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品 思考题答案

第153节课

803、《智慧品》中所讲的智慧,是什么样的智慧?你在学习本品之前有何打算?

答:智慧分为世间、出世间两种,这里的智慧指出世间智慧,即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804、“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对这句话的解释,无著论师和麦彭仁波切有何差?你认为哪种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答:无著论师认为,“一切支”仅是指禅定,他在《善说海》中引用《学集论》的教证说:“入定知真性,此乃能仁说。”认为禅定是产生智慧的因。就像《经庄严论》中所说,前前作为因,后后作为果。

但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前五度全部是智慧度的助缘,就像国王出征时,四大军队紧紧相随一样,彼此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我觉得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更合理。因为智慧不能离开其他五度,智慧如果没有前无度的因,就很难生得起来,所以不能说只要一个禅定就可以了。

805、有些人对修积世俗善根饶有兴趣,但对闻思修空性法门却不提倡,这样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

答:智慧是根本,如果对空性和中观法门一无所知,缺乏智慧的五度就像是无人引导的盲人入道一样,不可能成就菩提妙果,只能积累一些人天福报。

佛陀在《般若经》中云:“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阙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证菩提果。”又云:“所有的河流入于恒河,随同恒河入于大海。同样,五波罗蜜多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才可以到达遍知的彼岸。”

806、“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这个公案对你有何启示?你打算怎样将这个道理告诉更多的人?

答:请自己发挥。

807、二谛有哪两种分类?各自的本体是什么?你觉得明白这一点有什么必要?

答:二谛有胜义谛、世俗谛之分。

所谓的世俗谛,是语言和分别的对境,它是虚妄不实的法;相反,真实不虚的一切法,全部安立为胜义谛。胜义谛并不是分别心的对境,它是圣者的境界,心的对境全部是世俗谛。概而言之,我们所见的假象与真相,分别是世俗谛与胜义谛。

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全是围绕二谛而宣说的,《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如果不明白二谛,则无法了达佛法的深意,龙猛菩萨也说:“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808、认识二谛的人有哪两种?这两种人是如何区别的?各自的范围是什么?怎样理解他们之间“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答:1)认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瑜伽士,一种是世间平凡士。

2)诸多论典中说,具有寂止和胜观功德的人,就叫世间瑜伽士;不具止观功德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还有一种说法是,通过闻思修习,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世间瑜伽士;没有闻思修行,未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

3)世间平凡士包括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以及虽然学过宗派、但没有入于佛教的外道。

世间瑜伽士指入于佛教的内道行人,它可分为大乘和小乘,小乘是有部宗和经部宗,大乘是唯识宗和中观宗。

4)在平凡士中,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不如学过宗派的一些外道。比如山上放牦牛的牧童、田地里干活的农夫,没有接受过任何知识,一旦外道告诉他有神、有上帝,他们的心很容易被引诱,马上就改变了。所以说,外道邪派的见解,超胜于没有学过宗派的一般人。

平凡士中的外道与瑜伽士相比,就远远不如了。即便是小乘最低的有部宗,最起码也承认四法印——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完全可以遮破外道认为我存在、身体干净、万法实有等观点。譬如有部宗的《俱舍论》中说,诸法刹那变化,所以是无常的;我由众多部分组成,所以是不存在的……依靠这种方法,对外道的观点可以一一驳斥。当然,不仅仅是外道,在不知道十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世间人面前,有部宗的观点也是超胜的。

有部宗承认未来、现在、过去实有存在,无为法是成实法等,有许多自己独特的观点。但这类观点若用经部宗《俱舍论自释》等中的理论观察,也是无法成立。

小乘的有部和经部,最终皆承认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实有。但通过唯识宗世亲论师的六种微尘观察方法,或者《释量论》中的生似理来剖析,他们的观点根本无法立足。

然而唯识宗还承认成实的依他起心识。这个观点,以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的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理论,完全是可以破除的。

所以说,上上的智慧远远超胜下下的智慧,下下的智慧不能妨害上上的智慧。

809、有些人经常说这个经典说得不对、那个大德讲得不合理,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剖析。

答:这就像盲人找明眼人所见的过失一样,非常荒唐可笑。若对佛教至高无上、高深莫测的境界一无所知,就随便说过失,是非常不合理的。

月称论师云:“如有翳眼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如是诸离净智识,非能害于无垢慧。”有眼翳者的所见并不真实,对明目者根本不会有害。

法王如意宝讲过:“作为闻思修行的人,千万不要对高僧大德进行诽谤,因为我们凡夫人像盲人一样,根本不知道高僧大德们的密意。”

而且,《入行论》中说:“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因此,凡夫的分别念对圣者不可能有妨害,就像文盲对知识分子不会有妨害、什么都不懂的农民对博士后不会有妨害一样。

810、世间人认为万法是实实在在的,而佛教所谓的“诸法皆空”是诽谤现实。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答:倘若他说万法实有,那不妨举出一个诸法显现而成实的比喻,但他却无法找出适当的比喻。

而一切万法不存在的比喻,我们可以举出千千万万,这些比喻是他也不得不承认的。如《般若经》云:“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金刚经》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按因果理论来说,要想成立所立,必须举出我们共同承许的比喻。阳焰、水月等幻化八喻虽显现却无有实质,这些比喻是世间人皆承许的,而他却找不到一个成实的比喻。

因而,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的观点不成立。

811、如果有人提出疑问:“既然万法如梦如幻,无有实质,那为证悟佛果而精勤修道又有什么用呢?”这时候你该如何回答?

答:从轮回到涅槃之间万法,虽然在胜义中现而无自性,如梦幻一般,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却是存在的。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说,缘起性是无欺存在的,乃至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此等显现不会灭尽,且对众生有利有害。就如同做噩梦遭受恐怖时,也应当精勤苏醒之方便。所以为息灭自他的一切痛苦,为获得佛果而积累资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154节课

812、既然瑜伽士与平凡者都承许万法的显现是存在的,那他们之间还争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后,你做事情时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答:虽然同样是显现,但平凡世间者被无明烦恼所障,见到柱子、瓶子等法就执为实有存在,并没有认识到它现而无自性,如幻、如梦、如阳焰的本质。而瑜伽士却了知此理,知道一切法虽然显现,却犹如水泡般不实,不会对此产生执著。因此,瑜伽士与世间平凡者之间便产生了争议,争论的主要问题就是显现实有还是不实。

我们应该生起真实的定解:既然来到这个世间,梦中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不能看得太真实了。一切万法的本体丝毫得不到,若对这个能有所认识,遇到不顺也不会非常痛苦,遇到合意也不会极其高兴,而会平等对待的。

813、形形色色的诸法,是我们现量所感受到的,为什么说它是虚妄的?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这种说法“非智量”,在正量面前并不真实,原因有二:

1)形形色色万法的现量成立,只不过是人们的共同说法,真正的现量是得不到的。本论云:“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根与外境不入则无法相合,不合则不能接触。

2)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法,其实全部是虚假的,因为六根不是正量,否则圣者之道就没有用了。《三摩地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月称论师也说:“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所以,被无明烦恼所障的凡夫愚者的量,不能当作正量。

814、为什么说佛陀所宣讲的无常道理不了义?请以不了义的标准一一判断、说明。

答:佛说不了义法有三种条件——意图、必要、义理妨害。

1)意图:佛陀说无常是从世俗名言讲的,因为任何法在世俗中显现是存在的,但这种显现像水泡一样刹那坏灭,佛陀针对这一点说是无常的。

2)必要:倘若一开始就直接讲空性,说万法不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小乘人和世间人由于实执特别严重,一下子接受不了,容易误入歧途。为了渐次引导他们,佛先讲了春夏秋冬等粗无常,再讲刹那刹那的细无常,逐渐成熟他们的根器。

3)义理妨害:在究竟的胜义谛中,刹那也不存在。有些论典中虽说“见刹那即见真如”,但这里的真如并不是真正的胜义。因为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无常只是暂时在名言中安立的,真正用实相来观察,常与无常均为戏论,都是一种分别念。

815、有人说:“无常不能被肉眼所看,所以不是世俗谛,如果它也不是胜义谛,那无常就不属于二谛了,岂不是变成第三品物体了?”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答:没有这种过失。尽管凡夫人看不到刹那的无常迁变,但看不到不一定就不是世俗。在《入中论》中,世俗分为真世俗和假世俗,其中真世俗又分无患六根前成立的、瑜伽现量前成立的两种。具迷乱因的凡夫人虽然看不到刹那,但远离二取的瑜伽士完全能照见这一切,在他们的境界中,诸法的刹那迁变了了分明。因为瑜伽现量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它是观待世间人认为一切常有存在的观点而言见到无常,就可以说见到了真相,所以无常不属二谛的过失是没有的。

816、在世俗中,若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别,这会有什么样的过失?请以比喻说明。

答:假如平凡者与瑜伽士一概而论,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别,那平凡者之量就有害世俗瑜伽量了。

比如说修不净观、白骨观的人,见身体是不清净的东西,这种见解是对治贪心的殊胜修法,名言中若没有这样的差别,不净观的见解就受到世间见解的妨害了。但这是不可能的。世间人认为身体干净的见解是错误的,永远也不可能害不净观的见解。把身体观为脓血、鼻涕等肮脏物的聚集体,是符合正理的,认为身体多香、多漂亮、多好看,是颠倒的妄见,这两个见解互相冲突时,不净观一定是超胜的。同样,瑜伽士所见的无常可以胜过平凡者的常见。

第155节课

817、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的,那供养佛陀是否就得不到功德了?为什么?三宝门中好修福,平时你应当怎样一点一滴修积福德?

答:1)不是。虽然万法在胜义谛中离一切戏论,但在世俗中,有明明清清的显现,供养者我、所供养的供品、供养的时间、所供养的对境佛陀,都是幻化的。供养如幻的佛陀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就像小乘宗认为佛陀、供品、供者是实有的,最后能产生实有的福德一样。

2)以三宝为对境,做一点点善事的功德也很大。《大悲白莲经》云:“佛陀不可思,佛法不可思,信奉不可思,异熟不可思。”

我们无论在哪里看到佛像,都应该心存恭敬。如果特别忙,实在没时间磕大头,那么稍微单掌合十,功德也是不可小觑。我们出门如果到东方去,心里应观想东方有无量佛陀,“我要顶礼供养东方的诸佛”;如果到西方去,西方也有无量佛陀,“我要顶礼供养西方一切如来”,这样想的话,功德也是非常大。《妙法莲华经》云:“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

818、有人说:“幻物变灭后便不会再生,但有情无始以来一直辗转生死,一世接一世地投生,怎么可能是空性的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答:只要因缘聚合,纵然是虚幻,也会不断地投生。古印度的幻化师通过石子、木块、咒语、药物、等持,可以变出大象骏马、山河大地。如果具有转生的因缘,这些幻化也会不断地流转,不会灭尽。佛经云:“因缘和合时,果报即成熟。”只要具足幻化因,即便是幻人也可以有生生世世,并不一定是有情众生。因此,众生的本体虽然不成立,跟幻化没有任何差别,但只要无明烦恼、爱取等投生因缘具足,便会在轮回中一直流转。任何法在其因没有灭尽之前,必定会有显现的。

819、声闻行人认为:“众生流转轮回的时间极其漫长,而幻化物都是暂时性的,没有一个能这样,因而众生并非幻化。”这种说法合理吗?请具体分析。

答:不合理。怎么能仅仅以相续长久,将有情执为实有呢?如果时间长一点就是实有,那有两个幻化的物体,一个是三天,一个是八天,八天的幻化是不是就成实有了?或者说,一个婴儿刚生下就死了,而《霍元甲》的连续剧持续放了八天还没有完,这样的话,婴儿是不是就成幻化了?

“南柯一梦”中的南柯,在下午睡下去的,出星星的时候醒过来,这么短的时间就过了一辈子。“黄粱美梦”中的那人,也是在米刚下锅时睡着,米还没有熟就醒来了,这段时间也经历了整个一生,所以不能以时间长而认为实有。麦彭仁波切在《醒与梦的辩论》中说,白天显现的事情时间很长,梦境中也会有这种情况。上师如意宝讲过藏地的西根活佛,他于一天晚上的光明梦境中,在清净刹土享受了21年的生活。因此,一切都是幻化的,时间的长短只不过是众人的共同业力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真假差别,不能因时间的长短而断定是否实有。

820、我们又不是有实宗,为何要了解它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对此你有哪些感触?

答:有些问题表面上是有实宗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实际上也是我们相续中的邪见和疑惑,通过这样的学习,心里的疑团会自然解开。所以对每个人来讲,学习这些意义非常大。

821、既然一切法无有实性,众生全部如同幻化,那么杀众生是否就像杀幻人一样不存在罪过?为什么?若不懂得这个道理,会导致哪些可怕的后果?你周围是否有这样的人?你打算怎么样去帮助他?

答:1)二者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幻人没有感受苦乐的心识,不能成为真实的杀施对境。杀人必须具足四种条件,断绝对方的命根才能圆满杀生支分,而幻人没有命根,故不会造下真实的罪业。但由于对其生起嗔恨心,在阿赖耶上种下了恶心的种子,加行罪还是难免的。而世间上的人虽如幻化,但若把他作为对境来杀害,他的命根会被断除,再加上他会感受无量痛苦,因此我会犯杀生罪。罪过建立在心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心,则如石头一样,不会有苦乐之报。

2)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有个老头子对空性法门一窍不通,但听说过一些空性的字句。有次他要杀一头羊,就抓着羊说:“你这只羊是空性的,我本人也是空性的,所以我今天要把你宰了。”这种说法真的非常可怕!

现在有些人也是如此,让他做善事的时候,他就说:“一切都是空性的,念金刚萨埵、观音心咒有什么用啊?”这种人对空性的正理一无所知,如果一切都是空性,那让他几天不吃饭,看看他还空不空。所以,龙猛菩萨说,若没有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的道理,则无法了知佛法的深意,原因也在这里。

822、既然众生与幻人一个有心、一个无心,这是否就意味着众生不是虚假的,而应该是实有的?为什么?在胜义中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1)不能这样理解。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而已,有心并不等于就是实有。

幻化师只能幻现出象马、房子、山河草木等各种物质,而创造出具有如来藏光明的心,他根本没有这种因缘和能力。众生心的产生,必须具备无明、烦恼、业等特定因缘,一旦这些因缘具足,才会产生苦乐的觉受,并成为业力的所依,造作一切善恶业。

众生与幻人的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不能以此判定二者有真假差别。麦彭仁波切举过一个例子说:牦牛和白马由于因缘不同,一者有角、一者没有角,虽有这样的区别,但不能说牦牛有角就是实有,马没有角就是虚幻不实。

因此,不同的因缘产生不同的法,有些是有心的、有些是没有心的,不能认为有心就是实有,没有心就是幻化。以一个因缘来判断一切现象,这种情形绝对不可能存在。

2)在胜义中,正如《中论•因缘品》中所说:“略广因缘中,求果不可得。因缘中若无,云何从缘出?”以理观察时,不管是各种因缘聚合(略),还是各种因缘分开(广),都不可能产生果。既然因缘中没有果,那么因生果的说法如何成立?这完全是以迷惑而耽著的假象。

第156节课

823、有些人说:“大乘经论中均说众生是佛、轮回是涅槃,所以修六度万行完全多此一举。”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答:大乘经论中的教言,是就自性涅槃而言的。

涅槃分为“自性涅槃”和“离垢涅槃”两种:从自性涅槃的角度讲,众生即佛陀,不需要修六度万行;但从离垢涅槃的角度讲,众生必须经过漫长的时日,尽心修持六度万行,才可以现前本有的菩提。

众生虽然本具如来一切功德,本性虽是佛陀,但未以空性智慧断除业、烦恼、萨迦耶见,则会不断在轮回中流转,因此还是需要修六度万行。

824、涅槃分为哪两种?这是否只是藏传佛教的观点?为什么?

答:1)涅槃分为“自性涅槃”和“离垢涅槃”两种:从自性涅槃的角度讲,众生即佛陀,不观待任何修行和对治;但从离垢涅槃的角度讲,众生必须经过漫长的时日,尽心修持六度万行,才可以现前本有的菩提。

2)这不只是藏传佛教的观点,印度、汉地也是承认的。

印度的世亲论师在唯识宗的论典中,将之称为“自性真如”和“离垢真如”。《宝性论》中也讲了“自性光明”和“离垢清净”。

汉地的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前是自性清净,今是离垢清净。”意即众生原本自性清净,本体上没有任何垢染,但由于暂时的客尘烦恼,现今流转轮回,不得自在。《坛经》里面也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825、请具体说明,显宗教理的顶峰,是唯识宗还是中观宗。唯识宗与中观宗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答:1)这个问题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就胜义而言,中观宗的理论谁也比不上;从名言来讲,唯识宗的观点是最殊胜的。这一点,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有细致剖析。

2)唯识宗: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由心造,外境没有一个能经得起观察,而心识是存在的,就像梦中的大象、山河并不存在,但执著它的心识存在一样。

中观宗:胜义中诸法远离一切戏论,本体了不可得;世俗中的显现如梦如幻,无有实体。

826、唯识宗的观点既然合理,中观宗为什么还要破它?破与不破之间的界限怎么划分?

答:1)中观宗主要是破斥唯识宗所许的“实有”心识,按照胜义量来观察,这种实有根本不成立。但在名言中,承许外境为心的显现是非常合理的,并不是此处的驳斥对象。

2)破与不破之间的界限,在于是否承认实有。如果认为胜义中有实有的东西存在,则是中观宗的破斥对象。

827、有人说:“如果不承认心识,那就无法了知外境了,所以心识必须存在。”对此你如何回答?

答:能取与所取是互相观待安立的,心识依靠外境而生,没有蓝色的瓶子,则不可能有取蓝色瓶子的眼识,如同左手和右手、这边和那边一样,没有能取就没有所取,没有所取就没有能取。

对方说:“没有心识的话,谁去执著如幻如梦的外境?”以同等理来观察,我们可以反驳道:“没有外境的话,心识到底要执著什么?”

所以,观察名言谛时,能取的心识和所取的外境应该存在。而观察胜义谛时,外境不存在,心识也不存在。

828、名词解释:同等理 真相唯识 假相唯识

答:1)同等理:以对方所使用的逻辑推理方式反击对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观点无法成立。

2)真相唯识:认为外境不存在,与心无二无别。

3)假相唯识:认为外境既不是心,也不是心外的东西,而是像毛发一般现而无实。

829、我们明明可以回忆过去,为什么说自证的存在不合理?中观宗是怎么样破除的?

答:1)中观应成派所遮破的自证,是唯识宗承认的“实有”自证。名言中“现而不实”的自证,没有任何教证理证的妨害,不承认的话,反而还有极大过失。

2)破除方法:能取与所取本来各自分开,唯识宗如此承许的话,心是实有一体不可分割,又是分开的能所二取,这该怎么成立呢?而且,外境若是心,心见外境就成了自心见自心。《楞伽经》云:“犹如剑自刃,不能斩自锋,指不触自尖,心不见自心。” 自己对自己起作用,在大乘经典中已经遮止过。

第157节课

830、本品当中,唯识宗如何以比喻建立自己的观点,中观宗怎么样一一驳斥?

答:1)唯识宗:犹如灯火既能遣除黑暗,又能照亮自己,心识同样也能了知他法(他证)和了知自己(自证)。

中观宗:怎么能说它照亮自己呢?如果灯火能照亮自己,则同等理可推,黑暗也能遮蔽自己。那世间就没有黑暗了。所以比喻不成立。因为灯火本身并不是自己所照的对象。你们说灯火既是能明,又是所明,但所明是要遣除黑暗的,而灯火上本来就没有黑暗遮蔽。

2)唯识宗:如水晶的蓝色必须依他缘才能映现,但琉璃的蓝色却是本具,并不需要依靠他缘。同样,某些心识需要依靠他缘成立,而自证分则不需要。

中观宗:此喻亦不成立。琉璃的蓝色自性成立,不观待外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它也是由一定因缘聚合而成,只不过它的因不明显罢了,其实与水晶的蓝色无有本质的区别。龙树菩萨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因此,唯识宗所承认的何时也不破、胜义中存在的心识,在中观理证面前是可以遮破的。

831、假如有人说唯识宗是显宗最高的观点,千万不能破除。你该如何正确引导他?对于这种道理,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答:请自己发挥。

832、什么叫做观待?观待的法在什么情况下成立,什么情况下不成立?最终你得出什么结论?

答:1)所谓的观待,是指一法的产生、改变、灭亡依靠其他因缘。如《释量论》云:“此有彼亦生,此变彼亦变,称此是彼因。”

2)世俗中的法,都是因缘而生,全部需要观待;胜义中的法,远离一切戏论,不观待任何外缘。

3)请自己发挥。

833、怎样从意义上破斥自明自知心识的存在?这种分析方式,你能接受吗?

答:退一步说,假设灯火可以照亮自己,这并非是灯火自身了知的,而是灯火以外的有情心识了知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那么,心自己了知自己,是由哪个心识知道的呢?

如果说是自己的心,这不应理。因为按因明的推理方式,未成立的东西不能作为因。心自知自明的观点正在观察、尚未成立,属于一个未知数,故不能说是心识自己了知自己。

如果是由其他心来了知,那其他心又是谁来了知呢?假如甲的心需要乙来了知,乙的心需要丙来了知……这样推下去,则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而且由其他心来了知,也有诸多理证妨害。假如这两个心一前一后,那么前念灭时,后念才生,二者无法相遇,不可能有了知与被了知的关系;假如这两个心同时产生,按照因明推理,同时产生的法互不观待,没有任何关系,也不能立为能知、所知。

因此,不管是自证、他证均不合理,这样一来,心的自明自知又从何谈起呢?

第158节课

834、对于回忆过去,唯识宗与中观宗的说法有何不同?你认为哪种更合理?崔护、欧阳修的两首诗,与此有什么关系?

答:1)唯识宗:自心回忆过去的境相,是心识直接依前识自证自体之果,无需所缘之对境,心也能忆起过去的心识。

中观宗:回忆并不是由自证单独认知的,心与境相连,心识忆念,并非脱离外境而单独起现,而是外境与过去的事情相关,一旦心识感受这个外境,才能回忆起过去的事情。

中观宗的观点更合理。

2)忆念并非单独产生,它离不开前识所缘的对境。能缘与所缘互相观待,不可能单独生起,假如没有外境,直接产生独立的心识是不可能的。

835、如果说:“有他心通的人,既能了知远处他人的心思,那么近处自己的心又怎么会不知道呢?所以自证应该成立。”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答:那也不一定。世间万物有各自的因缘,有时能见到远物,却不能见到近物。比如古代有一种药,只要敷在眼睛上,就能见到几百由旬外的地下宝藏,但近在眼睛上的药,此人却一点也看不见。因此,即使能知道远处他人的心,也不一定就能明知自己的心。

836、如果不承认自证存在,那么名言中的见闻觉知是否就无法安立了?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没有这种过失。此时是指胜义中不存在自证,但名言中是存在的,现量的见、闻也好,比量的觉、知也罢,它们在名言中的显现分,并不是破除的对象。我们破的是妄执这些为实有的分别念,这才是今生来世痛苦的根源。

837、现在凡夫人骂圣者的现象非常多,你见过或听说过哪些事情?对此你有何感触?假如你周围有这种人,你打算怎么制止他?

答:请自己发挥。

838、假相唯识宗的观点是什么?中观宗是如何破斥的?麦彭仁波切为什么还要赞叹它?破斥与赞叹之间的界限是什么?

答:1)假相唯识宗认为:外境并非是心以外的法,也不是与心完全相同的法,而是像眼翳者前的毛发,是以暂时的迷乱因所显现的幻象。

2)中观宗破析:若许心识实有,而外境非实有,那么外境与心怎么不是他体呢?若许心境“非异”,二者无别,则心也应该像外境一样现而不实了。

3)麦彭仁波切之所以赞叹假相唯识宗,是因为它在认知名言万法、断除贪执方面有特殊的教言。其实如果真正去观察,外境不能说与心无二无别,因为心没有颜色形状,而外境却有种种显现;也不能说在心外真实存在,因为经得起观察的外境,微尘许也不可得。因此,外境可以说是像毛发一样,这种说法在名言中非常合理。

4)界限:是否承认实有。在名言中,外境犹如现而不实的毛发,不是与心一体,也不是心以外的东西,这对断除贪执有很大的作用。但在胜义中,假如认为还有一个心识实有,则是中观宗所破的对象。

第159节课

840、你觉得学习《智慧品》有必要吗?闻思空性法门有何功德?请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答:请自己发挥。

841、很多人认为“佛教就是唯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唯心主义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是以“我”为中心,把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唯一本源;客观唯心主义是把神我作为世界的创造者,类似西方的一些宗教,但不管是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唯识宗所抉择的空性,也不承认修持六度万行,最后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些基道果的安立他们不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前世后世的存在,在唯心主义中一点也没有。

佛教的哲学思想不仅涵盖唯心主义,而且还涵盖了唯物主义。因为唯心主义只是对暂时现象的一些感官研究,这种学说可以包括在佛教理论中;唯物主义只是探索物质的现象和本质,从而得出的自然科学成果,这些在佛教中也可以完全涵盖。这样一来,佛教涵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法涵盖佛教。

84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宗教是鸦片”,其中的“宗教”是指佛教吗?为什么?了知这一点后,你有哪些打算?

答:不是。因为马克思这种思想的来源,主要是费尔巴哈的一本书,此书对西方的基督教有严厉的驳斥,但针对的绝不是佛教。

843、唯识宗认为:“若没有实有的依他起作为现基,轮涅一切万法将无法显现,就如同没有毛线不能织出氆氇一样。”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剖析。对此你能引生何种定解?

答:不正确。如果说无实轮回法必须依实有心法才能生起,一旦心法无实,轮回也就不存在。但是无实轮回法依于实有心法,又怎么会起作用呢?就如同石女的儿子与美女成家生子,或者用手拿兔角来挖虫草一样,根本不成立。

轮回是无实法,与实有的依他起不可能有关系。如果它们有关系,那要么是同体关系,要么是彼彼所生关系,但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再或者,观察依他起与轮回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无实法和有实法就成一体了,这是非常可笑的;如果是他体,那轮回就变成依他起以外的法了,如此毁坏了唯识宗的观点。所以,无实法不可能依于有实法起作用。

844、若按假相唯识宗所许,心如水晶球般明清,远离一切所取,这样一来,会有哪两个过失?具体怎么推出来的?

答:1)一切众生都成了如来。2)建立唯识宗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按假相唯识宗所许,无实轮回对实有心体不起作用,如是自心则远离一切所取。因能取与所取观待而安立,若没有所取,就不会有能取,假如二取都没有了,那所有众生都变成释迦牟尼佛那样远离二取的如来正等觉了。

既然一切众生不需依精勤修道皆已现前远离二取障垢的真如,皆已成就了清净圆满正觉,那么一切闻思修行、建立宗派等都成为无义。如果是这样,唯识宗辛辛苦苦建立宗派,要求人们闻思修行、修持六度万行等,又有何必要呢?因为要建立宗派,目的就是让人了解宗义,引导他们获得佛果之故。

845、唯识宗的观点,有哪些合理性?这是在什么情况下成立的?既然合理,中观宗为什么又要破它?明白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1)名言中承认万法唯心,对外境就不执著,一切的快乐建立在心上,在减少痛苦方面有很大的利益。平时遇到挫折或不快乐的事情时,我们可以想:“这些都是心造的,如果没有去执著,根本不会这样。”一下子,原来觉得特别大的事情就会消失无余

2)唯识宗承认在胜义中也有依他起,这一点不合理,是中观宗所破的对象。但在名言中,认为万法唯心造,确实非常好。

第160节课

846、请具体解释什么叫“四大轮”?为何称之为“轮”?你具备几个轮?今后在这方面有何打算?

答:1)安住顺境、亲近正士、发宏誓愿、积大福德,即是龙猛菩萨和智悲光尊者所讲的“四大轮”。

一、安住顺境:修行的时候,要安住在对修行有顺缘的地方,远离嘈杂等一切违缘。作为城市里的人,完全避开散乱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还是要尽量找一个学佛的环境。

二、亲近正士:亲近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也就是依止精通三藏、有三学经验的人。即使你没有缘分亲自依止,那也不能离开上师的教言,否则就会慢慢被世间的各种恶习染污,所以一定要依止具有正知正见的人。

三、发宏誓愿:随时随地要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宏大誓愿。哪怕是听一堂课、放一条生、闻思一个善法,也要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发愿。

四、积大福德:应当广积资粮。我们前世积了资粮,今生才遇到这样深奥的大乘佛法。即生中没有积资的话,来世不一定遇到这么殊胜的正法,也不一定转生到佛法如此兴盛的殊胜之地。

2)为什么叫做四“轮”呢?打个比方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靠步行的话,很长时间才能到达,而依靠四轮马车,则可迅速抵达目的地。同样,若想快速得到圣者果位,也必须依靠这四种窍诀来行持佛法。

847、电视上的节目,明明是虚假的,但有些人仍为之大喜大悲,这是什么原因所致?你明白这个道理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起来?

答:一方面是因为他空性习气特别薄弱,另一方面是他的实执特别强。

其实屏幕上根本没有你要担心或伤心的事,它只是一种幻象而已,没必要为了它又哭又笑。假如对中观的闻思比较究竟,不要说执著幻化物,就连自己的亲人朋友死了也不会那么伤心。因为这些人跟幻化没什么差别,父亲死了的话,他只是一个幻化人,幻化人本来不生,也不会灭,有什么可哭的?

848、有些人说:“对于幻变的美女,幻师明知是自己所化,但仍会生贪心。可见即使了知诸法如幻,也无法断除烦恼。”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答:幻师对幻女生贪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对所知万法并未证悟空性,虽然能变出千姿百态的法,但由于相续中的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没有断除,对空性法门从来没有闻思过、修学过,因此不可能通达空性教义,也不可能断除这些障碍。所以,幻化师跟中观师不同,由于空性习气太薄弱,他对空性法门一窍不通,明明知道幻女不是真正的女人,不能与她结婚生子,过永久的生活,但还是偶尔生起贪心。但修行人则不同,若能将一切众生看做幻人,则可断除实执,趋入殊胜的果位。

849、中观宗以空性对治实有,但不管对实有的执著还是对空性的执著,二者都是分别戏论,我们该如何才能远离一切戏论呢?

答:众生自无始轮回以来,不断地熏习执著诸法实有的无明习气,这种实执习气异常坚固,所以应先引导他们修习无实空性,以空性执对治其实执,如是以毒攻毒,反其习性而行,实有执著最终会断除。

然而这种空性执也是观待实执而建立的法,在诸法实相中并不成立。将万法抉择为空性后,空性也不存在,最终灭尽一切分别念,是真正的大空性。龙树菩萨在《出世赞》中说:“为断诸分别,说空性甘露。何人执空性,彼亦汝当舍。”如此继续修持无所有,最后无实空执也自然断掉,如“两木相因,火起木尽”,以观空对治实执,最后二者也会同时灭尽,证悟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

850、请引用教证说明修学佛法的次第。你周围的道友是按什么次第来学佛的?你对此有何感触?打算如何帮助那些不明白的人?

答:教证1)本论云:“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2)《四百论》云:“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851、有些人在坐禅时,认为安住于什么都没有的境界中就是体证空性。这种认知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按照敦珠法王的观点,这些人只是住于阿赖耶的境界上,根本没有体悟到密法的大圆满。这种境界只是一种灭法,并没有体悟到禅宗的不生不灭。

六祖慧能大师说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他并没有这说是一种灭法,而说是一种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样的境界,用不着去否认,用不着去建立,也用不着特意去观修。它不是一个单单的空性,也不是一个单单的光明,而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境界。

852、真正证悟空性的人,对世俗善根和因果法是什么态度?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答:一旦你体悟了这种境界,对世俗善根和因果法会非常重视。不像现在有些人,“证悟”越来越高时,对这些越来越不重视,甚至念珠已扔到180公尺以外,从来也不拿。有些所谓的“开悟者”,对世俗的念咒语、磕大头、修加行、放生、做善事等,一点兴趣都没有,这可不是一个开悟的相。

法王如意宝的境界是公认的,他老人家不管白天、晚上都非常精进,即使出国坐飞机,上师也一直拿着念珠睡着。有时候想起上师的精进,我们都觉得非常惭愧。我们睡觉时把念珠放在一边,或挂在墙上,但上师都是用它一边念咒语一边睡着,睡时手也一直掐着那个界限,第二天早上醒来又接着念。所以,境界非常高的人,对世俗善根非常重视。

853、什么是中观的究竟空性见?请背诵几个这方面的教证。如果有人对这种见解不适应,你会怎么样引导他?

答:一切有实与无实之法皆不住于心前,此外的二俱、非二俱也不存在,那时也不会有其他成实之相,心无有任何成实之所缘,即是离戏之最寂灭境界。

本论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般若经》云:“不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

《维摩诘经》云:“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

第161节课

854、获得无上佛果时,远离一切分别执著,不可能有利他的念头,这是否说明就佛陀无法利益众生了?请以比喻说明理由。

答:并非如此。虽然佛陀没有任何分别勤作戏论,但是诸佛仍然能现身利益众生。以譬喻而言,摩尼宝、如意树等,无有任何饶益众生的分别心,像“某某很可怜啊,我应答应他的请求……”这类心念绝不会有。但是人天有情在它们面前祈祷时,以有情的福报与它们无欺的能力,有缘者衣食财宝等愿望皆会得到满足。

同样,佛陀安住于寂灭法界中永无动摇,绝不会有能取所取的任何分别念,但是由他在学道中所发起的菩提誓愿为俱生缘,在有福德众生前不断显现种种相,降下饶益之雨,这个过程是任运而无丝毫勤作戏论的。佛经中讲过,像太阳东升,莲花自然盛开,同样佛陀出世后,自然能满足众生之愿。

855、佛陀是怎么样利益众生的?这与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明白此理后,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佛陀已远离能所二取,不会有勤作也不会有分别,但没有分别并不代表不能利益众生。佛陀在因地时发了殊胜的愿,再加上众生的福报成熟,这两个因缘一聚合,就像阳光照耀世界时,莲花自然开启一样,无分别心的诸佛也能现身利益众生。

这一点可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虚空中有皎洁明月,只要地上有澄清的水器,月影就会在水器中映现。月亮没有掉下来,水器也没有到天上去,但因缘具足时,每个水器中都有一个完整无缺的月影。同理,佛陀的加持是周遍法界的,只要我们信心和善根具足,谁祈祷,谁就会获得佛陀的不断加被。

856、佛陀曾在因地时发愿度众生,但获得佛果之后,什么分别念都没有了,这是否意味着众生就得不到饶益了?为什么?请从比喻、意义两方面进行剖析。

答:无有此种过失。尽管佛陀想利益众生的心已经泯灭,但由于因地时勤作的功用力所致,现在仍可以利益众生。

1)比喻:打个比方说,从前有一个人,见许多众生罹患风湿等龙病,于是通过仪轨和咒语修持大鹏法。修成之后,为利后世众生,他以咒语和仪轨加持石堆、木块等材料,砌成一座大鹏塔,并发愿让每一个见闻接触或转绕礼拜此塔的人消除龙病折磨。他在世时,千千万万的人依鹏塔息灭了病苦,而在他去世后,虽然历经了千百年的漫漫岁月,但此塔仍能灭除诸毒病,众人也依之而解除了苦痛。

2)修持六度万行的大乘菩萨,为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行持布施、持戒等大乘法,那个时候是有分别念,就像《入行论•回向品》所言,没有衣服的众生,我愿变成衣服来帮助他;没有饮食的众生,我愿化作饮食来帮助他……但菩萨趣入不住涅槃之后,能取所取全部消失,烦恼障与所知障全部灭尽,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全部现前,成为了众生怙主的正觉塔。此时他虽没有分别心,但仍能成办一切他利,在其面前祈祷的话,什么样的祈祷,满什么样的愿,赐给什么样的悉地。

佛陀的法性身现前时,虽没有菩萨地或凡夫地时的发心,但众生的善缘和菩萨的大愿一旦结合,佛陀利生事业永不间断,恒转不息,不可思议地饶益有情,佛陀的事业常有、周遍、任运自成。

857、供养有收取心的对境,可依之生出供养等福德,但是佛陀没有分别心,供养他为什么也能获得福德果报呢?这与供养一块石头有何不同?

答:1)如果无心就得不到利益,供养舍利就不应该有功德了。佛陀在《绕塔功德经》中云:“若人清净心,供养住世佛,灭后之遗塔,功德无差别。”以清净心供养住世佛,或者以清净心供养佛涅槃后的舍利塔,这两个功德完全等同。《层花经》中也说:“今日供养我,未来供舍利,功德果报等。”所以,没有心并不一定得不到功德。

2)虽然同是无心物,但对境若是佛舍利、佛像,供养的功德不可思议,因为它是三宝的所依。《波斯匿王请问经》云:“不论对佛塔或佛像,作顶礼以额头触碰,是人将成为宝器,受到诸天神与众人尊敬。”

按月称论师和寂天菩萨的观点,佛位时没有能取所取的智慧,但有远离能取所取的自然本智,能直接或间接利益无量众生。

858、小乘的供养与大乘的供养,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你认为哪种更为合理?为什么?

答:小乘行人认为,以实有的供品,供养实有的佛陀,最后得到实有的功德。而大乘中观宗认为,以幻化的心,供养幻化的佛,最终得到幻化的果。尽管二者所许有所不同,但供佛能得福果这一点,是没有分歧的。

第162节课

859、小乘声闻具体分哪几种?本论中作者破斥的是哪一种?为什么这样说?小乘真的不承认空性吗?请说明理由。

答:1)小乘声闻宗有(1)幻化声闻:诸佛菩萨化现为声闻形象;(2)大菩提声闻:佛陀在有关经典中授记的声闻,如舍利子、目犍连等;(3)一边寂灭声闻:趋入寂灭涅槃的无余阿罗汉;(4)增上慢声闻:自称已证悟了圣者果位,但实际上并未现见真谛,只是自己的傲慢心而已。

2)本论中作者辩驳的对象,只是增上慢声闻。

3)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小乘宗都毁谤大乘,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有许多预流果、一来果、无来果、阿罗汉果的小乘圣者,接受般若空性,听受过大乘教法。在小乘宗中,唯有增上慢声闻对大乘有看法,他们认为,现见四谛十六行相的真理,即可断除障碍而获得解脱,并不需要修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

4)并非如此。其实,十六种行相中的“空”相与“无我”相,就属于大乘所讲的空性。但小乘宗并未觉察到这一点,因此对大乘信士开始辩论。

860、名词解释:四谛十六行相 四部阿含

答:1)四谛十六行相:是指苦、集、灭、道四谛中,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苦谛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相,集谛有因、集、生、缘四相,灭谛有灭、静、妙、离四相,道谛有道、如、修、出四相,总共有十六种行相。

2)四部阿含:小乘经典,包括《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杂阿含经》。

861、请引用教证说明,没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三乘菩提。对于空性法门的修学,你今后有何打算?

答:《般若摄颂》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必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佛经云:“凡执实有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说:“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因此,凡是获得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圣者果位者,必须要证悟空性,除了空性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断烦恼、证菩提的方法。

862、小乘宗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对此,中观宗是怎么样辩驳的?请一一说明。

答:1)小乘宗:我们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你们又何必引用大乘《般若经》的教证呢?

中观宗:大乘《般若经》等如果不成立为佛说,你们的《阿含经》、《毗奈耶经》等小乘经典,又怎么成立是佛说呢?

2)小乘宗:我们完全可以成立小乘经典是佛语。因为对《四部阿含》、《四部毗奈耶》、《百业经》等小乘经典,你我两宗均承认它为佛说。

中观宗:你们认为共同承认即成立为佛语,不共同承认,就不能成立,那么你尚未信奉佛法之前,比如在入胎、住胎、呱呱落地时,绝对不会有这些承认,那时是不是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语呢?因为当时没有你我两宗共同承认之故。

3)小乘宗:初生之时虽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说,但我们有可信任的传承上师,佛陀、迦叶、阿难、草衣、近藏等,一代代口耳相传,不断法脉到现在,因此可以确认是佛说。

中观宗:你们成立的依据和理由,同样适用于大乘,因为大乘也有未曾间断的传承。释迦牟尼佛在二转法轮时,于印度灵鹫山给菩萨众为主的眷属宣说了空性法门,由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等结集,一代代传至龙树菩萨、无著菩萨、月称、圣天,一直传到现在。这些历史绝对可靠,因此,我们也坚信大乘教法为佛语。

还有一点是,你们说二者承许即为佛语,所谓的“二者”,是内道中的二者,还是任意二者?如果是内教中的二者,那么承认大乘者,肯定有两个人以上;如果是任意二者,那信奉外道的人有成千上万,岂不是要成立吠陀也是真理?不仅仅是四吠陀,还有顺世外道、大自在天派,甚至现在的“法轮功”,学习它们论典的人也特别多,是不是它们也要成为佛语?因此,真理并不是人多承认就可以了。

4)小乘宗:小乘经典完全符合三藏教义,无有是否佛说之诤。而大乘却有如是争论,有争论的话,大乘经典肯定不是佛说。

中观宗:如果说有争论就不能成立为佛语,那么外道对小乘《阿含经》等也不承认,经常与内道有一些争辩。比如在无常方面,佛教承认三法印,认为万法无常,而外道认为世间是常有的,是大自在天或上帝所造,在无我、空性等方面,也有各种辩论。而且小乘声闻十八部之间,在见、修、行、果方面有许多分歧,也有相互否认对方的争议。假如有诤即非佛语,你们岂不是也不能成立为佛语吗?

863、现在经常有些人,开口闭口就是“邪师”、“恶知识”,整天把讲经说法的法师当作攻击对象,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打算如何引导他们?

答:这种行为非常可怕。对大乘法和法师不可随意轻视、诽谤,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跟别人辩论,说一些正当的过失,但不能整天把讲经说法的法师当作攻击对象。尽管个别法师的说法显现上有些不合理,比如“我们要经常打扫房间,喷药杀虫”、“蟑螂可以杀,它是人们的公敌”……这完全违背佛教的教义,但也不敢说他就是邪师,驳斥这些观点一定要谨慎。

864、你怎么看待佛教中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答:1)佛教中的辩论,如果不是为了断除贪嗔,而是因为好奇而争论,这是不合理的;倘若是为了揭示真理、消除怀疑,这种辩论值得提倡。

月称论师云:“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若有解释真实义,他宗破坏亦无咎。”中观论典中揭示的观察法性之理,并不是喜欢争论,而是为令有缘者获得解脱,从而阐明一些真理。因为很多真理隐藏在我们心里或者法本中,不通过辩论就无法了知,如果能解释明了最究竟的实相,纵然遮破别人的观点,我们也不会有过失。在这种情况下,辩论是合理的,除此以外,语无伦次地诽谤高僧大德、经典论典,其结果将会非常可怕。

2)在辩论的时候,千万千万不要说“某某大德讲错了”、“某某高僧很愚痴”,以这样的口气来诽谤智者。像无垢光尊者等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大家应该恭敬有加,在辩论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有丝毫的诽谤或者不恭敬。因为在他们面前,我们只是区区小人,非常不值得一提,他们的智慧完全通达万法真理,而我们相当于幼儿园的稚童,凭我们的智慧对这些祖师进行辩驳,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865、请举例说明,世间伟人是如何赞叹佛教的?知道这些以后,你有哪些感想?对于蔑视、诽谤佛教的人,你打算怎么样帮助他们?

答:孙中山说过:“佛教是哲学之母。”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的罗素,在考察了各种宗教后说:“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自然科学家尤智表说:“佛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科学。”著名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在看了《瑜伽师地论》和《贤愚经》之后,对佛的智慧感叹不已,他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

第163节课

866、小乘三藏与大乘三藏分别是什么?它与三学如何对应?

答:小乘三藏:《四阿含》等为小乘经藏;《僧祇律》等为小乘律藏;《六足》、《俱舍论》等为小乘论藏。

大乘三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编入大乘经藏;《梵网经》等编入大乘律藏;《大智度论》等编入大乘论藏。

与三学对应:定学摄于经藏,戒学摄于律藏,慧学摄于论藏。

867、小乘因为什么原因而诽谤大乘?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

答: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小乘诽谤大乘有三个原因:一、不知道利他的功德、自利的过失;二、本来利他的功德非常大,他们却将此误解为过失;三、嗔恨饶益他众的功德,由此而导致诋毁大乘。

《中观宝鬘论》云:“不晓功与过,或功作过想,抑或嗔功德,致使谤大乘。”

因此,如《经庄严论》中所言,大乘与小乘在发心、教授等五个方面截然不同,所以小乘常常排斥大乘。

868、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管学密还是学显,可以分为哪几种层次?你属于哪一种?今后有什么打算?

答: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管学密还是学显,都可划分为四种层次:最上等的人,不但自己了达佛法精华义,而且还把它传授给别人,摄受别人,断除别人的邪见。中等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对佛教完全了达,不为外境所转。再下一等的人,虽然没有太高的智慧,但对佛教有非常虔诚的信心。而最差的人,丝毫信心也没有,只是打着佛教的旗号骗人,做一些不如法的非理行为。这四种人,名义上都是佛教徒,但实际上各自的所作所为、方向目标完全不同。

身为佛教徒,学哪一个教派不重要,关键是要时刻观察自己是哪一种人。

869、有些显宗的人认为:“藏传佛教源于婆罗门教,因为它沿袭了婆罗门教的火供等仪轨。”对此请以同等理驳斥。你觉得这种推理方法好用吗?请举出一个你认为的错误说法,并试着以此理进行回驳。

答:以同等理驳斥:“《奥义书》中提倡做善事有好报,这在显宗中也有,所以显宗也来源于婆罗门教。”

870、请解释颂词:“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该颂间接说明了什么道理?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答:大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广大,二是甚深,依靠广大福德资粮成熟自相续,证悟甚深空性产生无分别智慧,因此大乘所宣说的深见、广行二者,是修持无上菩提的方便。

该颂间接说明了大乘甚深难测,是对大乘根基者宣讲的,愚痴劣根者对它生起恐怖,认为大乘不是佛语,也是情有可原的。

871、小乘宗认为:“如果大乘经藏是佛所说,那佛已将一切教法交付给迦叶尊者,为什么迦叶尊者不了悟这些?”对于这种质疑,请从两方面进行破斥,以成立大乘是佛说。

答:对此问题,中观宗有两种解释方法:1)佛陀所宣说的大乘妙法极其深奥、广大,作为小乘阿罗汉的迦叶尊者,虽然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但阿罗汉有四种不知因——境不知因、时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故而难以测度大乘的深广法要。大乘种种法门、禅定、空性、道相,唯有佛陀才能彻达,十地菩萨还像夜间看色法一样模模糊糊的,无法了知如来藏真相,迦叶尊者又怎么能透彻了解所有的佛语呢?怎么能因为他不了知而妄言大乘不是佛语呢?

2)你们怎么知道迦叶尊者不了悟空性法门呢?迦叶尊者的智慧广大无边,他示现为声闻阿罗汉相,实际上是大乘菩萨。你们根本不知道迦叶尊者是否通达了大乘经义,怎么能以此原因而说大乘不是佛语呢?

872、比丘分为哪几种?其中哪种才是佛教的根本?这要如何才能获得?为什么?

答:比丘有五种,即名相比丘、乞食比丘、自称比丘、近圆比丘、破惑比丘。前三者仅仅是一种名称,而后二者——通过羯磨获得比丘戒的近圆比丘、破除一切烦恼而获证阿罗汉的破惑比丘,是佛教的根本,尤其胜义比丘只有破惑比丘才是。

若没有般若空慧,破惑比丘就很难安立。因为阿罗汉不仅证悟了人无我,也证悟了部分法无我,如果心有所缘,不管是空性还是有法,都难以住于涅槃,获得阿罗汉果位。

873、关于汉传佛教是否有比丘戒的问题,你是怎么看待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请自己发挥。

第164节课

874、为什么说断除一切烦恼,也无法获得究竟涅槃?并请引用公案进行分析。

答:小乘认为阿罗汉断尽了三界一切烦恼,获得了究竟寂灭解脱,可是实际上阿罗汉虽然没有转生于三界的烦恼,但由于前世的业力没消尽,他们在证果后还要感受宿业报应,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比如大阿罗汉目犍连,虽然已证得了阿罗汉果,却仍遭到外道殴打,而使身肢毁坏,感受了往昔恶口骂母亲的果报。

依小乘的观点,阿罗汉在断惑之无间即已得究竟解脱,那为什么还会有这些受业现象呢?这很明显地说明了阿罗汉非究竟果位。

875、目犍连、小驼背的故事,对你有何启示?请用自己的经历来说明。

答:请自己发挥。

876、阿罗汉已断尽轮回之因,远离一切痛苦,为什么他还不是究竟寂灭?

答:阿罗汉虽已断尽无明我执所生的爱取,但相续中仍有非染污爱的存在。非染污爱属于一种无明愚痴,遇到对境时有苦乐感受,有感受则会产生爱执,如佛经中云:“乐受增上贪,苦受增上嗔,舍受增上痴。”《俱舍论》中也说:“因以苦乐舍三受,安立贪嗔痴三缚。”由于阿罗汉有受的缘故,必定仍住于爱执之中,又怎能说是已得究竟寂灭呢?

因此,阿罗汉虽远离了无明我执,但对外境的执著并未断,所以得果不究竟。

877、名词解释:无明习气地 无漏业 意生身 不可思议生死

答:1)无明习气地:指障碍证悟如来藏的无明习气所依之处。

2)无漏业:依无明习气地,以行持细微行相的戏论而引生的无漏善业。

3)意生身:以无明习气地为因、无漏业为缘所生的一种果,显现上就像意识一样无碍的一种身体。

4)不可思议生死:意生身可随意舍弃生命,此舍身随意自在,不似凡夫舍弃有漏身体毫无自在。

878、阿罗汉的非染污爱,表现在什么方面?请具体解释。最终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阿罗汉相续中的非染污爱,即通常所说的四不知因:

1)境不知因:目犍连号称“神通第一”,却不知自己的母亲转生到了聚光佛刹土,因为聚光佛刹土极其遥远,距娑婆世界有八万俱祗。还有《无量寿经》中云:“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若以佛陀的智慧为对境,声闻阿罗汉纵经亿劫、穷尽神力,也无法测度一丝一毫。

2)时不知因:华杰施主想要出家时,由于时间隔得太远,阿罗汉都不知道他有出家获得解脱的善根。

3)多不知因:阿罗汉罗侯罗说,孔雀羽毛色彩斑斓,这各种各样颜色的因缘,唯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其他人皆无法通达。

4)细不知因:舍利子智慧超胜,但佛陀在多生累劫中的戒蕴之量,他根本没有办法衡量。

结论:阿罗汉在小乘中是最高的果位,可是用大乘理论来观察,时间长久、外境过远、所知法过细、过多,阿罗汉都无法了知,而且阿罗汉仍有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性身、不可思议投生等等,这样的果位并未得到究竟解脱。

879、为什么说阿罗汉入灭尽定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涅槃?你所希求的什么样的涅槃?为什么?

答:1)由于远离了大乘空性,心识定有所缘,无法彻证法无我,因此虽然他们入灭尽定,心识暂时灭尽,但都安住在阿赖耶当中,就像是无想定的天人,通过禅定力将粗大心念暂时压伏了,可是长劫之后因缘聚合时,心识仍会生起来。所以一万劫之后,佛陀会从心间发光,加持他们出定,劝导其入于大乘。麦彭仁波切云:“一旦必定需证悟,经说十千劫之后,罗汉出定入大乘。”

大乘经典中说,阿罗汉的证悟犹如蹄印中的水洼,而佛陀的境界如同汪洋大海。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亦云:“经说声缘微无我,如虫食芥粒内空。”声闻缘觉证悟的空性十分微小,就像是被小虫吃剩后的芥子内的空间一样。因此,按照大乘经论的说法,小乘阿罗汉并不是究竟果位,他们的涅槃阿罗汉灭尽定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涅槃。

2)希求的应是佛陀的究竟涅槃。藏文《白莲花经》云:“如此所谓诸涅槃,汝虽解脱轮回苦,然尚未得真涅槃,当寻殊胜此佛乘。”涅槃其实分两种,阿罗汉的涅槃虽已脱离三界痛苦,但还不算是真正的涅槃,我们应寻求远离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的佛乘涅槃。《宝性论》中也说:“故未得佛果,不可得涅槃,若离日光者,不可见日轮。”没有得佛果就不可得涅槃,犹如日光与日轮无二无别,没有日光的日轮是不存在的,同样,佛果与涅槃也是无二无别,离开佛果不可能有究竟涅槃。所以,我们希求的目标是最究竟的佛果,而不是菩萨果,更不是阿罗汉果。

第165节课

880、假如证悟了空性,那一切都不存在了,菩萨怎么样救度众生?菩萨对轮回的态度,与小乘声缘、平凡世间人有何不同?菩萨长久住于世间利他,会不会有痛苦烦恼呢?为什么?

答:对大乘菩萨来说,在胜义大空之中,一切苦乐等法都不成立,如同虚空一样,但是菩萨并不会因此舍弃救度众生的事业。菩萨证悟大空智慧远离贪惧二边,不再像凡夫那样对世间有贪恋,也不会像小乘罗汉那样,对轮回充满恐惧,而堕在寂灭边。因见众生有如幻受苦之心,受着愚痴黑暗痛苦的煎熬,所以菩萨以大智大悲仍住于世间,不断精勤于救度有情的事业,虽住于世间,但绝不会受轮回烦恼痛苦染污。

《华严经》中说菩萨“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不离于世间,亦不著世间,行世无障碍,如风游虚空”。以空性智慧力,菩萨住在轮回中,与住在涅槃中一样自在,在大悲力推动下,菩萨永远不会舍弃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菩萨恒久住于轮回而不受轮回的染污,这就是证悟空性之果。

既然如此,那菩萨会不会有痛苦烦恼呢?绝对不会。因为他已证得了远离四边八戏的胜义大空性,并通达世俗万法犹如幻化八喻,如梦、如幻、如阳焰等,有了这样的境界,即使入于地狱,也像逛花园般自在快乐,没有丝毫痛苦。弥勒菩萨云:“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了悟诸法如幻的圣者,在恶趣中流转投生,也像入于花园一样快乐,纵遇兴盛衰败,也不会被烦恼染污。

881、什么叫烦恼障?什么叫所知障?请从因、本体、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根据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这两大障碍可从三方面来分析:

1)二障之“因”:佛于《楞伽经》中说,以我执产生的执著为烦恼障,以三轮法执产生的分别心及习气为所知障。

2)二障之“本体”: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中云:“三轮执著心,许为所知障;吝等恶分别,许为烦恼障。”六度之违品皆为烦恼障的本体,此外的三轮执著皆为所知障之本体。

3)二障之“作用”:小乘《俱舍论》云:“主要对获得暂时解脱作障碍的同类恶心,皆为烦恼障。”大乘《俱舍论》云:“对获得一切智智之究竟解脱作障碍的同类执著习气,皆为所知障。”

882、空性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说破斥空性是不合理的?我们在修习空性时,应该避免何种误区?

答:空性,从意义上讲,就是大乘经典中所说的诸法本体皆空;从文字上讲,指般若经典、中观论典等大乘法宝。

这些空性法非常殊胜,因为它诠释的是万法真相,如同火是热性的一样,任何人都破不了。如果舍弃了空性,想获得解脱是不可能的,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何人不识空,心无解脱时。”因此,我们不应该因无知而妄加怀疑,或者因朋友和“善知识”的见解不如法,就对它生起邪见、大肆驳斥。

空性虽然是万法真理,然而在修习的时候,必须依止正确的方法,若不能做到如理修习,《中观根本慧论》里说过:“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若把空性当成实有的东西,或者认为一切都没有了,包括名言中的善恶业报也不存在,这种见解十分可怕。因此,认识空性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做什么都会失败的。只有依靠善知识的教诲,通过对空性不断认识串习,到了一定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这甘露妙法的殊胜。

883、有些人只看了一两本密宗书,对有些高深境界接受不了,就开始对密宗兴师问罪。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具体说明。

答:这种行为非常可笑。现在译成汉文的密宗书,连1%都不到,看了一两本就下结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如果能破得了密宗,那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大半都被推翻了。因为佛陀所说的教法,有咒语和密法两方面:咒语,大多分散于《楞严经》、《华严经》、《般若经》、《心经》等大乘经典中。密法,有一部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传讲的,如给香巴拉国王月贤宣说《时轮金刚》,给邬金国王恩扎布德宣说《密集金刚》为主的法要。后来印度传承上师也造有一些密宗论典,如龙猛菩萨的《五次第论》、圣天论师的《密行明灯论》、月称论师的《密集金刚大疏明灯论》等,如此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有些学者研究表明:藏传佛教《大藏经》中,“甘珠尔”共108函,其中密法有398种,占51%;“丹珠尔”218函,密法有1747种,占74.8%。这些密宗的经典论典,都是从印度传下来的,并非随意捏造。如果只看一两本书,就开始遮破密宗,那是非常荒唐的。打个简单比方,你从来没有学过物理,对经典物理学牛顿的“绝对论”、现代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的概念一窍不通,却妄想一一破掉它,试问你有没有这个资格?

因此,连密宗基本的逻辑推理都不了解,就肆无忌惮地驳斥一通,实在是不合理。

884、我们对什么样的法应该畏惧?什么样的法不该畏惧?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对此,你有哪些感触?

答:如果某法会为自他带来今生后世的痛苦,才应该畏惧这种法;如果某种法能息苦、能带来真正的安乐,那就不存在任何畏惧它的理由。

在世间,所有轮回痛苦的唯一根源便是实执,萨 哈巴说过:“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苦难无边际。”轮回中大大小小的痛苦,无一不是因众生执著人法实有而起,如果像佛菩萨一样彻证空性,断尽了实执,那就不会有任何痛苦。因此,一切痛苦之源的实执,才是真正值得畏惧的对象,而对能息灭轮回众苦的空性,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害怕。

第166节课

885、你对无我法门有哪些认识?今后打算如何修持?

答:请自己发挥。

886、作者怎样从蕴的角度遮破人我?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建立人无我?哪种方式更适合你?为什么?

答:1)此处是剖析“我所”不是我,从而得出结论:“我”不存在。

牙齿、头发和指甲不是我,我也不是骨骼、血液、唾液、鼻涕,不是脓液,也非胆汁;我不是脂肪,也不是汗水,不是肺脏也不是肝脏,我也不是其余任何内脏,更不是大便和小便;肌肉和皮肤不是我,运行于脉络中的气、体温不是我,眼等百窍不是我,六识等也都不是我。

地、水、火、风、空、识共六界,从头发不是我一直到皮肤不是我,大部分都具有坚硬的性质,属于地大,其中的脓等液体属于水大,以上抉择了地大、水大不是我。其实,呼吸的风大、身体热量的火大、百窍的空大、眼耳鼻舌身识意六识的识大也不是我,因此六界全部不是我。

2)佛经中有通过四相推理来抉择,如云:“色非为我,我不具色,色不具我,我无有色。”意思是色法不是我,我不具足色法,色法不具足我,我没有色法,通过这四相抉择人无我。

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依六界来观察:“士夫非地水,非火风虚空,非识非一切,此外士为何?”所谓的我,本身不是地、水、火、风、虚空、意识,除此以外,其他的一切也不是,这样一来,我到底在哪里呢?

还有一种观察方式,在《中论》中,龙猛菩萨宣讲了五相推理,在此基础上,月称论师于《入中论》中又加上积聚和形状两种,共有七相。五相推理主要针对外道,七相推理是针对佛教有实宗,包括自续派的个别论师。《入中论》云:“如车不许异支分,亦非不异非有支,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积聚复非形。”以车为喻,车与车的支分不是一体,不是他体,不是具有支分,不是互为能依、所依,也不是唯一的形状和积聚,以此而抉择我与蕴不是一体,不是他体,不是人具足蕴,不是人依靠蕴、蕴依靠人,形状和积聚也不是人,因此实有的我不存在。

887、佛陀在《大念处经》中如何说明我非实有?这些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答:佛陀在《大念处经》中讲了几个比喻,说明我非实有、只是聚合。第一个是:以前有个屠夫,他把牛杀了分成多块后,坐在街上卖肉,这时候他并没有卖“牛”的念头,只有卖“肉”的念头。另一个比喻是:一个口袋里装满了芝麻、青稞、麦子等谷物,打开的时候,不会有一袋子的念头,而会有众多谷物的念头。同样,没有按六界观察时,人人都执著有一个我,一旦详细剖析之后,就像把肉切成一块一块后,“牛”的想法没有了,只剩下了“肉”的想法一样,对“我”的执著也消失了,只剩下了指甲、头发、内脏等,这时贪嗔痴等烦恼便不会产生。

888、请以比喻阐述抉择人无我的几个过程。请结合你的体会具体说明。

答:麦彭仁波切用比喻说明了抉择人无我的几个过程:如同在黄昏时,将花绳误执为毒蛇,产生极大恐惧感;后来听人说这不是毒蛇,而是绳子,虽然会放心一些,但恐惧感仍无法消失;只有自己拿电筒看了一下,然后亲手摸一下,证明确是绳子而不是毒蛇,恐惧感才会消失。

修持人无我的过程也大致相同,首先人们将五蕴妄执为我,产生种种痛苦;然后通过闻思,虽知五蕴非我,但因为没有深入,所以无法引生定解;只有通过反复观察思维,最终才会发现我不可得。

第167节课

889、如何通过观察我与身心是一体、他体,从而抉择人我不成立?

答:首先观察“我”与身、心是否一体:如果“我”与身体一体,正如昨天所言,那我是身体上部分还是下部分?是皮肤、骨头,还是肌肉?身体的哪一个部分是我?身体割掉一块,是不是我执就不全了?身体不动的话,是不是我不能起心动念?经过观察,这无疑是不成立的。如果“我”与心一体,则应该也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一体,这样一来,就有六个我了,与众生执著一个我的习惯相违。而且,若与心识一体,六识不全,我执也就不全了,但在现实生活中,看不见色法的盲人,我执仍旧完整无缺,因此我与心一体不合理。

那么,“我”与身、心是不是他体呢?绝对不可能。因为除了身心以外,我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没有身体和心,怎样观察也找不到所谓的我。

因此,“我”只是众生对五蕴的总体执著,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念。

890、名词解释:俱生我执 遍计我执 见断 修断

答:1)俱生我执:是凡夫异生甚至飞禽走兽等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我执。

2)遍计我执:即了知、学修外道宗派后,生起一种名言中也不存在的异常我执。

3)见断:是见道智慧的所断法。小乘的见道是预流果,大乘的见道是一地菩萨,也就是获得见道时所要断除的法。

4)修断:是修道智慧的所断法。小乘的修道是一来果至阿罗汉果,大乘的修道是二地菩萨至佛地,也就是在此过程中所要断除的法。

891、有些人问:“我又不是学外道的,为什么要知道数论外道的观点?”对此你该如何解释?

答:华智仁波切说过:“不但是外道的相续中具有遍计种子,而且在登地以前,所有众生的相续中均具此遍计种子。”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中也说:“遍计我执的习气是见断,俱生我执的种子是修断。”

倘若不了解外道的观点,没有以教证和理证驳斥它,虽然你现在没有加入外道,但凡夫人有时候头脑很简单,遇到一些外道邪师,很可能觉得言之有理,然后就随之而去。麦彭仁波切也说:“虽然我们现在没有产生这种邪见,但凡夫人相续中藏有恶劣习气,一旦因缘成熟,有可能去随学外道,所以务必要通达他们的观点并学会遮破。”

892、在这节课中,中观宗从哪些方面破斥了数论外道?对你有何启示?

答:数论外道:神我是能遍享一切现象的常有意识,比如说享受声音之识便是常有我的一种本性。

中观宗:按汝宗所许,执声之识常恒不变,那么在一切时分,都应听到同一声音,因为常有是亘古不会发生变化的。

数论外道:我们不许这种推论,因为声识虽然为常,但是有声境时,才有听闻了知,没有声境时,也就没有闻声,并不会因声识为常而恒时有闻声。

中观宗:如果没有所知声境,那么你们所谓的声识凭什么道理说能认识闻知声音呢?因为此时无有任何闻与不闻声的分别意念,所谓的声识又从何而有,怎么能安立呢?

数论外道:虽然声识不会恒时闻声,但这并不能因此而证明它不是常有。前时闻声之识,也即常有自在之我,现在虽不闻声音,但可了知色等余法,以此意识其实恒常存在,不存在你们所说的“无境则无知”。

中观宗:既然汝宗许闻声之识是恒常之法,那么在它了知色等余法之时,为什么不闻声音呢?如果前时可听闻声音而后时不闻声,这种识岂不是成了无常吗?

数论外道:我们不会有这种过失,其识在执色之时不闻声,是声音不在附近故不闻,而声识本身依然不变地存在,不成立无常。

中观宗:若声音不在附近,则声识也就不存,在前面不是已论述过嘛,若无所取境,能取也就无法成立。

何况,你们说闻声之识是常有不变,那怎么会变成缘取色法的眼识呢?因为本体常有之法,不可能有任何变动。

数论外道:闻声之识为什么不能成为眼识呢?如同一个人,观待儿子是父亲,观待父亲是儿子,而其自性不变;同样,一个识观待声音是耳识,观待色法是眼识,观待不同的对境可变成两种法,而实际上是自性一体,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中观宗:比喻不成立。一个人既是父亲又是儿子,这是不同观待而安立的假名。按缘起空性的规律,在世俗谛中可以观待父亲是儿子、观待儿子是父亲,但如果认为自性实有,父、子两种相违的本体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共存,而且其性质任何时处都无法改变,父亲必定不能成为儿子,儿子也必定不能成为父亲。

再者,你们承许的神我是三德平衡状态,按汝宗所许,三德殊胜性不能现见,凡属见闻所知的对境全是虚幻,如《黑自在书》云:“三德殊胜性,非为所见道,凡成所见道,如幻极虚幻。”因此你们的神我无法见到。而一个人既是父又是子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可见,假如这种现象安立为神我,那神我就是虚幻的,而非自性实有了。

893、在修无我空性的同时,不能离开哪五点要诀?为什么?你具备几点?今后有何打算?

答:传承上师开示了五点要诀:一、对轮回生起厌离心;二、对众生生起大悲心;三、对一切法观清净心;四、对同行道友观悲悯心;五、对上师起恭敬心。这五种心是一切道的关要,也是一切修行的纲要。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没有出离心,小乘声缘道的基础就无法安立;没有大悲心,大乘菩萨道无法修持;没有观清净心,密宗的修法无从谈起;没有对道友的悲悯心,我们的菩萨戒及誓言无法守持;没有对上师的恭敬心,诸佛菩萨的智慧和悲心无法融入相续。不论学显、学密,只要具足这几点关要,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成就。

第168节课

894、你为什么要信仰佛教?你对佛教的信心如何?倘若遇到“文革”那样的浩劫,人人阻止你学佛,你会怎么做?

答:请自己发挥。

895、就你所了解的各种宗教中,与数论外道或胜论外道比较相似的有哪些?他们的观点应如何破斥?请举例说明。

答:请自己发挥。

896、看不到的东西,是否就不存在?为什么?你对此有何想法?

答:不能一概而论。《释量论》云:“不见非无有。”没有见到,并不一定不存在,否则会像顺世外道一样,认为前世后世、三宝的功德无法见到就不存在,这完全是一种邪见。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并不是根识的对境。前世后世有一种隐蔽分,眼睛肯定看不见,耳朵肯定听不见,但没有看见、听见,并不能证明不存在。有些人用肉眼看不见鬼神,就声称世上没有鬼神,这种推理不成立。

897、六识从外境角度而言各不相同,但从内观心识而言是一体的,这种观点,佛教和外道都承认,为什么佛教还要驳斥外道?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因为外道认为意识是常有的,但佛教不承认这一点。意识不是常有,才可以观待六种外境产生六种识,可若安立在一个常有本体上,这是不成立的。

结论:很多事物,在名言中可以如幻显现,但在胜义中却不能成立。

898、胜论外道承许“我”是常有的无情法,对此,中观师如何遮破?

答:中观宗:你们所许的无情实法,也不会是“我”。为什么呢?因为无心之故,就像瓶子、柱子、石头等一样,这样的“我”与众生执著相违,不合理。

胜论外道:“我”的本体上虽没有心识,但 “我”和心的关系,就像海螺和海螺的白色、牦牛和牦牛的牛角一样,以和合的方式存在。“我”享用外境时,可与心识会合,使“我”具足心,由心识加持,“我”就可以感受苦乐了。

中观宗:这种说法太荒谬。如果“我”具足心识,那“我”是无情法之说如何安立?再加上,“我”若是常有,如同虚空一样,即使心识再多、和合的力量再大,对它又起什么作用呢?

而且,“我”这样的无情法,是常有的,因而不能起任何作用,那跟虚空有什么差别?你们把虚空当作“我”就可以了。

胜论外道的妄执十分颠倒,因此,麦彭仁波切在注疏中感叹地说:“呜呼!当瞧,吠陀宗之劣智矣!”

第169节课

899、外道及有实宗认为:“如果没有常有成实之我,那么业果也就不存在,一个人现在造业,将来业果又成熟在谁身上呢?”对此你该如何作答?请以三个回合进行辩论。

答:1)首先,以同等理破斥:先时造业者与后时受报者,其五蕴并非同一而是异体,受报之时造业者的五蕴已灭坏,这些道理是你们也承认的。如果这是你我两宗共许的观点,争论这个问题又有何意义呢?

2)对方说:“现世现报的顺现法受业,在即生中造业,即生就能感果,因此造业者和受报者可以是一体。”

破曰:虽然是有现世现报,比如在殊胜对境前以强烈的意乐作供养,未死之前即可感受这个果报,但作者和受者仍不是一体。不然,你在造业的时候,就应该感受果报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因时即有果,那父亲和儿子可以同时出生,种子和苗芽也可以同时现前,这样一来,因果规律就被打破了。

3)对方辩驳:“佛在《百业经》中说:‘诸比丘,众生所作之业,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很多佛经中都讲了造业者感受果报的道理,如果说‘我’不存在,怎么会自作自受呢?因此,你们声称‘我’不存在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言。”

破曰:不会违背。中观宗在观察胜义时俱生我和遍计我都不存在,跟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但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于众生的迷乱面前,业报存在于同一相续,佛陀说造业者受报,也是依世俗名言假立的同一五蕴相续而言。

900、内道各宗是如何建立因果的?哪些说法究竟,哪些说法不究竟?请说明理由。

答:在内道中,有部宗认为业因果依靠不失坏法而存在,经部宗认为依靠心相续得以成立,唯识宗认为依靠阿赖耶才能安立,这种说法都不究竟,因为承认胜义中有一个堪忍实体。

中观宗并不承认这一点,它着重抉择远离四边八戏的究竟胜义谛,但也不抹杀因果在名言中的无欺显现,这种说法最为究竟。

901、1岁的你和20岁的你,是同一个人吗?为什么?倘若认为是一体,会有什么过失?

答:名言中,未经观察时,可以把前后二人当作一体,就像人们普遍认为的,“我20岁时跨过一条河,40岁时也跨过这条河”。但若严格分析,1岁的我与20岁的我绝不是一体。

如果说1岁的我与20岁的我是一体,那我1岁在吃奶时,20岁也应该一样;20岁在上学时,1岁也是如此,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过失。

902、既然“我”不存在,那因果应该如何安立?因果所依中是否有真实的“我”?为什么?

答:1)从实相层次言,人我、法我、因果等无自性,皆为离戏寂灭之大空,而在世俗层次观待众生的迷乱习气,轮回、因果等确确实实地显现不灭,不虚地存在着。佛随顺众生而说造业者定受果报,是建立在众生不断的五蕴相续假象上而言。在世俗中,从过去到现在,从现生到来世,这种相续如同长河连续不绝,众生执著这种如珠串一样的相续为同一相续,并许这种五蕴相续为我是因果的所依。随顺这种世俗名言,佛陀才说作业者必定受果。这是世俗中的一种无欺缘起。

2)佛陀依众生所执的一相续而言因果,但这一相续中,并无实有不变的我存在。因为这一相续不可能在身体上,而应安立于内心,然而通过中观的观察方法来破析,心的实有根本不成立。

怎么不成立呢?因为过去心已灭尽,未来心还没有产生,而现在心分为一秒一秒,一秒中又有许多细微的时间,刹那刹那在生灭,假如现在心是我,当它刹那消逝时,我岂不是也荡然无存了?《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此,从三时心的角度来观察,三心都不可得,又如何成立为我呢?或者从时间的本体来观察,《中观四百论》云:“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不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根本不存在,同理可推,现在、未来也不存在,既然如此,依于三时的我又在哪里呢?

903、什么叫做缘起性空?应该避免什么样的误区?以何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证悟了空性?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1)所谓缘起性空,是指一切万法皆空,而空性中又有缘起显现。之所以称为空性,因为显现的缘故;之所以叫缘起,因为在显现的当下本体即空,显现与空性是双运的。

2)应该避免有些人认为明白空性后,什么都不用做了,磕头也不用,念经也不用,天天就是睡懒觉,从而堕入断灭空。

3)麦彭仁波切说:“一个人证悟了没有?从他的行为可以看得出来。”没有信心、没有悲心,平时对佛教的道理也不注意,那绝对没有证悟空性;假如你不与世人同流合污,整天精进行持善法,相续中肯定有或多或少的证悟。这不用别人来观察,自己是自己的见证者。

第170节课

904、芭蕉树的特点是什么?它与人我有哪些相似之处?对此,你能生起什么样的定解?

答:芭蕉树高大挺拔,乍看之下似乎有着硕大坚实的树干,而一层层剥开之时,就会发现它毫无坚实之分,唯是一片片皮壳而已。

同样,人我看似实有存在,但以中观正理剥去一层层名言概念之虚壳,最终也会发现所谓的因果所依之相续我无有任何实质。

905、有人问:“菩萨的使命就是利益众生,如果众生都是空性,那对谁发菩提心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答:持这种疑问的是未清楚二谛。在胜义中,是无有任何生大悲的对境,也不存生悲心的菩萨。因法界实相中,清净离戏,不存在任何可缘执之相状,众生、轮回等都不存在。胜义实相中虽是如此,但在执著假立蕴聚等为我的众生迷乱心识前,以现相而言,轮回苦乐等诸法无欺地存在。

众生处于迷乱之中,感受着种种如梦一般的虚幻痛苦,却不能自知醒悟。三界众生以萨迦耶见为因,对外境执著造业,陷于地位、名利、财产、感情的惑网中无力自拔,无欺地感受着一切轮回痛苦。而若进入佛教修道,也会无欺地灭除痛苦,获得安乐果。所以为了这些众生远离一切妄执苦境,获得正觉果,菩萨立下誓言:为利众生愿取证佛果。

这种取证佛果的誓言,从胜义层次抉择,当然也是一种愚痴,是以一种痴心而虚设假立的法,仍属所知障,是一种细微无明执著。但这种细微的无明痴心,在未得佛果前,不能舍弃,因它是对治轮回诸苦的一种善执,如同渡越江河大海的舟船一样,是必需工具,然过河后,如同舟船一样也应舍弃。悲心的对境是基于世俗迷乱众生,因为无欺存在着苦乐感受,故修大悲极其重要。因此,度化愚昧无知众生的立誓发心,是从世俗角度安立的,它并不是实有。

906、有人问:“假如一切都是空性,佛果不存在,众生也不存在,那念咒、磕头、闻思经论有什么用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答:于胜义中,一切有情皆空无自性,轮回等一切法也无自性,无众生可度,无佛果可证,行持六度万行也不存在,涅槃与轮回无有丝毫差别。然而针对尚未证悟胜义实相的众生,显现依然存在,轮回与涅槃仍有差别,轮回要出离,安乐果位也要取证。

所谓涅槃,就是消尽错觉分别心,因此在有愚痴二我执著的时候,轮回错觉现象无欺存在着,而与之相观待的涅槃也就无欺存在。《澄清宝珠论》中以比喻说:这就像一个中魔发狂者,对别人看来很清净的外境,他会常常见到魔相,感受恐怖痛苦,因此针对他而言,有苦、有自我、有出离并有安住无苦之境的存在;我们修习佛法取证正觉果的过程也同样,虽然实相中本来无有轮回、众生、修道、果位等等现相,但在无明二取痴心未尽之前,皆应承认存在。我们为了救度他们,证悟佛果是有必要的。

907、有人说:“凡是执著就要断除,求佛果、对众生起悲心也是执著,所以应该统统放弃。”对此你该如何驳斥?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吗?你打算怎么样帮助他?

答:希求佛果的发心纵然是愚痴,但是为了息灭自他众生的如幻痛苦,暂时不应断除。因实相中虽无有任何所得,然现相中三界轮回众生有种种如幻痛苦感受,有着深厚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为了断除它们必须修习佛道证取正觉果。这种愚痴不需要遣除,也不能遣除。

此过程如同自他于噩梦中饱受苦痛,理应精勤于醒梦之方便,梦中方便纵然也是梦中的妄执,然在噩梦未醒之前,这些方便不应舍弃,只有从睡梦中完全苏醒,这一切才可彻底弃舍。同样,希求如来果位,虽是所知障所摄的一种细微痴心,但在轮回现象未彻底融入清净法界实相之前,绝不应舍弃。

908、有人问:“希求菩提的执著若不舍弃,对自我的执著也不能舍弃吧?因为二者都是愚痴的缘故。”对此你该如何作答?对治我执最好的窍诀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答:1)虽然我执亦是痴心,却与修道求果之痴心有很大差别。因修大悲求佛果之心,其本性虽属无明愚痴,但它能断除众生的幻苦,是成佛的顺缘,不会成为解脱的障碍;而执五蕴假相为我的我慢,只会增上烦恼痛苦。实际上是三界轮回痛苦的根源,我们在轮回中感受痛苦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我慢执著程度,我执有多少,痛苦就会有多少。这一点真正有过实修者,定会有不同程度感受。我慢不除,只会使迷惑无明越来越增长,使自己陷入轮回深渊不得解脱。所以,应当了知,我慢与修道求果的所知障差别很大,求果的痴心正是对治我慢疴疾的良药,二者不可同一而论。

2)对治我执最好的窍诀是修无我。因为无我是诸法的真相,执著我是颠倒的分别念,它只是一种暂时的客尘,无法掩盖本具的心性光明。《释量论》中说:“心性即光明,诸垢是客尘。”为使本来光明的心性现前,修无我是消除客尘的最殊胜方便。有了空性的智慧,就像太阳出现时黑暗自然消除一样,任何执著都会统统灭掉。

909、《量理宝藏论》云:“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无我与我相违故,现见无我彼即除。”这个颂词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这说明修无我与我执直接相违,修慈心、悲心等没有这种力量。

第171节课

910、堪布阿琼在《前行笔记》中说:“漂泊轮回中的众生,最初觉得很快乐,最后会以痛苦收场;而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暂时看起来很痛苦,但却是以快乐结尾。”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请自己发挥。

911、名词解释:人我执 法我执

答:1)人我执:将五蕴的聚合妄执为我。

2)法我执:除了人我以外,对外在器世界的物质、内在有情世界的心识所产生的一种执著。这种执著从凡夫地到十地菩萨末尾之间都有,它属于一种所知障。

912、抉择法无我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大小乘之间有何不同?哪一种更究竟?请说明理由。

答:最好方法就是四念处,以四念处来分析诸法空性寂灭。

关于四念处,大乘和小乘是不相同的。1)目的不同:小乘修持四念处,是为了自我解脱,而大乘是为了安住寂灭之后广利众生。2)修法不同:小乘主要抉择世俗谛,即修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对治四种颠倒分别;大乘主要抉择胜义谛,即将四念处抉择为空性,而世俗中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对治四种颠倒分别。

大乘更为究竟。如果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则无法从轮回中解脱,也无法完全根除我执。因为仅仅对身体观一个不净,但身体还是存在的,对去除我执起不到很大作用,故一定要将身体抉择为空性,只有了达一切法如虚空,才不会有任何执著。

913、为什么说身体不存在?这节课中,作者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剖析?你能产生什么样的定解?

答:1)从脚开始,自下而上进行分析:身体不是足、小腿,大腿、臀部亦非身,腹背与胸、肩膀这些部位也不是身体;两侧的肋骨与手臂不是身体,腋窝、肩头不是身体,内脏与头、颈这些部位都不是身体,在各个部位中,到底哪儿是身体呢?因此,身体不是各个支分。

2)下面进一步观察身体是否遍于每一个支分,这从两个方面来观察:所谓的身体存在,是身体总覆于每一个支分上?还是身体分别住于每一个支分上?

(1)如果认为身体是一个总体,覆盖在所有支分上,就像一个大毛毯,盖在一大堆菠菜、土豆等蔬菜上一样。这种观点是经不起观察的,假如身体遍住于一切支分,那应该能被五根识发现,但除了各个支分以外,根本没有发现一个覆盖全部的身体。每个支分都住在自己的位置上,比如手臂住在手臂的位置上,除了手臂的自体外,绝对没有一个身体以无二无别的方式附在上面。可见,身体总体并非真实,只是想象出来的而已,这种身体根本不存在,不仅与支分一体的方式不存在,以隐藏的方式也不存在。

(2)如果认为身体分别住于每一个支分上,比如手上有一个身体,脚上有一个身体,眼睛上有一个身体……每个支分上有一个完整的身体,那身体有多少个支分,就会有多少个身体。这样一来,一个人不止有一个身体,而是有无量个身体,这与众生执著一个身体的习惯不合,正常人都不会这样承认。

914、请以比喻说明,抉择法无我的众生之差别。你属于哪一种?今后有什么打算?

答:关于抉择法无我的众生之差别,有些传承上师以比喻说,好比一个幻化师变出大象骏马,一部分人的眼识被迷惑,认为外境中有自相的象马,对此既有显现也有贪执;幻化师面前虽有显现,但一点贪执也没有;未被幻术迷惑的人,看不到象马的显现,也没有对其的贪执。同样,对于骨肉血液组成的身体,凡夫人既有显现也有执著;作为大乘菩萨,后得时有身体的显现,但却没有对身体的贪执;获得佛果以后,既没有身体的显现,也没有对身体的贪执。

我们作为凡夫人,对无我法门刚有初步了解,肯定既有显现也有贪执。但这是不真实的,就像在做梦时,认为梦境中的人真实存在,接触也有感觉,吃东西也能饱肚子,但醒过来以后就会发现,这完全是心的幻变。同样,三界众生所执著的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先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想方设法把它推翻,建立正确合理的观点。若能在无我见解的摄持下进行修持,则可逐渐根除执我的分别妄念,豁见事物的本来面目。

第172节课

915、请从一体和他体的角度观察,身体是否真实存在?对于这一点,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答:1)一体的角度:见913题

2)他体的角度: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身体就是五蕴聚合,不会执著其他东西为身体。除了五蕴之外,人们不会执著支分以外有一个身体,谁都觉得肢体聚合才称为身体,因此,这种身体并不存在。

因此,无论以何种方法观察,也不可能从色身内外,找到一个自性成立的身体。

916、请以比喻说明,执著身体是一种迷乱。为什么这样说?请以最能说服你的理由进行分析。

答:这如同人们在昏暗中,看见那些形态殊异的石堆等物时,往往会误认为人或猛兽等。有些农民为了不让鸟兽吃庄稼,往往会在田地中做一些草人,让它们穿上衣服,戴上草帽,远远看上去就像真人一样,野鸟、野兽很容易受骗而不敢靠近,有时候人们也会因昏暗等因缘,误认这些草堆为人。同样,身体只是假立的一种名言概念,除此之外毫无实质,但众生因愚痴迷乱所惑,在本无自相之中而妄执为有,将骨肉的堆积执著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身体,进而产生男女执著,生起各种贪嗔之心,其实执著“身”与执著假人无有差别。

917、有人认为:“经过一一剖析,整体的身体虽不存在,但手脚等支分仍现量可见,因此手脚等支分应该存在。”对此你该如何驳斥?这样观察下来的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实际上,这类分支也无有自性。譬如所谓的手,也不能成立有自体,因为手其实是由手指、手掌、手背等很多部位聚合而成,用同样的方法来观察,这些部分上并不存在手的自体,那么所谓的手又在哪里呢?再观察细致一点,手指等支分是由上指节、下指节等组成;指节是由皮、肉、骨、髓等组成;指节上的一小块是由血、肉等许多微尘组成;微尘又可以再分,成为不可分割的无分微尘;用六种微尘的方法观察,无分微尘也不存在……这样观察下来,任何支分都不能成立为自体,最后得出结论:一切万法皆是空性的。

918、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哪些方面可以证实佛教的合理性?与佛教的究竟观点相比,它存在哪些缺陷?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答:现代科学家认为,物质分析到最后,可以承认是能量,能量虽无有颜色、形状等,但它存在于真空当中。这种能量就是“场”,或者叫做“零点能”,它是组成所有物质的基础,零点能与真空二者互相起作用,产生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

他们所谓的“真空”,相当于佛教中的空性,而“场”相当于空性中的显现,他们的观点与佛教现空双运的道理有一点相似。但这只是相似而已,科学发展得再先进,也无法摆脱实有执著。他们的观念其实如同许大种为胜义的外道一样,是一种实有执著的邪见,即使他们再努力,实际上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究竟结果。

919、内道和外道很多人认为,形形色色的万法不可能“无”中生“有”、凭“空”产生,必须要有一个最小的微尘存在。对此应当如何破斥?怎么样建立现空双运的观点?

答: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害怕一说万法不存在,就什么都没有了,一旦地板没有了,那自己就掉下去了。佛教有部宗和经部宗也认为,不能什么都空了,无分微尘必须存在。

可是若以正理来抉择,无分微尘也不存在。大乘唯识论师说:“六尘同时触,微尘成六分,六尘若一位,山王成尘许。”若无分微尘实有,那么它们组成粗尘时有六尘围绕中尘,中间的无分微尘与它上下前后左右的无分微尘是否有接触呢?若有接触,那它应成有六分,而不成为无分微尘;如果没有接触分,那上下前后左右的六尘与它只占一个无分尘的空间,按这样推理,组成山王的诸多微尘,也只能成为一个无分微尘大小,而不能增大。所以,实有无分微尘不能成立,它实际上如同虚空一样,只有名言而无实质,其本体无法成立。

一切诸法本体皆空,空性中又可显现一切,这是最稀有的道理,圣天论师运:“世间诸所有,无不皆稀有。”这就是所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存在中可以显现,显现的本体根本不存在,这即是现空双运的观点。

第173节课

920、为什么说我们平时的感受没有自性?苦乐到底存在于内心还是外境上?明白这个道理后,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因为我们平时的苦乐感受,在心的本体上并非真实存在,在外境上也没有实有本体,它只是一种迷乱妄念。

具体而言,1)苦乐在心的本体上不存在,原因是:以痛苦为喻,如果苦性实有存在于内心,那为什么不会损害强烈快乐的生起呢?有些人今天痛苦不堪,明天却是非常快乐,如果痛苦实有其自性存在,那么不论何时何处何种因缘都无法改变,它必然显现出其痛苦之自相,也就意味着此人会恒常感受这种痛苦,永远不会有安乐感受。假如一个法真实具有自性,以前它怎么样,以后也该如此,如果说它前面存在、后面不存在,一会儿痛苦、一会儿快乐,这种变化说明它不是实有。

2)苦乐在外境上不存在,原因是:以快乐为喻,如果安乐实有自性存在于外境,那么在有些忧苦者前面,妙色美味等为何不能使他们安乐呢?在那些心存死亡恐怖或心存亡子之悲的人前面,无论有多么华丽的衣饰、甘美的饮食或精彩的歌舞等,他们哪怕丝毫安乐也不会感受到,这是现量可见的事实。因此,苦乐在外境上自性不成立。

921、世间人认为怎么样才能获得快乐?这种想法为什么不正确?你对此有何体会?

答:世间人认为外在的物质是快乐之源,它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带来一切幸福快乐,于是为了追求财富、洋房和轿车,每天忙忙碌碌……但若真正去观察,外在的物质不一定能带来快乐,世间上的有钱人不一定快乐,而没有钱的人也不一定痛苦,古代有许多圣哲名人,他们的生活非常简朴,但内心的快乐往往超过一些富翁。

《八大人觉经》说过:“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身心自在的来源应该是少欲知足,而不是财物非常丰富,如果认为所谓的快乐在外境的物质中可以找到,而从来不关心自己内心,这不一定能得到快乐。

当然,对修行人而言,如果对空性有所认识、对心的本体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除此之外,再怎么样辛辛苦苦寻找快乐,快乐也会像彩虹一样,离自己越来越遥远。

922、在这节课中,对方为成立感受实有的观点,与中观宗之间有哪些辩驳?学习这些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答:中观宗:如果苦性实有存在于内心,那为什么不会损害强烈快乐的生起呢?如果快乐实有存在于外境,那么甘美饮食等令人愉悦的事物,为什么不能遣除忧伤者的痛苦呢?

对方:快乐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痛苦的时候感受不到快乐,是因为痛苦的力量太强了,而外境的快乐相对微弱。就像太阳升起来时,群星的光芒被隐没了一样,当痛苦特别强烈时,细微的快乐就会被它覆盖,以致无法感受到,实际上苦乐是可以并存的。

中观宗:苦和乐是用心来感受的,既然你没感受到快乐,那怎么能算是乐受呢?因为它不具有受的法相。《入中论》云:“色相谓变碍,受是领纳性。”《俱舍论》也说:“受蕴即为亲感觉。”亲身接纳才叫做受,你只感受痛苦,而没感受到快乐,怎么能说你有乐受呢?如果没有领纳也可称之为受,那空中鲜花的香味、石女儿的模样,你也应该能感受到了。

对方:感受极乐时,细微的痛苦可以存在,只是不太明显而已,就像在一碗浓糖水里加一点点盐,盐水是存在的,只是不易察觉而已。

中观宗:苦和乐这两个相违的法无法并存,这通过可现不可得因即可推出。因为一个人的感受不难辨明,自己到底是苦、是乐,还是不苦不乐?正常人都能分清楚。有些人的心情,说不上是快乐,也说不上是痛苦,那应该归摄在舍受当中。总之,快乐的时候没有痛苦,痛苦的时候没有快乐,不可能又有痛苦又有快乐,二者像牛角一样并存。

如果你说乐受非常强烈,而苦受就像糖水里的盐一样微小,这只是分别念的虚构而已,实际上并不存在。因为苦和乐是两个相违的法,乐受存在时,苦受定会消除,苦受存在时,乐受也荡然无存,尤其是有强烈乐受时,苦受更不可能存在。好比在特别旺的烈火前,巨大的冰块都已融化,小冰块不可能还存在,或者说一个人敢打死强者,那面对弱者就更不在话下。其实我们通过亲身体会也能感受得到,极其快乐的时候,与之相违的痛苦不可能存在。

对方:细微痛苦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存在的形式比较特殊,原来是一种痛苦,现在变成了一种快乐,但它的本体仍是痛苦。就如同白色的玻璃放在一块红布上,虽然玻璃随布的颜色变红,但其本体仍是白色。

中观宗:这样的微苦只是名称而已,实际上早已变成了快乐。玻璃的颜色就是你眼前所显现的颜色,你认为它是白色,完全是以前的分别念,实际上它显现什么颜色,你看到的只有这个颜色。同样,你感受到的是什么,就存在什么受,假如你感受到的是快乐,那痛苦就不存在。

对方:痛苦本身应该是常有之法,但因为有强烈快乐的违缘,所以暂时无法生起痛苦。比如说,本来我很痛苦,可是今天遇到了非常开心的事,因缘不具足,所以痛苦无法产生,但痛苦本性上还是存在的。

中观宗:那你岂不是成立了感受苦乐是一种分别念吗?分别念认为好,就带来快乐;分别念认为不好,就产生痛苦,而分别念是实执所生的颠倒错觉,因此,苦乐之受并非实有存在,它只是因缘聚合的产物,这与佛经“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完全相同。

第174节课

923、实有执著的对治是什么?它依靠什么方法而产生?为什么说闻法的功德非常大?请谈谈你自己的经历和感想。

答:实有执著的对治是空性,它依靠观察智慧而产生。

堪布根华仁波切在《入行论讲义》中说:“闻法的功德非常大。迦叶佛教法下闻法的众生,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都证得了圣谛;而释迦牟尼佛教法下闻法的众生,将来弥勒佛出世时都会获得圣果。”

《犍椎经》中云:“为示讲法时,击鼓敲犍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意思是说,为通知大家佛法开示而击鼓、打犍椎或吹海螺,听到这个声音的众生也会获得解脱,前往到那里去听受的就更不用说了。

而且,由《黑山羊的故事》、《续高僧传》中的公案,都可以说明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

924、在听受佛法方面,《涅槃经》讲了哪三种人?请以比喻进行说明。你属于哪一种?今后有什么打算?

答:《涅槃经》中说世上有三种人,一为盲人,即从来不闻佛法之人,对善恶的取舍浑然不知;二为独眼者,即虽然暂时闻法,但未起殷重之心,不能真正受持法义;三为双目俱全者,即全神贯注闻受、思维法义,然后精进地依教而行,唯有这种人可以得涅槃。

925、怎样从因的角度遮破感受实有存在?请从根境、识境两方面进行剖析。

答:1)根境:色声香味触五境与五根接触时,二者之间有没有间隔?如果有间隔,就像东山和西山一样,中间存在很多微尘,那根与境怎么相遇?若有间隔还可称之为相遇,岂不是在美国的人和在中国的人也可接触了?这是谁也不敢承认的。如果说根与境没有间隔,二者显然就成了一体,既然是一体法,又怎么存在相触生受的现象呢?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自己接触自己,这在名言中也不成立。

表面上看来,我们的根可与外境接触,但实际上眼睛没有见过色法,耳朵没有听过声音,身体也没有触过任何对境。

2)识境:如果认为,意识可以与境接触,而生苦乐之感。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意识没有颜色形状,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既然没有任何形体,那怎么与外境接触呢?如果说无形体也可以接触,则应成手能抓住虚空、拳头能打在石女儿脸上等,有极大的过失。

因此,根或识取境而产生“受”,并非事物的本来面目,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

926、合掌时左手与右手相碰,究竟而言,这是否叫做接触?为什么?明白这一点后,对你有哪些启发?

答:不观察时可称之为接触,但究竟而言,这并不叫接触。

可以观察,外境色、声、香、味、触的微尘,与眼根、耳根、鼻根等的微尘接触时,二者有没有融为一体?如果没有,而只是少部分微尘相遇,那怎么能称之为二者接触呢?比如说在合掌时,两只手接触的话,左手的微尘与右手的微尘应该一一碰上,只要一合掌,两只手就应粘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正因为两只手没有真正接触的缘故,所以随时都可以分开。

再进一步分析,根与境要相遇也不可能,因为根尘与境尘不可能无间隔地接触对方。假如二者是有分微尘,根尘与境尘各占自位,就像两个馒头放在一起,这个馒头不可能占那个馒头的位置一样,根尘与境尘不能相互进入对方;假如二者是无分微尘,则无法避免须弥山变成一个微尘的过失,所以,不论有分微尘还是无分微尘,根尘与境尘都不能互入。既然不能互入,二者就无法会合,无法会合也就没有办法相遇,这样一来,根境相触的因不存在,又怎么产生感受的果呢?因此,认为合掌时左手与右手相碰就是接触,完全是一种迷乱错误的妄念。

927、《俱舍论》中说:“根、境、识三者聚合时,可以看到外在的色法。”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不正确。1)聚合无有实体,根、境、识三者聚合唯因缘假合,如前分析“手复指聚故,理当成何物……如空无微尘”。2)圣天论师云:“眼中无有识,识中也无见,色中二俱有,彼何能见色?”在三缘和合之中,眼根不可能见色,因为眼是色根,无有作意,不会发生见色作;识也没有单独见色的功能;对境既无眼根,也无取境的识,更不可能有见色作用,根境识三者各自都不能见色,那它们聚合起来,也无法成立有见色作用。比如说三个人各自都没有一分钱,那他们合起来,也不可能有钱买一斤白菜。

因此,因缘聚合的法绝对无有自性,因为皆是空性,世俗中才有种种显现。

第175节课

928、听法的时候,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你平时是怎么做的?若看到有些道友行为不如法,你打算怎样帮助他纠正?

答:大家在听法时,首先感恩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这是顶礼句的内容;然后想到听法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是第二个重要问题;第三是以欢喜心来谛听,我们人身难得,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宣说空性的法门,千百万劫也难逢难遇,所以一定要以难得心、渴望心、希求心、欢喜心来倾听。每次听法都要如此,不要有精神压力或者其他情绪,这些都是不清净的意乐。听法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相续,净化自心之后,再以欢喜心和恭敬心来听。还有要依法不依人,不管是哪一个上师讲法,都一定要重视。

929、有些人认为:“快乐虽然得不到,但痛苦是应该避免的。假如没有奔波劳碌,就会遭受种种不悦的结果。”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答:这种说法不合理。如果感受的因——触不存在,只是一种分别假立,如同龟毛、兔角、芭蕉树,那触所生的苦怎么会真实呢?这样的苦又如何加害你呢?痛苦的伤害完全是一种错觉,可是人们反而将虚妄的东西误认为实有,《三摩地王经》中说:“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童女梦到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后来却不幸夭折了,孩子出生时她特别高兴,孩子死亡时她悲伤不已,但快乐和痛苦这两者只不过是一种幻象而已,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其本体丝毫也不成立。

930、对于万事万物的贪爱,怎么样才能息灭?这种观察方法可对治你的哪些烦恼?

答:前面通过抉择人无我或者身体不存在,从而彻底明白受者不存在。一旦彻见了既无有感受者,也不存在感受本身,那么由受而生的对人事物之贪爱怎会不息灭呢?贪爱建立在对乐受的执著上,只要以智慧剖析感受者与感受不存在,就不会被贪爱扰乱自己的心。

若对这种观察方法学得比较好,相续中可怕的贪心很容易对治。很多人学了空性法门之后,虽然有一些前世和今世的恶劣习气,经常生起男女之间的贪执和恶行,但通过上述正理观察,就会明白依靠异性而得的快乐是一种迷乱。这种观察方式是对治贪心的良药,假如你能了解受者与所受全部为空性,那受所带来的贪执怎么会不灭尽呢?

931、有些人声称:“幻化般的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感受它的心识应该存在。”这种观点正确吗?请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达这一点后,怎样将之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答:我们可分析心与受是同时存在,还是非同时存在?1)如果说二者同时并存,则心与受之间互不观待,就像牛的两只角一样,一者不需要依赖另一者,它们就不会有任何关系。2)如果说二者非同时存在,那也不合理。受若于心之前产生,快乐灭尽后,心才能感受到它,可是受已灭亡,与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心又如何去领受呢?受若于心之后产生,那未来的受还没有产生,怎么用现在的心去了知呢?若承许没有产生还可了知,那空中鲜花也可以用眼睛欣赏了。

再从感受自身而言,受不可能自己领受自己,前面破自证时,已讲过这个道理,实有物不可能自己对自己起作用。那么,除了感受自身之外,是否有其他法来领知它呢?这也不合理,如果受还需要他法来领知,那他法还需要另一个法来领知……如此则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观察,再加上剖析感受是自知还是他知,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自性实有的受绝对不成立。《集学论》中也引用《法集经》的教证说:“说受为领纳,领纳复为谁?受者离于受,差别不可得。”意思是说,受的法相为领纳,但没有受者的话,到底由谁来领纳呢?既然受者与受了不可得,那么受者感受对境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名言假立。

932、你有没有找到真实的“我”?你是用什么方法寻找的?对抉择空性的这些教言,你平时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

答:请自己发挥。

第176节课

952、请结合科判进行分析,“心念住”主要从哪两个角度抉择的?怎样一一剖析心识不存在?

答:众生的心识要么是意识、要么是五根识,所以“心念住”主要从意识、五根识两个角度抉择的。

1)意识不存在:从意识以外来观察,意识不住在眼等五根中,不住在色等外境上,也不住在内根与外境之间,心意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而其他处也找不到。

从意识本身来观察,意识既不是身体,也不是异身之外法,非与身相混合,也非离身以另一种方式而存在。因此,意识无有丝毫真实自性。

2)五根识不存在:通过三时来观察五根识也不存在。(1)如果根识存在,那么根识与所缘境是同时产生还是非同时产生?如果离开所缘境而先有根识,那么根识是缘什么境而生起的呢?(2)如果境识同时存在,则根识与所缘境就不存在因果关系了,这样一来,根识的产生又何必要观待所缘境呢?(3)如果根识是在所缘境生起后才有,所缘境前一刹那就灭了,那么根识能缘什么境生起呢?

总而言之,剖析“心念处”时,根识的心也好、意识的心也好,分别心也好、无分别心也好,这些心就像虚空一样,根本无有实体。佛经云:“观心如虚空,是为心念处。”

953、为什么说一切有情的自性本来即是涅槃?既然如此,那凡夫与佛陀之间有什么差别?请引用教证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答:因为通过一一剖析会了知,心只是名言中的假象,无论是贪心、嗔心、痴心,还是信心等等,以胜义理论来观察,都不存在,意识和五根识也不存在,因此众生心的本体无有实质,《宝积经》中云:“心于内无有,于外亦无,二者亦无有且不可得。”正因为如此,一切有情的自性本来即是涅槃。

众生和佛陀的差别,只是一层迷悟之隔,悟了以后当下即超脱生死、成就佛果。《六祖坛经》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954、有些人认为:“因生果是可以存在的。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以父亲为因,即可生出儿子之果。”对于这种论调,你该如何驳斥?

答:其实这是一种愚昧的说法。人们只是将提供不净种子的男人称为父亲,实际上他的儿子降生时,原来那个男人并不是父亲。因为有为法是刹那迁变的,前后两个人如果是一体,那么,儿子没降生时的他与儿子7岁时的他就会成为一体,如此则有极大的过失。所以,名言中的因果概念是一种错误,都是一种迷乱的境界。若以胜义理论观察,一切都无自性可得。

955、法念住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只分析“无生”这一个角度?怎样才能得出万法无生的结论?你对此能引生何种定解?

答: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内在的心法还是外在的色法,整个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有一个实有的法产生,这就是法念处。

因为如果知道了无生的道理,那么无住、无灭就很容易明白。因此,在有关的经典和论典中,抉择诸法无生的窍诀比较多,我们一定要先通达万法无生。

推理:假如诸法实有自性,则必有其产生的方式,这些方式可归摄为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四种。如果承许自生,则有无穷生的过失;如果说是他生,那么火焰也应该产生黑暗;若许为共生,即具足以上这两大过失;无因生的话,不具因缘也可以产生诸法了。通过这四生来进行剖析,诸法的产生是不成立的。“生”只是在世间的迷乱显现前,可以暂时安立,真正用中观观察,则如《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入中论》亦云:“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

956、《正法念处经》中说闻法有什么功德?你有哪些亲身体会?

答:《正法念处经》云:“一切法觉,要由闻法。若不闻法,于法不觉。”对一切法的觉悟,来自于闻法,倘若没有闻法,佛法的深奥义丝毫也不会了知。

《正法念处经》中,在前面略说时,宣讲了闻法的七种功德:一、未闻之法得以听闻;二、已闻之法得以坚固;三、舍弃恶业;四、转生天界;五、延长寿命;六、圣者见而生喜;七、对佛陀起信心和恭敬心。最后,又广讲了三十二种闻法的功德。

第177节课

957、有了闻受空性的机会,为什么千万不要放弃?如果你实在没有因缘,不得不放弃这个机会,那也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答:1)空性法门,是佛陀最甚深、最珍贵的教言。《中观四百论》云:“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佛陀的所有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名言中具有利他心、行持一切善法,以此暂时获得人天福报;另一种是将万法观为空性,如此则能获得究竟的涅槃。作为佛教徒,见解是空性、行为是利他这二者非常重要。所以,空性法门是修行人获得解脱的唯一殊胜之道,如果没有空性见解,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修无上密法,都会被实执紧紧束缚着,要想解脱非常困难。我们即生中遇到这样甚深的法门,有闻受的机会,是善根因缘成熟,理应生起欢喜心,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2)即使你自己因缘不足,非要放弃也没办法,但绝不可劝别人放弃空性教义。

有些人不仅自己不想听,还劝很多人不要听,这种罪业真的非常非常可怕,这就是所谓的谤法罪,也是舍法罪。尤其是某些地方的负责人、当家师、方丈等稍有权势的人,自己的善缘断了以后,若还劝许许多多的人不学空性法,一定要修人天福报,这会使大家断了解脱的种子,继续流转在轮回中而不得解脱。

所以,如果别人对正法有希求心,千万不要去造违缘,否则,对高僧大德弘法事业不会造成影响,但你和与你有关的人则非常可怜了。一个人的一言一句让很多人堕入恶趣,甚至自己也在恶趣中无法解脱,这是十分可悲的!

958、有人说,如果一切法没有自性,二谛就无法安立了,而且众生也无法获得涅槃。这两个太过是怎么推出来的?我们应该如何回辩?

答:1)二谛无法安立的推理:因为整个世间的万事万物,从自生、他生、共生的角度来破析,根本不会有产生。既然一切皆无生,世俗谛的显现就不存在,这样一来,世俗谛真相的胜义谛也无法安立,如是则二谛不成立。

破曰:尽管从究竟而言,万法无生无灭,但由于众生业障深重,没有证悟这一点而分别妄执为有生有灭,故在他们面前安立世俗谛是可以的。如果有了世俗谛,将它的真相——空性部分安立为胜义谛,这样一来,不至于成为无有二谛的过失。因此,抉择实相时不能承许二谛,但抉择现相时可以承许。

2)众生无法获得涅槃的推理:因为世俗谛是以众生的分别念安立的,而只要有了分别心,色声香味等清净、不清净的显现就存在。然众生无量无边,分别心也永无止境,如是包罗万象的现象就不会消失,那么众生岂不是永远不能得涅槃了吗?

破曰:恒时不灭的世俗显现,是由其他凡夫众生的分别戏论而显现,并非涅槃者自现的世俗现相,因此,并不会妨碍涅槃者证悟寂灭离戏的实相。

涅槃者息除一切二取戏论之后,于其境界中虽无有任何虚假迷乱之世俗现相,但其他仍陷于分别戏执之中的众生,因其身心相续不同,故不能同样趋入如是境界,彼等面前仍会显现不清净法。这就如同陷于迷梦者有种种迷乱梦境,而醒者前无有;同样,未悟之众生如同陷入迷梦之中者,有着种种虚假梦境显现,而已觉醒者已息灭自己的梦境,此时别人的梦境无论如何,对他也不能妨害。月称论师说:“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

959、有实宗认为,能观察的智慧和所观察的对境需要是“实有”。对此,中观宗是怎么样驳斥的?如此承许对众生有什么利益?你自己有哪些体会?

答:中观应成派随顺世间而安立名言,世间人怎么承认,应成派也怎么承认,但这并不需要成立万法为实有。能分别之心与所分别之境,于胜义谛虽不存在,然而在没有经观察的名言中,二者可以相互观待假立。因此,中观宗一切分析观察,可以依这些世间共同承认的名言法而建立。

如此承认没有任何过失,反而对具实执的众生是一种方便引导,可以帮助他们从实执的网中爬出来。

多年闻思空性的人,对此就会有深深的感受。尽管对空性不敢说有很深的体悟,但依靠善知识的恩德和空性教典的引导,对自己的家人、财物、地位等,不会像世间人那样特别特别执著。所以,在名言当中,能观察空性的智慧非常重要,否则无法排除迷雾,通达事物的真相。

第178节课

960、众生之所以流转轮回,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样对治?热带猴子的故事给你以何启示?

答:众生之所以流转轮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证悟般若空性,对一切法不能断除实执。

应通过中观正理和上师教言进行分析,万法的本质不会有任何实有。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万法中如果有一个实有,一切法皆不会呈现。正因为诸法连微尘许都不存在,形形色色的法才能了了分明地呈现。

961、你对自己所执著的对境,因为以根识能感受到它,故而认为其真实存在。对于这种妄执,中观宗是如何剖析并驳斥的?

答:这种说法不合理。如果外境实有要由心识来成立,那心识实有又由什么来成立呢?假如心识自身尚未成立,一个未知数怎能作为能立的依据?

对方若说:“心识实有可由对境来成立,因为看见了我喜欢的对境,所以我的眼识肯定存在。”

这样承许非常可笑。所知由能知来成立,能知又由所知来成立,这两个一直辗转不停,互相作为能立来证明对方实有,这是根本不合理的。若如此认为,心与境就会是互相观待的,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存在。如同没有儿子,就不能称之为父,而没有父亲,儿子从何出生呢?真实义中无子也无父亲,同样心境二者也没有真实存在。

962、为什么说互相观待的法并非实有?你对这个道理有哪些体会?

答:互相观待的法,就如同左与右、此与彼、黑与白、长与短一样,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存在。既然是相待才有,就不可能实有自性,《入中论》云:“若互相依而成者,诸善士说既不成。”因此,只要是观待,就不是真实存在。

譬如,没有儿子就无法成立父亲,父亲必须观待儿子才能安立,儿子没有降生之前父亲不可能存在,因此父亲没有真实的自性,只是一种假名而已,自性实有的父与子并不成立。

963、华智仁波切说:“活到老,修到老。”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学习佛法怎样才能持之以恒?请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答:请自己发挥。

第179节课

964、在抉择万法空性的过程中,很多中观论典先遮破万法产生,这样有什么必要?

答:因为有为法的法相是生、住、灭,如果抉择诸法不生,自然就没有它的安住和毁灭。众生执著的对境是有为法,如果有为法都不存在了,对它的本体和果就不会产生强烈执著。所以,破一切万法的产生,就可以对无生的境界有所认识。

965、学习空性法门之前和之后,你自己有哪些改变?现在很多人不懂这些道理,你对他们有什么感觉?

答:请自己发挥。

966、顺世外道以什么方式立宗?它与现代人的想法有何相似之处?应当如何驳斥?假如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会怎么样劝导他们?

答:顺世外道以一正理、三比喻、四相来安立自宗。一正理,是前后世肯定不存在,因为现量没有见到之故。三比喻是:1)无有因的比喻,如草地上长出蘑菇;2)无有果的比喻,如灰尘被风卷走般不复存在;3)无有本体的比喻,外道典籍中说:“日升河水向下流,豌豆圆形刺尖长,孔雀翎艳等诸法,谁亦未作自性成。”太阳东升西落、河水从高处流下、豌豆是圆形、荆棘刺是尖的、孔雀的翎羽五颜六色,皆是自然而然形成,并非人工所造,所以万法是无因产生。

现在也有许多这样的人,声称前世后世不存在,就是因为看不见。

顺世外道宣称只许现量、不许比量,但在以理立宗时,却说前世后世不存在,因为没有见到之故,这难道不是比量吗?而且,若许现量不见的法就不存在,那你自己的肠子你见过吗?明天的事情你见过吗?祖祖辈辈的事情你见过吗?假如这些没有见过,是否也要承许为不存在呢?如果他们说肉眼虽然看不见,但通过科学仪器可以发现,那么同样,前世后世肉眼看不见,但依靠种种依据也可以印证。

967、造善得乐,造恶受苦,这个规律的因是什么?小麦的种子只生小麦,而不生青稞,这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答:1)没有常有的作者,也没有无常的作者,它只是由往昔的不同因而来。种子有生根茎叶的不共能力,这是一种缘起法,《解义慧剑》云:“缘起生诸法,皆具依自体,住不共法相,坚硬湿热等,名言此法尔,不可否认也。”因为构成万法的四大有不同法相,例如水是湿润性、地是坚硬性、风是轻飘性,诸法各自因的功能不同,故呈现的果也是各种各样,这就是万法的名言规律。

2)任一法并非有能生一切的功能,有实法的特性只是安住于自己的本体,如《释量论》云:“有实依自性,安住各本体。”火安住于火的本体,水安住于水的本体,糖安住于糖的本体,不可能从糖中产生酸菜,也不可能从石头中产生苗芽。往昔因力如何,所生之果也如何,尽管外缘能产生一些影响,比如所加的肥料不同,庄稼的味道就有所不同,但它的同类因只能生同类果,这不用观待任何法。

968、名词解释:观待理 作用理 法尔理 证成理

答:1)观待理:了知何因产生何果。

2)作用理:了知何果观待何因。

3)法尔理:一切万法的法性规律。

4)证成理:这样的规律依现量和比量来证成,明显的部分依靠现量,隐蔽的部分依靠比量。

969、“破常因生”主要从哪几个角度进行破斥?在抉择“大自在不成立”时,中观师与外道是如何进行辩论的?

答:破常因生分三个方面:破由大自在所生,破由微尘所生,破由主物而生。

在“破由大自在所生”中的大自在不成立时,胜论派与吠陀派将大自在天作为圣尊,认为他具有清净、应供、常有、唯一、一切的作者这五种特征,他既是器世界的因,也是有情世界的因。中观师首先问:既然大自在天是万事万物之因,到底什么是大自在天呢?

对方回答说:创造万物的大自在天,也可以叫地水火风四大种。

中观师驳斥:名言中,我们也承许四大种是诸法的因,但你们为什么要把它称为大自在天呢?你们所许的大自在天,与我们佛教的地水火风,只是名称上不同而已,意义完全是相同的,如此一来,你我互相辩论就成了无义之举。

而且,你们认为大自在天是唯一的,但地水火风大种数目众多;你们认为大自在天有思维、发心,但地水火风却是无情法;你们认为大自在天是常法,但地水火风没有一个是常有的;你们认为大自在是应供的天尊,但地水火风经常被众生践踏,甚至以不净粪撒在上面;大自在天也不是虚空,因为虚空无有动摇,而万物的造作者肯定有动摇。

此外,大自在天也不是神我,在本品前面,神我已被遮破完毕;如果说大自在天是不可思议的,那你们又怎能了知他具足五种特征以及他的作用?假如无法了知他,你们称之为作者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通过方方面面的观察可知,大自在天根本不是四大种。所以,大自在天不成立。

970、按照有些教言的窍诀,皈依应该怎么样修?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有些教言的窍诀说,刚开始修行时,一定要励力祈祷上师。无论上师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应观想在自己的头顶,然后猛厉祈祷:“请上师加持我,让我的心与法相融!”如果你修人身难得,就祈祷“一定要让我生起人身难得的定解”;如果你修无常,“一定要让我生起无常的观念”;如果你修中观的无我空性,“一定要让我生起这种空性的见解”……以强烈的信心来祈祷,观想上师融入自己的身心,然后从皈依开始修。

修皈依的过程中,首先在自己前面放一个佛像,皈依佛时,合掌猛厉地祈祷:“我从现在开始,皈依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一切诸佛,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佛陀,绝不皈依其他外道本师、主尊!”皈依法时,心里想:“佛陀您所宣说的解脱津梁之教法和证法,是我终生的依处,除此之外的乱七八糟的世间学说,我绝不皈依!”皈依僧时,再次地想:“从今以后,修学佛法的大小乘僧众是我的道伴,除此之外的世间恶友,我再也不去交往!”发起这样坚定的誓言后,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第180节课

971、作为一个修行人,每次在喝水、吃饭时,应该有什么样的威仪?明白这个道理后,你以后会怎么做?

答:作为修行人,应该时刻想到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行住坐卧经常祈祷三宝。所以在饮用食物之前,应该将献新部分先放在献新杯里,然后念偈颂供养三宝。假如没有条件每顿都供,至少早上起来要供一次,其他时候只是念诵就可以。

念诵的偈子是:“无上本师即佛宝,无上救护即法宝,无上引导即僧宝,供养皈处三宝尊。”用藏语来说,就是:“敦巴拉美桑吉仁波切,秀巴拉美丹秋仁波切,珍巴拉美根登仁波切, 嘉内滚秋森拉秋巴波日。”

表面上看,这是很小的一个行为,但实际上,《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笔记》中说,此举有随时不间断供三宝的功德。

972、怎样通过观察大自在天所生之果,抉择自在天并非万法的生因?若许自在天为万法之因,会有什么样的过失?为什么?

答:1)自在天所产生的果,要么是常有,要么是无常,除了这两者以外,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如果对方选择第一者,说自在天产生的是我或微尘等常有果,然后再依之产生其他万法,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无论是能生的大自在天,还是所生的我或微尘,你们都承许为常有,既是常有之法,又怎么会有能生、所生呢?若认为常有因能生常有果,这个说法非常可笑,世间人也不会承认的。

如果对方选择第二者,说常有的大自在天虽不能产生常法,但可以产生无常法,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因为外境诸法依各自因缘而生,眼等诸识是缘外境而生,众生的苦乐感受也是由无始以来的业力所生,诸法均由因缘所生,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找不到所谓的自在天,故不能将之作为万法之因。

2)如果万法的创造者是自在天,则他应该无始即有、一直存在,那么他所生的果——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也应成无始以来就存在了。因为这些法的因完全具足,一点违缘也没有,果又怎么会不存在呢?然在现实生活中,自在天所创造的果不可能永远存在。一个人刚才很痛苦,现在又很快乐,过一会儿可能又很痛苦,若是同一个因所造,就不该有这些变化,因此,一切万法并非自在天所造,而是以各自因缘产生的。

973、如果外道说自己的天尊恒常存在,他有时候造万物、有时候不造是观待因缘是否聚合。对此应当如何驳斥?你从中得到什么收获?

答:这种说法不合理。1)既然许大自在天不依他法,是独一无二的万法创造者,那他生果怎么还需要观待其他呢?再说,假如他能创造万法,为何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因缘呢?只要他需要,应该就可以让严冬开鲜花、酷夏下大雪,这一切他都有能力创造的,还需要观待什么呢?

因缘聚合就能生果,因缘不聚合则无力生果,在这个过程中,自在天根本起不到什么用。既然不能决定生果,那干脆不要说是自在天创造的,执著自在天为因,岂不是以非因为因吗?《释量论》中说:“何有何变因,此外执余因,则于一切法,诸因成无穷。”倘若执著非因为因,产生诸法的因就应成无穷了,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这种观点,对方也不会承认的。

2)假如你们说大自在天需要因缘聚合才能生果,种子、阳光、水分、农民劳作等聚合时,自在天能产生庄稼,这些因缘若不具足,就无法创造出庄稼,那这样的自在天有什么用呢?如果一切依赖于因缘聚合,因缘不聚合,即使来一百个自在天,也不能让石头生出苗芽、寒冬盛开鲜花,那为什么说他是万物的创造者呢?可见,一切果的生因唯是因缘,而不是自在天。

3)自在天创造万物时,是没有欲望而随随便便生果,还是依自己的欲望来操作的呢?如果说自在天并不是由欲望支配而生果,则说明万法是由其他因缘产生,但这个对方也不承认,因为他们认为自在天有意识地创造万物;如果说自在天依欲望而生果,那大自在天就不自在了,因为他被欲望所控制、所牵引,怎么能称为“自在”天呢?

第181节课

974、很多科学家认为,万法应该由最小的单位组成,否则不可能凭空产生。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实相中常有的微尘不存在,抉择法无我时也再三观察过,若许万法以微尘形成,那么“方分离部分,如空无微尘”,微尘远离一切方分,其本体犹如虚空,根本不存在。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有迁变或不迁变的观察方法,如云:“设若恒常变,岂非刹那法?设若无迁变,焉能转为他?”如果说微尘是迁变性的,那就是无常刹那之法,如同世间上的男女老少、万事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着面貌,一刹那都不会停止,不可能有亘古不变的实性;如果说微尘永远没有迁变,那又怎么能转变为他法呢?所以,通过理证来抉择,这种最小的单位绝对不成立。

975、数论外道认为,由主物产生器情世界的一切法,他们的主物到底是什么样的?对这种观点,应当怎么样破斥?

答:对方观点:喜、忧、暗三德处于平衡状态时,就是所谓的主物;当这三者失去平衡时,比如说快乐比较多或者痛苦比较多或者痴心比较多,就会从中产生种种现象,形成器情世界的一切万法。这是对方的观点。

破斥:你们讲主物的特点时说,它是唯一、常有的无情法,讲主物的状态时又说,它具有喜忧暗三德,若真是一个本体,就不可分割,怎么会变成三种功德的本体呢?是一就不可能是三,是三就不可能是一,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三个人就是三个人,一会儿说他是一个人,一会儿说他有三个人的本体,这是非常荒唐的!

如果对方说,主物的本体虽是一个,但显现上有三个功德。这种说法只适用于无常法,不适合你们承许的自性实有。

同样,喜忧暗三德也不可能真实存在。因为我们可观察每一德是否有三种自性,如果不具足三种自性,它就远离了主物的本体;如果具足三种自性,喜必然具足喜喜、喜忧、喜暗三者,忧具足忧喜、忧忧、忧暗三者,暗具足暗喜、暗忧、暗暗三者,再分析下来,喜喜又具足喜喜喜、喜喜忧、喜喜暗……最后变成无穷无尽,如此无穷的法怎会是实有唯一的本体呢?既然主物的本体尚未成立,还要讲它的这三种功德,实在是毫无道理。就像石女的儿子是否存在还不知道,就声称它有无数的眼睛一样,显然是十分可笑的事情。

其实,喜忧暗作为果、主物作为因,这样的因果法最好不要承认,否则,这二者无论是相似还是不相似,都不可能成立实有。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若果似于因,是事则不然;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因和果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为苗芽和种子不会一模一样;因和果完全不同也不合理,因为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关系,麦种不可能生出稻子,否则就有一切生一切的过失。

再加上,如果主物的本体不可分割,就不可能具有三种功德,没有这三德的话,三德不平衡所产生的二十三种现象,便不可能存在了。

因此,数论外道认为由主物产生器情世界的一切法,这种观点没有丝毫可取之处。

976、在日常生活中,佛教徒应该如何与其他宗教相处?为什么?

答:我们的见解不能改变,但行为上可以学习他们的长处,彼此保持友好和谐的关系,不能自赞毁他,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来,一定要互相团结、取长补短。他们虽然没有佛教这样的真理,但有些行为也许会超过我们。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要因为随顺别人,就被别人束缚住了,最终与他们的见修行果同流合污,这是不合理的!

977、许多世间人认为,快乐是建立在物质上的,故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不择手段。这种想法合理吗?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后,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不合理。前面讲受念处时已经破析过,不论接触还是不接触,外境的实体都不存在,就像芭蕉树一样。既然外境无有实体,苦乐又如何依靠它而产生呢?

而且,外在物质上如果有快乐,那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的日子应该过得无忧无虑、幸福无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富可敌国的商业大王,有了财富以后,精神反而更加空虚,尽管身边有美女香车,但照样非常苦闷无聊,他们为了寻找快乐,千方百计地找刺激,甚至不惜做各种非法事。所以,外境上并没有真正的快乐,若把自己的希望始终寄托在物质上面,快乐只会离自己越来越远。

第182节课

978、如果说众生的快乐是恒存的,只不过有时候因痛苦过大而障蔽了,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既然承认快乐是常有,怎么会时而粗大、时而细微呢?常有的东西永恒不变,不可能有强弱两个阶段。粗大的快乐,永远都是粗大的快乐,不能变成细微的快乐。如果它变成细微的快乐,那么细微的快乐是否等于粗大的快乐?如果不等于,而是大于或小于它,则说明快乐的本体不是常有一体,对方的观点无法成立。

979、了解诸法无常对你有哪些帮助?请以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

答:请自己发挥。

980、外道怎样安立万法自生的观点?我们应该如何驳斥?为什么说若承许万法自生,吃食物就成了吃不净粪?

答:对方认为:“万法不是自在天、微尘、主物等他法产生,而是自己产生自己。一切法因位上必须存在果,如果因位上不存在,就像石头无法产生鲜花一样,最终也不可能生果。所以,果法在因位时,就像孩子躲在母胎中一样,以不明显的方式隐藏着。”

破曰:他们果的所有特点以隐藏的方式原原本本在种子上存在,就如同暗室中的瓶子一样,通过灯火发现后,只是一个使之明显的过程。其实这种比喻不合理,因为瓶子在暗室里显现,是从能显、所显的角度讲的,而不是能生、所生。退一步说,即便是能生、所生的关系,那果在因位上以什么方式存在,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说是一体,一个实体上不可能有显与不显两部分,因为是一体之故,果在因法上一定能照见,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法上不可能有果的所有特征,不要说我们大乘佛教徒,连田野里的农夫也不会这样承认,否则,他们用不着耕耘,一袋种子就可以变成庄稼;如果说是他体,这也不合理,因为这与你们承许因中有果的观点相违。所以,通过此种方法观察,因生果绝对不成立。

而且,假如在因位时果以隐藏的方式完好无损地存在,那么果的特点在因上就应该具足,每碗饭应该有厕所里不净粪的味道、形状、颜色、功能等,这样一来,吃食物(因)就成了吃不净粪(果),你们不用辛辛苦苦花钱买米了,因为不净粪与食物无二无别,因法的特点果法也有。

第183节课

981、《金七十论》中,数论外道如何安立因中有果的观点?如果没有学习佛法,你会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学习本品以后,你对此又有什么样的认识?

答:数论外道从五个角度证明因中有果:

一、无不可作:因中若无果,果则不能产生。如同沙子中没有油,所以榨不出油,而芝麻中有油,所以可以榨出油。

二、必须取因:要得到某物的话,必须先具备它的因。譬如,我明天要请婆罗门做客,到时想供养他醍醐,今天就要先预备牛奶,如果因中无果,醍醐怎么不用水来提取呢?

三、一切不生:如果因中无果,则一切能生一切物,草木也能产生金银。然而,由于无此现象,故知因中有果。

四、能作所作:比如陶师制作瓦罐时,不能用草木,而要用泥土,可见在泥土上存在瓶子之果。

五、随因有果:随因的种类,果亦当如是。如麦种可生出麦子,却无法生出稻芽,由此可知,因中存在果。

后几问请自己发挥。

982、学佛的时间长,是否就意味着是学佛的境界高?为什么?请以你周围的事例进行说明。

答:并非如此。学佛境界的高低,在于佛教的真理是否真正融入心,而不在于学佛多长时间。有些人学佛或出家几十年,由于佛法未融入心,最终也会堕落为外道,并对佛教开始进行攻击,种种行为非常可怜。所以不要认为学佛多少年、出家多少年就很了不起,如果学佛时不愿意下功夫,只是做一些形象上的事情,那对自己不会有什么实在意义。

因此,学佛的时候应该踏踏实实、老老实实,所学的只是要认真对待,严格衡量自己。

983、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是依止的多好,还是依止的少好?请说明理由。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依止上师的多少要因人而异,这跟自己的清净心和信心有关。如果通过修行法门令自相续得以清净,不管是看见谁,皆观为本尊和上师,这样的人可依止多位上师;没有以修行法门净化自相续,邪见比较重、成见比较厉害的人,依止的上师越少越好。

984、有人说:“既然抉择究竟义时,一切都不存在,那空性法门也成了虚妄,如此一来,修空性就不合理了。”对此你该如何驳斥?最终得出什么结论?并请以比喻进行说明。

答:究竟而言,修空性确实也是假法,因为能见与所见互相观待,一法是假的,与之相待的另一法也应该是假。但如此承许没有任何过失,因为我们之所以要修无实单空,是为了破除对实有的执著,断除了这种执著后,抉择究竟胜义时,无实法也是虚妄的,一切戏论皆要远离,此乃佛法最精华、最甚深的密意。

结论:抉择究竟空性时,不住于有边、无边,也不住于清净边、不净边,真正的智者远离四边八戏,任何一边也不会住。《三摩地王经》云:“有无是二边,净不净亦尔,是故有智者,离边不住中。”

比喻:如同有人梦到生了孩子,极其欢喜,孩子死了,又非常伤心,若能了知这是一场梦,孩子的生住灭都是虚无的,怎么会有痛苦呢?无的执著,能遣除有的执著,但它也是虚妄的。因此,孩子不存在的念头是假,孩子存在的念头也是假,不可能说一者正确、一者不正确。抉择最甚深的见解时,有无之相皆不存在,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184节课

985、为什么说诸法依般若法门来观察,不仅无因和常因不能生,依靠因缘也不能生?最后可得出什么结论?你对此如何引生定解?

答:首先对各自因缘作观察:种子通过和阳光、水分、土壤等因缘聚合而产生苗芽,但每一个因缘中并没有产生苗芽的功能,土壤上没有,阳光上没有,水分上也没有……如果有,只需要一个因缘即可产生苗芽,其他因缘就没有用了。

既然诸法不是存在于各别因缘中,它是否存在于聚合的因缘中呢?也不是。各自因缘上若无果,聚合在一起也无法生果,这就如同一百个盲人看不到色法,他们聚在一起也不会看到色法一样。

结论:在真实义中,因果关系了不可得,不生不灭是非常高的境界。《梵王请问经》云:“因缘法不生,因缘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若能通达因缘法在胜义中不生不灭,此人则已现见了佛陀。因此,世俗上显现有生有灭,但这种生灭并无实体,因缘聚合也不能生诸法。

986、按照《大圆满虚幻休息》的修法,怎么样才能生起诸法如幻的境界?你平时有什么打算?

答:首先在头顶上观想上师,猛厉地祈祷。在白天时,行住坐卧观为幻化,与人交往也好,吃饭也好,做事情也好,皆观想如梦如幻;晚上睡觉时作狮子卧,在一切如幻的心态中入眠,久而久之,即可生起诸法如幻的境界。

无论修哪一个法,务必要祈祷上师、三宝、护法神。譬如修《虚幻休息》中的如幻法、如梦法、如阳焰法,或者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首先一定要恭敬祈祷上师三宝,愿自相续真正生起这种境界。默默观想之后,然后才真正去修行。

987、什么叫做大缘起因?依此如何抉择诸法空性?你自己有哪方面的体会?

答:观察本体皆空的方法,叫做大缘起因,在中观五大因中是最殊胜的,故又被称之为“因王”。依靠大缘起因来进行观察,无论是因是果,没有一个不能遮破的,统统能抉择为空性。

诸法因缘聚合时生,因缘不具时不生,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是虚妄不实的。佛经言:“由业变化幻,是六种众生,以缘变化幻,如镜影像等。”六道众生和镜中影像没有差别,都要观待因缘是否具足。若能真正照见这一点,佛经中说:“谁见缘起,彼见如来。”

第185节课

988、什么样叫传承圆满?迄今为止,你的传承是否圆满?今后有何打算?

答:不管你亲自在上师面前听受,还是通过光盘来听受,传法者的声音一个字也不能漏。中途若因有事而漏了几行,应该在有传承的人面前,但把这几行补上,即使没有通达所有内容,声音圆满听受了,才叫做传承圆满。

989、因与果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请从果的角度建立空性。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1)因与果之间的关系并非一体,否则芽时种子仍存在,这就变成常法了;它们的关系也并非他体,否则苗芽不观待种子即可产生,有堕入断边的过失。因和果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在名言中依靠因缘聚合而生,这就是所谓的缘起生。一切诸法因时无果、果时无因,但依靠特定的因缘,二者可以呈现因果关系。

2)从果方面进行观察:假如果已存在了,因还有什么必要呢?因的作用就是产生果,既然果已然形成,它的因就成了无用。假如果法像石女的儿子、空中的鲜花一样,本来就不存在,那么要它的因做什么呢?

此观察方法直接把果作为对境,看它的本体是有者产生,还是无者产生?有者不用生,无者不可生。通过这种方式分析,万法虽于迷乱分别前有水月般的产生,但本体一丝一毫也不存在。这种不存在本来即是如此,诸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不会有任何改变,法尔本来如是而安住。

990、很多人认为,本来没有的东西,通过各种因缘聚合可以产生。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在名言当中,未经观察的迷乱显现中,以前没有的东西,后来有了,这种说法可以成立。但若认为胜义中也是如此,实有的“无”从实有的“有”中产生,这种说法不合理,真正经过观察,纵然具足成千上万个因缘,实有的“无”也不可能变成“有”。

如果说“无”能变成“有”,我们不妨从两方面观察,无实法是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还是不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1)倘若无实法没有放弃无实法,那怎么变成有实法呢?无实法不能起功用,而有实法能起功用,二者是互绝相违的法,怎么可能同存于一个本体上?2)倘若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这也不可能。放弃无实法的时候,有实法还没有形成,无实法若能变成有实法,它需要什么样的因缘呢?比如石女的儿子本来不存在,你说他放弃自己的本体而变成真实的本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果在因上并非自性实有,二者只是无则不生的关系,而不是实有的关系。

第186节课

991、在究竟实相中,诸法的本体是什么样的?请引用教证进行说明。

答:在究竟实相中,诸法自性无有成实的断灭,诸有法也非自性成立的有,因此世间一切众生,于毕竟中不生也不灭。众生现象如同梦幻一样,以理推究时,了知一切等同于芭蕉空洞无实,而解脱涅槃与不涅槃,在本性上无有任何差别。

《大乘宝云经》云:“所谓诸法,本来寂静,不生不灭,性自涅槃。”

《华严经》中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992、什么叫做世间八法?你平时会被它吹动吗?怎样才能遣除对它的执著?

答:在本论,世间八法是得、失、恭敬、轻蔑、痛苦、快乐、忧、喜。而在汉地论典中,世间八法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二者说法虽有不同,但意思完全是相同的。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观察空性如虚空,喜忧得失善恶无。”只有观察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跟虚空没有任何差别,才会彻底消除对喜忧、得失、善恶的执著。这样的境界什么时候获得,什么时候就能平息世间八法。

第187节课

993、证悟空性会有什么结果?请从自利、他利两方面分别说明。

答:1)自利方面:是平息世间八法而圆满自利。对一切自性皆空的诸法,有什么可以得到和失去呢?有谁恭敬我,又有谁在轻蔑我?苦乐从何处生起呢?有什么值得欢喜或忧伤呢?如果在真实性中寻求,谁是贪爱者?所贪爱的又是什么呢?细细探究,此世的一切有情,有谁会辞别此世而死亡?有谁已出生又有谁将会出生呢?有谁是亲戚和朋友呢?因此,寂天论师说,诸人为什么不和我一同,受持这如同虚空一样的平等空性见呢?

2)他利方面:是对众生心生悲愍而圆满他利。世人虽然都想获得安乐,却由于不断地争斗怨敌、贪爱亲友,而频频导致了极端烦乱和欢喜情绪的产生。勤求欲乐使人生起忧伤苦恼,并因此而与人争论,互相砍杀残害,不断地造作罪业,陷于极其艰困的生活之中。

对空性有所认识的人,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没有认识空性的人,一定会生起极大的悲心。

994、证悟空性的人,一定会有大悲心吗?请说明理由。

答:一定会有大悲心。

阿底峡尊者说:“只要证悟了空性,必然会对可怜众生生起大悲心,自己绝对不会造恶业。” 如果你没有一点悲心,证悟空性的境界肯定不高,这从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证得了无上果位之后,不顾众生的佛菩萨绝对没有,一旦有了证悟的境界,对众生一定会关心,自己也不会造恶业。现在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证悟了空性,但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经常造恶业,甚至让别人也造恶业,这绝对不是证悟空性。

995、当今世界,各种天灾人祸层出不穷,这是什么所导致的?面对可怜的众生,我们应当怎么做才对他们真正有利?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答:1)一方面是众生造恶业的果报现前,假如前世伤害过别人,即生就要遭受这样的痛苦;另一方面,现在人类破坏自然非常严重。当然,这是一种缘,不是因,最主要的因就是众生前世造的恶业,再加上严重破坏自然平衡,必然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万物都是有法规的,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果损害了自然界,按照佛教的说法,龙王、地神、山神、水神就会发怒,给人类将下种种不幸。

其实我们身体是一个小宇宙,外在的环境是大宇宙,二者是一体的,假如严重破坏了大宇宙,最后也会毁灭自己。《黄帝内经》中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天与人是统一的,比如,天有日月,人有双目;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鼻额像山岳,毫发像草木……可见,人与自然相依相偎、无法分割。然而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因为可以上天入海,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打着“人定胜天”的旗号,对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最终招致了大自然的强烈报复。

2)依靠佛法,念观音心咒或阿弥陀佛名号等,对他们决定是有利的。如果光是“祈祷祝福他们,让他们平安,让他们战胜痛苦”,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真正能带来利益的,唯有佛菩萨的加持。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应该尽量献出爱心,帮助这些可怜的众生。我们作为一名佛弟子,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188节课

996、如果没有证悟空性,为什么说即使今生具有大福报,来世仍将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痛苦?

答:转生善趣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种种善法因缘聚合后,才能投生到具人天福报的善趣中,享受世间的各种快乐。现在的大领导、大富翁,也是因前世微不足道的善根,即生变成这样的,可能将来还不断地在人间享受福报。我们都曾在善趣享受过许多有漏快乐,但佛经中将其比喻成木鳖果或宝剑刃上的蜜糖,初尝时甜美,其结果却是毒发死亡、断舌的痛苦。同样,色声香味等妙欲表面上很诱人,实际上唯是招致散乱之因,即使你贵为帝王将相,享受无数的世间快乐,一旦福报耗尽,也会为恶业所牵,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历经多劫感受无边剧苦。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欲天界中大乐者,梵天离贪得安乐,复成无间狱火薪,不断感受痛苦也。”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还说:“无色界的天人命尽之后,堕入欲界,变成飞禽走兽等旁生;色界的天人从清净处堕落之后,受淫欲而生不净中;欲界的天人因著于五欲,而堕地狱受诸种苦痛。”所以,上至非非想天、下至无间地狱,没有一处是快乐的,如果没有证悟空性,暂时的快乐都离不开行苦。

997、三界轮回中的众生处境如何?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进行分析。

答:三界轮回的众生,处境十分危险,上至善趣、下至恶趣,处处充满了堕落的险情,我们置身其中,时时受到引诱,很容易与解脱相违。假如依靠善知识和佛菩萨的加持,当下认识心的本体,断除迷乱现象,这就是开悟。可是众生一直不了知,在噩梦中一直醒不过来,虽然诸佛菩萨通过各种教言唤醒我们,说一切实有的东西都不存在,但由于无明习气太过深重,始终认为所执著的对境实有,因此我们沉睡不醒。

整个三界轮回中,危险的地方相当多,众生以贪嗔痴等烦恼造业,天灾人祸层出不穷。世间的迷乱现象很容易让人迷惑,假如被迷住了,则与了达万法真相、解脱一切束缚的涅槃完全相违。没有开悟的众生,将会经历数不胜数的痛苦,此苦难历程就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广大无边,没有通达无我空性之前,始终在漫无边际的轮回中不断徘徊、流转。

998、众生在轮回中的痛苦为何很难以断除?既然如此,我们修行人应该怎么办?

答:在三界苦海中,众生修善的能力极为微薄,寿命也很短促。为了活命与健康无病,必须强忍饥渴和疲乏痛苦,恒时要忍受昏沉睡眠逼恼。有时还会受他人伤害,而且经常要陪伴愚友去做无聊的俗事。无意义的人生稍纵即逝,而观察空性实相智慧,却又极难获得。

我们现在遇到善知识、信受大乘佛法后,尽量不要离开上师的教言,时间越长越好。而且,应住在有善知识的佛教团体中,这对自己有一种提醒作用,看别人那么精进,自己懈怠很不好意思,始终有种鞭策的力量。同时,自己要获得正见,并对那些没有获得正见的众生,一定要生起悲愍心,觉得他们好可怜,想方设法把空性法门传授给他们。

第189节课

999、对无始以来串习的散乱实执,应当用什么办法断除?作为修行人,你有什么打算?

答:自心尚未得到稳固之前,我们应当像前辈的高僧大德一样,远离世间八法为主的一切散乱。《札嘎山法》中专门有一段“消除散乱”的教言,主要介绍了住在寂静地方时,甚至打卦算命等令身心不专一的发心和行为,也全部要放弃。

然而现在大多数人没有因缘去寂静地方,住在城市里散乱的条件非常多,网络、电视、小灵通、大灵通、手机一应俱全,耗费了我们短暂的人生。所以,城市里的人,每天应该安排一段时间不接任何电话,同时,还不要看电视,应该长期呆在寺院或佛教团体中。有机缘时,不断闻思般若空性,串习真理,慢慢将散乱的恶习去掉。

1000、魔众是什么样子的?他对我们的修行有何干扰?怎么样才能让他知难而退?

答:魔众并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獠牙毕露的凶神恶煞,他可以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来改变你的行为,尤其是对修持正法制造障碍时,他什么形象都可以化现:有时候以电视的形象,让你的心一直散乱在这上面;有时候以恶友的形象,说一些巧言花语让你慢慢改变……所以,魔不在外面,而在我们内心。

末法时代,五浊横流的娑婆世界中,魔众精勤地干扰我们,想方设法制造种种障碍。《现观庄严论》中讲了46种魔业,尤其是在闻思修的过程中,魔王波旬十分不高兴,每天都要对修行人射出贪嗔痴等五毒之箭。所以,在这个世道中,希求甚深法要时,经常出现违缘障碍。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求的法越深,魔王波旬的干扰就越大。你获得一些空性境界,魔王以各种形象来危害你;你依止了善知识,魔王又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生邪见,扰乱你的相续……因此,我们希求正法障碍重重,原因就是无形当中魔众在干扰。

《般若经》和一些上师教言书中说,如果我们的信心非常稳定,精进越来越强大,魔众最后会羞耻而远离,根本没办法制造违缘。所以在闻思的过程中,稍微对佛法起邪见或者身体不好,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否则,魔众确实很高兴。

1001、个别修行人福报很大,住处舒适、衣食不愁,又有很多大施主供养,这会令你羡慕吗?为什么?

答:这些不值得羡慕。有时候你的福报很大,也可能是魔众加持。智悲光尊者说:“修行人如若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样样具足,那样正法还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如果条件不太好的话,容易知足少欲,诸多功德自然具足,但有了施主、财富、名声之后,心就开始散乱,从此没办法行持佛法了。岗波巴尊者也说:“修行人福报越来越大时,魔扰、魔难就渐兴起。”一个道场规模越大,信徒越多,魔子魔孙就会夹杂其中制造违缘,令修行人渐为贪欲、色欲、名利所毒化。

广钦老和尚有一次带弟子去看刚完工的承天禅寺,有个弟子见到金碧辉煌的寺院,惊叹道:“哇!好庄严的佛寺啊!”老和尚当众开示说:“寺院越雄伟庄严,以后的名闻利养就越多,若是把持不住,则会严重伤害修行人的法身慧命,所以没什么好高兴的。”

因此,在末法时代,有些顺缘不一定就是顺缘。

1002、有人认为:“虽然我邪知邪见比较重,很难消除对佛法的疑虑,但获得人身非常容易,即生中若没有修成功,来世还可以继续修。”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这种想法非常幼稚。远离八无暇、具足十圆满的暇满人身,犹如盲龟值木轭般极其难得,尤其是信仰佛法的珍宝人身,更是难遭难遇。即生中得一个人身,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需要积聚许多殊胜因缘;就算得到一个人身,值佛出世也极为困难,在这个世间上,大多数时间都是无佛出世的暗劫,倘若这时候来到人间,连一声佛号也听不到。如今,我们遇到了没有隐没的释迦牟尼佛教法,依止了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善知识,拥有学习佛法的人身,这种机会非常难能可贵,有多少金银财宝、地位权势也无法换取,因此一定要珍惜,并尽量依之断除自己的邪知邪见。

第190节课

1003、在现实生活中,凡夫人怎样颠倒地以苦为乐?他们的下场将会如何?请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看法。

答:下场:这些可怜众生,今世被死神处死之后,后世将会堕入恶趣,饱受极苦。

其他两问请自己发挥。

1004、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希望众生获得什么样的利益?请一一说明。

答:一是暂时利益众生,一是究竟利益众生。

首先是暂时利益众生,发愿让所有的众生获得安乐:众生没有房屋,我有福报给他们造房屋;众生没有衣服,我有福报降下妙衣雨;众生没有饮食,我有福报降下饮食雨……

暂时利益众生虽然要做,但从究竟上看来,并不能解决生死大事,所以我们应希求无缘的智慧资粮。所谓无缘的智慧资粮,指能取所取等一切执著消于法界的般若空性,它是三轮体空的无缘智慧,一旦证悟了空性,就有无缘智慧资粮。而对高僧大德、诸佛菩萨以虔诚恭敬的信心所积累的,叫做有缘的福德资粮。这两种资粮是智慧与福德双运。如果有了智慧也有了福德,就有能力给具实执的众生讲述空性道理,令他们获得究竟解脱。

1005、为什么说宣讲空性道理是最好的妙药?今后有机会的话,你对自己、对他人分别有何打算?

答:因为没有空性的话,很难以得到解脱。龙猛菩萨说:“诸佛辟支佛,并诸声闻人,解脱唯依慧,决定无有余。”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他们的解脱唯一依靠空性而得,除此以外,根本没有其他的解脱因。

后一问请自己发挥。

1006、学习了《智慧品》,你内心有哪些收获?

答:请自己发挥。


首页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生死书 回到顶部