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译會校释

在这一大段中,把本经的弘传历史作简单的介绍。

一、「译」指本经之原译本。

佛教的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当年说法,并没有写讲义。佛灭度之后,弟子们把佛过去讲的这些经论整理编辑,记载下来,成为经典。集结经典的态度非常严肃,这是为了取信於后人。负责这个工作,是释迦牟尼佛传人之一的阿难尊者。记录下来成为经本,原文是印度的梵文。佛灭度一千年,佛教才从印度传到中国。到中国来之后,必须经过翻译。「译」就是翻译。依照梵文经典翻译成中国文字∣汉文。

往往一部经在中国有多次的翻译。因为过去交通不发达,中国的幅员太大,印度的法师到中国来,或者中国法师到印度去取经回来,往往从不同的地方,都带了原本回来。所以,这里翻译,那里也翻译,同一个本子就有多种不同的翻译,於是我们在现代汉文经典里,看到同一部经有许多种译本。《无量寿经》也不例外,它有很多种的译本,下面會跟诸位介绍。

「會校」指根據诸种原译而會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

《无量寿经》會校的本子,到现在总共有四种。四种里有三种是會集本,一种是校订本。彭际清居士的《无量寿经起信论》,属於校订本,也可以说是节校(节录、校正)本。他用的是康僧铠的译本,把它更精简,文字更流畅,所以是属於节校本。其他三种是會集本。

「释」指本经之注释,就是注解。

二、本经译本,自汉迄宋,凡有十二。宋元而降,仅存五种。

佛法是在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传到中国来的。早期的佛经传到中国并不多,但是《无量寿经》是在早期就传到中国。最早译本,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这一本经书,是后汉一位西域的法师传到中国,相当於公元一四七年。由此可知,佛教传到中国还不到一百年,《无量寿经》就传到中国了。这是早期的翻译。很可惜的就是十二种翻译,宋朝以后遗失了七种经本。现在《大藏经》里所收存的只有五种译本。古时候,经典的弘传相当不容易,因为那时都是手抄本。中国的印刷术到宋朝才发明。《无量寿经》最后一次翻译在宋朝,印刷术还未必发明。纵然发明,也是草创的时代,很不方便。手写的本子,分量一定不多。战乱、水火灾难,常常就丧失了,保存很不容易。这是非常的遗憾。总算现在还存有五种。第一种就是:

(一)《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後汉月氏沙门支娄迦谶译於洛阳。

后汉的首都在洛阳。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个佛寺。公元一四七年至一六八年,支娄迦谶尊者在中国的这一段时期,这一部经是他翻译的。现在这部经收在《大藏经》里。

(二)《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经题这麼长,但是它有一个简单的名字,简称《无量寿经》。这个经题是梵文音译。

「吴」是东吴,汉朝末年三国时代东吴(黄武年中,公元二二三︱二二八)。这也是月氏国一位优婆塞支谦翻译的。「优婆塞」是在家男居士。这是一位外国在家居士译的。月氏国在现在的新疆省西北,现在一大半是苏联的领土了。在汉朝时,月支是西域相当大的国家,佛教非常兴盛。

(三)《无量寿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於洛阳白马寺。嘉平四年壬申(公元二五二年)

这也是在三国时代。三国:魏、蜀、吴。「曹魏」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王朝,他篡汉之后,国号称魏。三国时代,康僧铠法师住在魏国,支谦居士住东吴。他们都从事於《无量寿经》的译作。现存五种译本里,以康僧铠译得最好,相当的完备,所以这个本子流通量很大。其馀的四种,很少有单行本流通。我们通常看到的《无量寿经》,都是康僧铠的本子。这个本子虽然翻译得很完备,诸位仔细去看看,还有许多地方不好念,也不好讲。

(四)《无量寿如来會》。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公元七O六│七一三)

这一部经在《大宝积经》里。《大宝积经》是一部大经,是一个很大的单元。《无量寿经如来會》《大宝积经》里,是一个小单元。因为《大宝积经》里有《无量寿會》,古人就想到,世尊当年在世时必定是多次宣讲此经。这是很有力的证明。释迦牟尼佛一生中,《无量寿经》不只讲一次。从这里很明显的看到,至少讲两次。要是从所有的译本上来判断,释迦牟尼佛决定不只讲两次。最低限度三次以上。可惜失传的七种版本没有见到。

这就证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这部经是多次宣讲。这是非常特殊的,因为佛讲其他经,一生中只讲一遍,唯独这部经是多次宣讲。我们要体认其重要性。

(五)《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沙门法贤译。太宗淳化二年(公元九九一年)

「宋」是赵宋,赵匡胤建立的王朝。此经是在宋太宗时代翻译的。这五种译本,现在我们能看到,都收在《净土五经读本》里。我们这一代人很有福报,从前人要想看到这五种原本实在不容易。因为古代印刷流通稀少,宋王龙舒居士未见唐译本。

现在台湾得力於印刷术的进步,《大藏经》印得很多。从前《大藏经》也是希有之法宝,现在经典多了,大家没有再把《大藏经》看在眼里,不知道它的希奇,不晓得它可贵。我们最近送到大陆的《大藏经》,有许多照片寄过来,出家、在家几十人、几百人,跪在地上,顶在头上迎接。他们是当作希有的法宝,那样的恭敬隆重,使我们看到很感动。那里像台湾,《大藏经》丢来丢去,不放在眼里。台湾人福报太大,身在福中不知福!

大陆上,在从前藏经就不多。以前藏经是木刻版,松烟刷的,一部《大藏经》印刷的工程非常大。一个很大的寺院,大概住众千人以上,道风学风达到一定的水平,朝廷才會送一部《大藏经》。所以,一个省分里能有两三部《大藏经》,就很荣耀了。一般人要读经,一定要到寺院藏经楼去阅读。自己要想得到一部经,只有把经借出来抄写,自己才能有一本。那里像现在这麼方便,-个人家里都可以请一部《大藏经》。从前的人,作梦都不敢想的!不但是《大藏经》,连《四库全书》,家里都可以供养一套。

《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编成的,总共只有七部,分藏在全国七个藏经阁。《四库全书汇要》只有一部。《汇要》是乾隆皇帝自己看的,所以藏在宫庭御书房里。台湾现在已经将这两部书影印流通了。《四库全书》是文渊阁的藏书。这两部书是国宝!影印的本子,印得很好,字体也很大。《四库全书》精装本,像《大藏经》那麼大,共一千五百册,一套售价一百六十八万。我相信很多人都买得起。在从前,只有国家的力量才能收藏,个人就别想了。这些典籍在台湾都翻印出来了。你们有钱,也买一套供在家里,富丽堂皇,可是看不懂。

「四库」,库是仓库。开仓库得有一把钥匙才行,拿到钥匙,就看得懂。钥匙就是「文言文」,诸位有没有拿到?怎样学文言文?实在讲,不难,你去念《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从中国古文中选出来最好的文章,一共有三百多篇。你能背诵五十篇,就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你就拿到钥匙了。你能背诵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文言文的钥匙,是把五十篇到一百篇的古文背诵得很熟。

《大藏经》的钥匙,就是《无量寿经》。不是要背五十篇文言文吗?这里经文共有四十八品,差二篇,差不多了!所以你能把《无量寿经》背得很熟,你阅读三藏经典,在文字上应该没有什麼障碍。这是钥匙,一定要把它拿到。否则的话,我们这些子孙,如何继承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的智慧财产。宝库是有,没钥匙,一样也拿不到,岂不是很可惜吗!所以我常劝勉同修,一定要念古文,要读佛经,无价的宝藏,我们才能继承,才能得到受用。佛经多半都是宋以前所翻译的,所以一定要读古文。

中国古圣先贤,对我们后世的人,真正是照顾周到无比,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没有的。中国人的智慧是世界第一。我们老祖宗发明了文言文,才能把几千年前他们的智慧、经验、成果,传递给我们。文言文是智慧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就没有办法传达给后人。西方人没有。我们中国祖先晓得语言是會随著时代变迁的,所以语言跟文字如果一致,过几百年语言变了,从前人写的东西,你一定看不懂。像欧洲,拉丁文是他们古老的文字。印度的梵文,现代很多人看不懂,只有一些极少的考古学家、专家,才能理解一部分,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就是语文同步所产生的弊病。中国老祖宗知道,所以把语跟文分开。言语不管你怎麼变化,文则不变。我们今天念《四书》,就跟孔夫子面对面谈天一样,就跟他书信往来一样。他的意思,我们完全能理解,这就是因为「文」不变。中国历史文化,如果还想延续到千年万世,没有第二种工具。从这里才晓得,我们的祖先对得起后世子孙。后世子孙不念文言文,是对不起老祖宗。全世界唯独中国有这麼巧妙的工具,把思想经验保存下来,传给后世。你要是了解事实真相,对於中国古圣先贤不能不赞叹,不能不佩服。

三、佚失七种,據开元释教录计有:

依據《开元释教录》中的记载,此经失传的译本有下面七种。唐明皇的时代,给佛经编了一个总目录,称为《开元释教录》「释」就是释迦牟尼佛。那时候,孔孟称「儒教」,老庄称「道教」,佛称「释教」。儒、释、道,合称三教,也称三家。那时称「教」,并非宗教的意思,而是教化的意思。儒家的教化,道家的教化,佛家的教化。佛经的总目录里有这七种《无量寿经》,(《开元释教录》收在大藏经里,还保存著)但是书没有了,书已失传了。

(一)《无量寿经》二卷。後汉安世高译。桓灵之世。

根據记载,这个本子是在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翻译的。跟支娄迦谶译经的时间很接近。

(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沙门帛延译於洛阳白马寺。甘露三年戊寅。

这是甘露三年(公元二五八年)翻译的。

(三)《无量寿经》二卷。晋沙门竺昙摩罗密译。永嘉二年。

晋朝永嘉二年(公元三O八年),沙门竺昙摩罗密译。竺昙摩罗密也译作竺法护,是同一个人。隋朝末年智者大师,虽然是天台宗的祖师,天台宗是在他手上建立的,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往生传》里有智者大师的传记。智者在《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中提到这个本子。由此可知,这个译本在唐朝初年还存在,唐朝以后这个本子才失传的。

(四)《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恭帝元熙元年己未。

它有别名,一名《乐佛土乐经》「乐」是爱好的意思。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公元四一九年。

(五)《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沙门佛陀跋陀罗译於道场寺。刘宋永初二年。

这是在刘宋永初二年,公元四二一年翻译的。

(六)《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凉州沙门宝云译於道场寺。永初二年。

「宋」是刘宋。这两部经,是同一年在同一个地方翻译的。假如是一个原本,就没有必要再译。必然是梵文原本不同,才有重新再翻译的必要。这也足以证明梵文的原本传到中国不只一种,证明本经是佛多次宣说,阿难也多次结集。

(七)《新无量寿经》二卷。宋罽宾国沙门昙摩罗密多译。元嘉年中。

这也是刘宋(元嘉是公元四二四︱四四一),但是翻译的年代不相同。不像前面二种,年代相同。此本是罽宾国沙门昙摩罗密多在元嘉年中翻译的。

现在我们知道古代目录上有这七种,但是经都失传了。

四、以上连现存者,总八代十二译。《甄解》云:「凡於诸经中,传译之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會疏》云:「凡於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

「八代」是八个朝代。从汉到宋,总共有八个朝代,前后约有八百年,总有十二次翻译。

《甄解》云:{凡於诸经中,传译之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日本道隐法师,唐朝时来中国留学,他为《无量寿经》作了一个注解,就是《无量寿经甄解》。注解里有这麼几句话,「凡於诸经中」,就是佛经传到中国来,所有一切经典,《无量寿经》翻译最多,弘传也最兴盛,「无如今经」。为什麼會这样兴盛?「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这是佛陀出世真正的意义。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以什麼方法教导众生?用《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他讲过很多遍。阿难尊者很忠实,佛每一次所讲的,他都结集,因此梵文原本就有多种。这是阿难忠於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经。

日僧峻谛法师著本经《會疏》云:{凡於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甄解》有这种认识,《无量寿经會疏》也有这个见解,与《甄解》差不多。他末后赞叹,这一部经「道理幽邃」「幽邃」就是甚深的意思。「利益最上」《甄解》「利益无边」。一切经、一切法门里,讲到功德利益,确实本经殊胜第一。一切经论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唯有深入经藏之后,才能体會得到。

五、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不同。

此经若非{佛多次宣说},则各种译本不可能有那麼大的差异,於是古德判定必然是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依照此经方法修学的人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时,修学念佛法门的人就很多。

{梵本传写者多}。从前经本是靠手写的,当然喜欢修这个法门,喜欢读这部经,一定要去抄写这部经。因此,《无量寿经》所写的本子,比一切经都多。{梵本有多种}。梵文原本就有多种不同的版本。

{存没详略不同}。譬如说「莲花化生」一节,这个本子有,那个本子就没有。这是「存没」不同。因此,必须把所有不同的译本都拿来看,才能看到一部圆满的极乐境界。但是这许多版本,要去收集,的确非常困难。

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筴,至少有三种。必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可见會集诸译,实有必要。

「梵筴」,讲原本的梵文经典,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称为「贝叶经」。树叶比纸张厚,一张写四行,两头打洞,用绳子穿起来。绳子若断了就易散失,丢一张、二张,就找不到了,所以本子很容易变成残缺。我们读经,忽然感觉文句底下应有经文,因后句接不上前句,知道这里面有缺文。这是古书中常有的情形。{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就是讲现存的五种版本(遗失的七种就不谈了)的内容出入很大。有的本子讲莲花化生,有的本子没有,诸如此类就很多。有的本子是四十八愿,有的本子二十四愿,有的本子三十六愿,出入很大!肯定是翻译的人用的版本不相同。否则的话,四十八愿不应该有这麼大的出入。这就证明,佛当年在世必定是多次宣说。

{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筴,至少有三种}。就现在五种译本内容细看,其所依據,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梵文原本。{必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这是肯定说明五译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异,应是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说,阿难尊者多次结集。这是跟其他所有一切大乘经典不相同的地方。你能看到这部经的殊胜,佛当年对於念佛法门的重视,因此是佛度众生的第一法门。

{可见會集诸译,实有必要}。后来的人,为什麼要发心做會译的工作?因为看五种本子不方便,把五种本子會集在一起,看此一本,五种本子都看到了。这才方便!所以會集就非常的必要了,省了后人很多的不便。

六、會校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种:

(一)《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王龙舒居士,「龙舒」是对他的尊称。他姓王名日休。龙舒是地名,就是现在的安徽舒城,古时称龙舒。他是龙舒人。后人对他尊敬,不称他的名字,而称他居住的地名,显示此地出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对一个人的赞叹,用地名是最恭敬的了。像清朝末年的李鸿章,大家尊称他李合肥。他是合肥人。在佛门里这样的称呼也很多,譬如智者大师,我们称他智者。智者是他的号,当然不能称名,称名对他不恭敬。我们一般称他「天台大师」,这是称地名,他的道场在天台山。我们尊称窥基大师,窥基是法相宗开山的祖师,称他「慈恩大师」。慈恩是寺名,他的道场叫慈恩寺。最尊敬的称呼是称地名。我们称龙舒,是对王日休居士最恭敬的称呼。他有一本小册子提倡净土,从宋朝一直到今天都不衰,就是《龙舒净土文》。这是他苦口婆心的劝导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念佛求生净土。流通面非常之广,当然流通量也很大。

龙舒居士虽然中了进士(中了进士,一般都作官),他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不作官,他在家学佛。他的家庭环境相当的富裕,所以他不作官。学佛、弘法、著书、讲经。在一生中最伟大的工作,就是會集《无量寿经》。他會集的时候,以他的声望、德行、地位,在五种原译本中,唐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會》,他没有见到。所以,他的會集本是根據四种原本會集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會》里还有一些重要经文,其他四种本子没有的。由此可知,这个會集就很遗憾,采取的原本不完整,只有四种。在會集的时候,又免不了把原文的用字改了几个。在他,改几个字是没有问题的,他改得比原译更好,更容易懂,意思也不會失掉。但这一桩事情为后人所诟病。

印光大师对此就有批评。随便改动经文,怕的是开了这个例子,以后的人看佛经看不懂,这个字恐怕是错的,随便把它改一下。我改一下,你改一下,改到后来经典就面目全非,不能看了。印光大师反对是这个道理,因此决不能改动。你如果有意见,可以在旁边注明,这个字应该做什麼样的字更通畅。注明可以,不能改动原文。这是后人对他不满的地方。

龙舒居士的成就非凡,他念佛的功夫是预知时至,晓得什麼时候走。他没有生病,他是站著往生的。在台湾看到,很多《净土文》首页有一个站著的画像,就是王居士立化像(站著往生的)。这就证明會集不會有过失,會集要是有过失,他不能往生。會集是应当的,會集没有过失,但是會集必须遵守會集的规矩。这一点,龙舒居士未能做得圆满。但是他會集的本子,国人很喜欢。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里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至少有一半是王龙舒的會集本,就是《大阿弥陀经》的文;少数是引用其他原译的经文。可见历代的祖师大德对他的會集本也相当的赞叹,只是稍稍有一点瑕疵,还是美中不足。

龙舒居士會集,花了三年的时间,可见其真实谨慎。他从绍兴三十年到绍兴三十三年(公元一一六O年至公元一一六二年),會集成《大阿弥陀经》,这个本子才流通。

(二)《无量寿经》。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

第二种《无量寿经》,经名没有改。这不是會集,是彭际清的节校本,在台湾有流通。《无量寿经起信论》,经文是彭际清节校的原文,《起信论》是彭际清作的注解。彭居士是清朝乾隆时候的人。他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地位相当於现在的国防部长,所以他是贵族出身。这个人非常聪明,实在讲,也是再来人,不是普通人。他少年及第,没有满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因为家庭环境好,只做了很短时的官,以后不做了,专门学佛,在佛法上的成就非常殊胜。他是念佛往生的,《净土圣贤录》《往生传》上都有他的传记。他在一生中,对净宗最伟大的著作就是《无量寿经起信论》,作得很好。他采取康僧铠的本子,把康本艰涩的文字删掉,所以是节录的本子。由此可知,他依據的本子只是一本,其他的四本没有采取,不能算是會集。节校本文字通畅,我们念起来很舒服。这个本子华冈曾经印过,现在我们基金會重新排版流通。《无量寿经起信论》,李老师、周邦道老居士都有序文介绍。

彭居士在佛教里还有一个别号,称「知归子」。归是归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知道归。一般人还不晓得,他知道!他还有一个了不起的著作,就是《华严念佛三昧论》。看他这个著作,才晓得他对佛教研究的深度。《华严念佛三昧论》是修学《华严经》的方法。他将《华严经》里讲的二千多种修行的方法,都归到念佛法门,真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用念佛方法。这部论,文字虽然不多,却是修学《华严经》方法里最精彩的。前年,黄念祖居士在北京讲过一遍,此地有录音带。黄居士发心讲这部论,韩馆长发心印这部论。现在有书,也有录音带,对於研修此一论典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彭际清一生在净宗最大的贡献。

(三)《摩诃阿弥陀经》。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會译。

这是一个會集本。邵阳在湖南。魏居士是邵阳人,他的名字叫魏源。承贯是他的号。通常称呼魏承贯。清朝咸丰年间人,距离我们比较近了。他是五种原译本都看到了。这个會集确实超过王龙舒的本子。真的是后后胜於前前。如果再次會集不能超过前人,就没有流通的价值。他的毛病,第一是取舍不当;第二是改动原本文字。所以,印光大师对这个本子有严厉的指责、批评。印老一指责,一批评,他的书就不容易流通了,实在是美中不足!印老也说,对於一个真正通达教理、念佛的人来讲,这个本子是有贡献的;就怕初学的人念了产生错误的观念。所以,对於老修有利益、有好处,不利於初学。这是印光大师对他的批评。这些本子,我都收在《净土五经读本》里,诸位同修都能看得到。

最后一种就是我们现在采取的本子。

(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民国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會集。

这也是會集本。夏老居士从民国二十一年发心,也是感觉到这部经在净宗来讲是非常重要。五种原译,在民国初年还是不容易看得到的,就是在台湾,也很不容易看到。台湾翻印《大藏经》,采用日本《大正藏》。好处是经书体积缩小了,容易收藏。缺点是字太小了,看起来伤眼睛。不像从前的木刻本《大藏经》,经文字体有寸楷那麼大。以前《大藏经》是这样的,所以一部《大藏经》需要很大的空间收藏。我们图书馆这麼大的一个房子,只能放一部《大藏经》。寺院的藏经楼就放一部《大藏经》。这麼大的本子,看起来当然不伤眼睛。所以从前人不带眼镜,念书念一辈子也不要带眼镜。字大,不伤目力,而且是毛边纸,不會反光,不刺激眼神经。因此,版本分量就很大。

台湾在二十年前,这九种本子都能看到的,几乎没有一个人。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李老居士是专弘净土的,原本与會集本,他总共只看过五种,算很不错了,还有四种没看过。道源老和尚一生在台湾弘扬净土,老法师一生所看过的只有三种,六种没有看过。你就晓得能见到九本多困难。老法师年岁大了,虽然《大藏经》印出来,因为字小,看经太伤眼力,也就不看了。现在人有福,我为了提倡这个會集本,特将此经九种本子蒐集印成一册,诸位自己去比较,自己去看看。

夏老居士會集《无量寿经》是在民国二十一年开始。他會集的经过,诸位看梅光羲居士的序文、黄念祖居士的跋文,就知道他會集不是草率的,不是我们想像那麼容易的。他为此事闭关三年,才會集成一个草本,就是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會集成。二十五年出版流通。初版流通分量当然不多,但是慈舟法师就根據初版在济南讲《无量寿经》。他有科判,我们都印出来了。科判依據的是初版。以后,夏老居士不断再修订、再校正,一直到十年之后,才完成了定本。定本是第四版,传到台湾来的就是第四版,以后再也没有改动了。三十九年,李老师在台中讲《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用的就是第四版,他的《眉注》就是用这个本子。

从开始會集,十年才成定本,可见确实是不容易。我们从慈舟法师的科判里能看到初版大概的样子。以后不断订正的痕迹,也从科判上能看得出来。我得到这份科判之后,决定附在经后流通,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特别是在台湾弘扬净宗的有二位大德,台湾同胞对他们都很敬仰,一是道源老和尚,一是忏云法师。两位都是慈老的学生,现在看看他们老师的科判,老师对这部经的肯定,对这部经的弘扬,有助於我们对这个會集本的信心。从前我们听说有科判,不晓得在那里。真正难得,幸好黄老居士还保存著一份,他交给我,我这才广为流通,实在是非常希有,真正可贵。

因为印祖对前三种會集节校本子的批评、瑕疵、不圆满,因此夏老居士发心重新會集。會集取舍的精当,确实超过了前人,这是为佛教界所公认的。文字方面,字字句句都是原译本的原文,一个字不敢改。可惜他这个本子出来之后,印光大师往生了。如果印光大师看到这个本子,也许就点头,这个本子不错,可以流通了。我在《净土五经读本》序文里,提到这一桩事。我们今天为什麼把九种本子合印在一起供养诸位,目的就是使大家对这个本子产生坚定的信心。印祖所批评的,这个本子里没有;王本、彭本跟魏本里有。印祖批评的,过去三家的弊病,在这本里找不到。大家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这个會集本就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念这一本,五种原译本都念到了。如果你觉得这是后来人的會集,不太可靠,念五种原译本就等於念这一个本子。念这一个本子就等於念五种原译本。你愿意精简一点,就念这本;你愿意繁多,就念五种原译本。总共现存五种原译本、四种會校本∣《无量寿经》九种不同的版本。这是我们修学净土最根本依據的经典。

七、本经注释:

(一)《无量寿经义疏》六卷。隋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

这个本子在台湾有流通,而且很广,一共有六卷。慧远法师,跟净宗初祖远公大师同名。初祖生在东晋,他是生在隋朝,相去好几百年。历史上称他小慧远,也称他净影法师。这是对他的尊称,因为他住在净影寺。

(二)《无量寿经义疏》。唐嘉祥寺吉藏撰。

吉藏大师的注解非常精简,所注的文字还没有原文多。他们二人都是采取康僧铠的本子。吉藏的《义疏》从前在大陆有木刻单行本流通,流通量很少。

(三)《无量寿经义述文赞》三卷。新罗沙门憬兴著。

新罗就是现在的韩国。憬师是唐朝时候在中国留学,对於净宗很有研究,也是修行净土的一位法师。他著有《无量寿经》的注解。

(四)《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新罗沙门元晓撰。

元晓也是唐代新罗国的高僧。最近韩国有电视连续剧「元晓大师传」,也有影带流通,很受大众欢迎。他是唐代在中国留学,大概都是跟善导大师学的,对韩国的佛教很有贡献。

(五)《游心安乐道》一卷。新罗元晓撰。

元晓大师的这一卷著作,也是《无量寿经》的介绍。

《无量寿经》在近代也有一个注解,是台湾性凡法师著的。他也是依康僧铠的译本,是最近写出来,最近流通的。性凡法师没有出家之前,在基隆开一家书店,他是自由书店的老板。我跟他很熟。出家之后,他曾经跟忏云法师一段很长的时期。作居士的时候,对於净宗就很用心的修学。出家之后,这麼多年来,必有修学心得,著作大经注解流传后世,嘉惠后学,是很难得的,也很希有。不过他的见解,还是依照印光大师,一定要读原译本,不赞成读會集本。我是赞成读會集本,参考五种原译本及各种會校本。我们有这麼一点见解上的不相同。

(六)日本则有了惠、峻谛、道隐、观彻等数十种之多,远超我国。

《卍字续藏》里可以看到,日本人对於《无量寿经》的注解,有二十多种。比我们中国人的著述要多得多。大多数日本人著作都是在宋以前,这是非常希有,可见日本在唐宋的时候,净宗兴盛,这都是受善导大师的影响。以上是介绍原译本的注解。

八、注释大经校會本者,共有五种:

「大经」就是《无量寿经》,是净宗的大经。如果不是净宗,一般称「大经」,是称《华严经》

(一)《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清初彭际清作。

(二)《无量寿经笺注》二卷。清末丁福保作。

这两种本子在台湾都有流通,而且流通量都很大。丁福保的笺注,经文是采取彭际清的节校本。

(三)《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清末正定王耕心作。

这一部會集本的注解,是清末光绪年间正定王耕心作的,他是依魏承贯的會本。印祖对他的注解有严厉的批评。松山寺出版的净土丛书中收有此书。黄念祖居士把他收藏仅存的木刻版本拷贝送到台湾,将来也可以印出来,提供我们作参考。

(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眉注》。民国李炳南作。

这个本子是李老师於一九五O年在台中的讲经笔记,就是注在经文的旁边,注得很简单,非常扼要,注得很好。字也写得好,都是亲自写的毛笔字。我们依照原本,把它印出来,就是诸位现在看到的。

(五)《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卷。民国黄念祖解。

以上两种注解都是依夏莲居居士的會集本。黄老居士的注解,我们得到之后即在台湾流通,已经印过两版了。现在老居士又重新校过一遍,内容再次修正,不妥当的删除,而且又加了一些材料。他告诉我,以后不再改了,就作为定本。我交给佛陀教育基金會,大概明年可以印出来。因为跟初版的出入很多,没有办法用初版来改正,必须重新制版。这就是定本,可以大量流通了。以后再印,要印后面这个定本。

讲到此处,已经把这部经翻译、會集、节校、注解,都给诸位介绍了。下次就要跟诸位讲经题。经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像一篇文章一样,这是题目。题目是全经的纲领。知道题目,这一部经的内容就知道一个大概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玄义 玄义讲记:0 1 2 3 4 5 6 7 8 9 10 大经讲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