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九五讲)  2008/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99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八段「西北方真实慧菩萨」。偈颂我们从第三首看起:

【於法不颠倒。如实而现证。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

在这个之前,前面两首菩萨告诉我们,「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佛在经教里面常常告诉我们、提醒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在经上有很多比喻,老同修都能够熟知。我们略举一个,佛说失掉人身再得人身的困难,他用须弥穿针做比喻,我们就不要讲须弥山,太高了。香港的大楼很多,如果你从七十层楼那么高,你在这个楼顶上,这个楼下有人拿一根绣花针,你从上面放一条线下来,这个线放下来之后,刚刚好就穿到绣花针的针孔上,你们想想这个机会有多大?佛说我们失掉人身,再得人身,就像这个比喻一样,那根线刚刚好就穿到针孔里面,我们晓得太难了。不要说是七十层,一层楼都困难,一层楼你在楼上,楼下放一根绣花针,你去穿穿看,你穿一万条线,穿十万条线,看有没有一根线能穿上?

那我们知道,佛一生不打妄语,不但一生没有妄语,生生世世没有妄语,我们要相信!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个人三世不妄语,一次妄语都没有,三世不妄语,这个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子。我们试试看,你能不能舔得到?能舔到鼻子是证明三世不妄语。而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起来,这就证明他生生世世没有说过一句妄语,叫「广长舌相」。我们凡夫舌头伸出来,舔不到上面的鼻子,这就说明是生生世世都有妄语,这就业障。所以我们要相信佛所讲的话,人身真难得,得人身闻佛法就更难了。你看我们香港六百多万人,几个人能够听到佛法?这就知道了。不要说香港这个地区,就说我们这栋大楼才十几层,我们在这个地方讲《华严经》,几个人来听?隔壁他都不来。才晓得闻法的机缘多难,多么可贵!为什么佛要说这个话?我们要知道,因为你能够听到佛法,你在佛陀教学当中,你就种了善根,善根种在阿赖耶识里,真正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善根的种子生生世世都跟著你,到下一回你再得人身,又遇到佛法,你就会相信了,你就想来听,你就想来学,为什么?你阿赖耶识里有善根。如果没有善根,虽然碰到了,也没有想学习的念头,真难!纵有善根深厚的人,如果没有缘,遇不到缘,这一生也空过了。

我们想想自己,自己肯定有善根,没有善根怎么会出家?怎么会发心认真来学习?当然要善根。可是我们自己细心去回想一下,我是二十六岁遇到方东美先生,跟他老人家学哲学,他给我讲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教,认为佛教是宗教,佛教是迷信,根本就没有意思去碰它,这就什么?没有缘。方老师给我们做了个缘,用这个方法把佛教介绍给我,我就接受了。他告诉我,「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接受他老人家这样的教诲,才把过去对佛法种种误会化解了,知道这里面有大学问。怎么学法?老师教我,佛经哲学在经典里面。经典里面,经典很多,并不是每部经典里面都有高等哲学。这就是像学校里开的这些功课一样,它开得很多,有浅有深,有各种不同的内容。我们学了五十七年真的才晓得,你看这里面大的分,有大乘小乘、有宗门教下、有显教密教。有适合於初学的,伦理、道德、因果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这是普及的佛法。向上提升,真的有哲学、有科学,我们在《华严经》里面学得很多,真的提升自己的灵性,了解宇宙的起源,我从哪里来的?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跟一切众生什么关系?也讲得清楚、讲得明白。现在我们晓得,我们跟众生的关系是一体,大乘教佛常讲的「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我们在《华严经》前面学过,这个关系多么密切!

如果真的搞清楚、搞明白,自性里面的大德大能自然流出,德能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慈悲。慈悲就是一般世间人讲的爱,佛法不讲爱,讲慈悲,为什么不讲爱?世间人的爱是感情的,是有差等的,我喜欢我就爱你,不喜欢我就不爱你。佛法跟我们讲自性里面的爱,它没有分别、它没有执著。不但分别执著没有,它连起心动念都没有,它是自然流露出来的,真正是纯真纯净,是我们没有法子想像,它是平等的。我们学这么多年,可以说这是自性里面的第一德。正如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实验,他做了应该有十几万次,发现「爱和感恩」,这个意念产生的图案最美。他告诉我,「这个好像是宇宙的核心」。我跟他讲,一点都不错。从什么地方可以得到证明?从宗教的教学。你看什么叫佛教?古大德两句话就把它说出来,叫「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是佛法。就是佛法的根本是爱,慈悲是无条件的爱心、平等的爱心、清净的爱心。从爱自己扩大到爱人、爱家族、爱一切众生、爱树木花草、爱山河大地、爱遍法界虚空界,整个法界里面,我们今天用现在的话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爱,佛说的!所以佛教是爱的教育。

我们看看其他宗教,基督教学习的《新旧约》,其实《新旧约》是三个宗教学习的根本经典。第一个是犹太教,犹太教学的是《旧约》,基督教学的是《新约》,天主教是《新旧约》都学。这部《圣经》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我们跟这些宗教接触,他们宗教里面讲的神,现在也有新的解释,他说神没有身体、没有形相,神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他这个解释跟我们佛经讲的法性就非常接近,说得好,法性里面确实它具足大德大能,德能的核心就是爱。所以神爱世人,跟大乘教没有两样!我们再看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每一大段经文的前面,第一句话说「真主确实是仁慈的」。所以我们细心去观察这个世间所有宗教,我们肯定它是社会教育,它是爱的教育。所以基本的理念相同,方向、目标相同,宗教可以团结,宗教本来是一家,宗教本来就是社会教育。我们要把宗教的本来面目找回来,才能利益自己、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能够帮助世间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确实这有理论依据的。

所以「闻佛名」就太重要,或者是听到经典,大乘经典的一句一偈,都是种了最殊胜的善根。此地偈颂里面讲「闻佛名」,这个佛名里头还有更深的意思。什么是更深的意思?我们从蕅益大师《要解》里面看到的,诸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叫做诸佛。我们初接触的时候,看到蕅益大师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寒毛直竖,诸佛不是很多佛吗?怎么很多佛叫做阿弥陀佛?很多年后我们才悟出来,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梵文音译的,要翻出它的意思问题就解决,答案就出来了。「阿」翻成中国意思是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觉。无量智、无量觉,哪一尊佛都是无量智、无量觉,真的诸佛就是阿弥陀,阿弥陀就是诸佛。在《华严》里面我们更深入了一层,真的肯定了佛佛道同,后佛如先佛之再来没有两样。所以我们对於这个问题、这个讲解,我把它说成一个圆,圆圆满满。圆就没有两样,只要是圆,大的圆、小的圆都是三百六十度。圆满,你在上面不能加一点,你也不能减一点,做到不增不减,那不就完全相同了吗?

这样使我们体会到,孔子在《论语》里面所说的,他说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圆的意思。我们称佛称圆觉,圆满的觉悟,圆觉决定是相同的,圆觉决定是平等的。如果达到圆觉的境界,你还有什么创造?还有什么发明?有创造、有发明就是加一点、减一点,那就不圆了。圆是加不得一点、减不得一点的,这是述而不作的真实义。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三十成道,也就是三十岁那年他彻底觉悟,觉悟是圆觉,他觉悟跟古时候的佛就没有两样。古时候佛所讲的经,让他来讲,也跟古佛讲的完全一样,决定没有差别。所以他才说,他自己一生所说的一切经完全是依靠古佛,没有在古佛经典上多加一个字,这就述而不作。我们现在才把这句话搞清楚、搞明白了,很不容易!圆跟圆决定是一样的,就是说的这么个道理。这个圆是什么?这个圆是自性。大经上为我们也是假设一个名词,要晓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这《老子》所说的,名都是假名。佛给它定这个名叫「自性清净圆明体」,用这个来形容自性。自性是清净的,是圆满的、是光明的,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宇宙万法从哪里来?我们芸芸众生从哪里来的?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是能生、能现、能变,万法是所生、所现、所变。

但是这个跟一般哲学上讲的意思不一样,哲学讲能所,能不是所,所不是能,能所是两桩事情。佛法里面讲能所是一桩事情,能就是所,所就是能,能所不二,这是不同於世间哲学的说法。哲学里面很多问题不能解决的,在大乘佛法都有答案,乃至於科学也不例外。那我们要问,自性从哪里来的?自性没有来处。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也说出来,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性是清净心,决定没有染污;自性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就没有始终。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样样都不缺,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才艺圆满的,相好圆满的。相好,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福报,他的福报是圆满的,什么都不缺,所以这才圆,本自具足;它是不动的,本不动摇。它能生万法,万法怎么生的?我们在《妄尽还源观》里面,清清楚楚的说明白了,贤首大师为我们解释,是因为妄念动。可不是心动,心从来不会动的,真心不动,妄心在动,妄心跟真心是一不是二。所以妄动它就出现象,这个动佛法叫无明,无明就是动相,明不动,无明就动,这一动就现相出来。这个现相就是能大师所说的「能生万法」,万法就出现,生命出现。

这里面还有三个很深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相有物质、有精神,物质跟精神同时发生的。弥勒菩萨跟我们说得很明白,「念念成形」,形是物质现象,「形皆有识」,识是精神现象,精神跟物质是一不是二。江本博士的水实验证明了,水是矿物、是物质,从实验上证明水有见闻觉知。江本博士在联合国,他去了三次在那边做报告,科学家肯定它是科学实验,它不是迷信。这就是告诉我们,不但水有见闻觉知、有受想行识,乃至於所有一切物质现象,一粒尘沙、一块泥土、一片树叶,无论什么物质皆有见闻觉知。所以《心经》上说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是心法,色就是物质,物质里面有精神,精神里面有物质,分不开家,同时发生的,没有办法分割的。因果也从这个时候发生的,你看起心动念是因,万法出生是果,这个东西出生之后奇妙无穷。

它自自然然有三种周遍,第一个它「周遍法界」,不但念头,因为它念头周遍法界,所以它物质现象就周遍法界,精神现象也周遍法界,这个道理要懂。你把这个懂了,你就知道现代最新的科学里面讲的,信息的现象。我们看到科学报告,像现在很小的电晶体,比指甲还小的这样一片,它里面含藏许多的信息,这个我们现在知道。可是你不晓得,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一个微尘,微尘是我们肉眼看不见,最小的物质现在称为粒子,基本粒子不能再分割,这里面含藏的讯息是遍法界虚空界。所以说它的含藏是完整的,没有丝毫欠缺,这让我们太惊讶!我们今天电晶片那么大一块所含的东西,还比不上基本粒子所含的多。这就说明佛经里头有高等科学,这在现在科学名词叫量子力学,佛经里头有,讲得非常详细,比现在科学家讲得还高明。它这个性质第二个就是「出生无尽」,变化无穷,这个理我们很难体会。所以我们就想到我们小时候玩的万花筒,与这个说法很相似。万花筒很简单,三片玻璃,我这里还有个万花筒,三片玻璃,里面也不过就是几片不同颜色的碎片,你在里面去看,变幻无穷,就是出生无尽,没有一个相同的图案。我们自性就像万花筒一样,而出生这些幻相,就是境界相,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无量无边,也没有一个相同。所以从这个简单的原理,我们能体会到!第三个,那是我们要学习的,「含容空有」,含就包含、容纳。含空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心包太虚」,容有就是「量周沙界」。这是说什么?本性。换句话说,我们本来的心量,本来的度量是这么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现在很可怜,现在我们的心量变得这么小,两个人在一起都要吵架,都不能包容。怎么会变成那么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迷失了自性,愈迷愈深,愈深就愈小,迷成这样就可怜!所以起心动念他就造业。《地藏经》上说得好,说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什么叫罪?分别执著。特别是分别执著的一切不善,感得三途六道的果报,三途六道确实没有。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讲得很清楚,「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了之后没有,在梦中还是没有,这个东西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经》上佛多次告诉我们,太多次了,提醒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你真的明白,真的肯定,你的生活就快乐、就自在,为什么?不再执著了。不执著是什么?得失的心没有。不像现在你得到,有执著,欢喜;你失掉的时候,你悲哀。你不知道你所得的东西不是真的,你能得的心也不是真的,能所都不可得,你有什么好欢喜的?你有什么好悲哀?所以你的心就恢复到平静,平静的心是真心,这就回归自性。

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要回归自性,拓开我们的心量。我们今天的心量受自私自利变小了,所以起心动念它造业。统统不是事实,统统是个幻相,一定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清净心生智慧,妄想分别执著生烦恼,放下分别执著,你本具的智慧就现前。你自性里面本具的德能也现前,你要求福、要求慧、要求长寿,自性里头统统具足。所以阿弥陀佛是无量寿,那是真的无量,不是假的无量,我们能不能求得?当然能,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你依据佛在经上讲的道理、讲的方法,你认真去学习,那就是俗话所说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真的不是假的。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五十七年前,章嘉大师教给我,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听了很疑惑,半信半疑。他老人家看出来了,我没问他,他看出来了。接著就告诉我,有时候你有求它不应,这是什么原因?这是你有业障,不是不应,是业障障碍了,它不起感应。那要怎么办?要把业障忏除;业障忏除,感应就现前,这把我们的疑问解开。以后朱镜宙老居士送一本书给我看,《了凡四训》,有简单的注解。我看了很有兴趣,才真正明了什么叫障碍,怎样忏悔把这个障碍忏除。了凡先生举了很多例子,他亲身学习忏悔的心得,提供我们做参考。我们能够如法修行,决定可以得到像他那样的效果,那就有求必应。没有功名,他考取功名,命里的功名就是现在所讲的学位,他命里没有举人、没有进士,只有秀才,他以后考取举人,也考取进士。命里有点小财富,以后他得的是大财富;命里没有儿子,他求儿子,真的,他得到一个很好的儿子,传宗接代。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没有求,结果他活到七十四岁才走,多活了二十一年,我们中国人讲三个七,延寿!说明如理如法的修行,去求,真的是有求必应。要懂得忏除业障,不是不灵,很灵验,只要把业障忏除,你所求的没有一样不感应。所以这个东西真能解决问题,里面有非常深的道理在其中,这些道理不是几句话能说完的。

第二首偈这给我们说明,因为不闻佛名,所以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头流转,搞生死轮回苦不堪言,原因呢?原因就是「不闻佛名故」,你说这个闻名多么重要。我们晓得之后,自己念佛,希望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这个事情不难,谁发心谁都做得到,为什么?自性大家相同,各个都圆满。这个境界是不思议境界,你无法想像,妙极了!我们修学同时也要行菩萨道,菩萨道是什么?帮助别人学习。所以我们念佛,我们念出声音让别人听到,他就得利益。他一生当中能听一句,那个功德就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帮助别人。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帮助别人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太多了。我们最常用的,而帮助的目标,终极的目标只有一个,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众生根性不相同,下根的人、初学的人帮助他断恶修善,他能离苦得乐,人天小乐。中等根性的人他有悟性,要帮助他破迷开悟,让他灵性大幅度的提升。上上根人要帮助他转凡成圣,也就是帮助他这一生真的成佛去了!方法、手段不一定,要用得恰当,这讲应机说法就产生很大的效果。所以闻名非常重要。

我们无论是出家、在家学佛,出家是方便,因为这个形相,穿的衣服走到街上人家一看,佛,他那个佛的念头就生起来,他的阿赖耶就种子种下去。所以在家同修你就不太容易分别,但是手上可以戴念珠,人家一看念珠,佛教徒。我们家里面,客厅里面供佛像,客人来的时候他眼睛看到佛像,也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这一生虽然不能成就,善根种下去了,来生后世就这个缘他就得度。更殊胜的是自己认真修行,为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譬如你修十善,别人杀生,你不杀生。别人常常有占人便宜的念头,你这个念头没有了,没有这个念头盗心断了,不偷盗。日常生活我们采取素食,素食健康,不食众生肉,不跟众生结冤仇。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吃它半斤,来生要还它八两,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我们懂得这个事实真相,就决定不能够损害一切众生,知道伤害众生就是伤害自己。又何况大乘经里面讲得这么清楚,自他是一体,怎么可以伤害!所以这个闻名太重要了。现在我们帮助一切众生学佛的方法非常之多,念佛机是闻名,光碟是闻法,除这个之外还有经典、还有善书。只要我们发心多在那里累积功德,这个功德是真实的。印光大师一生给我们做最好的典范,我们应当学习。

在这个世间,现在这个世间疏忽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造作一切不善的人多!伪造,佛法也不例外,也有假的,这个不能不注意,你真正发心,可是遇到假佛法你还是不能成就。所以,我们要把佛法认识清楚,不能搞假的。真的佛法在哪里?释迦牟尼佛在灭度之前,传给我们叫四依法,这就是标准,让我们怎样辨别。这个四依法第一条叫「依法不依人」,非常重要,法是经典,我们学佛,经典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依据。不能依人,人他再有高的声望、有高的地位,他所说的、他所行的跟经典讲的不一样,我们就不能依靠他;他的言行跟经典所说的相符,我们可以跟他学。你看这是佛教导我们的。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要找个好老师,老师是什么?老师是依教奉行的,我们跟他学就没错了。

第二,「依义不依语」,这个也非常重要。你看我们这些知识分子,都有这毛病,佛经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可靠吗?稍稍有研究的人疑心就愈多。为什么?从前的经本,不是像现在装订一本一本书,是贝叶,树叶两头穿两个洞用线穿起来,它有没有穿错?这个经穿到那个经去,那个经穿到这个经里,很有可能,都是疑问。第一个是有没有错简,就是页数搞错,有没有脱漏不完整的。到中国之后翻译,翻译准不准确?有没有翻错?问题可一大堆,能相信吗?不做深入研究的人,我觉得有福,为什么?他老实依教奉行。知识分子可就麻烦,分别执著很重,他的疑虑很多,我们在年轻时候都犯了这个毛病,这个毛病是通病。我们向老师请教,老师告诉我们,这种情形确实是有,而且告诉我,玄奘大师到印度去求学,就是为这个问题。他对於古大德所传来这些经、翻译的这些经,他怀疑,他必须亲自到印度去,去核实,去对一对我们翻译的经有没有问题?有没有搞错?到印度去了十七年。回来之后,你看他对於所有古人翻译的经典,没有一个字的评语,那就说什么?他完全肯定,没错。他去这一趟是很有必要,是很大的功德,给我们印证古时候传来的经没有错,翻译的经也没错。虽然有很多经他重新翻译,现在都保存在《大藏经》里。

而且还一个奇怪的现象,中文经典翻译出来之后,为什么梵文的这些经典都失传,都没有把它保存下来?我初学的时候就有这个疑问。我向方东美先生请教,他老人家笑著告诉我,古时候中国人跟现在不一样,现在中国人对於自己传统文化没有信心;古时候中国人,他们的信心太强了。翻出来的经典他们感觉得很自豪,为什么?意思完全没有翻错,翻出来的文字比梵文的原本还要华丽;换句话说,学佛读华文经典就可以,梵文用不著了,有这种豪气。哪里像现在中国人?确实是如此。我请教李老师,李老师是专门学佛的,请教他这个问题,老师告诉我,「中国人有福报,古时候翻经的这些大德,无论是出家、在家,确实有很多都是修行证果的人,那才不会翻错!」而且告诉我,「至少是三果以上的人,主持译经的这些大德,很多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中国人的福报。」我们在这个地方建立对经典的信心。依义不依语,意思完全正确,言语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没关系。所以现在同样一部经,有好几种的翻译,本子都在《大藏经》《金刚经》就有六种译本,你打开看看不一样,但是里面意思呢?意思一样,那就对了,所以统统保留下来。现在流通最广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他老人家翻译完全是意译,很适合中国人的口味。玄奘大师也有《金刚经》的译本,他老人家是直译,直译就照梵文的文字翻出来,我们中国人念起来不太合口味。所以他虽然译得很好,流通量很小,一般研究《金刚经》,拿它来做参考。这就是译经的方式不相同,这都没有关系。

后面两种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我用很浅显的方式来解释,什么叫做了义?合乎我的程度、合乎我的需要,对我讲就是了义。如果这经典太深太长,太长我没有时间学习,太深我不懂,那对我就是不了义。所以适合自己程度、适合自己需要、也适合自己修学的环境,你选经要依这些条件,你学习就没有障碍。所以挑选经典一定要这几种条件,不要认为「那是太深,大经大论」,你不一定在那边得利益。所以这叫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一句古人还有个标准,也说得很好,什么叫了义?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的,这是了义;如果你学了之后,只能得到来生人天福报,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叫不了义。这个说法说得好,因为得人身、闻佛法的机会太难了,如果能在这一生永远摆脱六道轮回,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真的是究竟圆满,是真实的了义。你懂这个道理,假如我们自己在现前的环境,工作量很大,时间很少,选择《阿弥陀经》就对了,真的能帮助你永脱轮回,究竟了义。第四,佛教给我们「依智不依识」,学佛的人头脑要清楚,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往往就坏事了,就错了,所以这个很重要。你看这个四依是告诉我们怎样选择经教,好像我们念书一样,我去选择哪一种学科我来学习。佛教给我们这四个标准: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底下的经文,第三首跟我们讲『於法不颠倒,如实而现证,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第一句就不容易,「法」是一切法,在一切法里面你都能够透彻了解、正确了解,没有错误,这叫「不颠倒」。底下一句,那就是现在人讲的科学,科学要讲实证,佛法是讲实证的,「如实而现证」。所以佛家讲修学它讲四个次第,信解行证,先决的条件,你对於你所修学的课程,你要有信心;你没有信心,你就得不到实际的利益。你对老师要有信心,老师,第一个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你对他要有信心。然后对现前指导你的老师要有信心,你才会有成就;如果对老师怀疑,没有信心,你就决定不能成就。所以印光大师讲得好,我们学生对老师,一分诚敬(真诚恭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对老师没有诚敬,就得不到利益。这个话你要懂,不是老师要求你对他诚敬,如果老师有这个心,这不是个好老师。可是老师教学确实要看学生的诚敬,为什么?这个学生十分诚敬,老师一定要教他十分才对得起他,如果老师教他九分就对不起学生。如果这个学生只有三分诚敬,老师只需要教他三分,不要教四分,为什么?教四分,那一分他不能接受,他的器就那么大,他容纳不下。所以老师教学生看学生能接受多少,就从诚敬上看。由此可知,尊师重道是为什么?为自己,不是为老师!我对老师尊敬确实是重道,老师会传道给我。

我们用现在的教学,现在教学跟过去确实不能比,以前教学,学生都能够专心听课,确实能得利益。现在学校的学生我看得很多,国内我看得少,我在国外看得很多,学生心浮气躁,心浮气躁是什么都学不到,老师讲得再好叫白费力气,他没听进去。所以有很多老师也晓得,干脆也就敷衍。学生上学目的混文凭,老师上课是为了工资,在外国人讲为钟点费,各有各的目的,只要每个人目的都达到,是皆大欢喜,不像从前那么认真。现在学校还有个很不好的,这是从前想像不到的一桩事情,学生对老师的评分,学校看学生对这个老师欢不欢迎?下一年要不要聘请他?所以老师要讨好学生,希望学生对他的分数打得好一点,那就满学生的愿望。怎么满?考试最好把题目都给学生,学生各个都答得很好,学生欢喜,老师的评分高,他年年在这里教。这种教育怎么能出人才?学生替老师打分数,尊师重道完全没有了。真正好老师上不上这个学校?不上这个学校,不教你,只有存心欺骗学生的人才干这个行业。

五十七年前,方东美先生就很感慨的跟我说,因为我最初是只想到学校旁听他的课程,他跟我讲,「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我听谁的课?听他的课,他都这样说,他说我们现在这个行业叫误人子弟的行业,他跟我这么讲法。最后实在讲我非常感谢他,一辈子都感谢他,太难得了,他没有拒绝我的要求,给我星期天的时间,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他给我上两个钟点课。我的哲学是在他家里小客厅、小圆桌,我们一对一这样教的,这是我不敢想像的,大概是看到我真想学,我对他老人家真恭敬。这个尊师重道是从小学的,居然就管用,老师真教你,还不要学费,义务的来教我,指出这条道路。他要不教导我,我们永远不会想到,佛经里面有这么好的东西,不知道!

「如实而现证」,这是科学精神。所以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并不是说我们信了就完了,那是宗教;释迦不是这么说法,教导你的地方你要去求证。所以信解行证,头一个是建立信心,第二个你得要理解,要透彻的理解。理解之后要行,行是什么?把你所学的东西,理论变成你的思想,方法变成你的生活。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去求证,你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去求证,或者是你六根观察六尘境界里面去求证,那就是你自己的。如果没有证得,你是被释迦牟尼佛牵著鼻子走,你跟他,你没法子离开他,没有证得就不能离开老师。如果自己证得就叫毕业,我们中国从前叫出师,你出师、你毕业你可以独立了,你证得了。像六祖能大师那年轻,二十四岁,他在五祖忍和尚那个地方证得,老师给他印证没错,真的明心见性了。所以老师就不留他了,你已经毕业,毕业了就要出去,送他走。所以要证!证有浅深次第不同,在《华严经》上为我们所讲的,菩萨五十一个等级,一步一步去证,证你就得到,最高的果位叫妙觉,那是第五十二个位次,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法的修学确实相当的遥远,像我们念书一样,十信位是小学,十住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回向是大学,十地是研究所,等觉是博士班,真是这样子的!你得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向上提升。

也有不必依照这个次第,一下就爬到最高点,那叫顿超、叫顿证。是什么人?在印度是释迦牟尼佛,是顿证,没有经历这么多的次第。如果我们不相信,在中国惠能大师是顿证,没有次第。这里头的秘诀,佛祖都明白的告诉我们,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一次放下,你就顿证。看看你有没有这个功夫,没有这个功夫就爬楼梯,一级一级的往上爬。有这个功夫可以顿证,顿证在佛法叫上上根人,他不必经历这些次第,上中下三根都必须循序渐进。现在学佛真正有成就的,成就德行、成就学问愈来愈少,什么原因?他修学没有根,所以他爬不上去。根是什么?根是戒律。诸位一定要记住,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叫三无漏学,戒定慧不能把次序颠倒。於是我们这就明白,现在在家学佛十善做不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做不到,那就全变成是假的,不是真的。李老师讲的你搞佛学行,为什么?把佛教当作一门学问去研究,与你自己的心行毫不相干,这就是把佛法变成世间法,我们讲学术的佛教,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那就是「如实而现证」。真能解决问题,你得有根,在家三个根,出家四个根,这是基本的,出家除了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这三个根之外还得落实《沙弥律仪》,真做到你才有修学的本钱,你有根基。然后你选一部经论、一个法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决定成就;如果没有这三个根,那成就就太难了。所以现在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不多,原因在哪里?就在此地,这不能不知道。

所以有多少人问,学佛从哪里学起?还有人问为什么要学《弟子规》?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在佛法典籍里面,没有教我们学《弟子规》,而是教我们学小乘。佛说得很好,「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所以你要从小乘学起。中国从唐朝中叶以后就放弃小乘,这是不是违背佛陀的教诲?并没有违背,而是用儒代替小乘,用道代替小乘。所以儒释道就变成一体,这个好,融合成中华传统文化。儒家的代表就是《弟子规》,道家的代表就是《感应篇》,佛家的代表是《十善业道》,所以这是三个根。你要从这里扎根,这个根扎下去你就具备圣贤的条件,你就具备佛菩萨的条件,你认真的修学,你才能够现证果位,没有这个条件决定不行。现在真的依照这个条件去修学的人少了,太少了,可是我们自己要觉悟,要想真干就得要从这里扎根,认真努力。这四样东西不是背的、不是念的、不是讲解的,是要一条一条把它落实的,要真做到,也就是变成自己的生活、言行的标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它都相应,这个根就扎下去了。

十善业道不能小看它,我们在小乘戒律里面讲的三千威仪,就是十善业道的展开,三千威仪归纳起来就这十条;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归纳起来也是这十条。你才晓得这十条是根本,是大小乘戒律的大根大本,没有十善就不是佛法,那你学习经教那叫佛学。什么叫佛学?什么叫学佛?有十善是学佛,没有十善是佛学,这个解释就非常清楚。佛学是把佛的经典当作一门哲学来研究,现在许多大学里面都开这个课程。前年我们到伦敦去访问,我们看到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都有汉学系,汉学系里面有佛经的课程,我们去参观过。他们确实可以拿著佛教的经典去写博士论文,可以拿到学位,也可以将来在汉学系里面当一名名教授,我说「他一生依旧生活在烦恼跟痛苦的世间」,我说完大家都笑了,你不可能法喜充满,你也不能像孔子一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种喜悦你没有,什么原因?没有根。要知道儒家的根是礼,佛家的根是戒,十善是根本戒,弟子规是根本的礼。礼要是失掉,儒就没有;戒要失掉,佛就没有;《感应篇》要是失掉,道就没有。道讲的是什么?「清静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这道家。道家确实他的思想,要用我们一般讲法它是出世的;佛是出世之后再入世,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这是佛;儒是入世的,所以儒释道,佛得其中。古人这个排列是很有意思,儒、释、道,释是释迦牟尼,就是佛教,它摆在中间,一边是世间,一边是出世间,你看它这是即世间而出世间,也显示出这一门学问的重要性。他不讲儒道释,他讲儒释道。

这个末后两句,「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如果没有离和合相是阿罗汉、是菩萨,离和合相那就是佛。什么叫和合相?和合相这个注解里有,它举《金刚经》上的一句话,「一合相,相不可得故,故名为离,非唯所觉离合,亦无如外之智与如合也」。这个解释虽然简单,解释得很好。首先我们讲什么叫一合相,这是现在的科学,现在科学研究宇宙、万事万物怎么形成的,它用分析的方法。像我们用人做比喻!人这是一个整体,这是一个形相,把它分析,它是许多不同器官组成的,器官再分析,再分析就变成什么?许多细胞组成的。细胞再要分析就变成分子,分子再分析就变成原子、变成粒子,现在讲到最小的就变成基本粒子,夸克,那都是一样的。原来这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粒子,许多粒子组成原子,由原子组成分子,由分子组成细胞,由细胞组成器官,由器官组成这个人,原来人是一合相。基本粒子不是一样的吗?是一合相。再看一切万事万物,统统是一合相。既然是一合相,相就不可得,所有一切相是幻相,都是它组合成的。

这个意思如果诸位还是不能体会,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你看香港高楼大厦很多,每个楼都不一样,你仔细再观察,它是什么组合的?不外乎钢筋、水泥,统统都是这些建筑材料,可是组成之后的相都不一样。如果从钢筋、水泥结构来看是一合相,从看到这些地方,这些高楼大厦都是一个相,没有差别。这叫你看到所有一切万法的真相,说到真正极处,就是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这些物质现象从哪来的?从理上讲是自性本自具足,惠能大师说得好,自性本自具足,但是,它怎么透出来?透出来就是今天科学里面所讲的振动,讲波动的现象,这是极其微细的波动。那你要说,为什么有这个波动?这没有理由。几时开始波动的?没有时间。这叫无明,佛法的名词叫无明,无明上讲无始无明,它没有开始,所以它不是真的。没有开始说明什么?它就在当下,这个道理才是真理,如果当下你一念不动,你就恢复自性。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能成佛,为什么六祖大师能成佛,就是他能够在一念,把这个一念控制住不动。他一念不动,他这个人身还在,那什么原因?那是余习。这是我们学了《华严》才知道,那个形相还能存在,那是无始无明习气还在,是这个原因;无始无明习气不在,相就没有了。你一定要晓得,相是幻相,它不是真的。所以离是什么意思?你不要执著它,离执著、离分别、离起心动念,你就能够得到正用。正用也是不得已而说的,因为我们想什么都会起心动念,都有分别执著,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的时候那叫妙,所以妙用!

你看《妄尽还源观》里面讲的「随缘妙用」,我们今天是什么情形?我们今天是随缘烦恼用,是造业在用,起作用都是造业,都生烦恼,它不妙。妙的时候他跟我们一样作用,他不造业,他不生烦恼。我们凡夫讲,他只有智慧,没有烦恼,其实他连智慧这个念头都没有;他要有智慧的念头,他也落到分别执著里头去了,所以妙用。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也应当在这里学习。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要怎样?我们从最低的层次来做起,不执著。你能把分别执著淡化,这叫功夫,一定要一年比一年淡,你会在这个生活当中,无论是遇到顺境、还是逆境,你肯定是常生欢喜心,你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逆境现前你不会生气,你不会觉得难过;顺境现前,你也不会觉得很欢喜。你能够永远保持著平常心,平是平等,常是永远保持,平等心、清净心现前了,清净心是不染污,平等心是没有高下。你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你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决定没有自私自利,佛菩萨决定没有我这个执著。我们凡夫有我的执著,有我就有利害、就有得失;没有我,利害得失都没有了。佛菩萨这个形相活在这个世间干什么?一个是对自己讲提升境界,对别人讲,用现在的话说,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绝对没有名利在其中。

如果说为什么?我说为名、我说为利,世间人不外乎这两个字,他很努力的在工作。佛菩萨不是的,佛菩萨你说他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名利都不要,那么样努力精进的在工作?佛菩萨会答覆你,「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为什么?整个宇宙跟我是一体,你说我该不该做?我的左手痛痒,右手要不要去帮它搔搔痒,这还要谈条件吗?还有名有利吗?没有。为什么?同体,没有条件的,这不学大乘佛法你就不懂!所以一般人觉得,你这么认真努力跟人服务,总是怀疑他到底图什么?他什么都不图。如果有企图的话,这是凡夫,不是佛菩萨;佛菩萨决定没有企图,决定没有利害,做得比别人认真,做得比别人踏实,真正在做利益众生的工作。利益众生里头最重要的,不外乎帮助众生断疑生信,这太重要了,这头一步,然后再进一步帮助你断恶修善,你不堕三途。三途六道从哪里来的?是你自己造的,不是别人造的,是你不善的念头造的。

我们举个比喻你就能懂,譬如人做恶梦,他为什么做恶梦?他是恶的念头变成恶梦。所以地狱、饿鬼是你恶的念头、恶的行为变现出来的,这就是永嘉大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有六道、有三途,「觉后空空无大千」,你作梦,那个恶梦你真受,梦里头吓得半死,醒过来还心有余悸,不就这样的吗?所以你堕三恶道的时候就像做恶梦一样,这不是假的是真的,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懂得。所以一个人的心地清净,一生没有一个恶念,他怎么会有恶梦?没有恶梦他就决定没有三途,道理在此地。天天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他决定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也是自己造的,不是别人造了请你去的,不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不离自心。所以佛在大乘教里面跟我们讲「心造万法」,一切万法心现识变。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提升自己的境界,佛经上所讲的句句真实,没有一句假话。《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佛证得法身之后给我们做的报告,希望我们也能证得。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