,上面是一块布裹起来的。

传到中国来之后,中国是在北方,气候比印度寒冷,三衣是决定不够用的。所以佛随俗,这就是他的善巧方便,他不拘束这些形式,他随缘。到中国来完全随顺中国的生活习惯,不托钵了,三衣之外,完全穿中国衣服。我们今天穿的这个衣服,这个大袖子是汉朝时候的服装,叫海青,汉朝的。平常我们穿的长褂,穿的小褂,明朝的服装。在佛事,所谓佛事,经典里面讲的佛事是教学,讲经、教学、说法,我们就搭这个衣,这个衣才是三衣里面的一种。我们现在用的是大衣,叫大礼服。大礼服的条一共是二十五条,大礼服,四长一短,这个意思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现在我们懂得这个意思。

为什么这样一格一格的?当然过去是方便,因为衣叫粪扫衣,古时候资源缺乏,得一件衣很不容易,一钵饭很容易,一件衣不容易,多半都是这些一般在家人,衣服穿旧,不要了,丢掉了,出家人把它捡起来,垃圾堆里面捡起来,把它洗洗干净,看看这一块里面还有可以用的,把它一条一条裁出来,再缝在一起。所以一件衣可能是质料不相同,颜色不相同,那怎么办?把它染,染成一种颜色,都染成咖啡色,叫染衣。佛教我们避免正色,这是什么?正色容易引起贪心。什么叫正色?就是五色,红、黄、蓝、白、黑,叫五色,这五色叫正色。染色衣就是把红黄蓝白黑染在一起,就变成咖啡色。

现在我们也看到有些法师衣是红色的,这不是如来所订的;我们看到现在画的佛像,或者塑的佛像,都把佛的衣染成红色的,这是错误的。佛从来没有穿过这种衣,红色、黄色的,佛没有穿过;古时候这些比丘、出家人没有穿过,统统是染色的,这才如法。我们在初学的时候不知道,受了大戒之后,看到很多大和尚都是披著红袈裟,叫祖衣。祖衣也有道理,那是祖师大德,是皇帝赐给他的,有。这个金色的边,红色的袈裟,皇帝赐的,那个可以。但是那个通常都不用的,除非是国家的大典,参加国家大的集会,把皇帝送的衣服搭上,是在这种场合用的,平常绝对不用,一生难得用过几次。现在一般的佛事当中统统都搭,这说起来都不如法;就是理事我们都要懂、都要晓得,最好还是依照经典的教诲。所以我搭的这个衣换成咖啡色,是李炳南老居士往生,我做了一件咖啡色的送老师。这是在这个时代,大概换成这个颜色我是第一个,以后我们净宗学会的同修全部采用咖啡色的,再也没有红色的祖衣。确实这咖啡色的二十五条衣,我觉得比红色的要庄严,红色的是太鲜艳。

佛为我们著想,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起贪恋,为我们想得很周到,应当依教奉行。这是叫住持三宝,有这个必要,就是说保持世尊当年在世这个外表的形相,所以叫住持三宝。可是形相它有一定的定义,从形相让我们领悟一体三宝,这才叫真正重要。如果只有形相,把一体三宝给忘掉,那叫大错特错。「一体三宝」也叫自性三宝,也叫自心三宝,「佛就是自性觉」。所以我们看到佛像,刚才说过,供佛是两个意思,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意思,见贤思齐。想什么?佛已经彻底觉悟,彻底放下,我见到佛像,我要向他学习,我也要觉悟,我也要放下,自性觉。尤其在《华严》里面,佛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见到佛像,想到自己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不能恢复佛身?不能够恢复佛性?你自然就会想到佛告诉我们,妄想分别执著害了我,害得自己生生世世迷惑颠倒,起惑造业受报,脱离不了轮回,见到佛像、菩萨像就想起来。所以它时时刻刻供养在那里,提醒自己的警觉,世缘要放下。既然自己本来是佛,一定要向这个目标努力恢复自己本来面目。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你就是佛。

「法宝」,法宝是自性正,也是「全体轨持」。全体这个意思好,全体就是自性。轨就像火车行走有轨道,它有一定的原则、原理,决定没有错误。这个轨道通到哪里?这个轨道通到自性。持是保持,永远保持在轨道上。这个轨道是什么?具体的说明,就是经律论三藏。在我们净土宗,持戒、念佛、学经教。这么多年来,有人说,净空法师只提倡净土法门,其他的宗派他从来不提倡,好像门户之见太深。说这些话的人,他们没有跟我在一起,他们对我不了解,误会多多。如果常常听我讲经,应该就了解,我对於佛教所有宗派没有不尊敬的,我常讲亲兄弟。不但佛教所有宗派,我都希望有高僧大德来把它恢复;我连其他不同的宗教都看成是自己的堂兄弟、表兄弟,世间所有宗教都是一家人。这话我说的,我在联合国说过。可是一个人一定要凭自己的根性选择法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知道我自己的根性不高,中下根性,学其他的法门很难,我相信我一生不能成就。学禅宗,我不会开悟;学教下,我不能大开圆解;学密,我做不到三密相应,所以退下来只好学净土,中下根人!这个法门可以带业往生,我还有点指望,所以决定不能错怪。其他的宗派,我都尊敬,我都顶礼。

三十年前我在香港讲经,我参访圣一法师的道场,禅宗道场,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赞叹法师,赞叹道场,赞叹坐禅的同修们。所以有人问我:法师,你这样赞叹,你为什么不学?我就告诉他:我不是这个根性。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金刚经》上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每个法门最后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净土宗也不例外。净土宗的上辈往生跟宗门没有两样,是明心见性,生实报庄严土,这都是我们做不到的。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这个有把握。再升一级是生方便有余土,我们都没把握,为什么?方便有余土要有小乘人的程度;也就是说,你把见思烦恼都放下,你才能够往生方便有余土。如果见思烦恼没有放下,就是执著没有能放下,能控制、伏住,有这么一个功夫,就能带业往生。所以凡圣同居土是伏烦恼,不是断烦恼。但是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都是断烦恼才能成就;只有这个法门,烦恼可以不要断,伏住、控制住就行,虽有烦恼,不起作用。我想想我这一生还有救,除这一门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你不能把我看得很高,我是下下根人,你们根性都比我好,所以你们可以通宗、可以通教。这是要请大家原谅的,一定要了解我。

一体三宝里面的僧宝是自性净,「事理和合」。和合就是永远没有冲突,永远没有对立,这说什么?说的性德。诸位要晓得,自性、本性,《华严经》讲的法性,是一个性,三个名词是讲的一桩事情。中国古人讲「和为贵」,和合到什么程度?和合到一。所以大乘教入不二法门,理事不二,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这是讲一体,一体是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一体就没有二,有二就不是一体,这是佛法讲到真正究竟圆满处,所以称为一体三宝。

我们从住持三宝,这个要知道,住持三宝是我们现在看到佛像、经书、出家人,要不要尊敬?要尊敬。出家人不如法,那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与我不相干,你不要去批评他;你批评他,你自己堕落,为什么?你看到他生了一个不善的念头,错了。要怎样?要生恭敬心。生恭敬心,你有福;生轻视的心,你有过失。他自己如法不如法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不能说是他堕落,我也跟他一起堕落,那你就错掉了,大错特错!所以我们要遵守佛陀教诲,要了解性相理事因果。

佛跟我们讲「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续了两句,跟佛法相应,绝不违背,「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所以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总是保持一个清净心、平常心,心平气和,不会被外面环境所干扰。心里面只有一个南无阿弥陀佛,除了南无阿弥陀佛之外,统统放下了,我就靠这个往生。如果心里面还有夹杂,还有别的东西在里面,往生就靠不住,这个关系太大!保证自己往生,就是心地清净,没有杂念,古德教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保证,不可以再错了。「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万法皆空,那个万法你就要放下,为什么?它不是真的,相有性空,事有理空。你在诸法里头起心动念,错了,那言语造作就更错了。我们学佛明白这些道理,必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得大受用。

所以见住持三宝就能跟一体三宝相应,你说这功德多大!看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净,我讲「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是六祖在《坛经》上讲的;「真如觉了,全体轨持,事理和合」是一般经教上讲的,意思都一样,你能够会归,得无比殊胜的功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