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九三讲)  2010/1/26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9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我们今天从「第二治地住」看起:

【佛子。云何为菩萨治地住。此菩萨於诸众生发十种心。何者为十。所谓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同己心。师心。导师心,是为十。】

我们学习了清凉大师的注解,就是疏文,今天我们从疏文第三,「於危惧无乐众生,令得乐具不尽」。我们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一句在前面我们也讲了很多,可是愈看这里面含的意思太多。如何帮助大家离苦得乐?这里都是讲的『大悲心、安乐心』。不安这是危,心不定这才有恐惧,无乐这个现象实在说就是我们现前的社会现象,无论是贫富贵贱都有危惧无乐。尤其是年岁大了,使我们想到养老育幼的教育,老人没有人照顾,子女长大,各人为他自己的小家庭忙碌。确实有许多做父母的人被子女遗弃,晚年住进老人院,老人院里面的情况,你不去参观你不了解,你看了之后确实会感慨万千。在中国几千年来,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没人养老。现在发生,为什么?从前的人,人生价值观不一样,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为什么?过去的人都会说为家庭,现在家没有了。以前家庭是大家庭,小孩从小就养成孝亲敬长,这一生要做的是荣宗耀祖,所以他一生努力都为这家庭,大家庭。我们在前面也做过很多次的报告,一般家庭,这一家人口大概都在三百人左右,五代同堂,人丁兴旺的六、七百人,家庭是个社会组织。所以古德讲修身齐家,齐家就能治国,治国就能平天下。中国几千年来长治久安,家庭的贡献最大。

我们中国人的家,是在第二次大战之后消失,二战之前还有,我们还亲眼见过,二战之后没有了。家没有了,这家破人亡,这一个家族几百人逃难,流浪到四方,过一代、两代彼此都不认识,这是中国人的悲哀。在古时候养老育幼都是家庭肩负起的重担,我们现在感到危惧无乐,果报现前,家道、家规、家学、家业都没有了。古代的中国人,没有不知道教育重要,尤其是家庭教育,教什么?教人发扬性德。人性本善,《三字经》上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如何把这个本善的性德,在人一生当中能保持,不失去,这是教育第一个目标。所以中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也就是说人不能不知道自爱,自爱爱什么?爱自己的本善,这叫真正自爱。本善是什么?父子有亲是本善,父子有亲那个亲爱那是本善;君臣有义,那个义是本善;夫妇有别,别是本善;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本善!现在没有了,父子没有亲,君臣没有义,夫妇没有别,长幼没有序,朋友不讲信,这就是什么?就是不自爱。你本性里面的善德你统统丢掉,这五伦。第二个是五常,五常是本善,仁义礼智信,现在把礼丢掉,无礼,不义、不仁、不智也不信,这五常没有了。於是四维八德也自然消失了,这些就是古圣先贤所讲的本善。

八德有两个说法,我们如果讲四维八德就完整的,就全包了,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唯有自爱他才知道爱人,知道爱人的人他才知道爱家、爱族(爱家族)、爱乡、爱国、爱众生。大乘佛法里面把这爱更扩大,爱天地万物,这是圆满的天伦之乐。在过去,如何把这桩大事做得圆满的,完全是家教。所以中国人从小,这十二岁之前严格的教学,教规矩,就是现在这些年我们提倡的《弟子规》,包括《感应篇》。这是儿童必须学习的功课,是要求他做到,在佛法里面这是戒律,做人的规矩。从小学了,一生都不会改变,养成习惯,所以「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童年的时候记忆力最好,把应该记得的古圣先贤的教诲,都要把它念过、要背过,不必讲解只叫他背诵。背诵遍数多了,很多道理自然明白,这就是古人经验当中告诉我们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所以老师、尊长跟他讲解的,他一听就懂,一点都不难。甚至於还有许多老师、尊长还没有讲到的,他已经悟到。所以过去的老师常常在一起谈到,「某个学生有悟性,悟性很高」。悟性从哪里来?悟性是清净心来的。他心里妄念少、正念多,什么是正念?把古圣先贤的那些话记住,那是正念。

现在这种教育没有了,那小孩学不学习?学习,学习照样学习,他在哪里学习?他在电视学习。六、七岁上小学,中国的小学我不知道,外国的小学我知道,小学一年级就用电脑。这些小学生很聪明,电脑玩得很熟,从电脑里面他又发现了许多的资讯,就变成电动玩具。於是他就接受了染污,邪知邪见就产生,很可怕!而且先入为主,以后纵然遇到圣贤教诲他排斥,从小学的变成他的成见,变成他的标准,与这个标准不符合的就排除。电脑里学些什么?学习的暴力、色情、杀盗淫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学这个东西。这是现在社会动乱的根源,这是危惧无乐的根本,现在问题严重,非常严重。我们现在面临到这个时代,自己年岁也大,看到许多老人进了安养院、老人公寓,在外国有国家照顾,物质生活还能维持。如果这个国家经济衰退,遇到金融危机,没有力量再养这些老人,这老人怎么办?老人没有积蓄,他就面临饥饿、死亡的边缘,很可怕的事情。网路里头有很多信息,都谈到有灾难问题,金融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这些危机层出不穷,他怎么样不忧惧?他的喜乐从哪里来?

我看过很多的老人院,办得最好的是澳洲,澳洲地广人稀,所以土地得来容易。澳洲的老人院确实就像花园一样,物质生活的品质好,人看了之后满意,可是精神生活缺乏。护理人员都受过良好的职业训练,对於老人日常生活照顾得很好,他尽到他的责任;对老人没有孝敬之心,所以老人的心情得不到安慰。我们知道今天连儿女都不孝父母,怎么能够让护理人员去做这些老人的孝子贤孙?这是个教育问题,我想了很久,这个护理学校办得好,它里头缺乏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它缺乏这个东西。所以我就想,我们如果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条件,应当办一个护理人员培训中心,小型的、短期的培训中心,让他到这地方来学习,学习期间六个月就够了。学什么东西?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宗教教育。把这些护理人员的善心唤醒,让他们真正能够把这些老人院的老人看作是自己的父母,能在这个环境里头尽孝,这个功德太大!把它当作功德去做,不是拿一份工资在那服务,把它当作功德去做,能孝敬老人,让老人这个精神生活充沛。我们知道,老人如果说他有怨恨、他有不平,他将来走了之后到哪里去?都到三途,肯定的。如果晚年的生活过得很快乐,怨恨都化解掉,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看到所有的这些护理人员都像是孝子贤孙一样,他晚年开心,晚年欢喜,那他将来走的时候他到天堂,他到极乐世界。等於这些护理人员要拿出孝心来做,就把这些老人,你看从地狱送到天堂,这是什么事业?神圣的事业,这是无比伟大的事业。

这个问题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只要这些人觉悟,他在这一生当中,这个社会上所谓是三百六十行,他选的是神圣的行业。修这种因,他将来得什么果报?他送几个老人生天,他肯定到天堂,他不会堕落;他送几个人到极乐世界去,他肯定到极乐世界。所以一切行业当中,最善的行业、最伟大的行业、最神圣的行业,护理人员能够经过半年的培圳他就知道。这个事情要做,值得做,非常值得做,让老人院的老人每天生活非常充实、非常快乐,他这一生当中真正度过幸福、美满的晚年。老人,还有很多老人有才艺,在老人院里面一直住到老死,他这一生的抱负没有人传递,这是老人心里最难过的事情。把老人院办成老人大学,他还有能力教学的,每个星期安排他几堂课,义务教学,社会上有年轻人想学的来跟他学习,他快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有才艺、你有能力没有人传递,这多痛苦,这个后是有人传你的才艺,世世代代有传人。不收学费,老人院有教学的讲堂,有教室,老人有很多多才多艺的,让他能教、能传,这给他带来快乐。除这个之外,文艺的演出,老人想需要什么,都能帮助他做到,真正用心为他们著想,为他们的快乐著想,这样一个老人院办成功。然后可以通知媒体,像电视、广播、报章杂志的记者来访问,向广大的社会去宣传。希望经营老人福利事业的这些人,来参观、来学习,普遍的去推广,让天下老年人都能够有其养,养老。这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业,最值得做的事业,在佛法里面讲是无量的功德事业,你做这个好事,不为自己名闻利养就是功德,果报不可思议,这对老人。对儿童也是一桩大事,你能把他教好,他将来是社会的栋梁;你要教不好,他将来可能危害社会。一个养老,一个育幼,养老是照顾他的来生,想到来生。育幼是想到底下这一代,到他们长大,他们用什么方式来经营这个社会,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谋福利。所以这桩事情也是大事!圣人所做的全是功德事,我们细心去观察,这世界上每个宗教的创始人,都把这两桩事情做好,他能全心全力去做,不夹杂名闻利养在当中,这值得人敬佩的。尤其是底下这一句,「令得乐具不尽」,这不尽是无止限的,多多替老人著想,多多替孩子著想。孩子帮助他们成长,特别是伦理、道德的成长,因果教育的成长。老人是尽量帮助他们喜乐,帮助他们每天生活在欢欢喜喜、快快乐乐。

底下一句,第四「於恶行众生,令安住善行」,这是第四个『安住心』,对什么人说的?对恶行众生说的。中国古人,《左传》里面有一句话说,「人弃常则妖兴」,人要是放弃,常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不仁、不义、无礼、无智、不讲信用,这叫弃常。这五种德为什么叫常?常就是不能须臾离开的,就像我们呼吸空气一样,称为五种常道,在道德里面这是道德的基本。这五样东西不讲,那就是妖魔鬼怪,这叫恶行。魔,佛法里面有讲「界内十魔跟界外十魔」,现在这个社会上魔很多,太多了。佛法里面所讲的言语有技巧,我们细心去读诵,体会到佛菩萨的善巧方便。这十种魔,第一种是「精灵魔」,诸位要晓得,魔是让我们受苦受难的,折磨我们,是这个意思。精灵魔,我们古人所讲的妖精、怪异,这说什么?树木、石头、畜生(禽兽),「多年受天地日月精气所成者」。禽兽里面,我们平常听得最多的是狐狸、黄鼠狼、蛇,确实它们也有修行,这古人笔记小说里面记载得很多,最普通大家能看到的,《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这里面讲得很多。我们在年轻时候看这些书,对它所说的都不相信,可是学佛学了这么多年细心回想,我们这一生所经历过的,知道确有其事,那不是假的。这些灵有的时候附在人身,那就是折磨,而且附身这个现象,现在在全世界不但中国很多,外国也很多。这是属於精灵鬼。

第二类是「鬼魔、神魔」,我们常常合起来讲鬼神。鬼神来折磨你,多半什么?多半你得罪他。精灵里面多半是有冤业,我们讲冤亲债主。所以佛陀教我们做早晚课一定给冤亲债主回向,把我们修学的功德跟他分享,这很有道理,让我们在修行道路上少障碍。总的来说,就是我们常讲的妖魔鬼怪,这一类的鬼神。鬼神来找麻烦,说实在话,也是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谨慎,惹来的麻烦。所以夫子教导我们那个态度很好,「敬鬼神而远之」,这就对了。鬼神他也是众生,也属於六道里头的,另一个空间维次,跟我们很接近,我们对他尊敬这就没事。远之是不能听他摆布,如果你什么事情都求鬼神,麻烦就来了。他有神通,小通,所以小的事情你问他,他很灵验;大的事情他就胡说八道,他就骗你,他不诚实。他要诚实他就不作鬼神,他要是神一定是天神。所以夫子教导我们这是正常对待鬼神的态度,敬而远之,这个远不是说离他远远的,不是这个意思。他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我们要有智慧去分析,合情、合理、合法的可以参考。违背情理法的决定不要接受,你接受就受他控制,那个事情就很麻烦。小是你自己得病,你身体不健康,永远被他操纵;大的可能就让你受很大的痛苦,甚至於夺取你的身命,这很麻烦,不能不小心。

第四类「天魔、仙魔」,这天仙,这在佛经里面讲,古印度「九十五种外道所依婆罗门仙,及自在天摩醯首罗」,这是诸天,天神。我们佛门说天神,天神里面有很多是护法的,为什么他是魔?他障碍你,不让你脱离六道轮回,我们就受他的折磨,不能脱离六道,六道里头苦多乐少。你变成这些诸天的眷属,这个错了。可是他们的徒众也真不在少数,我们佛门里面每逢农历过年也要祭拜这些天神,你看初一供天,对於天神的礼敬,这里面很多护法。这是说跟我们这个世间不同维次的,他会带给我们一些困扰,不能不知道的。

底下一种「阴魔」,这是《八大人觉经》上讲的四种魔,四种魔前面所讲的都是属於天魔。这个五阴魔,五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色是肉体,四大是肉体;受想行识是心法,我们的精神的部分。肉体跟精神的部分,如果我们很爱惜它,常常要保养它,那就产生一种障碍,什么障碍?不肯种善根。把自己的物质生活跟精神生活看得很重,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享受主义,他把这个摆在第一。修行疏忽了,修行能了生死出三界;你今天享受精神、物质生活,你出不了三界。你所享的是享福,福享尽你的业障就现前,一定要记住,福是很容易享掉的。

下面一种是「死魔」,死魔实在说你修行功夫不到位,寿命到了,纵然你修得不错,来生再到人道,我想我继续修行,行不行?自己真正做得了主,行!做不了主不行,你随业流转。随业流转纵然来生还遇到修行的缘,你至少停止十几二十年,前面修的忘得干干净净,遇到的时候还是从头学起。这就是说在六道修行很不容易成就,纵然生生世世接著修,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佛、菩萨都劝我们珍惜这一生的寿命,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修行得到一个成果,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什么叫成果?能够超越六道轮回那就是成果。可是我们晓得,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例外的,任何一个法门超越六道轮回,一定要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不断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真话。我们想一想,我们有能力把见思烦恼断掉吗?思惑是贪瞋痴慢疑这五条,能不能断得掉?见惑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头一个身见能不能断掉?这一条不能断就一切都不能断。学佛的同修,无论你学哪个宗派、你学哪个法门,我们说你还有没有自私自利?只要有自私自利这个念头,你的烦恼一品都没有断。如果真的破了身见的人,自私自利念头没有了,那是破了身见。

我们在学习经教这几十年当中,常常提醒同修,我们共同勉励,我说我们放下十六个字,第一个放下自私自利,第二放下名闻利养,第三放下五欲六尘,就是说这享受放下,第四放下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都做到,我讲真话,有没有入佛门?没入,只到门口没进来。不错,到门口,但到门口没进来还得搞六道轮回;进来就行了,进来就是圣人。进来是什么地位?《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十信好比是佛教小学,初信是一年级,小学一年级,那是圣人,那不是凡人,那就是成就。如果你进不来,你还是凡夫,还是继续去搞六道轮回。所以我劝同修,都是劝他放弃这十六个字,到佛教门口。我们知道进门太难了,因为什么?身见这五种邪见你要断掉,很难。你看第二个边见,边见是什么?对立,你能不能放下?跟人对立,跟事对立,跟一切万物对立,有这种念头就入不了门。小乘你不能证须陀洹果,小乘初果;大乘,你不能够入初信菩萨。这佛法门槛确实是高,但是如果我们只到门口还没进去,要是从念佛法门,那你肯定得生,这叫门余大道。这是无比的殊胜,我们能够放下这十六个字,放下愈多愈好,这念佛可以往生,生凡圣同居土。

蕅益大师告诉我们,纵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你也算是成就。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十方世界诸佛刹土里面,四土都是不平等的,这四土是寂光土、实报土、方便土、同居土,都不平等。像我们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的报土,六道是凡圣同居土,四圣法界是方便有余土,不在一起。实报土我们都看不到,你修行没有到那个层次,你见不到。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不一样,他那个地方空间维次的障碍没有,所以纵然生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每天跟阿弥陀佛在一起,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都在一起,文殊、普贤他们是在哪个层次?实报庄严土。天天可以见面,这很难体会,很难懂。所以我常常用一个比喻,像老师上课一样,十方刹土老师上课都是各别的教室,一年级是一年级教室,二年级是二年级教室,不同的教室。所以你所看的是你同班同学,比你程度高的你看不到,比你低的你也看不到,你只能看到同班的。西方极乐世界不是的,一个大教室,阿弥陀佛是老师,这个教室,从幼稚园的学生到博士班的学生都在一起,都在一个教室,你统统都看见,这是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之处。老师教导你,比你高的学长来帮助你,你的成就特别快,他那个地方没有障碍。所以可以这么讲法,生同居土就是生实报土,真叫一生一切生。这个一生成就大家都有希望,像善导大师所讲的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

如何能有把握?记住释迦牟尼佛的两句话,你做到就行,「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你记住这两句,你不怕苦,你能持戒。戒律是什么?《弟子规》《感应篇》。我为什么不说佛家的戒律?《弟子规》《感应篇》是佛家戒律的落实。三皈五戒你怎么能做到?你把《弟子规》《感应篇》做到,你三皈五戒就落实了,你是佛经里面讲的标准善人。你看我们打开经典「善男子善女人」,它有标准的!佛家的标准是十善业,十条是纲,《弟子规》里面一百一十三条,你仔细去对对看,《十善业道》一展开就是。《感应篇》里面每一句你细心去观察,跟《十善业道》都能对得起来。所以我们要想把《十善业道》做好,你就不能不认真,去修学《弟子规》《感应篇》。印光大师还给我们一部好书,《安士全书》

后面还有三种,八、九、十,三条,这三条在四魔里叫烦恼魔,这个地方把烦恼魔分成三条,第一个叫「业魔」,是造业。它举了几个例子,「即好淫、好盗、好杀、好妄,诸恶业也」,这是造业。好是爱好,淫是邪淫;好盗,喜欢占别人便宜,就是古德讲的一句话,损人利己,贪图自己的小利,伤害别人。好杀是杀生、吃肉;妄语是不诚实,存心欺骗别人。这造恶业,恶业他有报,你要知道造这些业得什么样的果报,全在《感应篇》里头,你念了之后就知道。这种果报很快它就现前,不要等来世,佛法也跟我们说,现前是花报,来世是果报。

底下一条,第九条「恼魔」,这都属於烦恼,恼魔里面讲的「即多贪、多瞋、多痴、多散,诸惑恼也」。给我们讲的是贪瞋痴三毒烦恼,里面有三毒烦恼,所以他才有恶业。恶业表现在这地方就是杀盗淫妄,杀盗淫妄从哪里起来?从贪瞋痴起来。贪而无厌,不知足!诸佛菩萨、古圣先贤异口同音教导我们「知足常乐」,要学到样样知足。佛陀在世表演给我们看,你看身体存活在世间,维持这个身体饮食、衣服、卧具。释迦牟尼佛生长的地区是在热带,热带的生活容易过,衣服三件就够了,叫三衣。托钵,有一个钵就行,他的财产三衣一钵,吃饭出去托钵,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树下一宿,晚上找个大树底下,盘腿一坐就休息,生活这么简单,知足!我们中国老祖宗教训我们节俭,你看孔老夫子,他的学生赞叹老师,老师有五德,五德是善良、温和,温良恭俭让。夫子温和、善良,善良是讲心地,温和是讲态度,我们佛法讲柔和,不会跟任何人冲突。你赞叹他他欢喜,你毁谤他他也欢喜,从来不生气。恭敬,无论做什么事情认真负责,绝对不会粗心大意,这表现在恭敬,对人恭敬,对事恭敬,对天地万物恭敬。俭是节俭,一丝毫都不浪费;末后是让,与一切人绝没有争执。现在人讲竞争,在中国古圣先贤教诲里头找不到竞争的字样。竞争提升就是斗争,斗争提升就是战争,现在的战争跟从前不一样,现在核武、生化是毁灭性的战争。你看夫子教导我们。

佛教导我们的,像《还源观》上所讲,讲得简单,四德是性德,教导我们「随缘妙用、威仪有则」,随缘就是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妙用是什么?妙用简单讲是不著相,那就妙用了。不著相是什么?顺境、善缘没有丝毫贪恋,贪恋是烦恼,贪是贪心;逆境、恶缘没有瞋恚,你看不贪、不瞋;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不迷失自性,不痴,这是妙用。也就是说随缘里头不起贪瞋痴,这是妙用;威仪有则,我们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这就是威仪有则。我动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善还是恶,社会大众都像我这样行不行?要常常回光返照一下,我这个念头不善,社会大众都像这样子,这个社会就混乱了。一定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看到别人做好事欢喜赞叹,有能力要去帮助他;没有能力赞叹他,决定没有嫉妒,决定没有障碍,这好事情。看到别人做好事,心里不舒服,想尽方法来障碍他,那就错了。所以你能够回光返照,常常想到我这个念头、我这个言语、我这个造作,对社会有没有利益?没有利益的不能做,有利益的应该做。这个则是原则,是个标准,古圣先贤的教诲也就是讲的戒律。我们学《弟子规》,好好对照《弟子规》上,我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违背《弟子规》?这很重要。真正修行从这里下手,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控制住、约束住,这就对了,如何真做到不贪、不瞋、不痴,少烦少恼。它这个后头叫多散,散是散失,许许多多的迷惑、烦恼,我们今天讲的妄念多,心地不清净,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现在人常讲心浮气躁。

第四个是讲「心魔」,这是讲到究竟处,「随一念起即一魔生,是生死因果本也」。这是一般没讲到的,只有大乘教里面才讲到,为什么?这心是起心动念,这条境界非常之深。宇宙从哪里来的?万法从哪里来的?从念头来的,有念它就现前,没有念它就不现前。所以,什么时候真正破了无明,破无明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分别从哪里来?分别从起心动念来的。执著从哪里来?执著从分别来的。所以弥勒菩萨给我们讲,念头太微细,这一弹指,一弹指的时间很短,有多少个念头?有三十二亿百千念。换句话说,用我们中国人的讲法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三百二十兆念。一个念头起就是一个魔出生,这个魔对什么人说的?对谁说的?对自性说的。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但是一念当中它就发生物质跟精神的现象,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同时发生,没有先后。弥勒菩萨讲形识,形是物质,识是精神,极微细不可执持,我们没有办法执著它,没有办法把它保持,为什么?它很快就消失。我们讲闪电,它比闪电快多了,闪电我们能见到,这个速度我们见不到。这是什么?这是生死因果的根本,这话讲得好!无论是六道里面的分段死生,四圣法界的变易生死,都是以这个为根本。所以这个心魔不是普通的心,这是大乘教里面讲的阿赖耶的生灭。界内是三界之内,也就是六道里面,六道里头有这么多魔,末后一个讲到究竟,把这个根源说出来了。

这界外还有,界外是讲佛法,佛法好事情,是好事情,你著了相它就不好。界外十魔是「三昧、智慧、师友、化导、修谛、观缘、行度、报身、依土、果位」。你看这十种,都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三昧是什么?「三昧」是清净心。我们现在修行就是想得到这个,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得到,就叫念佛三昧;我们用《华严经》的方法得到,就叫华严三昧;我们用《般若经》,就叫般若三昧。你用什么方法得到清净心,清净心也就是禅定。所以法门有八万四千,那你就知道三昧有八万四千种,三昧是相同的,你用的方法不一样。三昧是定,定生慧,这一定要知道。「智慧」是从定中生的,从清净心生的。心不清净,没有得定,那是什么?我们平常人也讲有智慧,其实那是知识,知识跟智慧是两桩事情,不是一桩事情。知识不需要清净心,你能够学得到;智慧一定要清净心,没有清净心你学不到。你读经不懂意思,跟你讲你不能体会,那是什么?你能够理解,那是知识,这两码事情。如果你是清净心,你心里是定的,你读经会感悟,会能够领悟,它这里头有意思在,你懂得了,听经也能开悟。悟的浅深、大小完全在你清净心的程度,要是深度的清净心那你就是大悟。确实一分清净你就得一分的悟处,十分清净你就得十分的悟处。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他开智慧,悟处就是智慧。

「师友」,老师指导你的,指路的人这个重要,指给你的方向,指给你的目标,你能够遵守这个方向,向著这个目标,你一定会有成就。如果你对老师有怀疑,你对同学不信任,你常常换方向、常常换目标,你就一无所成。朝著这个方向,朝著这个目标走,还没有走到,你不要害怕,你要有坚定的信心一直走下去,你才会到达目的地。走一半,怀疑,改变方向,这个损失太大,你那一半功夫是白费了。我们这一生算是非常幸运,遇到老师指的方向是正确的,目标我们也明白。我学佛的时候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从哲学入门的,老师当时介绍我的时候说,「释迦牟尼是大哲学家」,他这么跟我说的,「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他老人家讲的。以后我亲近章嘉大师,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所以第一本教我念的书就是《释迦谱》《释迦方志》,我从这里入门认识了释迦牟尼佛。知道释迦牟尼佛他的身分是职业教师,老师,跟中国孔子一样,有教无类。方老师又告诉我,他说「佛经哲学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你要探讨佛经哲学,一定要读经」。而《华严经》是他老人家介绍给我的,在那个时候这部经确实有深度、有难度。所以他介绍清凉大师的《疏钞》,他说经你看不懂,你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我那个时候二十六岁,到今年八十四岁,我都是走这个目标,走这条路,都是这个目标。我从《华严经》里面发现了净土,深信不移,《华严》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信净土从这来的。然后细细去看一切大乘经教,几乎重要经论末后都指归净土,这才知道净土是个不思议的法门。所以对老师要有信心,对同参道友要知道尊重,他是帮助我们前进的。

「化导」,化是教化,一定是身行言教,做出好样子给初学人看,潜移默化,引导迷信的走向正信,带领正信的走向真信,这就对了。「修谛」,修是修行,谛是真理、真谛,在小乘教里面讲四谛,苦集灭道。在大乘法里面,它的下头有「观缘」,修止观、修十二因缘,「行度」,修万行、修六度,这大乘菩萨法,这一段讲修行。下面是果位,修行一定证果,证报身,这是大乘教里面修行重要的指标。「报身」是智慧身,是生在实报庄严土,叫报身。我们现在是凡圣同居土,一般修行要通过方便有余土再提升才是实报土,这报身。「依土」,依是依靠,土是修行的环境,随著你自己修行功夫的提升。报土,报身跟依土在哪里?就在现前,这是真的。你境界提升,外面这个身跟土都产生变化,这是什么?境随心转,这是报土;相由心生,是报身。我们把它引申,引申到我们现实生活境界里面也讲得通,我们的心善,相貌就善,身体就健康。你看那个念头一转,相貌就变,体质就变了。心里不善,前面讲界内十魔,好淫、好盗、好杀、好妄、贪瞋痴慢疑,那肯定生病。你相貌怎么会端正?不会好的。从这里就看到什么?相由心生。居住的环境也一样,你身心快乐,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你都感觉得这个居住环境很可爱,境随心转。心情不好,严重的贪瞋痴慢,你居住再好的环境不快乐,感受不一样。这是引申到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了。所以你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不在物质生活,也不在精神生活,要在你灵性不断向上提升,那是真实的果报。一定要回归到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回归到本善,本善是什么?本善是常寂光净土,本善是圆满的自性。那个善是讲自性的性德,没有一丝毫欠缺,没有一丝毫不善。这是什么?一切众生自己本来有的。你现在为什么失掉?是你迷失了自性,你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你就还源,就回归了。这不起心、不动念,我们不容易做到,我们眼见色、耳闻声总是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这里头就有染、就有净、就有善、就有恶,染净善恶就感得不同的报身、不同的依土,千差万别。「果位」,这是有绝对的标准,小乘四果四向,大乘《华严经》上讲的五十二个阶位,要步步高升,要把它证得。

后面祖师大德给我们说明,「此十本非魔境」,这是佛境界,怎么会是魔境界?境随心转。如果我们的心有魔,心魔是什么?心魔是贪瞋痴慢,有贪瞋痴慢,这佛境界全变成魔境界。「若贪爱不舍」,你喜欢这个境界,三昧的境界、智慧的境界,你要是喜欢,师友的境界,只要你贪爱不舍,你的功夫就不能提升,就不能进步,你的善根就不能增长。我们学佛终极目标是求明心见性,你的心性显不出来。所以学佛一进佛门,老师就教我们什么?教我们三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就把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教给我们。我最初皈依的是章嘉大师给我做的仪式,皈依佛,佛是什么?佛是觉。觉而不迷,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自性是觉而不迷的,这叫真正皈依佛。学佛的人家里的小佛堂供养三宝,那是什么意思?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见到佛像就想到觉而不迷。什么是迷?贪瞋痴慢是迷;什么是觉?不贪、不瞋、不痴是觉,你至少要懂得这个意思。顺境里面起贪,贪心,迷了;逆境里面起瞋恚,迷了,为什么?你堕到烦恼里面去了。什么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的对面是邪知邪见。佛是正知正见,我们是邪知邪见,如何从邪知见回归到正知见?正知见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我们这一堂课前面跟诸位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那是正知正见,反过来就是邪知邪见,不仁、不义、无礼,这是邪知邪见,你善根怎么会增长?哪有这种道理?皈依僧,僧是什么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就是说我们从染污,物质的染污、精神的染污,从染污回过头来依靠清净心。

这叫三皈依,所以三皈叫「翻邪三皈」,迷邪染我们翻过来回归到觉正净,这是学佛一进门,老师传授给你总的指导纲领、指导原则,从初发心到你将来证到如来的果地,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你决定要依靠。觉正净包含了所有的佛法,一切佛法离不开这三大纲领。在教下我们今天讲《大藏经》,觉是论藏,正知正见是经藏,净而不染是戒律、是律藏。觉正净就是三藏,觉正净就是三学,戒定慧三学,觉正净也是菩萨的三慧,它是总纲领、总原则,你要是迷失,那一切都邪了。所以佛法不善学的统统变成魔境,就是说你不善用心,你用错了心,把大小乘佛法都变成魔境。魔境是什么?第一个是贪爱不舍;第二个是功行不进,没有办法进步,佛法讲精进,你没法子精进;第三,善根不会增长;第四个,法性不能够显示,所以叫做魔境。诸位想想学佛多难,可是你要懂得的时候,你真正是依照佛的教诲去做,佛怎么教我们?教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那这问题解决了。你要贪瞋痴不息的时候,你所学的佛,这个四句你细心去想想,是不是这样的?那你还是在魔境里头,你怎么能修行证果?你怎么能出得了三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