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正观的思辨模式
净因法师《金刚经 导读》节选
多年来,弟子们跟随佛陀学习“十二缘起”,了知无明是生死的根本;学习“四圣谛”,了知离苦的方法;学习“五蕴皆空”,了知“无我”的道理。弟子们重在追求自身的解脱,获得自在快乐的人生。佛陀还进一步阐释空有不二的般若法门,破除我执、法执、空执,以便引导弟子们发起救度苦难众生之心(即发菩提心),走上成佛的大道。弟子们初次接触般若法门,生起无数疑惑:若无我,到底谁在修行?谁去证圣果?若无佛,天天向大众讲法的又是谁?拜佛何用?若无法,三藏十二部的经文又是什么?若无福德,修善何用?发菩提心,广度众生,才能成佛。然而,苦难众生太多,有的极其难度,何时才能度尽?弟子们时刻为这些问题所困扰,无法安心修行。佛陀以般若正观的思辨模式讲解《金刚经》,化解弟子们心中的疑虑。
般若正观的思辨模式有别于唯物辩证法,我们可从赵朴初与毛泽东的一段对话中略窥一斑。一九五八年六月三十日,赵朴初陪同毛泽东主席会见外宾前,主席问:“你们佛教有没有这么一个公式啊?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赵朴初答道:“是有这么个公式。”主席说:“这就很奇怪了,首先是肯定后来又否定,先肯定后否定。”赵朴初答道:“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话说到这里,外宾到了,对话被迫中断。
赵朴初在《诗歌及其与佛教关系漫谈》一书中如实地记录了以上对话,表明毛泽东熟读《金刚经》后,试图从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解理“佛说XX”、“即非XX”、“是名XX”这一《金刚经》典型的“般若正观之思辨模式”时,觉得妙则妙矣,似乎言犹未尽,故有此一问。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集合体(肯定),矛盾的双方相互作用而引发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否定),而有新生事物的出现(否定之否定)。很显然,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的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在否定“旧”的赵朴初的基础之上,承认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新”的赵朴初。而《金刚经》中“XX者,即非XX,是名XX”的般若正观之思辨模式,与以上否定之否定思辨模式略有不同,可以简单概括为“现象→非本体→是实相”。(见表)
表:般若正观的思辨模式种类 | 思辨模式 | 注 |
---|---|---|
辩证逻辑 | 正→反→合 | 正面,反面,正、反合说 |
双遣否定法 | 肯定→否定→肯定 | 是→不是→才是 |
缘起性空的思辨模式 | 假有→非有→真有 | 真空妙有 |
中道实相的思辨模式 | 有→空→中道 | 现象→非本体→是实相 |
《金刚经》中最典型的句子有:“如来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我们用最后一句对般若正观的思辨模式稍作诠释。当物质元素(色)和精神元素(受、想、行、识)和合在一起时,众生相便显现出来,这就是人们熟悉的众生相概念(众生者);众缘和合的众生相,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是假有,所以“如来说非众生”;如同无常性的水一样,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如下不同的表现形态:雨、雪、霜、雾、冰、波浪、水蒸气……同理,正因为众生无定性,才会如同水一样,依据各自的业力,轮回于六道,一旦被教化,精进努力,由凡夫转变成声闻、缘觉、菩萨,最终大彻大悟,成佛作祖。正如《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此理解,才算真正了解众生相的本义(是名众生)。
由以上分析可知,《金刚经》中“XX者,即非XX,是名XX”的般若正观之思辨模式是:以自性“空”提醒人们不应执着于缘起的“有”,有而非有;以缘起的“有”说明自性的“空”,空而不空,空有不二,无住生心,从而建立起中道正观。正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就是般若正观之思辨模式,是进入《金刚经》般若法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